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宣言》电影观后感 篇1
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在原清末布政使衙门内成立总督府。总督府1912年6月开工,耗时6年9个月至1919年3月竣工,总工程费达181万日元。 日本殖民当局意图通过它来体现殖民统治者的绝对权威。总督府外形呈日字形,面向自称太阳国的日本。
二战末期,美军曾对台湾总督府轮番轰炸,轰炸引起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总督府成为当时台湾岛内单一目标遭攻击次数最多、单位面积中弹量最大的地区。
台湾光复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在1947年对总督府大修,改名介寿馆。1949年,蒋介石迁台后,以此为台当局领导人办公地。2006年,介寿馆正式成为台当局领导人办公室,成为台湾岛内权力象征。
太平洋战争期间,台湾作为日本侵略南洋的前进基地,在台北、高雄、屏东、花莲、白河、金瓜石等地,设置许多战俘营,关押东南亚地区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战俘,从1942到1945年,先后关押4344名盟军战俘,超过一成战俘因为遭受不人道对待而死亡。
盛产铜矿、金矿的金瓜石,是台湾设立的第一家战俘营。周围老百姓称这座囚牢为督鼻仔寮(闽南话,外国人营舍)。有史可查共1135名战俘在金瓜石遭虐待。
加拿大籍的台湾战俘营纪念协会会长何麦克和许多人奔走努力,1997年,金瓜石战俘营举行首次追思仪式。后来,新北市政府在金瓜石旧址兴建战俘营纪念公园。
园区里,旧址只有一根门柱和一小段围墙。一段长数十米的黑色大理石墙矗立,上面写满人名,题写了献给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人囚禁在台湾的盟军战俘。另有纪念碑则写:这座公园将是一个永久的纪念地点,也是对所有二次大战期间曾在此地及岛上其他战俘营受尽苦难的战俘们的永远的致敬。
《开罗宣言》电影观后感 篇2
昨晚,我收看了央视《海峡两岸》特别节目——纪念《开罗宣言》70周年,内心十分感慨。
通过这个节目,尤其是许多详实缜密的珍贵影像资料首次公之于众,我对那段既坎坷屈辱又慷慨悲壮的历史有了某种全新具体的认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点毋庸置疑。然而,它被日本窃取,已经长达如此之久,这种新仇旧恨既像一块巨大沉重的磨盘痛楚地碾压着每一个中国人,又像一束熊熊燃烧的火把激发了所有中国人空前高涨的爱国心!诚如主持人所意味深长解说的,历史不能假如。作为后人,作为整个历史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链条,我们有责任做好现在的事情!中日友好,是我们的祈愿。然而,历史和现实却使我们一次又一次清醒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必然挨打,软弱换不来和平!在领土问题上,中国绝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妥协!对于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作为志向崇高远大、心胸宽厚博大的中国人,我们始终抱以最坚忍真诚的善意和希望!走和平发展之路,共建美好繁荣的亚太新格局,是中国对世界庄严郑重的承诺!
沧海桑田,地覆天翻。现在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三中全会”的集结号已经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国家领导人迈着稳重矫健的步履,用开天辟地的巨擘为我们揭开了“中国梦”的绚烂幕布!请看吧,“中国梦”的宏伟愿景,像冉冉升起在莽莽苍苍、生机勃发的东方大地上的一轮喷薄欲出、鲜红耀眼的旭日,那么的瑰丽,那么的诱人!她凝聚着所有华夏儿女,振奋着全体炎黄子孙,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谛听着命令和号角,使一切创造得以迸发,一切财源得以广进,汇成一股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洪流!这就是对70年前这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开罗宣言》的最好纪念!
《开罗宣言》电影观后感 篇3
日本对华扩张、殖民统治、侵略、霸占台湾,应该追溯到120年的甲午战争。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是加害者,中国是受害者。日本自身最后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民族险些灭亡。对于这样一段历史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国年轻一代应该有所了解,应该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我们对历史的学习应该有达到几个效果:
第一,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进一步激发自身热爱祖国、勤奋努力的家国情怀,将来报效祖国,防止战争的悲剧重演;
第二,要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去认识目前日本安倍内阁倒行逆施所带来的危险性;对日本整体,仍然应全面客观地去分析。
我们在今天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抗战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中,和平友好是历史主流。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的今天,日本一些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依然在矢口否认日军侵略的野蛮罪行,依然在执意参拜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亡灵,依然在发表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言论,依然在藐视历史事实和国际正义,依然在挑战人类良知。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中国人民有比海洋、天空更为宽广的胸怀,但我们的眼睛里也决容不下沙子。 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
《开罗宣言》电影观后感 篇4
电影《开罗宣言》以二战为背景,围绕开罗会议前后发生在世界战场上,包括东方战场和西方战场的大事展开叙述,再现了那段抗战历史,那段先烈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历史,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电影开篇是1938年2月日军对重庆的大轰炸,惊心动魄长达七分钟。你可还记得那寻找爸爸的可爱小女孩幸子,就在慌乱与不措中无辜地倒在了这场轰炸中。她还那么小,还仅仅是个孩子,可战争的无情就这样剥夺了她生命的权利,战争的无情与残酷让所有人唏嘘不已。
《开罗宣言》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重视日军作为东亚小岛国,对中国和美国的侵害,继而引发世界各国不满,并联合展开制裁日本的故事。而“开罗宣言”正是这次战役的成果,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交还侵占领土,并向全世界公开道歉。
故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有当年在延安后方接受记者采访的一段。当日本还未偷袭珍珠港时他就告诉记者以识破日军伎俩。重庆大轰炸,派人去重庆给蒋介石捎信,军技室破译密码专家石剑峰凭着中。共资料破译了日军的情报。蒋介石根据情报进展转手派人交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熟知美国不以为然。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才逐渐醒悟。正是那次事件后,美国邀请中国一起与他国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共抗日本等法西斯的侵略,最终以“开罗宣言”日本政府宣布投降战争结束。
电影《开罗宣言》最大的亮点就是尊重历史人物,真实刻画了中、美、英三国的首脑人物,从正面刻画了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也重墨于美国总统罗斯福,实事求是地描写了对中国的帮助。还有小人物的视角,石剑峰、江户英子都让我们感受到浓烈的国家情怀。 用国家情怀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以告诉我们不忘历史,警钟长鸣,争爱和平!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
开罗宣言观后感1
电影《开罗宣言》以二战为背景,围绕开罗会议前后发生在世界战场上,包括东方战场和西方战场的大事展开叙述,再现了那段抗战历史,那段先烈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历史,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电影开篇是1938年2月日军对重庆的大轰炸,惊心动魄长达七分钟。你可还记得那寻找爸爸的可爱小女孩幸子,就在慌乱与不措中无辜地倒在了这场轰炸中。她还那么小,还仅仅是个孩子,可战争的无情就这样剥夺了她生命的权利,战争的无情与残酷让所有人唏嘘不已。
《开罗宣言》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重视日军作为东亚小岛国,对中国和美国的侵害,继而引发世界各国不满,并联合展开制裁日本的故事。而“开罗宣言”正是这次战役的成果,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交还侵占领土,并向全世界公开道歉。
故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有当年在延安后方接受记者采访的一段。当日本还未偷袭珍珠港时他就告诉记者以识破日军伎俩。重庆大轰炸,派人去重庆给蒋介石捎信,军技室破译密码专家石剑峰凭着中.共资料破译了日军的情报。蒋介石根据情报进展转手派人交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熟知美国不以为然。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才逐渐醒悟。正是那次事件后,美国邀请中国一起与他国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共抗日本等法西斯的侵略,最终以“开罗宣言”日本政府宣布投降战争结束。
电影《开罗宣言》最大的亮点就是尊重历史人物,真实刻画了中、美、英三国的首脑人物,从正面刻画了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也重墨于美国总统罗斯福,实事求是地描写了对中国的帮助。还有小人物的视角,石剑峰、江户英子都让我们感受到浓烈的国家情怀。 用国家情怀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以告诉我们不忘历史,警钟长鸣,争爱和平!
开罗宣言观后感2
日本对华扩张、殖民统治、侵略、霸占台湾,应该追溯到120年的甲午战争。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是加害者,中国是受害者。日本自身最后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民族险些灭亡。对于这样一段历史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国年轻一代应该有所了解,应该铭记历史的`
第一,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进一步激发自身热爱祖国、勤奋努力的家国情怀,将来报效祖国,防止战争的悲剧重演;
第二,要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去认识目前日本安倍内阁倒行逆施所带来的危险性;对日本整体,仍然应全面客观地去分析。我们在今天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抗战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中,和平友好是历史主流。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的今天,日本一些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依然在矢口否认日军侵略的野蛮罪行,依然在执意参拜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亡灵,依然在发表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言论,依然在藐视历史事实和国际正义,依然在挑战人类良知。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
中国人民有比海洋、天空更为宽广的胸怀,但我们的眼睛里也决容不下沙子。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
观《飘着金子的河》有感(一)
2016年8月25日,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组织全区117家厅局单位集中收看了电影《飘着金子的河》。
电影《飘着金子的河》根据新疆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支书刘国忠英雄事迹改编而成。刘国忠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担任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几十年中,他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带领党员群众艰苦创业、发展生产,使科克墩村告别了无电、无路和长期喝苦水的历史;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320元增加到2011年的7400元,94%的村民住上了安居房;连续30年村里零上访、零刑事案件、零治安案件、零非法朝觐、零非法宗教活动、零重大安全事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3年10月刘国忠当选中国十大“最美村官”。2013年10月24日刘国忠因车祸去世。他是我们各族干部群众学习的好榜样。
学习刘国忠同志,就要学习他坚定理想信念,情系边疆、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始终把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生目标,团结带领党员群众艰苦创业、发展生产,立足村情谋思路,面向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促增收,以变化变革、敢于担当的勇气,走出一条富民强村之路,展示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真心爱民、真情暖民、实干富民、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始终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最大追求,自觉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在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上见行动,求实效;学习他对工作尽职尽责、对群众极端负责,对事业不懈追求的工作作风,始终做到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只要是关乎集体和群众利益的事,竭尽所能,呕心沥血地干,在强班子、固根基,带队伍、聚人心的工作中,做出让组织满意、让群众放心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厚爱;学习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尚情怀,在感情上与各民族亲如一家,在行动上与各民族融为一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带头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事,带头营造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良好氛围。
刘国忠同志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时代先锋。他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逆境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他不忘乡亲乡情,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社会;他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积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与时俱进,超前谋划,坚持走科学发展、共享和谐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时代新篇章,赢得了广大村民衷心的敬重、拥护和爱戴。在他的身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品质,集中体现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他的先进事迹充分反映了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集中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习刘国忠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激发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观《飘着金子的河》有感(二)
6月12日,反映喀什农村“维汉一家亲”的影片《漂着金子的河》在上海立鼎影业放映厅举行首映式。该片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中国最美村官”刘国忠扎根喀什泽普县科克墩村,数十年来为村民默默奉献的故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副书记许柏林表示:“这是一部真诚的电影,故事的真实为电影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而故事架构的突破则让观众有着强烈的在场感。”喀什地委委员、喀什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喀什市委书记陈旭光参加首映式。
值得一提的是,《漂着金子的河》由上海援疆指挥部策划推出,此次入选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将于14日放映,成为首次参加国际A类电影节的援疆文化产品。
在泽普,提起刘国忠,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泽普县副县长提拉尼萨·斯地克说:“我从小就是听着刘国忠的故事长大的。”刘国忠8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来到了科克墩村。长大成人后,全家决定搬回甘肃武威老家,刘国忠却对这片土地充满眷恋,不顾家里反对坚持留了下来,是村里唯一的汉族村民。
1982年,刘国忠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1998年起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了维吾尔族村里的汉族“村官”。凭着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刘国忠让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元增加到7000多元,94%的村民都住上了富民安居房。“老刘”、“刘爸爸”是村民们对他的称呼。“可以说,全村没有人没有得到过老刘的照顾和接济。”提拉尼萨说。
住在县城的儿女几次想接老刘进城居住,但他因放不下村民而屡屡拒绝。到了退休年龄,原本准备“休息”的刘国忠却仍然被村民全票选为村支书,甚至有村民到乡里“上访”要求刘国忠继续担任村官。
2013年10月24日,在乡里开完会,刘国忠带着妻子骑摩托车返村。路上,因为太累,摩托车重重摔在了路边的石头上。老刘再也没有醒来。
《漂着金子的河》根据刘国忠真实事迹改编,以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老刘朴素的一生。影片导演刘春彦表示:“为了讲好老刘的故事,剧本前后写了30多稿,推翻重来了三次。”“刚开始拍摄时,我们发现从北京带去的专业演员在村民当中显得很突兀”,于是,为了展现大家对于老刘的真情实感,导演最后决定全片除了刘国忠的哥哥由专业演员扮演外,全都由当地村民担任,刘国忠的妻子、儿女们也在片中讲述自己的故事。
据上海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杨元飞透露,“《漂着金子的河》之后,我们还将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打造动漫电影《阿凡提新传》。该片已被中宣部列为十大重点项目,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制作完成。”杨元飞说,影片将以脍炙人口的1980年版《阿凡提的故事》为基础,并结合现代动画技术,希望能够再次勾起人们对阿凡提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美好回忆。
观《飘着金子的河》有感(三)
《漂着金子的河》由上海援疆指挥部、求是影视中心联合摄制。影片取材自新疆泽普县“中国最美村官”刘国忠的真实事迹,通过艺术再造,充分展示喀什农村“维汉团结一家亲”的真实情况和新疆干部“扎根基层、务实为民”的光辉形象。
刘国忠是新疆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村支书。科克墩村全村只有59户人家,刘国忠一家是这里唯一的汉族人家。
1998年担任村支部书记后,刘国忠带领科克墩村告别了无电、无路、长期喝苦水的历史,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从十几年前的不足300元,增加到2012年的7000元,94%的村民住上了安居房。
在科克墩村群众心目中,刘国忠就是他们最坚实的靠山。但刘国忠本人家里却十分穷困,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最值钱的家具,是一台18英寸电视机、一台旧冰箱。他曾说:“村里现在还有五户贫困户没有盖新房,我想等他们都住上新房后再盖吧,这样可以和他们做个伴。”
2013年,刘国忠收获了“中国十大最美村官”的殊荣。也就是在这一年10月,刘国忠与妻子在骑摩托车回家的途中意外摔倒,终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离世,享年62岁。
上海援疆指挥部决定将刘国忠的事迹搬上大银幕,并将该片列为第八批援疆重点文化产品。
导演兼制片刘春彦称,影片拍摄前,编剧组在科克墩村生活了3个月,先后撰写了31稿剧本,最后决定拍一部“去英雄化”的真实电影,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故事片,有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和情感,带着对英雄人物和真实事件的敬畏,重现人们心中的刘国忠。
观影结束后,泽普县宣传干部吐逊阿依·阿不力米提说:“观看本片后,非常感动。本片充分展示了泽普县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情况和新疆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务实为民的光辉形象,是一部学习先进典型,学习身边人物的优秀影片。”
观《飘着金子的河》有感(四)
为扎扎实实落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丰富学习教育载体,根据环保厅机关党委的“关于组织观看电影《漂着金子的河》的通知要求,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于2016年9月20日下午,组织全区干部职工在南门剧场收看了电影《飘着金子的河》。
电影《飘着金子的河》根据新疆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支书刘国忠英雄事迹改编而成。刘国忠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担任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几十年中,他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带领党员群众艰苦创业、发展生产,使科克墩村告别了无电、无路和长期喝苦水的历史;连续30年村里零上访、零刑事案件、零治安案件、零非法朝觐、零非法宗教活动、零重大安全事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3年10月刘国忠当选中国十大“最美村官”。2013年10月24日刘国忠因车祸去世。他是我们各族干部群众学习的好榜样。
观影后,宣教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展开了大讨论活动并撰写了观后感,大家一致认为刘国忠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他的事迹使大家深受感动和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刘国忠为榜样,学习他的优秀品质,立足本职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为推进新疆民族团结、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
2.
3.
4.
5.2016二战国产题材电影《开罗宣言》观后感
6.
7.
8.观看两优一先典型事迹片观后感3篇
9.
10.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