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千里跃进观后感400合计70句

千里跃进观后感400合计70句

时间:2020-10-03 00:12

1996年4月25日,开封师专大礼堂,我参加河南省首届优质课大赛,执教《千里跃进大别山》。

此时的我,比起两年前,经历了几次打磨,成熟了许多。我在教学上朝着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向努力。

课堂开始仍然很顺畅,我抓住“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条主线,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并且学习了“狭路相逢”一部分。课文营造的“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水深无船”的紧张形势,学生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课堂似乎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紧张氛围,大家的心绷紧了。

我不禁暗自得意:自己真是一个创设情境的高手。没想到,意外很快出现了。

课文内容为: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在河边商量对策,一位参谋跑来报告:“刘司令和邓政委来了!”

我的意思是,面对紧张的形势,我军正束手无策,此时,刘邓首长的到来无疑是给全军带来希望,带来必胜的信念,这是来了主心骨,也是来了定海神针,所以参谋必定是兴奋的,激动地喊。然而学生说则说了,懂也懂了,但读——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开始像念字,一字一顿的,我教他们像“说话”的语气,进而像“喊话”,然而要“喊”出紧张又兴奋的语气就不容易了。

一下子,似乎陷入了窘境。

怎么办?我的额头又渗出了汗,因为有些胖,前些年上课,我总是爱出汗,尤其是遇到不顺的情况。这不,又来了。

“老师,我来!”一只举起的小手引起了我的注意。对呀,何不“物归原主”,把球踢给学生,让他们想想办法?

“你来!”我信心十足地叫起了他。

这个同学的想法未能获得成功。但——我已经决定放手让他们想辙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嘛!况且我实在已经“黔驴技穷”了。

“我来做导演!”一位大眼睛的男同学终于想出了“鲜招”。

他拉着一位同学(即参谋的扮演者)面向台下,开始引导:“你看到了吗?那里就是汝河,肖旅长和李政委正在河边站着呢!(台下影院入口还真有几位站着听课的'老师的身影)你快喊,喊呀!”

“肖旅长、李政委——刘司令员和邓政委来了!”“参谋”望着台下远处,急切而兴奋地喊起来!

台下又是掌声,我也兴奋得手都拍红了。这个聪明的导演,精妙的引导!

令人惊叹!我不禁当着全体教师同学的面,向这个同学深鞠一躬,向他致谢!

教师一定比学生强吗?不一定。有时候,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办法,会有意料不到的结果。从这节课后,我在课堂上经常放手让学生去“做事”。当然,多是有意为之,鲜有“无奈之举”。

反思:

这是一次无奈的选择,当时我真急了,只好把“球”踢给了学生,没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后,常常反思,为什么这不曾预约的精彩竟是来自老师的无奈之举?课堂上我曾经有意识地放过手吗?“学生为主体”已讲了多年,谁都会讲这句话,然而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真的自主了吗?自立自主、自己做主,我们的学生做了多少主呢?

请看今日的课堂:

提出问题是老师操纵的——虽然表面上让学生自由提问,颇为热闹。但明眼人都知道,教师的“梳理”才是暗含玄机。一番甄别比较,最后抛出的要解决的问题还不是老师的“囊中之物”?

解决问题是老师引导的——巧妙设疑、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滴水不漏,真是缜密而科学!可是缺的是一条——真实。有时我甚至觉得“精心设计”一词多么有讽刺意味!

课堂辩论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只言不语地发言,一见苗头教师马上接过,开始侃侃而谈,真不知谁在辩论?何曾能见过学生发言有理有据、旁征博引、滔滔不绝?

课堂总结是教师预设的——让学生作总结如何?许多人不愿意尝试。大家会说,学生还没有那个认识,语言水平不到家,总结不到位。是啊,不给机会,何时到位?也许放一下手他们会还我们一个惊喜呢?

课堂,真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啊!

其实,真的不必这样,如此费神,越殂代疱,却出力不讨好。何必呢?

以后,许多时候,我宁愿“懒”一些,放手给他们,算了。

编者语:课堂上,当教师遇到处理的事情难以预料时,当教师面对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当教师遇到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还源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技巧的丰富与积累,对学生了解的深度和诚恳、爱护的态度等。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小学特级教师周步新从两个教学片段谈她在遭遇这些情况时对课堂的把握。分享她的经验,启迪我们的智慧。

教学要求:

1、了解刘先生、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

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

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

(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

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

(2)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

(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二、复习本课生字词。

1、识记生字的字形。

2、指名读课后词语并抄写两遍。

3、用遵照分析造句。

三、复习本课的比喻句。

1、按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写在书上。

2、默读句子,想想所填词语的好处。

3、集体讨论交流,教师订正。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3千里跃进大别山

狭路相逢

勇者胜

水深没船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第解放战争题材的文章,对于学生和我都比较遥远,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用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文中刘邓大军的英勇,从而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士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在课上我围绕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边读边悟,主动探索,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体会刘邓大军的勇,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探究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其中有两点我感受颇深篇。

1、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文章。

根据本课的重难点,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在表现刘邓首长的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画一画体现首长勇的句子,养成学生动笔墨读书的习惯,再提示学生找、抓重点词语不管,一定要,要勇,要猛等词语去品读体会,接着再有感情地齐读,同学们果然能信心十足地展现出刘邓首长的决心和英明果断。特别是在表现战士们的勇时,我先让学生们找找最能体现战士们勇的两个句子,然后再范读调起学生我也想读的欲望,最后再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让小组之间PK,这样通过学生们充分的朗读后,书中的一个个勇士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俗话说熟读成诵,经过多次的朗读感悟,也有一部分学生都能流利背诵了。

2、多媒体展示形象直观,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本文教学中,我三次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第一次观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电影片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积极性,直观地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为文中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二次是体会比喻句的妙处,通过多媒体将比喻词 一减一加,形象地感受到了比喻句的好处,轻松完成了教学目标。第三次利用课件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挺、遵、嘱、榴字的写法。

当然在教学中也不有尽人意之处,如内容容量过大,有想求完美的心态,以致于在拓展环节有些仓促,时间太紧,安排不够合理;再则自己的语言也有待锤炼。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