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科学与文学观后感细选70条

科学与文学观后感细选70条

时间:2020-02-13 23:11

2013年5月19日晚,撒贝宁主持的央视《开讲啦》请到两位重量级嘉宾——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令人不禁眼前一亮。本人有幸观看了这场讲课,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故事内容

本次《开讲啦》的主持人是绘画大家范曾,小撒则很“知趣”地躲到观众席中,不时机敏诙谐地说笑调侃一下,使现场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严肃的充满正能量的演讲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而这次一位自然科学家与一位作家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是这期《开讲啦》的最大看点。

范主持一开始就向杨振宁提出一个问题,他认为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霍金的《宇宙》《时间简史》他只读懂了十分之二,为什么霍金没得诺贝尔奖?

而杨振宁实话实说:我拒绝回答你这个问题。但他马上反问范、莫二人:“我常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请来,在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他会对什么东西最感新奇?”

莫言马上抢答道:“手机!”

‘真情妙悟著文章’。其实这也是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先有‘真情’,即对这件事情的浓厚兴趣,才会有努力钻研的动力;研究中有了进展就是‘妙悟’,然后才有最终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研的必经之路。”。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的是宇宙和自然界中已有的现象,在探索过程中需要猜想,所以科学是一门“猜想”的学问。他问莫言:你喜欢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

当范主持要求两位诺奖得主用最简洁的语言谈谈各自的“中国梦”时,杨振宁说,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给中国人描绘了一个美好前景,我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莫言则诙谐表示:近日看到外国一家公司征集火星移民,报名者中中国人最多,这也表达了一种“中国梦”:到天上去!

从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谈到文学创作,杨振宁饶有兴趣地问莫言:你说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能讲故事的人未必能成文学家,这里有两关需要过,一是过文字关,二是选择故事。

对这个轻车熟路的问题,莫言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小时候是个爱听故事的小孩,听过之后再向别人转述,在转述过程中会添油加醋,相当于一种口头创作;然后让故事变成书,还得会写字。我幸运地读了五年小学,学了500个汉字。有人分析,赵树理的小说中,常用的汉字也就500个。小学五年级我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在家没书看待着无聊,家里有一本新华字典,我背了一些生辟的字,我小说里那些华丽的字都是背下来的。后来出来一个谣传,说我是天才,一本新华字典可以倒背如流,其实没这回事儿,我一页也背不下来……”

关于第二道关,莫言说他有一个思想转变过程:“对一个作家来说,选择故事非常重要。我早期的写作是挖空心思找故事,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我找故事’变成‘故事找我’。我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我所认识的人、经历的事,我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慢慢变成我写作的对象。我的长篇小说《蛙》中的姑姑,就是以我的堂姑为模特儿,又把很多妇科医生加上我的想像构思完成的。”

之后还增加现场提问环节,分别由三个大学生提问,非常精彩,也代表可青年力量对科学和文学的心声。

二、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滋养心灵

总体来说对我的'感觉是关于此次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走上央视荧屏,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多数观众和媒体给予好评和正面报道,但也有人觉得“对话”并无太多新意,有失大师水准。依记者看,其实是因时间所限,两位大师未能充分展开话题,对期待值很高的观众而言不够“过瘾”。

客观来说,九十一岁高龄的杨振宁还有如此活跃的思维、敏锐的反应和清淅的表达,已是人中之杰,令人惊叹;而相对年轻的莫言是位农民的儿子,从外形到讲话都保持着诚实质朴的本色,二人都是实干家而非演说家,不能用演说家的标准和“范儿”要求他们,但两位大师“对话”本身,便可给人一些思考和启示。

其一,杨振宁和莫言,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文学家,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出现在一个讲台上,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本身就意义不凡。因为我们的媒体很少做这种高端的跨界的讨论,尤其很少涉及健康、美容和养生之外的自然科学话题,这几乎成了我们的一个软肋和盲点。记得上中学时不大喜欢数理化,却对一本十分流行的外国科普读物《趣味物理学》爱不释手,同学之间相互传阅,说明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科普教育更能让青少年接受和喜爱。

因此,如果我们的电视中能增设科普类节目,经常邀请科学家讲述自然科学知识,配以相应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必定会吸引观众眼球,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例如,当我们的探月工程和载人飞船上天时,请专家讲述什么是地球轨道、失重、宇宙速度等;当社会上流传“世界末日”论时,请专家从地球物理学角度、从玛雅历法的真相来驳斥反科学的缪论……长期坚持下去,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功莫大焉。

其二,在一个充斥着游戏和选秀节目的泛娱乐化时代,央视能开创这样一档相对高端的谈话节目,让人静下心来聆听榜样人物的演讲,共同分享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哪怕时间段不够好,收视率不够高,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大众需要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但这些“快餐文化”不能给人多少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对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也不大。

以莫言为例,做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时为全球所瞩目的热度,似乎并未保持到国内,像有些一夜成名的歌星那样大红大紫,到处做节目、出镜头——虽然他本人很低调,没有这样的奢望。但多给文学开辟一些平台,让作家有更多话语权,却是倡导精英文化的应有之义。例如,国内许多有影响的电视访谈节目,访谈对象多是娱乐明星,很少出现作家和编剧的身影;有关文学和读书的栏目更如凤毛麟角。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栏目,就可以做一个莫言作品赏析系列节目,也可请莫言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人生感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科学书籍读后感1

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此可见,读书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爱上科学》。书里有:多彩的植物王国、人体的科学奥秘、有趣的动物世界、奇妙的数学故事和有趣的物理故事。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带我畅游了一趟科学王国。我印象最深的是青青、豆豆、腊腊这个故事,它以童话的形式生动有趣的向我们讲述了一根名叫青青的小辣椒、一块儿名叫豆豆的豆腐和一块儿叫腊腊的牛肉一起在人体被消化吸收,又一起变成排泄物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消化系统是由消化腺和消化道两部分组成。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的肌肉性管道,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工厂,吃下去的食物经过不断的消化吸收,才能变成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

通过读这本书,我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很神奇,隐藏了许多没有破解的奥秘。只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自信心,就能破解一个个科学奥秘,为人类社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河南安阳钢城小学五年级:任怡菲

科学书籍读后感2

现在科技发达,出产书的种类、玩的花样、不同品牌的电脑、手机等等都很多。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揭秘科学》,里面讲述了天体:太阳是一个不断爆发的巨型气球,从地球上可以看见太阳表面壮观的爆发,它们就是通常所说的太阳耀斑。慧星就像一个飞行的火球火焰下面其实是巨大的冰块。

还讲述了动物:虱子能在长长的毛发里生存。一只雌虱每天约产十粒卵。长臂猿和人类都是灵长类动物。它们有相似的DNA。

然后讲述了最微小的东西: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是由被称为分子的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由更小的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太小,在显微镜下也很难看清,不过科学家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最后讲述了预知未来:科学会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但是要通晓一切事物,还需要走一段很长很多的路。太阳已经有45亿岁了。科学家们预测它会在接下来的50亿年里膨胀,变成红色。

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多学多看,就会发现。我也懂得了掌握好科学不仅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好,还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如果我们人类能明智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科学也能给予人类改变未来的力量。我的梦想是:我长大了当一名科研工作者,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好。

科学书籍读后感3

这是一本比生命科学第一册还要好看的书,它带给我的感受是可怕和好奇。

就来说说这本书让我害怕的动物吧,那就是虎鲸,它是海洋里的杀手,是海底世界的“小霸王”,它可以一口吞掉一头海牛,连鲨鱼都怕它三分呢!再来说说黑熊是如何生长的吧。它们三个月大的时候,小黑熊的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它个头很小,身上也没长毛,但是它会长得很快。三个月后,它的体重就达到了5千克左右。这时候,它的牙齿还没有长全,还需要妈妈喂奶。8个月大的时候,小黑熊就开始爬树和玩耍,这样可以帮助它锻炼肌肉。

这时候,它长出了大部分的牙齿,但还是要依靠父母给它觅食。小黑熊长到一岁大的时候,它就会离开妈妈,独自出去觅食了。成年之后,它就能长到1。8米高,完全变成了大黑熊。以后,它能繁衍自己的后代,还会继续生长和变化,一直到死亡。来讲讲食物网吧,它是由一条条食物链组成的,就像一条条线织成了一张大大的鱼网。这本书里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知识,真是一下子讲也讲不完,如:雨林中的生物、淡水里的生物、咸水中的生物、植物属于生物、形形色色的动物等等……

科学书籍读后感4

科学,是人们走向成功的踏脚石;科学,是知识中的一名成员;科学,是成功的妈妈。也许有人会说:“科学只不过是学科里的副科,没有什么好学的。”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现代的电视、电脑、飞船,哪一个不是按科学的原理制造的。《触摸科学》这本书就是这么有趣。

这本书里面有着神奇、有趣的科学试验,和科学道理。这本书只需通过一个小试验就能我们懂得许多科学道理,简单易懂,让人真正感受到科学,触摸到科学。还有许多科学试验让人受益非浅。这里面也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实验,令我大开眼界。如“冰砖割不断”“教你写密信”“手帕烧不着”等等,可神奇了!最有趣的是“缩骨术”这篇文章,心里疑惑地照着书上写的试验了一下:我面对着墙,手臂伸直,指尖刚好碰到墙面。接着让手臂以伸直的状态,摆动至身体后方,最后拉回原来的位置。咦,我的手这么碰不到墙面了?难道真的缩短了!不会吧,我只摆了一只手臂,会不会一只手长,一只手短啊?我连忙去看书,看看有没有副作用。一看,原来只是手臂摆过身体后面时,身体会不由自主的,往前倾斜,所以第二次就碰不到墙面了。真是吓死我了。

还有许多生活中的小常识。例如,冬天,天气寒冷玻璃瓶往往拧不开,有经验的人只要把瓶盖在火上烤,就能轻而易举地拧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热胀冷缩地原理。冬天天气寒冷,瓶盖收缩,紧紧咬住瓶口,就不容易拧开。火烤受热膨胀后,瓶盖就松了,于是不费多大的力就能打开了。被子有着冬暖夏凉的功效,采用纳米技术,让这被子自动清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在国家兴旺发达的今天,我们小学生更应该抓紧时间学习,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科学书籍读后感5

《可怕的科学》是一套经典数学系列的书,里面有《逃不出的怪圈——圆和其它图形》《寻找你的幸运星——概率的秘密》《你真的会+-×÷吗》《代数任我行》《绝望的分数》《测来测去——长度、面积和体积》等等。

一提到数学,多数人会觉得一定很深奥,很难让人理解,可这套书并非如此,它以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的形式,向你展现数学,让人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当然,它也锻炼你学会独立思考,它还告诉你一些学数学的诀窍、捷径、聪明提示。虽然这套书的名字叫《可怕的科学》,但它本身并不可怕,反而,非常有趣。

一开始看,我觉得很难,后来慢慢的,我理解了它,并爱上了这套书。每当我读它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带到奇妙的数学王国,感受美妙的数学。每次我合上书本后都是满满的回忆。这时,我总会想到以前遇到的一些解不开的难题,现在再按照书上的方法再换一种思路思维倍感清晰,一下子就解开了。

《可怕的科学》告诉我,数学其实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放轻松,认真思考,或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答案。它也让我意识到,数学是多么重要,它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如果没有数学,我们的生活将会陷入一片混乱!

我爱《可怕的科学》!

科学书籍读后感6

当我捧起《疯狂科学》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图文并茂,充满着吸引力,我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疯狂科学》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些有趣的实验,例如:如何制作液氧冰激凌、会沉入水底的冰块、将闪电凝固起来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实验是自制电灯泡。

我们需要一根钨丝、一个玻璃杯、一个回形针、三根导线和一节电池。

首先我们要把电池的两端用两根导线接好,其中一根与回形针接起来;接着把第三根导线的两端一头接在钨丝上,另一头放在回形针旁边,不接回形针的一根导线也与钨丝接起来;然后把有钨丝的一段用玻璃杯罩起来;最后把回形针与第三根导线接起来。

钨丝就亮起来了。

在我看了这个实验后,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多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因为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认识这个世界,当我们已经基本上认识了这个世界时,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甚至可以进两步、三步······

前提是要学习好前人的基础。

虽然实验是疯狂的,看上去很危险,其实只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科学并不危险。只要你敢于动手去做,就可以知道科学史上的真正奥秘。

科学书籍读后感7

《马小跳爱科学》,它是中国作家杨红樱的佳作,也是一套专门为小学生编写的趣味科普读物。它让我在书中去发现大千世界的自然奇观,去探索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奥秘,去思考神秘的生命现象,去学习独立生活的小窍门。这套书一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内容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我喜欢。

作者可真是别有用心啊,分为四卷的科普书,我读过后让我增长了不少的科学知识,你心中想知道的问题,书中都能给你答案,知道了:人为什么不长尾巴;一吨铁重还是一吨木头重;月亮上的铁不生锈;近视是吃出来的;为什么电池一定要彻底放电……

接下来,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一吨铁重还是一吨木头重,你一定会回答:“一样重。”“错!”我来告诉你答案吧!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答案是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吨木头重。”确切地说,在空气里重一吨的木头的真正重量,比在空气里重一吨的铁的真正重量要重哦!月亮上的铁不生锈,不可能吧!生活中的铁我知道都是会生锈的啊。从书里我了解到,原来,月球缺乏地球外围的防护大气层,在受到太阳风冲击时,各种物质表层的氧均被带走,因此具有对氧的稳定“免疫性”,以致月亮上的铁被带到地球也能抗拒锈蚀。近视是吃出来的`。

你们相信吗?现在的小朋友喜欢吃甜食,吃精细地食物过多,吃硬质地食物过少,吃粗粮太少,所以这些都是增加近视的原因哦!原来眼睛近视还有这么多原因啊!我很吃惊。

读过《马小跳爱科学》让我觉得真是受益匪浅啊!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勇于探索、勇于追求科学真理。从小要学好知识,长大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科学书籍读后感8

这个暑假,我看了科学读本《马小跳爱科学》,这本书是著名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佳作,也是一套专门为我们小学生编写的趣味科普读物。能让我们在书中去发现大千世界的自然奇观,去探索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奥秘,去思考神秘的生命现象,去学习独立生活的小窍门。这套书一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内容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我非常喜欢。

书中的主人公马小跳是个爱钻研,好奇心强,刨根问底,对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强烈求知欲的孩子,同时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人为什么不长尾巴”、“鱼头为什么不长鳞”、“电话怎样传递声音” 、“吃水果不能代替吃蔬菜”,“正月十六的月亮分外明”……其中有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题目是《吃得太快容易胖》,那是为什么呢?原来人的大脑中里面,有控制食量的饱食中枢和饥饿中枢,有了这些调控信号,我们的大脑才知道到底吃饱了没有,吃东西的速度比饱食信号传递的快,明明所摄取的食物已经足够了,可是大脑却还没接到饱食信号,所以在“不知饱”的情况下,会不知不觉地继续吃喝,甚至最后过度摄食,长年累月如此过度吃东西,身体当然会肥胖起来。所以,“细嚼慢咽”可不是没有道理的。哈哈,原来吃一顿普通的饭也需要这么多的科学理论啊!科学真的是无处不在啊!真是太有趣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颇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勇于探索和思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介,就能很好地揭秘科学的真理!

科学书籍读后感9

今天我来讲一下这本《可帕的科学》书吧。你们要知道这是一本非常“可怕”的书哦。

这里有讲古代恐龙的祖先开始,变成了现在的动物。比如:会飞的恐龙变成了现在的鸟,水里的鱼龙变成了现在的鱼;巨大的哺乳恐龙变成了现在的狗;比如把食物准备充足,把门窗关好,家中再准备一些可压缩食品,买上防撞套装,遇上洪水塌方时,以防被物体打伤。比如天上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树、房子、人,自行车……都卷到空中,龙卷风突然停下来,空中的东西都往下掉,弄得家毁人亡、鸡犬不宁。但我觉得这些都没意思,只有,《怎么当特工、特工的伪装术与作战武器》。这才有意思。

这里面讲了很多秘密特工,在执行任务时常常把武器、图纸、毒药、子弹……藏在哪里?并成功蒙混过关,怎样徒手跟敌人斗智斗勇;怎样快速的一枪把敌人结束掉;怎么样计划炸掉一座桥……最最厉害的是毁灭一个国家,把炸弹做成动物的屎,威力当然非同小可。踩一脚少一条腿,踩两脚上身被完美的炸飞十米,如果你不幸踩了第三脚,那么很抱歉你马上会被炸成碎块去见阎罗王!但有些特工却十分了解病毒,捉了一堆死老鼠放在人多地方,并且隐藏起来不让人发觉,等人找到这些“毒品”时大部分人已经结束了生命。

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特工。干一些大任务做一番成就,保卫祖国不会入侵,不再让耻辱的历史重新上演。

科学书籍读后感10

很多人都认为,科学是枯燥乏味,且不易懂的,曾经,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但当我读了《我们爱科学》这套书以后,我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曾经那无知的观念被彻底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科学无限的喜爱与热情。

《我们爱科学》这套书的内容十分丰富。里面介绍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还有很多有趣的科学故事。这些故事幽默风趣,很容易看懂,并不像普通的科普教材那样,只是用干巴巴的文字来讲述,还时不时的还冒出几句专业术语,而且没有一丁点儿的注释,丝毫不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我们爱科学》就不同了,它使用的文字通俗易懂,上至六十高龄的老头,下至六岁小孩,都能看得懂,并且我相信,当你合上《我们爱科学》的书页时,一定会由衷的感叹一声:“科学真是丰富多彩,奇妙无比啊!”

科学就像是一颗充满了无限可开发潜力的种子,只要你对它付出了真心,精心培育,并以自己出色的科学成绩来浇灌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就会不断地生根、发芽,它的每一个成长阶段,也是它主人的成长阶段,每当主人进步时,它就也在生长着,与主人同步。主人一天天的进步着,种子也一天天的成长着,终有一天,小小的种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这个时候,就要准备迎接以前日日夜夜的努力所带来的丰厚的果实了。但是,即使快要接近成功了,也绝不能松懈,时刻要以热情高涨的态度来面对科学,这样才能进一步使果实更加硕大,更加甜美多汁。而若反之,便会始终只是一颗光秃秃的大树,永远没有满树的硕果累累。啊,果子成熟了!这时,免不了会想拿到最高最大的那颗果实,而那颗让许多人垂涎的果实,便是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好的东西总会奖励给拥有最杰出成就的人,诺贝尔奖也不例外。这也就成了激励很多人努力搞科学创作的原因,登上这崇高的领奖台,那是多么至高无上的荣誉啊!当伟大的科学家们走在通往诺贝尔奖的红地毯上时,我相信,他们心中一定是充满了无限的骄傲与自豪感的,因为他们为人民,为全世界,为科学,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果实是会被摘完的,但是,它总是不停的继续生长着,花开,花落,最后又结出了累累硕果,供后人采摘。有了先人的事例,晚辈们采摘起来并不会像刚开始那般辛苦。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贪图享乐,而是应该再接再厉,继续为科学这颗大树提供更加丰富而又有营养的肥料,使它更加茁壮!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动地开始阅读一本书——《昆虫记》,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曰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了现代文明。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而且,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难怪鲁迅先生将《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昆虫记》也很有真实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临其境。被我因为厌恶而忽视太久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昆虫记》,让我重新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发现它们并不讨厌,相反,还有很多可爱之处;是《昆虫记》,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同与小说,它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独自的,安静的,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和艰辛。《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704班 应冰琳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