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山区支教,初次接收这个班级,对各个学生都不甚了解,我抱着一种热忱投入我的教育工作之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备加爱护,因为这是他们在小学当中的最后半年了,我希望能给于他们更多的知识和思想,让他们更加茁壮地成长。
第一次
我又等待她的下一次
有班内同学提出异议,说她的作文没这么好的,是抄的吧?我制止了非议,并请大家拿出证据,而且声明一旦发现抄袭我是绝不放过的。其间,网上也有人议论她的文章有抄袭之嫌,我又找她谈话,她还是肯定的说是自己写的,我又问她:“文中的‘撒旦’是什么意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引用这个人来比喻,有什么想法吗?”她说:“我也不知道了,反正我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我就拿来用了。”我又找出一些疑点,都被她搪塞过去了,我想否定却又找不到证据,为了保护她的自尊,我没有多说了。我想:或许,以前的老师没发现,可能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小作家呢?看那文笔,多么老练,多么成熟,那思想多么有力度。
为了一息尚存的爱情,为了正常健康的活着,请积极的向坟墓开战。下面是《史密斯夫妇》
荒诞喜剧影片《史密斯夫妇》观后感【篇一】
当年看史密斯夫妇是毫不犹豫地打了两星的烂片分,今年重看居然看出新意来了,如果不是我过度解读,那么影片确有其独到之处。
故事开始于婚姻咨询,结束于婚姻咨询,如果把其中无厘头零逻辑的杀手情节看作是夫妻心理的投射,整个故事其实讲的是婚姻关系。
金领俊男美女在本不该产生恋情的工作场合一见钟情,迅速堕入爱河,没来得及深入了解就结婚了,五六年后激情归于平淡,男的看女的事事掌控完美得几近刻板无味,女的看男的无视她对于家庭的牺牲和付出麻木不仁,表面却还是相敬如宾的完美夫妻,问题严重到要去婚姻咨询了还说,只是例行公事。
这时一件冲突的工作成了导火索,双方都希望对方退让,结果小吵大吵乃至大打出手,意外发现对方有那么多隐瞒,用杀手的各色武器对轰来体现夫妻冲突的你来我往直观且酣畅淋漓得多。
比如换窗帘的对话就是很典型的.夫妻案例,
妻子‘’如果你不喜欢我可以换回去‘’
丈夫‘’好吧,我不喜欢‘’
妻子‘’……你会习惯的‘’
后来丈夫装死留遗言还要说,那窗帘真的很恶心2333333
因为还相爱,即使拿着重武器互轰还是忍不住留手,在一次次冲突中重新找回自己和对方的爱,冲突也是一种磨合,让彼此多了了解,最终不再是带着完美面具出席各种场合的模范夫妻,回家在一张床上各看各书,各关各灯。
结尾重回婚姻咨询,丈夫说,快问我们性生活指数,十分,完美。
荒诞喜剧影片《史密斯夫妇》观后感【篇二】
汤姆·克鲁斯的埃菲尔铁塔求婚看着就像一部元素齐全的浪漫爱情片,而他的《世界大战》也正如火如荼地全球上映。皮特和朱丽在《史密斯行动》里火花四射,让人感觉好莱坞真是越来越人戏不分,银幕下的观众难辨真假,银幕上的他们又如何区分现实和电影呢?
说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皮特和朱丽,真是好看到让人无话可说。而且皮特在朱丽身边那种收放自如的感觉,几乎就立刻让人接受了他和安妮斯顿的分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虽然此前我还耿耿于怀他们两人的面相如此之相似怎会就此分手,但看《史密斯行动》时感觉就是皮特性格里放浪不羁、潇洒任性的一面都可以在安吉莉娜·朱丽面前完全展开,相比之下比较都市化和家常感的安妮斯顿似乎还是束缚了他的某一面。此刻我简直祈祷皮特和朱丽的绯闻一定要是真的才好。
而安吉莉娜·朱丽,说实话此前我还并不觉得她有多大的魅力,那嘴唇无论如何有过厚的嫌疑,但在《史密斯行动》里,她确实比任何一张精心拍摄的照片上的她都要好看,姿势爽利、性格洒脱,中性气质和女性性感结合得完美无匹。只能说有这二人,《史密斯行动》已经值回票价。至于戏里戏外的婚姻和绯闻,则确实为影片提供了更大空间的想象力。
史密斯先生说到第一次遇见史密斯夫人时感觉就像“圣诞节的早晨”,立马让人感觉到温馨和浪漫到极致,当时比特和朱丽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东西方的表达方式不同和文化差异再一次有了切身
看《史密斯行动》里比特和朱丽两人在自个家里开战是最爽的片段,那些子弹、飞刀你也可以把它看成夫妻之间的唇枪舌战动家伙,那些慢镜头华丽无比而且相当具有隐喻感,还十分漫画。当然《史密斯行动》是有探讨夫妻之间信任的主题,但好莱坞的编剧怎么就能聪明到加上一个如此商业的外包装呢?将家长里短的争执夸张成真枪实弹的比试,荒诞到让你哈哈大笑着去面对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无奈和烦恼。
《史密斯行动》当然会令我想起十年前看的第一部大片《真实的谎言》,它们在故事上有一定的相似,《史密斯行动》就像一部升级版的《真实的谎言》。《史密斯行动》的阵容更加华丽、技术更加完美,这一切对于十年以后的一部超级制作来说完全是应该的。不过我在观看《史密斯行动》时获得的生理享受显然远不如十年前的《真实的谎言》,换句话说,就是不激动,不再有那种攥紧着拳头、屏住呼吸的紧张刺激,看完也不会兴奋得想捶墙,就是轻松、好看,没让你失望,然后就完了,隐隐还有一丝莫名的失落感。不知道是我在这些年里看的电影太多了,还是现在的电影再也无法让你打心眼里激动了,当然《真实的谎言》是开启视听时代的一个启蒙,时代的变化毕竟是个人和作品都无法抵抗的,这个时代和个人的矛盾之间的问题其实相当令人困扰,不过答案或许只有当我看到一部真正令我激动的电影时才能知晓。
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打算再去看一遍皮特和朱丽这两个人的华丽无比的“战争”。
荒诞喜剧影片《史密斯夫妇》观后感【篇三】
《史密斯夫妇》属于那种可以让人看得很爽的影片,不管你是要动作要枪战还是要爱情,或者只是奔着明星去的,这部电影各方面的噱头都做足了,咱先不管它改编自谁的作品糅合了哪几部电影的剧情风格,皮特和朱莉两大好莱坞影星的搭档就已经吊足观众的胃口了。特别是当时两位明星的绯闻传得风生水起,而且后来还真修成正果了。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反正这部电影我是看得很爽很划算,让我同时过足了打戏和爱情喜剧的瘾。电影的情节放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两人怎么可能结婚一起住了七年而不露出任何破绽,况且彼此又是神话级的杀手,这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嘛。就像影片开头两人假装情侣躲过一劫后喝酒跳舞滚床单,难道就没发现对方身上带着武器?不要告诉我他们及时扔了~不过用这种理性批判的思维看就没意思了,那得多累啊。把这些都看做是魔幻现实主义吧,电影又不是完全纪实,电影必须高于现实是现实的抽象浓缩才有意思。。。
“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会消逝!”(Hope is good thing, maby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
记不得是第几次观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了,但是每一次看,都能够在不快进的情况下完整地看完整部影片,并且每一次随着影片中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随着安迪的那一声自由的呐喊,会如释重负般松了一口气。
我是70后,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变革最多最大,年轻时候的我们都有点应接不暇。别的不说,就是刚开放可以有“大片”的时候,有了太多的优秀的选择,当年还曾经单纯地认为只有奥斯卡得奖的才是好片,于是遗漏了很多精彩。而94年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一届如此夺目的奥斯卡,或者说当年有如此众多的优秀而精彩的作品同场角逐。谁都知道1994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辛德勒的名单》,其他提名的有《亡命天涯》、《因父之名》、《钢琴课》、《告别有情天》,当年还有《侏罗纪公园》、《低俗小说》、《阿甘正传》、《真实的谎言》,有一大串闪亮的名字:连姆·尼森、丹尼尔·戴·刘易斯、汤姆·汉克斯……
所以我是在多年以后才接触到《肖申克的救赎》,第一次便不可自拔,为终于没有错失这部在香港被译名为《刺激1995》的好作品而庆幸,要不真可引为遗珠之憾了!
影片的两个半小时中很难跟上节奏,因为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表情……都是精彩瞬间,有那么多的对白带着深刻的哲理,几乎每一句都引人反思和咀嚼回味:
瑞德:监狱是怪地方,起先你恨他,然后习惯他,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瑞德: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让人发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安迪: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
坚强的人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别人!
瑞德:我无时不刻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也不是讨好你们。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地面对过去。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小子,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盖你的章吧,我不会再废话了。
瑞德: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静静地坐下来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我希望跨越千山万水握住朋友的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的一样蓝:我希望。
我想这应该是一部拥有最多观后感的影片,然而对我而言,每一次重温都能再次找到不一样的心灵感受,而且几乎每一次的冲击都那么强烈。
没有炫目的科技、包装、3D、玄幻、惊悚……要说大牌明星,也就只有摩根·弗里曼算是一个,其他的配角虽然日后都有出色的表现,但当时还是没有我们现在市场最注重的票房号召力的。影片90%的镜头就是在鲨堡内完成的,围绕着安迪的冤狱和最后脱逃,19年既平淡又暗潮涌动的时光,每一个鲜活的特色鲜明的人物组成的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而第二主角瑞德,既是局内人又是旁观者的角色,以其特有的语气、停顿和表达方式,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仿佛将荧幕前的我们也带入到电影中,跟随角色的命运而不能自拔。
2004年奥斯卡得主《百万美元宝贝》同样采用了这样的局内人旁白式的叙事方式,同样也是摩根弗里曼担当这个任务,难道是对其的致敬之作,然而就这一点而言,已经没有能出《肖申克的救赎》其右了!
影片导演是弗兰克达拉邦斯,说不上大名鼎鼎,远没有我们熟悉的什么伯格、什么卡梅隆、什么斯通来得耳熟能详,没有多少作品,后来还有《绿里》和《迷雾》等仅有的几部影片,同样也是史蒂芬·金的作品改编,虽然有汤姆·汉克斯等大牌加入,但是都没有什么出彩之处,让《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他导演作品的顶点和经典之作。
影片时间不短,安迪的命运从法庭宣判开始仿佛已经注定,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节奏越来越慢,色调越来越明亮,在影片进行到观众认为安迪最有可能失去希望、失去坚持、失去信仰、失去一切的时候,却迎来彻底的救赎和自由,直到最后一刻,老友重逢,碧海晴空白沙万里。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自己每次总有直透胸臆的快意!
在没有任何希望和自由的情况下,人应该怎么办。以鲨堡为背景,仿佛身陷囹圄的都是好人,我们看到的不是“囚犯”,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鲨堡中的安迪,没有想象般的柔弱;安迪,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安迪,坚持原则,从没忘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从没忘记希望和自由。观众之所以被安迪感动,就在于他自己救赎自己。在暴戾和腐败的外衣下,鲨堡因为安迪的到来,而慢慢地开始滋生自由和希望之光。
莎士比亚说过:有些人天生伟大、有些人成就伟大、有些人被迫强大。该怎么样定义安迪呢?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我们,忙着柴米油盐的我们,停下来想一秒:我们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我们的上帝在哪里?
再次回味影片的一句旁白:怯懦囚禁灵魂,希望还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