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为中心逐渐展开。雾霾是什么?在这里做一下区分——即什么是雾?什么是霾? 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雾霾即是第二种。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己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后来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明确雾霾这个概念。
从本质上讲,雾霾是一种气象现象,是以能见度为主要判断指标的气象现象。雾霾是雾与霾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合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目前,对霾天的观测和预报,主要依据的是2010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今年,中国气象局将有新的标准发布。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使暗物体微带蓝色。在2012年前,杭州采用人工观测方式,凭肉眼观测颜色的变化、能见度等来判断,2013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观测改为24小时自动观测系统,执行的行业标准为中国气象局所出台的标准。”杭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宋健曾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这一行业标准将相对湿度从60%提高到80%,原来被考虑为轻雾的天气现在都被归为霾天气,实际可能是雾霾混合。“简单地说,现在雾多的时候也被列为雾霾,但此时空气中的PM2.5可能并不高。”
因此,雾霾天不一定就是大气污染天。当雾出现时,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有可能是很低的,达到优级水平;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只要当日观测到霾,就记作霾日,但当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并不一定高。
那怎么样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说,污染天是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PM2.5。因此雾霾天和环境空气的好坏是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双方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柴静的纪录片中提到,市民有环保投诉,可以拨打12369环保热线。
据钱报记者了解,目前,环保热线的处理机制是,将投诉建议意见归类,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如果属于市本级的,则有市本级处理,如果属于某区的,则转交给该区环保部门处理。
不过和柴静视频中提到的“100%现场处理”不同,并不是说,所有的投诉12369都会受理。
记者试着拨打了一下12369的电话,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一些并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的,例如城市垃圾处置,12369并不会派专人到现场,而会转给有关部门来处理。
如果遇到环保投诉,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环保部门就会到现场进行处置。
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雾霾是什么?纪录片中柴静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分,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柴静介绍,一年中她以个人身份拜访能源、环保领域内的专家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韩俊等国内高官以及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等—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的处长李昆生,“他让我很惭愧,有时候我都觉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还在继续发表文章,不断往前推进。深夜有时会收到他的两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为公之心对我是一种感染。”采访对象的积极态度让柴静感觉,中国有很多人希望环境能够改善,并在为此努力。
除了已经上线的纪录片,柴静还把一年的采访所得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对正在修订的《大气防治法》有所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同时,她还把资料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是,改革在中国适逢其时,需要让大众更多地知情参与,更多地讨论,达成共识。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今天被“柴静与雾霾的个人恩怨”刷屏,自费百万耗时一年调查,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体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柴静的节目对中国的意义,觉得有点像戈尔当年拍的全球变暖纪录片对世界的意义(戈尔为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把大气污染这个问题做得很生动,多角度和深入。别的不说,她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选择了面对。这也是中国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睡觉前看到了优酷网首页上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的视频,点击量超过了500万,或许我承认我点开它只是因为“500万”这个数字,因为之前各个新闻媒体有众多的关于环境污染的报道,但是河里依旧流淌着污水,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烟尘的味道,所以慢慢的觉得这些报道即使在触目惊心、在令人深思,也只是能给雾霾笼罩下的人的内心在多投下一道阴霾罢了,就好比有一群人无时无刻的在扇着我的耳光,起初我觉得很疼,但是被扇的多了,扇的久了也就不觉的疼了,而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扛着摄像机拍下了扇我耳光的一个画面,我也能让被拍摄到的人停止扇我的耳光,可是我却阻止不了那无时无刻不在的耳光,被扇久也就习惯了、麻木了,可是当我挨着耳光还要看见我被扇耳光的画面时,那种感觉是极不好的,索性就不看了。
当时我就冲着这个点击量点开了这个视频,可以说在看这将近2个小时的视频的时候,我的感受和每个人一样,内心夹杂着震撼、恐惧、失望、期待、感动等众多味道,因为我知道了我这些年来被扇的耳光原来是这么的疼,但却因为麻痹已经失去了知觉,我也知道了虽然我不能制止这么多人无时无刻的扇我耳光,但我其实还是能够减轻一些耳光的疼痛程度。可是为什么我就是一直在默默的承受着这些耳光?我想了一下,或许就是因为如果我知道就我自己在挨耳光的时候,我会奋力的去阻止,但是当我看到你和我一样也在一直挨着耳光的时候,我的心理就平衡了——哈,原来你也在陪着我一起挨耳光,你看到我这幅模样,自然心里也会冷笑一声“哈,原来你也在陪着我一起挨耳光”,你、我、他都是这么想,这也就成就了一个大多数人被少数人打耳光的常态,可问题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在挨少数人扇耳光,这少数人依然在存在?我想了半天可能是两个结论,一种就是中国人拥有“群利受损适应性”的能力,我一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我会反抗、去争取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可是如果放眼一望,所有人的利益都和我一样受到了侵害,反而就会在内心潜意识的认同这种侵害——反正不是我一个人。
而另外一种就是“英雄期待心态”,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知道别人和我一样在被扇嘴巴子的时候,也能深深的认识到这种扇我们嘴巴子的行为是极其不合理的,可是迫于过于沉重的压力,或是出于保全自己的目的,谁都不愿去站起来抗争,都盼望着这些一起挨嘴巴子的'难兄难弟中能够有个英雄站出来去指责、去抗争这个行为,当然肯定不乏那些已经站出来的“英雄”,默默的挨着嘴巴子的人中也不乏已经准备站起来但是还在观望着“英雄”结局的人群,“英雄”胜利了,那这些人也会立刻英勇无比的站起来加入到“英雄”的行列里,去分享英雄所应该获得荣誉和尊重,但是“英雄”如果失败了,那就仍然默默的等待着下一个“英雄”的出现。不过这也多多少少好过剩下的人,因为还有一些人压根儿就没有打算过要站起来,英雄出现了、胜利了固然很好,我自然就不用在挨嘴巴子,该生活生活、该工作工作,享受英雄们抗争的成果,但是如果英雄失败了,我就继续挨我的嘴巴子,反正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习惯了。
与此同时我也联想到改变鲁迅先生从医志向的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每个人也都非常的熟悉,那就是当一个中国人被一群日本鬼子当众砍头的时候,围观的中国人都是如此的麻木,少数的日本人在生活着中国人的土地上砍了中国人的头,却没有敢去反抗。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让鲁迅先生愤恨不已的“奴性”竟然依然存在。人们仍然总是在期待着“英雄”的出现,然而一个只能靠“英雄”改变的社会永远只能得到暂时的改变,一些只能靠“英雄”反抗的行为也只能得到暂时的制止。因为那些少数人既然敢扇大多数人的嘴巴子,自然也就不能只靠少数几个“英雄”去阻止。
然而也就在人们翘首以待着“英雄”出现的时候,柴静出现了。我们看到柴静自费制作的这个宣传片的时候,我们也真正了解到要想真正的去制止那些扇我们耳光的人,难度之大。在片中我们看到了柴静走遍很多城市和国家,走访了很多相关部门和人士所收集到的资料,也看到她在为环境的改善所能做出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这时候肯定有不少人会发出这样的一个质问——为什么她能在高层领导和知识分子那获得我们看到的资料?因为她是“柴静”!为什么很多相关部门能够协助她完成一些检测和执法工作?因为她是“柴静”!为什么她的声音能够引起许多各阶层人士的注意?因为她是“柴静”!这个质问确实不错,因为她是柴静,她拥有社会的知名度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她自然能搜集到我们普通人搜集不到的资料,她的言论也自然而然能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不过我也想对提出这些质问的人提出一个质问,她费劲周折的去做这些调查,去收集这些资料和数据,去做这些按理说都是应该由相关部门来做的事情,难道是也因为她是“柴静”?我想更重要的她内心里有两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两个字“责任”。
“柴静”可能在今夜会被许多人赞为“英雄”,但是英雄不是那么好当的,鲜花和赞誉的背后更多的是艰辛、汗水乃至牺牲。单纯的对于这场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战斗中,有的人看到的是绝望,但是我看到的是希望,因为我看到结尾时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只要每多做一点就会产生一些改变,而当每个人都愿意站起来去多做一点的时候,天一定会蓝,河水也一定会清澈起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理由坚信我们的国家也正在为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进行着不懈的奋斗,做出大努力、大贡献的人,固然是大英雄,而做出小努力、小贡献的人,同样也是英雄。而最终让天更蓝水更清的也正是靠着一些大英雄和无数个小英雄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有自信,多一份责任感,去做我们自己的英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柴静”。
在我看完这个视频的时候,它500万的点击量已经变成了700万。
《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其讲述的内容令人震惊。明白了目前我国空气质量的现状,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对人的危害及雾霾问题解决不好的深层次原因。
柴静《穹顶之下》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环保片《穹顶之下》,以为是央视作品,后来才知道是央视前记者柴静的自费作品,103分钟花费百万资金,主题只有一个:雾霾是什么?怎么来的?该怎么办?
整个一上午都在观后的沉思当中,一部作品揭示的雾霾真相竟然是行业利益、部门私利、法规虚无的产物,比如汽车燃油油品不良导致雾霾与垄断行业不肯升级可以节省500个亿有很大关系。
“繁荣”背后的丑陋也是令观众之我感到少有的低落:房地产、钢产业等地方支柱经济区域饱和过剩,并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也不肯停下来,源于有国家的巨额资金补助在支撑。
才女柴静出身媒体但属于罕见的有责任感的时代精英,媒体人的才华与品德在她的《穹顶之下》作品中公益满满的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明明知道也不肯说的环境中挺身而出。
柴静外表不算美女,但学识、才能、责任感上的美,远超频频靠露体吸金的艺人们的美貌。这个时代的美,显然是真才实学和脚踏实地以及为人修养信仰,智慧的真话多一些,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今年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归将进行修改,目标直指APEC蓝,《穹顶之下》在此时发布,也是赶在今年的两会前,应该是期盼向体制内不良因素开刀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也向雾霾背后的利益链条亮剑。
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看完这段视频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过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但今天才知道原来它是如此的可怕,每个看完这段视频的朋友们是否会想:为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个小女孩的回答:没有看见过蓝天,没见过星星 ,没有见过白云,,,,这对我们来说在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临同样的现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剥夺享受这样的蓝天,白云,星空的权利,都不想被剥夺亲近大自然的权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变成了污水,年均苯并芘超标290多倍。那么现在空气含量中有15种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并a芘超出国家标准值14倍。我们可想而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严峻污染的环境。柴静的这次雾霾调查报告能否唤醒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们不可能永远的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总会暴漏在空气中,呼吸时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们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两万五千次。想想我们这样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空气当中我们的肺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保护环境就像保护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保护大自然。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雾霾最大的来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烧。那么其他国家也同样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家这样的严重局面呢?因为英国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时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干净,然后在进行燃烧。那么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是这样做的呢?几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唤醒我们每个人的意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关监察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工业重工的排放污染超标情况进行监管。一个地方有大量的工业,重工业聚集其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空气污染的排放量,同时还无法关停和取缔这会事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很多的中小型的工业和重工业都在用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也没任何人监管随便的排放。他们根本没有专业的环保排污设备进行对排放物净化所以排放物严重超标。想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监管部门,每家企业共同努力。只有从自己的意识上的改变才会有行动上的推进。
我们不可能不改变自然条件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每个企业在我们每天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当中把节能环保作为产品一种重要的标准来执行的话。也许我们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也会随之而被带动起来往好的方向改变。就像现在的中小型工业,重工业企业用的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如果是换成了我们以环保为主要性能的锅炉那我们的空气污染会不会有所改善?保护环境污染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企业共同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