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汉朝历史纪录片观后感摘录100句

汉朝历史纪录片观后感摘录100句

时间:2019-06-17 05:05

外边,火一样热。为避开阳光的暴晒,我躲在屋子里。

打开《西汉历史》这本书,每当看到楚汉双方激战时,我都惊心动魄,胸中热得几乎到了沸点。书中展示出的英雄内涵,让我赞叹不已。

刘邦身世低微,没有饱读兵书,更不用说勇冠三军了。这平平常常的刘邦怎能打败项羽呢?可刘邦就是在逐鹿中原的乱世中,真的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统一了中国,当上了皇帝。

刘邦善于识人,不拘一格用人,不管什么出身都可以成为朋友。如小史出身的萧何、屠狗的'樊哙、当过吹鼓手的周勃、能忍胯下之辱的韩信,他们都可以和刘邦同生共死,帮助刘邦征讨项羽。

因为有了张良纵观全局的谋略,有了萧何治理关中的才能,有了陈平外交方面纵横捭阖的手段,所以刘邦最后打败了项羽。这些人都是刘邦打败项羽的基石般的人物。

反观历史,项羽出身豪门,武艺高强,拥有百万雄兵。可为什么还会失败?这是因为项羽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太自负了。

在反秦战争中,韩信先投靠的是项羽,只当了一名看守宫门的武将。数次为项羽出谋划策,都不为项羽所用。一次,韩信为项羽上疏一册,项羽看都不看一眼扔在火炉里。韩信深感前途渺茫,逃之夭夭,投刘邦去了。项羽还无故地猜疑部将,使得黥布等将领也先后投奔了刘邦。

要知道,四年的楚汉相争,是英雄与英雄的较量,也是人才与人才的较量。孤家寡人怎能取胜?

韩信出身寒门,小时候经常忍饥挨饿,但他从来手不释卷,饱读兵书战策。直至刘邦封坛拜将,成为刘邦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刘邦采用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缓兵之计,顺利挺进关中,由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纵观其人生,和韩信一样,萧何、周勃、张良、陈平等人,也都是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者。这些人都是经过大苦大难,生死诀别的成功者。

《汉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

这个寒假,我读了作家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其实,在讲述中国历史的众多史料中这本书以它独特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大明王朝的前世今生。

公元1328年,在今天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一个男孩出生了,取名朱重八,他自幼家境贫寒,靠给地主放牛,父母兄长均死于饥饿、瘟疫。孤苦无依,走投无路时到皇觉寺当和尚,混口饭吃,可祸不单行,寺庙也闹饥荒。此时的朱元璋只好背起行囊四处乞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乞丐,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年。换成一般人可能就破罐破摔了此一生,但朱元璋却从要饭中坚强下来,学到了很多东西。

正如明代作者杨慎所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此时的元王朝可谓是大势已去,成吉思汗打下的万世江山随时都有分崩离析的危险,随着红巾军的起义,统治中国百余年的大元王朝一去不复返。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这个天时地利的历史时刻。前思后量的朱元璋终于走出了他的'皇觉寺,毅然从军。从一个士兵到建立明朝,可以说是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其中的坚辛我们可想而知,但他最终还是成功了。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重温历史,更加理解苦难对于蠢材,是一堵墙。是万丈深渊,但对于有能力的人,却是通向成功的阶梯。也更加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哲学道理。我们生活的年代,相较于以前任何年代都无比优越。可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的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增强本领的大好年华,更应该要有这种吃苦耐劳,狭路相逢勇者胜,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勇气。成功就像战场一样是需要冲锋,需要拼搏。只有牢牢把握机会,不懈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汉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近段时间心情颇感浮躁,闲来无事,想起好久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了,也是为了平息那种浮躁的心情,便到厂图书馆借阅了《汉朝那些事儿》。

拜读完《汉朝那些事儿》后,其新颖的写作手法的确令我耳目一新,关于楚汉争霸的历史故事我也看了多个版本,但飘雪楼主以人性论史,以幽默风趣的手法调侃那段血雨腥风的时代,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我认为是一种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因为它给我的感觉,仿佛是从一群老人堆里突然走出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青春而又激情;它也不像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文学,就是那种玄乎其玄而又失去了深度的东西,而是通过对一个传奇时代的描述,来探讨人性的根本,来影射成功的法则。

在《汉朝那些事儿》里,楚汉争霸被诙谐的解读成是两个大集团的竞争,即项氏集团和刘氏集团。在其残酷的竞争过程中其争夺的资源并非城池,而是人才,由于拥有并合理利用了人才的优势,刘氏集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项氏集团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其人才的力量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并严重流失,最可悲的是,项羽极度虚荣的权威心理,断送了一代谋士范增的老命,同时,也断送了项氏集团的江山社稷。对于人才的重要性,21世纪的人们最清楚,因为“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人才孰重要,人力其可悲。项羽的残暴不是其对人才的蔑视,而是其对人力的践踏,如果说坑杀二十万已归降的秦朝士兵,是西楚霸王最大的败笔之一,那么,把人才当人力,把人力当人才就是其败笔之二。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韩信在最后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一代名将的韩信,项羽却只看重了他强壮高大的身材,要他在楚营担任警卫之责,而狱卒出身的曹咎,目光短浅却因曾有恩于项羽被封为成臬城的主将,最后被张良骂了几句,就跳出来送命又送城。

说英雄,谁是英雄?烟消云散尘归尘,土归土;是人才,还是人力?纵是千里马,还需伯乐在线。品千古风流人物,我浮躁的心情随秋风中的落叶,片片归于宁静,读书真好,纷杂世界里,多读几本书,独善其身不亦乐乎。

西汉故事

故事从秦始皇在会暨巡逻时差点被暗杀,项羽几乎被抓开始讲起……步步惊险。“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王到刘邦家族和吕后家族的内斗……激烈沸腾。“霸王“项羽悲壮的死去至吕后残杀忠诚……令人感慨。赵高”指鹿为马“,篡改秦始皇遗召……诡计多端。

其中的人物也各有特点:

秦始皇:虽然文采非常好,会用人才,善用计谋,但是凶狠残忍,不管人民的苦难,还喜好杀人。

秦二世:天性残忍,跟父亲一样,而且尽用计谋,把秦国灭了还想去汉王那里做一番”事业“。

项羽:看着像一个大英雄,其实是一个宰人的屠夫,最终因为凶残才被杀。而且是被”汉王“手下所杀。

韩信:天性斯文,会用兵,善用计,不会用臣。最后竟被自己的手下告死。

刘邦:能用兵,善用计,知忠臣,会安抚民心,而且听取忠臣的建议,也体谅老百姓,所以做上了皇帝。

王莽:王莽一路做到了代理皇帝,直到最后灭了强大的汉朝。就靠着民心,让老百姓都喜欢他的政策虽然他杀了不少忠臣,却也做了许多贡献。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

《西汉故事》这本书不仅情节多姿多彩,而且人物性格丰富。大家不妨也可以去看一看。

西汉故事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校信通推荐的《西汉故事》一书,它从“张良拜师”一直讲到“王莽称帝”。我收获了许多成语典故,并且知道它们的来历。比如:揭竿而起、约法三章、破釜沉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河汉界、指鹿为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

我觉得书中最精彩的还是霸王项羽和刘邦争天下的情节。项羽是将门之后,小时候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无论是念书、习剑、还是学兵法,他都是虎头蛇尾,坚持不了几天。从他小时候看,我就觉得他长大后成不了大器。而刘邦却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他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呢?我觉得,

第一:刘邦每次打了胜仗,对将士们有封有赏,战士们都愿意跟着他打仗,人人都肯卖力。而项羽嫉贤妒能,打了胜仗既不赏功又不封赏。

第二:刘邦深得民心,处处为百姓着想。他进关中时跟百姓约法三章,深受百姓拥护。而项羽呢?他仗着自己力气大,能打仗,能杀人,认为天下的人都应当听他的。他性情暴躁,凡是对他不满的他就杀,有一次,他残忍地杀了二十万缴械投降的`秦兵。攻下城池就杀人如麻,火烧阿房宫……秦国刚灭 ,项羽马上就成了秦人心中新的暴君。可悲的是项羽在四面楚歌时,还认为是时运不济,一点也没意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三:成败的关键在于用人。刘邦不仅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劣势还知人善用。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 ;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率军攻打,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这三位当世豪杰都能为他所重用。而项羽连他的亚父范増都不能重用,可以说他败在人才上。我想假设项羽拥有张良、萧何、韩信,谁会得天下?谁会失天下?以项羽的性格、气量和见识,这三位豪杰终究还是会跑到刘邦那里的。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西汉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做事要合乎规律,做人要心胸宽广,要博学,要虚心......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要多读历史书,做一个真正的、智慧的中国人。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