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喂——出来!》这个标题后,还以为是一篇讲述关于道德礼貌方面的文章。但看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之后,不禁大吃一惊,这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一个不可思议的黑洞。不过,文章透出来的一个中心思想,依然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人对自然的道德问题。
“人不给自然留后路,自然也不给人留后路。”这句俗语就很好地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像文章里所说的,人类把所有废物投进黑洞里,不用多久,黑洞又把废物送回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像一对情侣——你爱护我,我保护你;有时像一对敌人——你破坏我,我伤害你。谁说不是呢?看看,眼下的地球,环境恶化的程度十分严重,人类应该算几笔大帐了,例如:现在地球上每年有700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每年从工业生产中排放220万吨二氧化碳,近1000立方公里污水;每天有百余种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环境的恶化,致使地球上平均每年递增400万环境病患者,每天有4万名儿童死去,乃至有难以统计的胎儿在母腹中就变成了畸形!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这不正是说明了如果我们继续破坏自然,自然就会向我们报复吗?
你可能会说,大自然又不是人,它凭什么向人类报复呢?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要对人类报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1998年的特大洪灾,就是大自然报复的计划之一!但,是什么导致洪灾发生的呢?无容置疑,是人类本身!国家环保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这样解释: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源于3个方面的“人祸”:植被的破坏、江河湖泊容量的萎缩和城市化的影响。据1970年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为36.3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0.2%。仅仅30年之后,2000年,森林覆盖率就减少了一半多,仅剩10%,水土流失面积却猛增了一倍,达739.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1%。这可是多么令人恐惧的数字啊!此时此刻,我已被这些数字惊得想不出任何事情!只好用梅水溪的一句话代表我自己:“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
觉悟吧!身为人类的我们!不要再不自量力地征服自然了。送给你们一句话:“爱护自然,人人有责!”
平时闲来无聊,偶尔也会小看几本书籍,让我看后感到轻松愉悦的书籍,就是这本《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作者汪培珽是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MBA,在投入银行职场工作九年之后,决定成为全职妈妈。在用心陪伴一对儿女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孩子满足喜乐、热衷学习、与人为善的表现,深觉在亲子教育上“用对方法”的重要性;于是将亲身的教养经验整理研究,自创“爱孩子也爱自己的7堂课”教养理论,在幼稚园、小学、基金会、图书馆和成长团体之间积极推广,开办课程、举行演讲并接受咨询。
可能有些父母会认为念故事很无趣,只是这样的念来念去,不知道孩子听懂没有,所以常常忽略这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念故事书给孩子听”,是兼具关爱和教育功能的最佳亲子活动,不但能帮助孩子陶养理想品格、提升学习能力、建立阅读习惯,更能让孩子在父母专注而亲密的陪伴下,感受到充分的爱与关怀;父母也能在付出的同时,得到孩子最直接真诚的回馈。到底听故事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呢,我在阅读后自己总结归纳了几点:
一、换种方式沟通——用故事代替说教
书中的作者通过实践,用念故事的形式代替自己对孩子的说教,把道理藏进故事中。很多孩子稍微大点,就开始学会叛逆,不爱听从父母的说教,俗称“硬头颈”。爸爸妈妈可能没说几句,孩子就跑了,但是作者善用技巧,把自己要告诉孩子的道理藏进故事中,用故事中的.种种事例向孩子反映,从而让孩子得到思考,并说说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这就是与孩子和平沟通的良好开始。现实生活中的家长可能忽略了这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双方坐下来好好谈谈,和孩子语重心长的说道理,这样只会让孩子反感,每次都是这样的训话,任谁都不愿意听,如果父母们能多抽一些时间给孩子念念故事,相信你与孩子的沟通会更好。
二、让孩子学会听故事——就是学会学习
东湖小学的校长在一次讲座中说到他的儿子现在刚上小学一年级,但是已近认识了不少的汉字,而且是在没有学拼音的基础上学会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也解释过,只不过是通过他与孩子一起边看故事图片边讲故事,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自己说故事并自己看。听着可能比较简单,但在这过程中透露出一个信息,要不断的坚持。 念故事时间,就是爱的时间。好故事,让孩子的人生更有滋味并且故事书的插图,是美育的最佳教材,那一张张鲜艳的图画,更是勾起孩子阅读想听的兴趣。我给我班的孩子也培养听故事的好习惯,每天中午午睡时都会给他们讲一个故事,如果有时有事耽搁了他们就会急着问:“老师,今天讲故事吗?或者老师你要给我们讲什么故事?”看到孩子们爱听故事的表现,我们班中两位老师每天坚持给他们讲故事,偶尔还会提个问题让孩子们午睡起床后回答并复述故事一遍,增强孩子们的记忆力。
三、不低估孩子的能力——学会合理选书
我以前常常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低估孩子的能力。总觉得有些道理就算是说给孩子听了,可能他们也不会懂得,其实他们的小脑袋瓜可能比你想象中转的更快,爸爸妈妈们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类型念给孩子听。如一~二岁、二~三岁、三~四岁……没阶段有不同层次的故事书可以念给孩子听,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过于以辅导和管教类的书籍为主。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
《鹬》观后感1
奥斯卡短片《鹬》中并无一句台词,甚至只有短短三分钟,但是它那精致的背景,暖暖的色调,清新的音乐,无不让人产生心怡之感,也令人在不经意间悟出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
这个短片主要讲述了在一个风景优美,暖风怡人的小岛上,居住着一群鹬,每天,清澈的浪花都会一遍又一遍地拍打上沙滩,也为鹬们送上扇贝等食物,每当这个时候,鹬便会三五成群地走上沙滩,啄食可口的扇贝。而短片的主人公鹬宝宝只是安稳地呆在窝里,巴巴地等待着鹬妈妈带回食物,可是鹬妈妈回来后,鹬宝宝欢欣雀跃地向鹬妈妈乞食,却被鹬妈妈拒绝了,最终鹬宝宝为饥饿所迫,来到了沙滩寻觅食物,可是一次又一次袭来的海水,将鹬宝宝吓得不敢靠近,最后,鹬宝宝在海水又一次来临之时被卷了进去,它惊恐地睁大了眼睛,却惊奇地发现了埋在沙子中的扇贝,于是,等海水退去,它兴奋地找到了许多扇贝,也学会了生存的方式,那一刻,鹬宝宝仿佛长大了。
鹬宝宝本来有着天生的懒惰,而鹬妈妈一次又一次的喂食也被它当做了理所当然,后来鹬妈妈狠下心不在为它觅食时,鹬宝宝只好独自来到海滩觅食,可是声势浩大的浪花又一次吓退了它,最终它在好朋友寄居蟹的鼓励和饥饿的迫使下,勇敢地进行了尝试,最终找到了美味的扇贝,也学会了觅食与生存的方法。
记得我小时候,和鹬宝宝一样,也有着懒惰的心理,每天享受着妈妈做的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却从不愿意尝试学做菜,直到有一天,妈妈狠了心,逼着我自己做饭菜,同样出于对饥饿的无奈,我极不情愿地来到厨房,起初,因为没有一点
鹬的故事和我自身的经历都应证了一个道理: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成功的,失败往往源于自身的懒惰与对困难的惧怕,只要克服了这些困难,成功总会到来。
成长就是一种磨练,即使充满恐惧,也要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事物,勇敢地克服自我,相信自己,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好!
《鹬》观后感2
看过《鹬》的人都会觉得其中的道理很浅显,故事的设计也显得平凡。可是6分钟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折射着成人社会里,那些阻碍我们前行的东西。
小矶鹬起初很懒惰,与生俱来的本能让它向着天空张开嘴,期待着妈妈能直接把食物抛喂给它;后来它对未知的事物心怀恐惧,不知道眼前汹涌的海浪会怎样进退,就在远处踌躇着不敢向前迈步;经历了第一次失败后,它又有了经验主义带来的心理阴影,害怕再次失败的尴尬,更害怕再次被打湿的痛苦。
成长明明应该是一辈子的事,可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却常常囿于这些自以为成熟的"成人思维"。毕竟,承认自己不行,往往最轻松,也最安全。
长大以后,习得的经验也会告诉我们,有时候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克服自己的弱点,结局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现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性价比更高的easy模式,而偏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克服自我的勇气,的确也算不上生存的必需品吧。生活之于我们,往往不是捕食的技能之于矶鹬。一只海鸟如果不能面对海浪,就无法延续它的生命;而避开困难选择了easy模式的我们,却很可能风平浪静的把一辈子走完。
可是心里面的成长,却还在区分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与自我搏斗的少年在反复的跌倒和爬起中看清自己,也看清了这个起初一片混沌的世界。对自我的战胜,不仅仅意味着比昨天更好的今天,更重要的是,你靠勇气获得的胜利,也会回馈给你加倍的勇气,转化成未来跨越更多沟壑的力量。
皮克斯的动画作品总是以成长为主题,其实没什么特别。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是海鸟,换成其他动物也一样的。可偏偏相同的主题,故事简简单单,每一次看都还是会感动。
或许是因为,生命本来就很简单吧,生命的道理本来就很浅显。它的简单之处就在于,自我克服的勇气总是与成长相伴相随。即使是普通的人,普通的鸟,也可以靠着勇气和反复尝试的执着,获得与自我对抗中的伟大胜利。
《鹬》观后感3
小矶鹬在沙滩上寻找贝壳。突然,一个大浪拍过来,把小矶鹬打湿了,它连忙跑回窝里,在窝中瑟瑟发抖……
看了《鹬》后,我对这一画面印象深刻。有时想起来,还笑个不停。电影中的小矶鹬天真活泼,被海浪打了之后,它再也不肯去海边了。妈妈试图将它从草丛里拉出来,可它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肯动。在妈妈的催促和饿意的袭击下,它还是跑向了海滩。刚想扒拉出一个贝壳时,浪潮又从远方涌来,小矶鹬又被浪吓跑了。直到它遇见小寄居蟹,它学着小寄居蟹将身体埋进沙子里,成功战胜了恐惧,最后才得以在海滩上欢快地找起贝壳。
幼儿园时,我不小心被夹子夹了个正着,痛得我大喊大叫。老师匆忙赶来,从我的手指上把夹子拿下来时,我的手指上还留有浅浅的血痕。直到二年级时,我再也没有碰过一次夹子,哪怕是小小的夹子也不碰,我固执地认为:夹子虽然小,可万一被夹到还是会很痛、会流血。
二年级时,我们要自己把自己认为最得意的作品夹在门口,让别人来欣赏。我由于害怕夹子,所以我的作品一次也没有“上门口”过。老师觉得奇怪,出于好意,她就不停地让我试着将作品夹上去。终于有一次,我进行了尝试。可我的手一碰到夹子,就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不断地从眼里涌出,落在夹子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老师被我吓到了,忙问我怎么回事儿,我流着泪,哽咽地将我幼儿园的事儿说出来了。老师舒了一口气,开始教我用夹子的方法。开始我依然十分抗拒,拼命摇着头想放弃,老师放到我手中的夹子就像是烫手山芋一般,被我狠狠甩了出去。可是老师却不停鼓励我,说我有进步。我在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声中,终于学会了用夹子。从此,我也不怕夹子了。
“战胜恐惧,你就是最厉害的!”看了《鹬》这部影片后,我面对困难将会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鹬》观后感4
观看完短片《鹬》,感慨颇深,一部仅有6分多钟的视频却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我认为小矶鹬的妈妈是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教导者,她充分的体现了在生活工作中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教给小矶鹬狩猎的方法是教会了他的生存技能,而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会向我们的前辈老师们学习他们的工作方式方法,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
其次,在被海浪的第一次打击后,小矶鹬产生了惶恐、畏惧的思想,这无可厚非。人都会在未知的事物或困难面前产生恐惧,但是或许是母亲的鼓励或许是饥饿的驱使,总之,小矶鹬又一次的站了起来勇敢的又走向了海洋,在这个过程中它结识了一个新朋友,那就是寄居蟹。它观察到在海浪袭来之际,寄居蟹是如何的保护自己,从而受到启发。海浪又一次袭来,这一次,它不再畏惧,而是深埋在沙滩之中,在海水中它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它看到了它的金山。小矶鹬在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让我感慨颇深。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会让我们找到借口不去做。我想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他人的鼓励,更需要自己鼓励自己。不为困难找借口,只是去找方法,换一个视角去看,从他人身上去学习,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这就需要我们多学习,结识新的朋友,汲取他们身上好的东西,这会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经验,让我们不再畏惧,勇敢的面对,去解决困难。
再次,当小矶鹬知道了它的食物宝藏之后,它把食物刨出来给自己的同伴们分享,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这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我们获得一定的成功后,不要忘了在我们成长路上帮助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要学会感恩学会分享,学会吃水不忘挖井人。
最后,我想说短短六分钟的片子涵盖了自然、童年、亲情、友谊、成长,用萌萌的设定讲述了一个最暖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就是要抛去曾经的视角,才能看到最美的未来,就让我们也打破窠臼,用新的目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吧,我相信这也会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收获,不是吗?
《鹬》观后感5
今天下我的第二节课,我们在教室里上了一课叫《鹬》的观后感,还有四位老师来听课,老师先给我们在白板上放了一段视频,大约在6分42秒左右,老师一共放了两遍,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下吧!
短片里有一只刚出生的海鸥,我们可以叫它小鹬。刚出生时,他特别懒,只想让妈妈帮它找食物,然后喂他吃,小鹬的妈妈到海边找吃的,并用贝壳诱惑她。她很想吃,可是又不想移动位置,就张开嘴撒娇。妈妈不给她送过去,她只好自己去海边。可是不幸的是,她在门口摔了一跤,就坐在了家门口可是妈妈就不给她吃,他来到海边,还是张着嘴让妈妈喂。妈妈不喂它,还用长长的嘴巴推着她来到海边。她就只好自己去找一些吃的。
开始涨潮了,她并没有及时的飞到家里去,因为他太贪玩,所以而是被海水淹了。后来,她在家里哆哆嗦嗦的不敢出来了,她的妈妈想再次让她下海找东西吃,因为每次海浪来袭的时候都会留下很多贝壳。可小鹬却不想下海,因为她已经吃过一次亏了。但她还是颤颤抖抖的来到了海边,她的肚子都咕咕叫了。
海水又涨了起来。小鹬赶紧又跑上岸,闯进了寄居蟹的家。寄居蟹驮着她来到了海边。小寄居蟹扒开了贝壳,吃到了好吃的。这时候,海水又涨上来了,寄居蟹赶紧挖了小洞躲进了小洞里,也叫“遁地术”。
眼看着海浪就要再一次淋湿小鹬,情急之下,小鹬也照着寄居蟹做了“遁地术”,海水竟然没有伤害到她。海水上来的时候,小寄居蟹让小鹬睁开眼睛看,小鹬一看,发现在海水里有许许多多的巨大的贝壳!海水下去后,她吃得饱饱的,又搬来了好多巨大的贝壳给伙伴们和家人吃,大鹬们也好好的饱餐了一顿。因此小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有趣的世界。
到了晚上,她连家也顾不上回,在海边挖着小洞玩,依然还在找贝壳,放到海滩上,她玩得十分开心。
小小的寄居蟹帮助小鹬发现了一个神奇而又有趣的世界,这是可能的吗?小鹬克服了自己怕海水的恐惧症,喜欢上了海水,爱上了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