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朗读者的观后感【1】
正如董卿所说,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代表忏悔,有时候代表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代表勇气,有时候代表失败,但并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让人笑话的,这一期的朗读者们提到的眼泪有的是心疼的眼泪,有的是思念的眼泪,有的是脆弱的眼泪,有的是坚强的眼泪,让我们一个个走近他们,了解一下他们的眼泪中讲的故事吧。
第一个朗读者是陆川。原本对演艺界是不熟悉的,但是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却是我非常熟悉的影片,因为曾经带学生们看过好多次,每看一次都会流一次泪,而在陆川与董卿的聊天中提到的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心疼,拍摄的艰难,真实的绝望,生命的消逝,那样的地方真实的呈现出生命的脆弱。
他朗读的是王宗仁写的《藏羚羊的跪拜》,他说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故事来听,也可以当做真事来听。这个故事以前听过,但是听陆川读来,依然很动容。他读到“天上的飞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他读“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包括动物在内”。
陆川拍的《南京大屠杀》也看过,听节目里提到现在又拍了一部《我们诞生在中国》,有时间一定领略一下。
我们需要这样一群发出声音的人,他做到了,很多事情都是媒体介入最后官方才介入的。在《可可西里》播放以后,国家加大了对于藏羚羊的保护,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他是一个伟大的导演。
第二个朗读者是经常扮演母亲角色的斯琴高娃,由于她是演员,所以她说经常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眼泪,但是这次她的朗读却真实的留着自己的眼泪,她朗读的是贾平凹的写给妈妈的一篇散文,全场泪崩,所有的人都哭的不行了,董卿也好久不能平静下来,久久的与斯琴高娃拥抱。
董卿说,这个世上唯有母亲是可以为儿女榨干最后一滴血的,斯琴高娃说,请珍惜父母健在的时候,多哄哄他们,泪崩全场!
第三位朗读者是一对夫妻。丁一舟,赖敏夫妇,其实是一家三口,因为赖敏怀孕四个月了。他们过着天马行空的旅途生活,看起来很好的背后是,赖敏身患疾病,而且是遗传性疾病,而最可贵的丁一舟是知道她身患疾病后才与她在一起的,他们俩决定在中国地图上走一幅“心”形地图爱之旅,所以从2015年元旦起他们已经走了很多的路了。
他们用的是很原始的三轮车,用赖敏的话说叫“三蹦子”。想法是赖敏提出来的,付出实践是一舟共同完成的。他说如果每天在家就是四面墙一块天花板,不如在路上,那每天醒来都是不一样的风景。最让我感动的是丁一舟说的“你选择一个人和她过的是精神世界,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他们经常走走停停,没钱了就打工,有钱了就出行,这样的生活却被意外来临的小生命给打破了。
赖敏想留下这个孩子,都想好了名字“丁路遥”,起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路上,而人生的路也很遥远,她想陪她走下来,甚至都给他们未来的孩子写好了信,读的泣不成声,因为孩子会有50%的概率遗传妈妈的先天性疾病。他们说如果孩子健康,那就生下来,继续走在路上,让大自然做他最好的启蒙老师,董卿接着说,也让爸爸妈妈做他最好的启蒙老师,让他知道什么是善良和希望。我们祝福他们的孩子能够健康的生下来。
赖敏朗读的是三毛的诗《你是我不及的梦》,送给他亲爱的老公丁一舟,感谢这个大男孩让我们知道世上还有超越世俗标准的爱。
第四位朗读者是78岁高龄,二十三年的乳腺癌患者张家敏奶奶,她说她要做的是“努力昂起头,让眼泪不掉下来”,1994年患乳腺癌,1995年把家里电话改成热线专门接待乳腺癌患者,她说我们活着总是要有点意义的,她与她的姐妹们朗读的是泰戈尔的“生如夏花”,诗中写到“如果我们能有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去秋叶之静美,那么我们还在乎拥有什么?_?”
看看老奶奶花白的头发,想想她二十三年的抗癌经历,还真是觉得在生命面前其他都是小事呢!
最后一位朗读者是青藏铁路的总工程师——张鲁新,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青藏铁路,他们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建成了青藏铁路,他的学生们朗读的是《青春》,送给他们敬爱的总工程师。
谁都有青春,可是青春真不是按年龄划分的,当张老师背诵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经典片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那一段时,全场齐声朗读,真是让人动容,让人感到朗读的魅力所在。
或许正如董卿所说,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眼泪继续奔跑者人!愿我们即使饱含泪水,依然充满希望。
今天一天都被于欢事件刷屏,当早上看到这一事件时,真的出离愤怒,很为于欢伤心,心疼那个22岁的大男孩,所有的公号都在说这一问题,谁为他的眼泪负责,还好,下午听到了一点回音,希望还于欢一个公道,还公众一点信任。
关于眼泪,说起来有很多很多故事,当年孟姜女的眼泪哭到了长城,陆川藏羚羊的眼泪带来了野生动物的保护,今天我们希望有血性的于欢的眼泪,于欢的挣扎能够带来一点点司法的公平,那么他的眼泪没有白流。
因为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如果眼泪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只有鲜血解决了!
第六期朗读者的观后感【2】
我也是泪点很低的人,整期节目基本上上留着泪看完的,斯琴高娃老师朗读的《写给母亲》让人不由得泪两行,丁一舟赖敏平常人不同寻常的爱情让人留下羡慕的眼泪,张家敏老师的坚强达观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动的流泪,冻土科学家张鲁新的执着艰辛让人心疼的流泪。
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
第六期朗读者的观后感【3】
昨晚因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不能准时收看《朗读者》第六期直播。今天回看,竟然象迟到的学生一样有深深“报歉感”因更全神投入……(我从小就喜欢对着大荧幕,跟着荧幕的主持人朗读,跟着演员说着台词)现在有空也坚持着这个喜好。
特别是这个很受欢迎节目的推出更让我这喜好重拾……感恩这一期《眼泪》主持人生动主持,嘉宾他(她)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我跟读着,被深深打动……眼框润湿……
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1】
导演陆川是个泪点很低的人,爱流眼泪,所以有时候他会抗拒眼泪。
《可可西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人们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与生态环境,与盗猎分子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它记录了人的渺小,自然的宏大,是一部关于挣扎,值得尊重的电影。
然而这部电影非常难拍,以至于他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在可可西里待了两年。由于环境恶劣,剧组人员水土不服,电影拍了两个月,只剩下一半人,另外一半人基本送到山下急救。尽管如此艰辛,但是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
陆川朗读了《藏羚羊的跪拜》献给可可西里依然奔跑的生灵。“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他对可可西里上神圣而又脆弱的生命这般饱含深情。
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2】
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的优秀演员,这一次在《朗读者》现场,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属于她自己。
斯琴高娃,纵横影坛50多年,完美的荧屏形象和淋漓尽致的演技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她是《大宅门》的白文氏,《康熙王朝》的孝庄太后,她饰演了不下20个母亲的影视形象。
无论演哪一位母亲,她都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她是在体会自己母亲的母爱中深入剧情,去理解诠释天下间各不相同的母爱。
生活中,她遗传了母亲的坚强和刚毅,纵然三次从马上摔下来,她也不曾落泪。
“现实中,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大声哭泣啊”,念完这一刻,回想起挚爱的母亲,她热泪盈眶,观众包括董卿在内不禁潸然泪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她奉劝我们趁父母还在,好好珍惜孝顺他们。
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3】
丁一舟赖敏,一对患难夫妻,纵然历经重重磨难,他们不曾流泪,而为了孩子,他们泪洒现场,留下了深情的眼泪。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这是丁一舟赖敏两位年轻人的爱情。
妻子身患绝症,丈夫不离不弃,他们凭借着一辆三轮车在中国版图上开启了心形的爱之旅。旅途虽然艰辛,但他们却倍感幸福。
意外怀孕,让他们进退两难,难以抉择,只能听天由命。“也许在你成长道路上,希望妈妈能够参与进去,但是妈妈有很多无奈,也希望你能够理解”,致信孩子路遥,赖敏几度哽咽,难掩泪水。
有个不羁之心,也如三毛始终在路上,她把《你是我不及的梦》献给丈夫丁一舟。“毕竟,就算是一小束吧,那也是爱情”,有限的陪伴才是最深情的告白,一句“我爱你”才越显得弥足珍贵。
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4】
张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争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过去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
张家敏,当得知罹患乳腺癌,她已是55岁高龄,并没有因此倒下,而是坚强地与病魔缠斗。
抗癌23年,怀着让“中国女性都不再受乳腺癌的困扰和摧残”的理想,她自发组建“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帮助乳腺癌患者重拾信心,重拾希望。
从过去到现在,她所做的就是昂起头来,不让眼泪掉下来,她要让爱她的人以及她爱的人,留住她永远的笑容。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还在乎拥有什么”,这是她经历重重磨难的人生态度。
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5】
张鲁新,他将毕生泪水挥洒在青藏铁路上。
中铁西北院冻土专家张鲁新,几十年和冻土、钢铁打交道,解决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的世界性难题,为成功修建青藏铁路立下汗马功劳。
九死一生之际,他留下了兴奋的眼泪;《西藏的诱惑》挽救了他这位中国最有名的冻土科学家,他留下了依恋之泪;完成修建史无前例的工程青藏铁路,他留下了圆梦之泪。
“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便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这是学生献给他的祝福,愿他永远年轻。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为国为民,他青春无悔。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要逃避眼泪,或许那是一种无法逃脱的幸福,也并非男儿有泪不轻弹,勇敢的人不是不愿落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
既然江郎才尽,何必糟蹋经典
1.
2.
3.
4.
5.
6.
7.
8.
9.
10.
朗读者的观后感第六期【1】
第六期《朗读者》,斯琴高娃女士选择了贾平凹作者的一篇《写给母亲》,借此献给她的母亲吴云。一句“现实告诉我,我妈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深深地刺中心头,现场观众以及主持人董卿都掩面哭泣,也包括手机屏幕面前的我。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我们由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例如此节目中我们通过视觉与听觉感知到对自己母亲的印象和与母亲之间的回忆。然而更重要的是实现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大概就是这期节目的最大意义,比如多陪一陪妈妈,再听一听妈妈的唠叨,不再与妈妈拌嘴,在妈妈存在的时光里力所能及的回报更多的爱与孝顺。我们知道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人生也是,无可避免的经历生老病死。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又在匆匆一生中逐渐趋向于死亡,这便是人生的运动规律。妈妈用她的韶华时光成就了最好的我们,愿我们都不辜负妈妈的爱,活出人生价值!
最后,所有的甜言蜜语都没有一句“妈妈”动人心弦。
朗读者的观后感第六期【2】
你上次落泪是什么时候?你是因为什么流泪?你又是为谁流泪?泪有时候是咸的,有时候是甜的,你尝到的是什么味道?
失恋的人会哭,忍受病痛折磨的人会哭,创业失败面临绝望的人会哭,收到家书异常想念的人会哭,历经高考锤炼最终金榜题名的人会哭,相爱十年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会哭……眼泪是宝贵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内心情感的宣泄。希望哭过以后的你,可以一如既往地勇敢和坚定。
1.斯琴高娃在朗读《写给母亲》时,用情至深,感染力超强,让人止不住地落泪。母亲虽然已经在土地下面了,但她依然能够听到她在唱歌,依然能够感受到母亲给予她的精神力量。她很认真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趁父母健在,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不然后悔可来不及了。有时间的话,多去陪陪父母吧,他们需要你的爱和拥抱。
2.丁一舟和赖敏的爱情是我所看到的平凡生活中最真挚也最感动的故事。他们相貌凡凡,来自农村,是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一个。他们没有傲人的相貌,没有富人的奢华,但他们拥有一颗最炽热的心,他们在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爱温暖彼此。原来,真的有人会不顾疾病,不顾出身,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人赖敏的乐观与笑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她是那样的明媚,那样的欢快,那样的美丽动人。她需要的从来不是装饰,她需要的是与他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多彩。
3.我身边也有一位乳癌患者的亲戚,我希望她也可以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其实,癌症并不可怕,只是压力带给你太多负担,生命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强的。每个人对生的渴望都很浓烈,我相信信念和努力可以战胜一切。
4.一生奉献给青藏铁路事业的人是默默无闻而伟大的。虽然我还不曾跨越山水去领略西藏的壮美,但我谢谢这些科学家和工作者为我们创造了条件,给了我们便利的机会去亲眼目睹一望无垠的草原和沙漠。谢谢你们。
朗读者的观后感第六期【3】
刚看完《朗读者》第六期:主题是眼泪,当斯琴高娃老师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流着泪听完的,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尤其涉及亲情离别这种话题的时候更会哭的稀里哗啦,眼泪不是软弱,更多是坚强,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