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剧《我们的父辈》是近年来反应二战题材一部难得的佳作。影片在2013年上映以来,获得的好评如潮。对惨烈战场的逼真再现,对战争中人性地深刻剖析,以及直面历史,勇于自我解剖的历史态度,都使得这部迷你影视剧在所有二战题材影视剧作品中独树一帜。
故事发生在1941年夏季,当时德军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咄咄逼人,准备入侵苏联。对于多数德军官兵,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狂妄自大地以为苏联人抵抗不了多久,战争即将胜利,他们将在占领莫斯科后过当年的圣诞节。之前已经参战的威尔汉姆(Wilhelm)带着他的弟弟弗里德汉姆(Friedhelm)也即将奔赴前线。而与他们一同长大的女青年夏洛特(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格雷塔(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期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维克多(Viktor)。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分离之前,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分离之后,他们的命运便和这场战争紧紧地联系在一齐。
弗里德汉姆(Friedhelm)是这场战争中最清醒的人,明白自我被裹挟进这场战争,抱着逆反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参与这场战斗,始终认为“战争会暴漏我们最坏的一面。”喜欢看书他,在奔赴战场前还不忘在行李箱中塞上几本书。在参战初期,他的这种文艺和书呆子气与战场显得格格不入,被身边的战友排挤和瞧不起。应对突然被爆头的犹太小女孩,他悲哀落泪。在一场苏军的空袭中,因逆反心理他故意暴漏了目标,险些酿成大祸,事后被战友们一顿狂揍。但随着战事的发展,弗里德汉姆的性格也逐渐发生改变。在目睹战友踩地雷被炸身亡后,他出主意让苏联人做替罪羊在前引路。随着战事的逆转,德军在战场上的形式越来越被动。在与苏军的街巷战中,缺少坦克护卫和支援的德军明显处于下风,战友几乎全部丧生。在目睹兄长倒下后,他发疯似的冲上去开枪。在苏军攻上来时,孤军奋战的他套上苏联人的军装,侥幸躲过一劫,却被战友误伤险些丧命。病愈修养中他回到家中,忍受不了父亲的冷淡和旁人的冷嘲热讽,最后还是不顾母亲的苦苦劝留再次投身战场。再次参战后的弗里德汉姆,更加冷酷和麻木。他明白自我只是国家战争机器的一枚棋子。在波兰人的谷仓里,他开枪打死了跑出谷仓的女孩。在抓获地下游击队后,又是他拉下来群众绞刑架的绳索。对平民的杀戮中,是他亲手进行补射……最后,在德国败局已定,被苏联士兵围困中,或许无法原谅自我的弗里德汉姆(Friedhelm)还是毅然选取了牺牲。
威尔汉姆(Wilhelm)在剧中是一名德军军官,并且是弟弟的上司。他相信他是为国家荣誉而战,与弟弟的消极抵抗不一样,他认为战争能使人成长。弟弟的犹柔、胆小、羸弱和不合群,让他在军队中左右为难。但心中对弟弟的关爱、对母亲的承诺,使他内心面临的重重的矛盾和纠结。在参战初期,他尽可能进到兄长的职责,对弟弟多加袒护,并以自我的英勇作战赢得上司和下属的认可。他想透过这种方式,在部队中为羸弱不堪的弟弟带给些许庇护。受命枪决苏军战俘时,犹豫中他一度下不了手,并由此开始对战争的反思。随着战争的节节败退,他带领的队伍只能在缺少后备支援下做无好处的抵抗。目睹战友在战争中一个个牺牲,他精神逐渐颓废,不明白他们到底为何而战,也逐渐认识到弟弟说的是对的。在战场上,他们早已不是之前的英雄,而成为“一群待宰的国家垃圾”。之后在一场与苏联人力量悬殊的战争中,他带领的突击队几乎全军覆灭,而他钻进废弃坦克得以侥幸逃过一劫。自此以后,他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并做了一名逃兵被抓进了缓刑营。从一个作战英勇的国家英雄到缓刑营囚犯,威尔汉姆(Wilhelm)走向了人生价值的幻灭。战争结束,他虽然侥幸存活下来,但战争的负罪感却伴其一生。
夏洛特(Charlotte),在剧中是一个前方战场野战医院的护士。战争也将她由一个天真幼稚,立志为“永恒的第三帝国”服务的少女变为经历巨大感情伤痛,逐渐坚强的女子。第一次见到战场上血肉模糊的伤残军人,她惊慌失措笨手笨脚。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她出卖了帮忙过自我的苏联女医生,却又在灾难来临前试图通知苏联女医生逃走。她爱威尔汉姆(Wilhelm),但却无法了解维尔汉姆(Wilhelm)内心的纠结和痛苦。在误以为维尔汉姆(Wilhelm)已经牺牲,她无奈地选取了和军医走到一齐。在战争面前,一切完美的事情都终将幻灭。对她而言,是这场战争,愚弄了她的感情,摧毁了她的幸福。但残酷的战争中,她却因为亲眼目睹了更多的不幸而变得更加坚强和理性,也渐渐有了自我的主见和善良。为了使一个伤员能够回家探亲,他能够将即将愈合的伤口人为加重以拖延时光。为了弥补自我心灵的亏欠,她置自我的安危于不顾,选取和一位苏联护士坚守到最后。与冲进医院将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德军伤员逐一枪毙的苏联士兵相比,在她身上所显现出的善良和人性的一面,成了片中的一抹亮色。
作为一个犹太人,维克多(Viktor)的命运和千千万万犹太人的命运一样不幸。在这场针对犹太人的种族大清洗运动中,他所有行动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能活下来。而他确实比大多数犹太人幸运,总能在一个个危难关头绝处逢生,遇到一个又一个好心人。情人格雷塔(Greta)为了帮他获得一张出国通行证,攀附于纳粹军官。在被送往集中营的列车中,他和一波兰女游击队员不仅仅成功出逃,还摆脱了德国人的追击,被农场主的儿子施救。落入波兰游击队手中后,又有一同出逃的女游击队员在暗中照应。在被波兰游击队当做诱饵吸引德国人时,他又遇到了旧日好友弗里德汉姆(Friedhelm),并惊险地在双方的枪林弹雨中躲过一劫。在劫击纳粹列车得逞后,他不顾身份的暴露,毅然选取打开车厢门,放出里面成千上万的犹太同胞。善良的人总有好报,虽然对犹太人同样抱有强烈的偏见和歧视,但波兰游击队队长最终还是放了他一条生路。最后,在弗里德汉姆(Friedhelm)的帮忙下,维克多(Viktor)获得了重生。
格雷塔(Greta),维克多的女友,对维克多(Viktor)是一片真情,但是为了这段感情,也为了自我的明星梦想,她却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以自我的身姿和嗓音,攀附于一个纳粹军官,竭尽全力为维克多(Viktor)换来一张出国证明却不知被骗。当然,她确实是不聪明的。她看不清楚这位纳粹军官的阴险和狡诈。在极为艰难的战争年代,她却仍然幻想着去米兰、巴黎实现自我的明星梦。梦想是完美的,但在残酷地现实面前,她的命运却是杯具性的。在卖身于纳粹军官并怀上对方的孩子后,她最终还是被这位纳粹军官出卖,被重拳猛击以绝后患,并以“散布失败主义言论”的罪名被投入监狱。在监狱里每一天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最后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在胜利的前夕被纳粹枪决。被枪决时的格雷塔(Greta)脸色惨白、嘴唇干瘪,呆滞的表情与之前风情万种、风姿阔绰的风流构成极为鲜明的比较。残酷的战争之下,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杯具性的色彩。她的命运,在值得深深同情的同时,更是可悲可叹!
片子结尾,战争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威尔汉姆(Wilhelm)、维克多(Viktor)和夏洛特(Charlotte)又走到一齐,为当初那个圣诞节相聚的约会,也为已经牺牲的弗里德汉姆(Friedhelm)、格雷塔(Greta)一同举杯。原本天真烂漫、一个街道长大的五位好友,因为一场战争,个人的命运、人性的改变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国家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千疮百孔的同时,他们活下来的,何尝不是千疮百孔。无论如何,这场战争都将裹挟他们一生。
在反映二战纳粹德国题材的影视剧中,这是一部从德国人视角反思二战的剧作。作品拍的十分精细,无论从叙事、配乐,还是演员的演技、画面的逼真等都堪称上乘,豆瓣评分高达9。5分,德国人认真严谨的品质,在这部电影中也可见一斑。而创作者为这部作品也是付出了很多。仅拍摄筹备就已经长达十年,走访当事人,并经过严谨细致的史料考证。拍摄辗转欧洲多个国家,拍摄素材长达150分钟。最后再经过长达的一年的剪辑,这部精雕细琢的影视剧才最终成型。没有简单的“反战”,没有一味地煽情,呈现都是冷静、克制和对战争和人的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重的劫难,并由此改变了世界格局。在宏大的战争洪流中,个人命运被无情的裹挟进来。七十年后再看那场战争,我们该抱有一种怎样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于此刻的德国人来说,他们父辈们对于这场战争的记忆,正是他们的苦难救赎。从历史走来,这天的我们,又该怎样从我们父辈、爷爷辈的二战经经历中获得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我与父辈>
《我与父辈》是一本真诚的书。
阎连科写《我的父辈》,据说写作过程对他而言不仅痛苦,也是一次深刻忏悔。他几乎每写一章都会落泪。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放心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才能让我们跟着他的笔触去感动和感恩。“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吧。’”,读到这里,是一种既酸又暖的感动。“父亲和大伯商量事,多半不在屋子里,而是弟兄两个坐在院子的屋檐下。至亲无语,挚情少言。”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读了感同身受。而这样的细节描写在书中数不胜数。
《我与父辈》是一本真心的书。
不得不承认,眼下是一个比较物质的年代,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GDP平行上升,文学的价值在于暗示和提醒,白岩松说,不幸和灾难都在提醒我们幸福的所在。与过去相比,与父辈们年轻的时代相比,我们已经足够的幸运了,我们没有经历过吃不饱饭、上不起学,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家里的自留地里种起来的菜连自己都不够吃,没有经历过辛苦劳作一年年终结算下来还会“超支”的窘境,可我们的父辈们都经历了。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的父辈们,“他留恋人生,是因为他受尽了苦难;因为他受尽了苦难,他才加倍地体味到了生的意义和生中的细微的欢乐”,“而那一年的春节,父亲吸掉的烟叶,却比任何一个春节都多,似乎他想把他一生要吸的烟都在春节吸掉一样”。在父辈们的生命里,曾经,生存如此艰难,读后感《<我与父辈>读后感》。尽管这样,他们的内心却没有迷惘,就像四叔说的,“要好好过日子”。
蓦然回首时,作者感叹道:“终于就在某一瞬间里,明白了父辈们在他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苦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是为了柴米油盐中的甘甘苦苦与生老病死中的挣扎与苦痛。”而与父辈们相比,我们又有多少理由去埋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背负的压力呢?生活总是一步步地走向宽裕,一口气总吃不成一个胖子的。而这时候,偶尔的怠慢和空虚,只能是我自己的事,责任全在自己。
关于人生和命运的诠释和比较:
人生是基础,命运是多与基础无关或相关的升华或跌落;人生是积累,命运是多与积累有关、无关的延展或突变;人生是可测的深刻,而命运是不可估量的深邃;人生有许多悲剧,可也常常有喜剧,而命运则常常是悲剧,似乎永远是悲剧;人生是喜悦,而命运则是眼泪;若人生是眼泪,那么,命运则一定是悲而无声的哭泣;若人生是哭泣,那么,命运一定是没有眼泪的仰天长啸;若人生是仰天长啸,那么,命运一定是长啸前突然来到的死亡。一句话,命运就是人生不可预测的悲喜剧的前奏或是尾声,是人生中顿足的忏悔和无奈.
日子VS生活 (写四叔的那一段)
城里人把“日子”叫“生活”,农村人把“生活”叫“日子”
对日子而言,生活是一种向往和未来。日子是一种被踱在宽广山野而又冥顽不化的荒石。
生活要小心翼翼的精心呵护,而日子却是大手大脚,随心所欲。若干年以前,对姑姑那种城里人的生活很向往,确并没有想到这种叫做生活的日子是需要精心呵护,因为生活很脆弱。日子一切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天一天经历着,而生活的幸福和神秘,却像一本我已经知道它在哪儿却无法拿在手里打开来的书。就像富士康的十三跳们,他们都来自于农村,都在一天一天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眼争争地看着生活在向他们炫耀。知道生活在哪儿却怎么也抓不着,荒石受到了挑战,于是,日子也就不知深浅地向着生活挺进,可改变竟然是这么难,一个角色的转换如一个企业转型般复杂、多难!就这样,这些日子们倦在生活的圈子里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苦闷、焦虑、压抑长期纠结着脆弱的心灵,最终造就了富士康前仆后继的十三跳,也是他们短暂的人生中最完美的最后一跳,这就叫做命运!
所以,是日子的就好好过日子,该生活的就精心生活。
文中有这样一段:
父亲生前想要看一场《少林寺》的电影,而他,当时身边有十七快钱,但却没有舍得花十块钱让父亲看那场电影。对于现在来说,十块钱,根本不算什么,花十块钱对谁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在那个时代,十块钱就和现在的一百元差不多,甚至更多.
那时,只要十块钱,就能让他父亲亲眼目睹一下他一生都有些津津乐道,飞檐走壁的那种神话和传说,他没有那么做,不是他小气,也或者是他从小就没养成那种对父亲的体贴与孝爱?但是,就只因为十块钱,主人公留下了他一生的遗憾……
“安葬父亲的时候,我的大伯在坟上规划坟地位置时,把他们叔伯弟兄四个的安息之地划出了四个方框以后,最后指着我父亲坟下的一片地说,将来,发科(阎连科哥哥)和连科就埋在这儿吧。”作家平淡地写出来的句子,让人读起来却有惊心动魄之感,几个生命的归宿就这么被宣布了。但是作家当真地思考这句话的时候,他似乎不能不想到这样的问题:“我将来以怎样的方式去见父亲?将来在地下,我与父亲将继续如何地相处?”这些问题是作家决意写这本书的出发点,因为,必须先清理生前“我与父辈”的关系,才能讨论死后的“我与父辈”。
我们的父辈,一个个都经历过人人自危的时代,所以,他们,我们不懂……
——题记
因为思想的沉重,他们会彻夜翻来覆去闭不了眼,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他们要考虑的,比我们多得多,他们经过了人情世故,世态冷暖,他们也曾有纯真,幼稚的时候,但那太短,他们要在他们的父辈教导的那一点点的基础上,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很多东西,他们现在的成就,是自己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那单纯的正方体,早已被岁月打磨地圆润光滑,你可能会觉得父母假,装,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不是他们的真心。
他们当然也有单纯的打拼时代,他们遭尽冷眼,淋遍了雨,哭完了泪,最终等来了他们的光辉岁月,因为他们经历过,知道承受那些东西的累,所以他们不想让你再承受一次,他们太爱你了,他们经历过有一腔热血却只能旁观的痛苦,他们经历过,就够了,他们不想让你再苦,再累了。有同学跟我诉苦,说他爸妈把他的人生道路都设置好了,就等他去走,好无聊。我当时什么也没说,只是为他的父母惋惜,他们的孩子,注定要走和他们一样的路,无法改变。他的父母也许很少对他笑,一直都在骂他,但是骂他实则在为他的不理解而生气,很少笑是因为他的父母试图隐藏他们的脆弱,他们经历了人情世故,每每想起,想想,笑得出来吗?
许嵩的《世界变冷》有一句:“果能够多一点点微笑,快乐也会多一点点围绕。”但是现在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他们的心早已被覆上厚厚的一层钢铁,那是他们的最后防卫,现在仍有很多孩子,狞笑着,把父母的最后防卫撕破,他们不知道,那时父母脸色的苍白并不是生气,而是因为孩子的不理解而悲伤到极致变得没有眼泪。所以,往往让父母悲伤的,不是自己的不苟言笑使世界变冷的自责,而是不被子女辈理解的悲伤。
终于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他理解了人世间的'坎坷,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走他的路,所以他逼迫孩子,孩子反抗,他也老了,想起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激烈的反抗,不就像自己的孩子?他顿悟了,随即悲伤,父母早已离去,母亲去世时自己还在商海遭拒,心灰意冷,把手机关了机,两天没开,于是便没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听人说,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儿子……”当时觉得理所当然,现在在这么一个惬意的午后,头发花白的他,终于哭出了声,而现在,却没有母亲那温暖的手掌抚摸着背,没有父亲浑厚的声音安慰了……
当懵懂化灰,单纯遗尽,皱纹满脸,学会旁观,知道退让时,你会理解父母,心疼父母,怀恋父母,你终于长大了。——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