梁弄镇红色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近年来,该镇先后投入1.2亿元,修缮了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浙东银行旧址、浙东报社旧址等革命遗存,并辟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展馆,征集了500多件革命文物进行陈列,全面系统地介绍浙东抗日民主政权史迹,今年又投入1亿元实施红色二期工程。建立了由党镇委书记任组长的红色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多项鼓励红色文化发展的政策,整合包装了一条以“中国红村”横坎头村为中心,将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和四明山革命纪念碑等串珠成线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长廊。推出了吃一顿红色饭、唱一首红色歌、走一趟红色路、读一本红色书、听一堂红色课等“五个一”活动。今年,以“浙东红村横坎头村”为中心的四个红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人数已达40余万人次。
打造一支红色文化团队
为弘扬革命精神,打造红色圣地,梁弄镇把红色文化团队建设作为传播革命精神的重要窗口,先后组建了梁弄诗社、红土地戏曲联谊会和梁弄镇武术分会等,诗社现已编印《梁弄诗讯》社刊30期,编辑出版《梁弄古今诗选》、《梁弄诗刊选编》、《贺溪吟草》、《四明漫步》等诗集共10本,创作诗词7000余首,涉及到革命
组建一支红色宣讲团
随着梁弄镇红色旅游业的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该镇依托老革命、老游击队员等红色资源优势,相继组建了“红色之光宣讲团”、“红色浙东行老红军巡回报告团”、“红土地青少年演讲队”等团队建设,在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设立红色课堂,专门邀请健在的老同志为新加入的宣讲团学员进行讲课,到目前宣讲团人员从原来的11人发展到现在的108人。
包装一批红色文化活动
梁弄镇发挥民间文化与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推出了“走红色之路、做红色传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红色游记、红色书画、红色歌舞、红色摄影、红色短信大赛活动,特别是去年以来,整合现有业余文化团队,打造出一台又一台精品文化活动,启动了首届“红土地、红五月”休闲文化节,相继开展了红色微型故事擂台赛,“异乡情”百名新梁弄人红色之旅活动,百部红色电影巡回放映月,“爱家乡、读红书”等五大活动,承办了浙江省乡村诗歌大赛颁奖晚会。
创作一批红色精品书籍
悠久的历史,灵秀的山水和深厚的人文铸就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为了着力打造成梁弄火红的文化,近年来,该镇精心组织、积极推介、注重创作,先后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名镇梁弄》、《火红的梁弄》、《溯韵千年话梁弄》、《悠悠古弄传逸闻》和《红色记亿》等一大批精品书籍;同时还创作了《四明山之魂》、《绣红旗》、《樱桃红了》等红色歌曲,并制成光盘,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梁弄的民间文化和红色文化。
开辟一条红色旅游线路
作为浙东圣地摇篮的梁弄,革命战争时期的遗址、文物和梁弄革命精神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梁弄镇推出了一条以“中国红村”横坎头村为中心,以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和四明山革命纪念碑为景点的红色经典旅游线。同时,又推出了以环湖万亩生态林为中心,以白水冲景点和横坎头盆景园为辅,与红色景点串珠成线的五条“红、古、绿”生态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又借助红色旅游的龙头效应,积极发展休闲游、生态游、商务游等旅游项目,并向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大力推介,吸引八方游客。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梁弄镇通过做强红色系列文化品牌,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爱乡教育,该镇的红色宣讲团把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爱乡教育效果,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富裕和谐新梁弄之中。
红色记忆观后感500字
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还有什么能让红色的旗帜倒下?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还有什么能让红色的旗帜褪色?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每一个人都用他们朴素的青春点亮红色的理想,而后又用鲜活的生命将这理想再度淬染。
然而,我们习惯了浮华生活,习惯了物欲横流,这历史渐渐被时间湮没。记忆的碎片割断了人们对历史的敬仰与怀念,慢慢沉淀在内心最边缘的地带。喧嚣蒙蔽了人们的眼睛,欲望扭曲了人们的心灵,人们淡忘历史,忽视精神,浮
为了那些不应该被忘却的记忆,为了那些不应该被丢弃的信念,我们要唤起内心角落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
历史的狼烟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雨,星星之火渐成燎原。无数的革命先驱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了人间,绽开满目烂漫的红色。老一代人把这段历史的真实交付给我们,我们有责任用真实还原历史,代代传承,把那段红色的激昂岁月融入现代年轻人的脉络,使他们眼中的历史变得立体、真实、可靠,让红色历史成为他们精神的支柱、前进的动力。
质朴的故事曾被鲜血浸染,无华的图片曾被生命凝练。而这些流动着的随时会飘散在时间天际的历史在《红色记忆》中鲜活,让我们对那“腔腔热血、铮铮铁骨铸就的不朽丰碑”触手可及,让我们忍不住去重读那“百死后生凝结成的壮丽史诗”。
让我们在历史的字里行间缅怀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拔去心灵的杂草,播下红色精神的种子,让灰色的荒芜心灵重现生命的本色。让我们怀揣着一颗鲜红悦动的心,高举鲜血染红的旗帜,在世界的暴风雨中毅然前行……
今天,我们学校请来一位爷爷,是一位退役的空军,他的名字叫姜凯,下午我们要听姜爷爷的报告。
姜爷爷今年80多岁了,但却精神抖擞,一点也不像退役的老兵,而是像准备上战场的新兵。姜爷爷胸前佩戴的军功章闪闪发光,那上面记录着姜爷爷的荣誉。
他出生于1930年,可是1937年他刚刚7岁就参军了,那时候的中国贫穷落后,不断被世界列强欺辱,八国联军、日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珍宝和资源被掠夺,无数同胞被残杀,仅仅南京大屠杀就有30万同胞被无辜杀害,惨绝人寰。之所以我们被欺负,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大,最终,在若干个像姜爷爷这样的中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下,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姜爷爷还是中国第一代的空军飞行员,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飞机还很少,姜爷爷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学校让他们用半年的时间学习三年要学的内容,每天在机场训练,一天要训练十几个小时,有时候别人晚上睡觉了,姜爷爷就自己偷偷在机场练习,发挥一不怕打仗二不怕死的精神,终于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成为中国空军的先驱。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期的我们,要多多学习历史,牢记历史,多学习国防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
郭永怀事迹的观后感1
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先后在石岛镇明德小学、青岛大学附中就读。他成绩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对待和奖励,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在当时社会极为罕见,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于19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被着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后,郭永怀与北大师生们一起南迁,历尽艰苦跋涉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在上海登船前,他发现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签发,怒不可遏,毅然放弃这次机会。八个月后,郭永怀接到加拿大的留学通知,进入多伦多大学。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便选择了空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因导师认为这一课题难解,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航空大师冯·卡门请教,并与在那里学习的钱学森、钱伟长等结为好友。1945年,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不久就担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怀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携全家回到祖国。经先期回国的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在回国后的12年间,一直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并将从国外带回的电动计算机、排风扇交给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经常风餐露宿,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叁尊大菩萨”之一(另两尊是理论、试验部门的负责人)。
20世纪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国第一、第二枚塬子弹先后爆炸试验成功,周总理、邓先圣专门为郭永怀等科学家摆了庆功宴。1965年以后,郭永怀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同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
郭永怀事迹的观后感2
1965年,郭永怀曾经讲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肩负着发展我国近代力学和尖端科学事业的重任,郭永怀始终有一种紧迫感。因此,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的工作日程表永远是排得满满的,力学所和有关单位的业务问题,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大批文件和科研报告需要他处理。他从不午休,晚上经常工作到深夜;他没有节假日,不是照样到所里上班,就是在家里埋头书案,博览群书。正因为他无休无止地追求着新的知识,所以对国际上近代力学和尖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总是了如指掌,对各种复杂的课题总能做具体入微的指导。在国外,他有过一些业余爱好:喜欢集邮,对于音乐有很高的鉴赏力,回国后,由于工作繁忙,就很难得有时间去过问他珍藏的邮集或欣赏优美的乐曲了。
他自己勤奋,也希望别人勤奋。他时常用自己的亲身
在学术问题上,郭永怀以严谨著称,从不容许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容许草率从事,滥竽充数。他毕生发表的科学论文为数不多,但每篇都有一定的份量和价值;在发表之前,他总要反复核实,斟字酌句,非常慎重。回国以后,为了教学的需要,也为了系统介绍国外流体力学的经典著作,他亲自动手翻译普朗特著的《流体力学概论》(1952年版),他给自己提出了信、达、雅的高要求;为了使译著准确流畅,他反复对照了德文原版和英文译本,和有关同志商讨了数十次;对原书疏漏之处,还加上了注释。这样,前后历时8年,直至他牺牲后才正式出版。这本高水平的译著出版之后,连续印刷两次,畅销海内外,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在指导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他要求制订工作计划时必须有指标,有进度,而且切实可行,如果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就要退回重新制订;对于学术报告,他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足,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学术讨论中,他绝不放过一个细微的错误。有一次一个青年同志在报告工作时,需要画一条湍流情形下的速度分布曲线,就随便画了一条。郭永怀立即指出,它不能反映湍流的特点,要这位青年同志纠正过来。
他生前兼任《力学学报》主编,审稿时严格把关,不分亲疏也不看投稿人“来头”大小,一律秉公办理。有一次对力学界一位权威的来稿发生了分歧,审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一位青年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此郭永怀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结果发现基本方程有误,郭永怀就坚决支持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意见。1963年,力学学报编辑部接到一封对一篇论文持有歧见的批评信,而论文作者是在郭永怀指导下工作的两位青年。郭永怀仔细地看了来信,并让两位作者认真考虑别人的观点,给予答复。他说:“我主张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以期引起讨论。别人的批评意见,只能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郭永怀为人实事求是,他从不人云亦云,一旦发现真理不在自己这一边,却能及时修正错误。郭永怀对人严格,一丝不苟,但却平易近人。有时,即使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客观上难以实现,他也会及时收回。有一次,他要一个实验室进行风洞湍流度的测试工作,当他发现国内电子仪器信噪比比较低,一时无法进行这项工作时,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对青年们说:“我给你们提的建议看法仅供你们参考,不一定按我的办法做,一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因为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虚怀若谷,不以势压人,所以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更高了。
他是我们华夏的英雄,因为有他的存在而多了一束曙光!
郭永怀事迹的观后感3
近年来,随着央视等新闻媒体对郭永怀事迹的宣传、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开放和荣成郭永怀事迹宣讲团活动的开展,郭永怀心有大我、报效祖国、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潜心研究、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得以广泛传播,不断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而砥砺奋进!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956年9月,郭永怀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倡导了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68年12月5日,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科研数据资料。1999年,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
于是,早在2000年荣成市委就派出采访组全面收集了郭永怀各时期的人生轨迹,采写了2万多字的长篇通讯” 永不陨落的两弹之星——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追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宣部发出“新闻阅评“,《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科技报》《光明日报》等纷纷转载,多家电视台争相采访报道。同时荣成市在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的热情帮助下征集了郭永怀生前相关遗物,为建立郭永怀事迹展馆打下了基础,并于2010年在市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的雕像。
在新时代,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郭永怀的伟大精神,荣成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启动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建设。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共分8个展厅。陈列馆用_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5个视频,形象的展现了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