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的抗战
《我的抗战》可以说是口述历史,通过采访一些抗日老战士或其子女,来回顾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该片中的主人公很多为普通战士,并且讲述的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不象电视剧那样,演的大多为当官的,剧情也夸大太多。
在8年抗战中,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成了难民。那时候,中国空前的团结。在敌强我弱、武器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只好拿人筑成长城,以空间来换取时间,尽管三分之二国土沦丧,依然坚持抗战。那时候,很多人不仅面临死亡的威胁,还经常忍饥挨饿。
在《我的抗战》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两个情节:
1、李敏,一个十四岁的东北抗联战士,在突围时与敌人相遇,在经过短暂而血腥的战斗之后,很多战士牺牲,部分人伺机冲出,这其中包括李敏。李敏走在前头,后面跟着几个抗联女战士。走着走着,李敏发觉不对劲,在齐膝深的雪中费力转身往后看,发现几个黑点,还发现了敌人的骑兵---后面的战士被俘了。她赶紧躲入一树丛中,往雪里边钻,能钻多深钻多深,这时她已顾不上冷了。敌人上来了,她的心跳到了嗓子眼。还好敌人没有发现她。确信日伪军走远后,她爬了出来。在路上捡到了一只老鼠,她把它放进了口袋里,她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饿的时候只有雪。东北,天黑的早。她忽然听到了狼叫声,并且不是一只,她很害怕,心想,今天晚上估计自己要做狼的美餐了。忽然她想到别人教她的,碰到狼后敲击树可把狼吓走。她拿起树枝使劲敲起树来,狼果然被吓跑了。她到了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带,烧着了火,将刚才拾的老鼠烤了烤,吃了,她觉得很香。(如果现在你发现在你碗里,有一只老鼠,不仅你吃不下去,原先吃的也会吐出来。)在树林里强捱了一夜,天亮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小屋,她跑向那个小屋,想暖和暖和,休息休息,但快到跟前时,一个日本人出来了,她胡乱打了一枪,掉头就跑,敌人没有追上。找了几天,她终于找到了其他的抗联战士,战士们向她迎过来,而她终于支撑不住,晕倒了。
2、一名战士(八路军还是国民党,叫什么名字都忘了)被日本人俘虏后,敌人严刑拷打,逼他说出情报,他没有说。最后敌人决定处死他,时间定在1945年8月14日。这一天,首先是他的战友被带了出来,执行了绞刑。他还记得他的战友临走时,对他说,我先走了。轮到他时,那天行刑的喝多了,晚来了一个小时,时间改在了第二天的下午。(处决犯人一般在下午2点到4点。)不知他是以怎样复杂的心情度过的那一天。谁知第二天中午时,太阳旗降下了,日本投降了,战俘都被放了,他获得了新生。以后他把8月15日作为自己的生日。
日本投降后,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中国没有索要赔款。据说是周恩来认为,侵华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责任应由日本政府来负。而如果索要赔款,就会转稼到日本老百姓头上。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很不赞同。日本是由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组成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它们隔裂。日本兵有几个是贵族子弟?还不都是普通老百姓。不仅应让日本赔,还应该让他赔个倾家荡产,使他永无侵略他国的能力。
为在抗日战争中死去的300万将士和2000万人民致哀。
第2篇:《我的抗战》纪录片观后感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这是麦克阿瑟说的,说给所有老兵、所有经历过战争的老兵。诚然,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老兵没有死,而相对短暂、血腥、残酷、热血沸腾的战争岁月,之后漫长的日子该怎么度过?战争的伤痛如何消弭?这是多数人不会去考虑的。料想八年抗战涉及到了多少人?而他们,正在迅速地凋零,与之凋零的便是那段真实的有着切身感受的历史了。
相对于日本兵较高的文化素养,参加抗战的中国军人普遍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读写的人本就不多,这就注定了多数人很难留下些什么。何况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往往让人不由自主地隐藏,不敢回想,这就注定了绝大多数的历史将会随着老兵们生命 的凋零而被隐藏。至于某些意识形态的需要,使得我们总在文艺作品里看到猥琐无能的敌人和英明神武的我军,就像古时候的战斗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乔治奥威尔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在统治者手中的作用。我们未必是不尊重历史的,但尊重的原因往往出于利用。所以历史这一宏大的概念似乎是与我们无关的。其实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刻转眼就是历史,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和经历其实都是历史,或许渺小,至少也是潮流中的一滴水,一样是可以反射阳光的。尊重历史没有那么大,其实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存在的意义,哪怕它多么微不足道。
《我的抗战》带来的震撼无疑的巨大的,因为历史,因为真实,因为那些凋零的老兵,因为那每个人留存的碎片。想到《集结号》里那句台词:“本来爹妈都是起了名的,怎么都成无名了呢?”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无论是战争、抑或其他灾难,我们能想起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最后代表生命意义的名字吗?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也只存在于熟悉的这个小圈子里,最终不过随风凋零,了无痕迹。我们奢求意义吗?未必,但我们需要价值和证明。
读《我的抗战》,除了感受真实的历史和经历之外,恐怕更多的就是在于对历史、对个人经历的审视,乃至可以看到自己——我有我的历史,我并不渺小!有这样的尊重,就是希望所在了。时间可以让一切凋零,很多东西却不该被抹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便是一种期望了。
第3篇:《我的抗战》观后感
这是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主写的一本纪念抗日战争抗战老兵的书籍,认识作者崔永元这个人是从他主持的节目《小崔说事》开始,这是一个爱憎分明,敢说实话的人。
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只因封面简介上鲜红的大字:“300位抗战亲历者时空绝唱,拷问每个中国人的良知!”
由于一些不能细说的`原因,以及我们从小接触到的历史教育中的刻意回避,我对这段屈辱的近代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倭寇侵略了我们八年,杀了很多的中国人,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却未能了解到更细节的一些部分。
看完整本书虽然不能让我记住每位抗战英雄的名字,但是给我的震撼却是不小的!中国军队使用着低劣的武器,用血肉之躯阻挡倭寇的勇气和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功绩是不能让我们忘记的。
时光如梭,现在那些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已经越来越少了,他们的亲身讲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不仅仅能够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更能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其史料价值难以估量,堪称无价。
抛开土地面积和人口不记,当时的日本已经是一个可以自主生产航空母舰的超级军事大国,而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力空虚,经济十分落后,各省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军队武器落后,子弹尚且无法达到保量生产,国际上毫无地位,然就是在这样一种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条件下,中国人挺直了腰板,用意志和气节战胜了对手。
我是广东人,所以我对粤军抗战的描写片段记忆的更加深刻,粤军,既广东军队的简称,在国民党军队中属杂牌军编制,装备十分低劣,两个个师一万人,只有半数配了枪,剩余的靠大刀作战,1937年7月,淞沪会战打响,就是这样一支极为简陋的部队,我们的广东子弟兵,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存亡,穿着草鞋背着大刀,离开家乡开赴千里之外的上海与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坦克战斗了三个月,随后淞沪会战失败,他们又撤退并参与了南京保卫战,首都最终没能守住,十万中国官兵在放下武器后惨遭日军屠杀,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扬子江,染红了石头城。但是,有支部队在南京陷落前夕却冲出了太平门,沿紫金山北麓向东突围,先后在仙鹤门、汤山等地与日军苦战,他们正是这支穿着草鞋背着大刀的部队,我们的广东子弟兵,这一刻我真的很自豪。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和许多极其仇恨日本人的中国人不同,崔永元记录抗战,他说不是煽动仇恨,也绝不希望简单地激起民族仇视和对立。
作者崔永元不仅关注抗战历史,还从两国国民素质角度上考察中日问题。崔永元在日本地铁上,看到一个人喝得醉醺醺,前面的人都不躲,吐得前面那个人身上都是污物,结果那个人把手绢掏出来,他先给那个喝醉的人擦。崔永元说:“我们很难做到,真的,这些东西其实挺刺激我的。因为我看得越多,越觉得心里难受。我就想,我们的足球队踢不过他们,我们产品不如他们好,为什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就是因为我们国民素质整体要比人家低,我们才什么都不行,我着急这个事情。”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要做的不是仇恨,而是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缅怀诸先烈,莫让屈辱的历史重现。
【篇一:一•二八淞沪抗战观后感】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出动最强大的兵力和新式的军事武器,向上海闸北大举进兵,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面对日军的暴行,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不惜违抗国民政府的命令,坚决抗敌。
在一块展板上,我看见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两名日本官兵强行拖走一名中国市民,那个中国市民挣扎着,眼里充满了死亡的恐惧;另一张是一位中国军民视死如归的坚毅神情,大刀就架在他的身后,但他却一点也不向敌人屈服。看到这些,我的心也愤怒起来了,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吧!
当时正是大冷天,但十九路军的三万官兵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抵抗,不少人脱掉上衣,挥舞大刀,和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随后,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敢死队、情报队、救护队、担架队、通信队、运输队和募捐队,万众一心,支援抗战。看到这些,我深深地为上海军民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顽强抵御敌人,不管敌军是自己的多少倍;因为,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枪林弹雨,保家卫国。
我觉得中国军民就是靠这种顽强不屈、团结战斗的精神,才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经过三十多天的激战,日军始终无法占领上海,5月5日,签订停战协议。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一千九百多名英勇的官兵,永远令人怀念。
我亲耳听过蔡醒民爷爷(蔡廷锴的长孙)给我们讲的抗日故事,我亲手给仍然健在的十九路军战士带过红领巾,原来历史不曾远去,英雄事迹代代相传,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观看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展览,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样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知道,因为十九路军的大多数人都是广东人,再加上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也都是广东人,所以十九路军陵园就建在广州?你是否知道十九路军就长眠于我们水荫路?你是否经常仰望“碧血丹心”的凯旋门?你是否清明时节给十九路敬献鲜花?
请你和我,都不要忽视这段就在身边的历史故事,了解它,记住它,就是最永恒的纪念!
【篇二:平原枪声观后感】
影片概述
早上,我观看了电影《平原枪声》。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区年轻的八路军干部马英在党的领导下,回到家乡肖家镇,率领苏建梅,王二虎等抗日战士,依靠群众同以中村,杨百顺,刘中正为首的日寇汉奸进行殊死搏斗。他们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秦芳之密切配合,发动群众,智取枪支,建立武装,攻占炮楼,巧杀汉奸,识破叛徒,粉碎“扫荡”……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日寇的阴谋,出生入死,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将敌人消灭。
观后感想
看了这部影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股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升。
这些英勇的平原儿女们,凭着一种信念——民族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用自己的智慧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当风云突变马英被捕时,苏建梅等人截粮车,毁电线,拔炮楼,让敌人误以为马英仍在城外;在壮丁训练所马英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密切配合,救出马大娘,借敌人之手除掉汉奸吴胖子,马英等人也脱离虎口。更让我敬佩的是抗日战士的意志。当苏建梅被捕时,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这些都未能摧毁苏建梅的意志,面对挥起的鞭子,面对那一件件令人不寒而栗的刑具,苏建梅仍面不改色,对八路军的任何情况只字未提……
反之,那些汉奸和日寇更令人痛恨之极,他们的言行正与抗日战士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苏建梅与苏建才同时被捕,面对美色的诱惑苏建才心意访惶,终成了叛徒……
抒情结尾
抗日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之歌。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要记住这段浴血历史。
【篇二:南京南京观后感】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拥挤的人群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正准备上火车。年轻夫妇背着沉重的行李。突然,一声剧烈的警报声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人群骚动起来“轰-”人们的前方已经冒起了浓烟。只听见有一位年轻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轰炸到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时间车站里只能听见妇女的尖叫声、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声。慌乱中,年轻夫妇与三岁孩子挤散了。年轻夫妇的随身行李也不见踪影了。“轰-!”又一个炸弹从天而降,铁轨断成两截,断裂的铁轨向上翘着;天桥塌下来,只见桥上的行人跌落下来。他们张着大嘴,大声的求救声被淹没在隆隆的炸弹声中。几秒钟的时间,昔日人来人往的上海火车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声还在不断的响,人已经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动的老人和孩子。在离铁轨比较近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三岁小男孩坐在满是血污的地板上哭着。旁边躺着许多惨不忍睹的尸体,一连几个炸弹还在小男孩的身边发出巨响。这个小男孩的未来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象。
现在,虽然人们已经步入21世纪,但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战争,使别的地区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和童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痛苦!
90后的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不曾经历战争,只能从书本影视上了解一点战争历史。最让我喜欢的战争题材是抗击外来侵略者,尤其是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机智勇敢,壮烈不屈,荡气回肠,可歌可泣。
电影《铁道游击队》,就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1956年拍摄的《铁道游击队》,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是,50年代能够拍摄出如此佳作,实属不易。而今观赏,依然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难怪父辈们反复观看,喜爱有加。
电影《铁道游击队》,是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小说《铁道游击队》不是凭空杜撰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抗日时期的真实传奇。铁道游击队,是从百姓中走来的抗战特种队伍,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枣庄微山湖一带为主要区域的抗日武装。其传奇般的英勇事迹及影响,在全国及世界留下光辉篇章。该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铁道队”。人员最多时达300余人,铁道游击队由苏鲁支队任命洪振海为队长,杜季伟任政委,王志胜为副队长。铁道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截列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令日伪闻风丧胆。铁道队还成功护送刘*奇、陈毅、罗荣桓等领导人以及千余名抗日将士过境。被肖华将军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1945年10月,在枣庄和临城的1000多日军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这是有史以来军事受降中罕见的一幕。
电影《铁道游击队》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带领的铁道游击队,活跃于山东临城、微山湖一带的.铁路线上。他们破坏敌人的运输交通,牵制敌人的兵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屡建奇功,当地百姓称之为“飞虎队”。日本侵略军小林部队及其特务队长冈村视飞虎队为心腹之患,千方百计进行围剿。刘洪在战斗中负伤,得到寡妇芳林嫂精心照料,两人产生爱情。
不久,日军前来偷袭,刘洪、李正指挥有方,大败冈村特务队。日军恼羞成怒,四处烧杀,肆意报复。被激怒的刘洪欲在微山湖上与日军正面对阵,幸亏李正赶来及时劝阻,飞虎队实力得以保存,但李正却因此负伤。飞虎队休整后,力量壮大,在与冈村特务队的激战中,全歼敌人。可是芳林嫂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却遭敌兵逮捕。不久,抗战胜利,李正伤愈归队,率队赴临城阻遏国*党军队。北上,救出了芳林嫂,并迫使小林残部投降。
电影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充满了豪情和浪漫,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全国传唱几十年而不衰,家喻户晓。时至今日仍让人心动不已,具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欣赏电影《铁道游击队》,使我又一次感受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抗日救国,不分老少。由铁路工人、小摊贩、矿工和流浪者组成的非正规部队,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才提高了思想,具有了组织纪律性,明确了打鬼子救中国的历史使命。其次电影情节曲折、险象
环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机智勇敢,舍生忘死,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良好品质。这其中,我认为团结就是力量,也正是因为团结一心的凝聚力,才有了步调一致的号令,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看了这部红色革命电影,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