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6�1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总序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虽说《弟子规》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我要是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读过的话,恐怕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因为半知半解而浅尝辄止,错过经典。诚然,在适当的年龄读相应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为例,相信现在很多学生跟我一样,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几乎没有一点嗅觉,更别说文言文类的读本了,平常肯定也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籍,读了也会是一知半解,很少会联想到现实当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我觉得关于孝,我还是做的不错的,几乎每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跟爸爸妈妈聊聊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常常报喜不报忧,怕他们会过多担心我,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幸福。在读这部分时,常常不觉眼睛会涩涩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却很伟大,老爸虽然会去小赌,但为人老实,勤奋,很爱我们,常常跟我说,“我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读书哦”。老妈每次吃饭都会把最好的夹给我们,虽然啰
《弟子规》几乎
最后,以《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很美的话作为结尾,“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引导语:《弟子规》这本“凝结了先民的智慧”的书,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一千零八十字,当我们钱文忠老师解读它时,大家学会了哪些?有何感想呢?
读《弟子规》感受
孩提时代就读过《弟子规》,却不甚理解,只是摇头晃脑地背诵以取悦长辈。通过钱文忠教授的解读,我对弟子规有了深刻的理解。
《弟子规》前身是清代教书先生李毓秀著的《训蒙文》,全书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展开的。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风范的最佳读物。
钱文忠教授在书的开篇就讲到,作为蒙学教材《三字经》和《弟子规》各有侧重,《三字经》偏重知识,而《弟子规》偏重规矩。原本是比《三字经》更容易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使我不禁疑惑,一本浅显的蒙学教材如何能用做企业员工培训呢?奥义尽在书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规矩对于个人来说,事关他的人生及命运,那么对于企业就关乎其生存和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规矩,于长远计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一个没有制度没有纪律的队伍是没有生命力和生产力的。但并不是有了制度就能够将员工管理好。就像一篇新闻里报道的,一个记者到一个企业去做卧底,发现那里的员工连上厕所都要请示领导,还要登记,批准以后才能去,然后还有时间限制。结果怎么样呢?员工的精神崩溃了。企业制度的执行载体是个人。也因此,在实际管理中,有一些问题是无法用制度来规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弟子规》的约束和引导。
《弟子规》通篇都是在讲人的行为准则,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最细微处进行规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在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养成。当一个人在平日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弟子规》时,他同样能在企业中做到,企业管理也就变得很简单了。只有统一了员工的价值观,才能发挥其最大潜能。而《弟子规》通过113件小事悄然塑造人的高尚正确的价值观和素养,从而给企业培养和宣传企业文化提供便捷:
首先是伦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兄道友,第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放在企业中来说就是,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孝悌,在家孝敬父母才会忠于企业、上司,学会了尊重父母兄弟,才会在企业尊重上司、同事,与他们和睦相处。
其次是纪律,“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从日常起居培养好习惯,按时完成工作,遵守工作时间安排;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和事情难易,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然后是素质,“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等,规范个人精神面貌,提升个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恰当的职业礼仪不仅有利于个人形象,更加有利于团队合作。
最后是诚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古往经来的从商真理。《弟子规》中的“信”,就是讲做人应有的“诚”,这对培养企业的信誉,维护企业的口碑也是至关重要。
《弟子规》这本“凝结了先民的智慧”的书,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一千零八十字。钱文忠教授深入浅出逐一讲解,使我深刻感受到《弟子规》带来力量和震撼。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反思生活和工作中还有哪些遗憾和不足,也更让我明白今后应该怎么做。
读《弟子规》感受
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弟子规》给我带来的收获。
当我读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在电视堆里,要妈妈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当我读到“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倘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妈批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声 ”!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
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因为我时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弟弟争吵,爸爸妈妈来劝我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去争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处,姐姐就应该让弟弟,而我却认为爸爸妈妈偏帮弟弟,常常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而操心!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极了。
当我读到“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流走了;可能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们尽情玩耍的笑声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弟子规》的用义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