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昆仑山军人观后感汇合86句

昆仑山军人观后感汇合86句

时间:2018-01-10 10:10

《昆仑殇》读后感1

我看了一本能体现中国军人钢铁般意志的书。它的名字叫《昆仑殇》。这本书是毕淑敏的处女作。毕淑敏,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据说,《昆仑殇》这部书的名字是她梦到的。

这本书描写了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永冻地区,中国驻昆仑山的边防部队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野外拉练,在与大自然生命极限的挑战和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命搏斗中,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精神向雪山致以骄傲的军礼。

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永冻地带,十分冷,痛彻心脾的冷,人极有可能陷入一种梦幻般的世界:四肢百骸均已消失,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大脑,浮游于冰雪之中,苍白的脑屏幕上只留下一个字体—— “走”。

走!此时此刻,它不但是命令,而且是人类生存本能的呼唤。如果这个“走”字被擦掉了,那人就会陷入昏迷当中。所以,昏迷当中的人,必须尽快苏醒,否则将会有生命危险,而唯一能使昏迷中的人苏醒过来就必须要用热水,否则谁也救不了他。而唯一能获取热水的方法,就是火。高原上最容易产生火的物质,就是汽油。一小桶汽油把亿万年前某一丛绿色植物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奉献出来,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但是由于首长规定过在任何情况下,不得用汽油取暖,所以有的士兵跌倒后就再也没爬起来。在拉练中不免有很多山,由于绕过山去,耗费的时间太多,所以,部队就要开始登山了。

生与死的`分界,再也没有比登山更分明了,向上,是生;向下,是死。这一刻,你生命的丝线,系在你的左手上,那儿有一道岩缝,可以作攀岩支点,你把左手五指揳进岩缝,尽量揳深一点,不要管指尖已经出血,在这一瞬间,你的皮肤要硬过山的肌肤,直到手指上的簸箕和斗同山石的每一条纹路紧紧嵌合,像一套严丝合缝的螺钉螺母拧在一起,锈成一坨,你就胜利了!这看上去不是人能做到的,但是这些年轻的军人能做到!

《昆仑殇》读后感2

毕淑敏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知性女人。原先从医的她,对生命的感悟比一般都深刻。《昆仑殇》是她的处女作,也是我阅读的第一篇她的作品。《昆仑殇》主要讲述了昆仑防区部队进行军事拉练过程中发生的事。这项军事拉练是严格和残酷的,有许多士兵被高原严寒的气候冻伤冻残,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当那些年轻的生命消逝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军事拉练,我们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来磨练意志吗?

小说的主人公一直没有被写出名字,而是用"一号"来代替。这个"一号"代表了一种最高的威严。"一个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数字,又是一切天文数字的开始。谁能逾越过一呢!"一号在小说中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心里备受煎熬。一方面他痛惜那些在拉练中牺牲的战士,感到悲痛,不断地谴责自己,因为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练,是他要进入无人区。可以说战士们的牺牲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的个人决断。

另一方面他是一名军人,作为昆仑防区最高军事指挥官,他必须重视使命,他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训练出一支高素质,能吃苦的边疆守卫军。小说结尾一号要被调离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昆仑,离开埋在这儿的战友和士兵们,但他的心永远地留在了这一片土地上,因为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我们追求生活的品味,美味的食物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默默在祖国的边疆守卫着。我想我们不该遗忘他们!

红海行动的优秀观后感作文一

强者无敌。

——题记

正逢新春佳节,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在一众喜剧、搞笑轻松、奇幻题材的电影面前,纯正军事题材的《红海行动》显得极其"另类"。作为贺岁片中唯一一部以军事为主题的影片,却在一众喜剧片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部电影主线由四个故事组成,该片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同时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打海盗、撤侨、进入他国作战、生死离别、狙击手针锋相对等情节都是别出心裁的亮点。138分钟下来不是打就是轰,一共五个亿的投资,应该是一分钱不剩的。

时间紧迫,在“撤侨遇袭可反击,相反则必须避免交火,以免引起外交冲突”的大原则下,海军战舰及蛟龙突击队在恶劣的环境下,停靠海港,成功转移等候在码头的中国侨民,并在激烈的遭遇战之后,营救了被坏人追击的中国领事馆人员。然而事情尚未完结,就在掩护华侨撤离之际,蛟龙突击队收到中国人质被坏人劫持的消息。众人深感责任重大,义无反顾地再度展开营救行动。前方路途险恶,蛟龙突击队即将遭遇的,远不止人质营救那么简单。

有网友评论整部电影,说其不应叫《红海行动》,应该叫《轰嗨行动》。影片中导演注意了一个细节,就是境外枪问题。联合国有条文规定,意思大概是进入他国作战时,应使用他国提供的枪器械。这也是为什么在影片中,蛟龙小队都是使用的欧式武器。而且在整部影片中文戏只占了非常小的部分,大部分都是武戏对轰。

旗鼓相当的狙击手PK也是非常有看头的,第一次觉得狙击手可以这么演,平常时不可一世,开场就是一个字——拽,但是在作战时却又有着狙击手惯有的冷静认真。虽然我们无法在近身格斗方面看到顾顺的身姿,但是他开枪的时候,我觉得更紧张,因为狙击手是更加可怕的,他们的枪贵在有效率。另外顾顺这个角色很丰满,他和罗星都是狙击手,都在带李懂这个新手,但是罗星更多的是保护,顾顺则是鼓励他让他自己来,教他成长。这是顾顺这个人物另一个出彩的地方。

当然,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所有人都努力,演员为真实展现海军风采,“蛟龙突击队”队员进行了超过800分钟的军姿和120小时的枪械训练,每天还坚持进行200分钟的体能训练。而导演也以身作则,演员怎么样做他就怎么样做,毫不含糊,甚至导演还亲自上阵,还用枪声代替打板。

同样是撤侨的情节,《红海行动》难免不会被拿来与《战狼2》相比,其实这两部第一也有很多不同,《战狼2》更趋向于个人英雄主义,而《红海行动》更贴近团队合作。没有太多对人物的刻画,却使每一个人物有血有肉。作战避免不了死亡,对于蛟龙来说,他们失去了四个队友,石头的吃糖不疼真的让我飙泪,庄羽在死前也保证队友的通讯……超乎生理极限的疼痛会让这些硬汉们难以忍受。

而这整部影片所要传达的意义——作为一支国际化军种,未来的中国海军,尤其是海军特种部队将在履行国际义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红海行动的优秀观后感作文二

我在看这本电影之前,是有点不情愿的,因为我在看预告片时,觉得和《战狼2》风格是一样的,看样子还有点抄袭的意味。但是我身边的朋友都极力推荐我去看,在看了之后,我就对我之前所说的话感到后悔......

《战狼2》和《红海行动》都是通过表现国力强盛和大国之威严,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可还是有些细微不同的。《战狼2》中,一面中国国旗开路就可以一路无阻前行,这给我们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而且更倾向吴京的个人英雄主义;而《红海行动》中却不如此,它讲的是那些武装恐怖疯子想要将中国领事卷入战争中,用中国人质作威胁,甚至嚣张地向中国军舰开火,所以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这里的自豪感是伟大的军人用真枪实弹、用生命拼出来的,而且着力讲述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的团队合作,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营救海外华侨回国,更多更多的向大家展示了我国海军整体气势。

我看了关于《红海行动》的新闻,看到了所有剧组成员的努力。剧组远赴非洲,辗转摩洛哥、斯里兰卡等地取景,拍摄就耗费了四个多月,并且那些军事设备都是真实的。我还看到了海清在影片中锤墙的一幕,看着就疼,没想到她是真的在拍摄时用尽全力锤墙,还因为这个手腕不慎受伤红肿淤血,当地医生表示最轻的可能是手部骨裂。在拍摄现场,海清虽然当时手腕已经红肿疼痛得无法灵活活动,但仍然坚持拍完戏再去医院检查拍片,敬业程度令人敬佩。

在影片中,蛟龙突击队的队员分别是由张译出演的队长杨锐,杜江饰的副队长兼爆破手徐宏,唯一一个女队员机枪手佟莉是由蒋璐霞饰演的,还有尹昉饰演的狙击手、观察员李懂,黄景瑜饰演的顾顺代替原先在影片中因受伤退出的由王彦霖饰的罗星的狙击手一职,还有出演机枪手张天德的王雨甜,出演医疗兵陆琛的郭郁滨,饰演通讯兵庄羽的麦亨利。

《红海行动》是一部不输《战狼2》的好电影,在CCTV6电影频道《今日影评》特邀军事电影研究专家、国防大学副教授詹庆生做客,詹庆生坦率表示,《红海行动》做到了三个“前所未有”:军事电影的新气象,“它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们对于战争的态度或者认知。”改变观众认知:没有“永远不死”的主角光环。詹副教授所说的话语极大程度肯定了《红海行动》的成功。《红海行动》是一部好电影,希望你们也能去看看。

红海行动的优秀观后感作文三

大年初一,我就迫不及待地买了早场票去看传说已久的《红海行动》。这部由林超贤导演,梁凤英监制,张译、黄景瑜、海清、杜江主演,张涵予特别出演的军事动作巨制,于2月16日开始在全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中国海军的远洋舰队和特种部队蛟龙突击队的8人小组奉命在非洲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掌握核材料的坏人还在密谋不法行动,突击队经过激战,消灭坏人,解救我国国民的故事。

早在《红海行动》放映前,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就满口夸赞:“《红海行动》两个多小时从头打到尾,根本就停不下来,两三分钟就一个高潮,惊喜不断,根本就没有那些传统套路。像这样的国产军事大片非常少见,堪称精品力作。”

看完电影,观后感只有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爽”!从第一分钟一直燃到最后一秒,影片的节奏非常快,快而密集,整个影片的几场大战,比如人质营大战、沙漠坦克大战等,全程用动作去讲故事。由于有着中国海军的全力支持,《红海行动》第一次详细展示我军的最尖端军事装备,目前看来只有中美两军能拍出这种水平装备的大片。这是一部终极的动作片,这就是所有人看完《红海行动》的感受。

《战狼2》里的中国队长冷锋,几乎完全是个人英雄主义进行曲,而《红海行动》比战狼高一个层次,这次是团队作战,更能全面地彰显当代军人的风采,二者各有千秋。

军事战争电影一直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国防宣传,以及展示国家实力等方面有天然的优势。由于拍摄成本,部队调用和观众受众等原因,我们平时见到大量滥竽充数的“抗日神剧”类军事影视,真正的情节合理、道具考究的战争动作大片凤毛麟角。

《红海行动》作为我国首部现代化军事动作片,动用了众多先进军备,总投资高达5亿。仅军事装备预算一项就高达2亿。尤其是电影一开头就调用了6艘国产军舰,其中包括我国海军的071级大型船坞登陆舰,以及最新锐的`054A级导弹护卫舰。这是我国首次在动作大片中调用现役最新军舰参加拍摄,而以往的《战狼2》等影片,尽管也有国产战舰等镜头,但大多数是电脑动画制作,很少有实际拍摄。通过《红海行动》这部影片,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海军的强大,感受大国之威。

军舰上的实地取景,是在南海舰队湛江基地拍摄的,中国海军尽最大可能给予剧组保障,我国的海上利刃—054A型导弹护卫舰许昌舰、071级大型船坞登陆舰昆仑山舰等数艘海军现役军舰都在本片中首次亮相。

071级大型船坞登陆舰昆仑山舰,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大型两栖作战舰,而054A型导弹护卫舰是中国现役数量最多的多用途战舰。在2015年1月,同型的中国海军071级989号长白山舰、054A型护卫舰运城号和巢湖号补给舰组成编队,访问英国朴茨茅斯军港,英国《每日邮报》就此报道称:“三艘巨大的战舰在人群的惊叹中进入皇家海军的老家,遗憾的是,这是中国军舰,而不是英国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054A型护卫舰上的11管30毫米防空炮拦截来袭导弹的镜头,是我国银幕上首次出现。在此之前我们最多只在新闻视频中看到我海军舰艇在训练或者演习中发射这种火炮,而首次看到该炮拦截导弹的全过程,却是在《红海行动》的电影里。

国产H/PJ-11型30毫米近防炮有11根炮管,每分钟射速高达10000发,是当今世界最强悍的高速射近防炮,专门为反击超音速反舰导弹研制的,可将任何来袭导弹轰成筛子。1130炮的主要弹是钨芯穿甲弹,一分钱一分货,这玩意的采购价格也能吓死人,穷国根本用不起。按每分钟1万发射速,一般拦截导弹要射击3秒,大约射出500发炮弹,如按每发炮弹1000元计算,要消费50万人民币,简直是一辆奔驰轿车在天上飞。

真实的也门撤侨行动,中国海军出动的是054A导弹护卫舰临沂舰,为了压制和预防武装分子的迫击炮等近距离武器的袭击,武装开入亚丁港的临沂舰靠岸后,火力全开,右舷的730型30毫米舰炮炮口平伸,指向亚丁港纵深,随时准备开火。许多观众对这个动作细节不理解,认为30舰炮是一种防空火炮,为何要在码头上戒备。其实,国产730舰炮在前几年的巴基斯坦海军就有过平射打击人体目标的战例,当时巴基斯坦从中国进口的弹道导弹在码头上遭到坏人的袭击,巴方导弹护卫舰上的中国造730炮就用平射的猛烈火力,将来袭的坏人轰成了渣。

《红海行动》的战斗场景是在摩洛哥拍摄的。影片展示的陆战武器是摩洛哥队伍的美制M60A3主战坦克和俄制T72主战坦克,以及大批的悍马高机动车。

图片:《红海行动》中的坦克追逐战,摩洛哥T-72B主战坦克精彩献演。

这部电影的军事素质极为过硬,看完之后大家都非常推崇本片在军事专业知识的处理。本片很注意战斗场面的真实感,对于诸多细节的把握就更加到位。例如对于火箭弹、迫击炮弹、防空导弹等,电影中能看到清晰的弹飞行轨迹和弹道特征。

再例如影片里我军特战队员狙击手使用的狙击步枪就跟平常所见不太一样,其枪身上光学瞄准镜的镜头竟然是被一层网眼伪装布遮住的,有观众质疑这是不是摆拍,瞄准镜被遮住以后如何瞄准呢?原来,这是特种部队狙击手野外作战的一个秘密诀窍,用网眼伪装布遮住瞄准镜的镜头,学名叫“滤光格栅”,可以直接套在瞄准镜上,作用是防止反光,避免镜头反光暴露自身目标,同时还不影响射手瞄准。

电影不仅有沙漠戈壁中的坦克追逐、更有城市里的突围爆破,为再现恐怖武装力量的交火,剧组“火力全开”,不仅封锁了卡萨布兰卡最繁华的街道中心,更在那里重新搭建武装力量交火后的人间惨状:子弹横飞、到处都有爆炸袭击、烧焦的尸体横陈街头……对此有外籍工作人员表示:“从未有一部电影能够像这样完全瘫痪卡萨布兰卡(摩洛哥港口城市),在最繁华的街道中心拍摄。”

在感情戏方面,《红海行动》一反常态,完全剔除了一些国产电影喜欢使用的画蛇添足情节。有女主角,但女主角是个机枪手,感情戏基本没有。整部影片就是从一场战斗到另一场战斗、从一个高潮到另一个高潮,全程让战斗来自己讲故事,将观众点燃。

《红海行动》的恢宏战争制作,超过了以往任何国产战争片。是送给军迷的最好贺岁礼物,你会看到人民海军跨境救援,激烈战斗,也会看到实景战舰、装甲车、坦克、直升机等国之利器重装亮相。这部主旋律大片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感受我军军威“。

纪录片圆明园

在历史面前,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格兰。

纪录片《圆明园》是由金铁木导演指导的大型历史类纪录片。纪录片讲述了清廷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兴衰史,也是清王朝统治的兴衰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从而表达了勿忘国耻,要重振中华民族的主题。

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瑰宝,因清政府国力衰败,使得圆明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灭顶之灾。金铁木导演在萤幕上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圆明园,使人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通过圆明园的命运,给人以启发。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点明了主题。片中使用率大量的对比蒙太奇。最为明显的是在表现英法联军向北京进攻时,英法联军的大炮、可以连续发射的枪械同清军的马刀、弓箭相对比。尽管清军战士不畏牺牲,但在工业国家的枪炮下,显得这一切都苍白无力。对比蒙太奇将这一切表现的更突出。而进攻北京的英法联军指挥官同躺在避暑山庄吸食鸦片的咸丰皇帝相对比,就预示着清军必败。用清廷与英法做对比也突显出封建迷信必败与自然科学,对比蒙太奇使得这一切更加明显。而影片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上恰到好处。在拍摄拍摄圆明园全景时使用了俯拍镜头,彰显圆明园的雄伟、壮丽。在拍摄象征昆仑山的假山时采用仰拍,表现清帝王对自己功劳的骄傲。在拍摄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使用的是平摄,很直接的表现英法联军的野蛮。三个不同类型的拍摄角度告诉观战,再宏伟的建筑、再优秀的帝国,没有强大的实力就会任人宰割。照应了主题。

在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上体现了主题。片中的三维动画复原了那个宏伟而不失秀气的圆明园,让观众仿佛见到了真实的圆明园,而真正真实的圆明园遗址出现时,二者的反差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告诫人们在欣赏圆明园时勿忘国耻,反思历史,照应主题。

声音的冲击上渲染了主题。片中除了有画外音的解说外还有郎世宁等外国人对自己

《圆明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震撼和心灵触动,引发了国人的思考,告诫中华儿女应勿忘国耻,要在战争的废墟上重振中华民族。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第2篇

圆明园的建筑的确是威严,壮观的。如此宏大,优美的建筑群令我想到了法国的凡尔赛宫以及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东宫。百年前的帝王们的宫殿都是如此的华丽,如此的奢侈,如此的令人感叹。

然而凡尔赛,东宫都还在,供各国慕名前来的游人赏玩。而今天的圆明园呢?一片废墟而已。空空的杂草地上将近一米高的野草随着微风晃动的,后面的白玉砖基无力地诉说着一世的辉煌。

我陷入了深思。帝王们修建了庞大的宫殿,目的是炫耀他们或文才或武略的不可一世。大清王朝一统中华,巩固藩属国建立了东亚不可一世的霸权,也起了圆明园。当年起楼玩乐的人们很快地不再了,而这些建筑倒是目睹了“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的一切。我不禁愕然:历史到底是在叹息,还是在偷笑王朝统治者们的妄自尊大?

我经常想象,如果我是当年劫掠圆明园的军人,我会怎么想?一个几乎不可理解的国度的最高宫殿......也罢!可能我们不应该苛求那些军人去理解这古老而优美文化的意义--他们只是些英国和法国的普通士兵罢了。他们当然没有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更没有中国文化对帝王权威的顶礼膜拜。他们看到的,只是之前被清政府背信弃义残忍杀害的本国外交官和士兵,只是圆明园中数不尽的可能意味着自己几年工资的无数珍宝。英帝国的士兵或许希望能拿到些好东西回去卖个好价钱,来弥补生计......

这是多么巨大的误会,这是多么巨大的玩笑。

中国人的一个宏伟建筑被外国的“洋鬼子”们一把火烧掉了。

多少中国人真心热爱的国家的象征?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又是在以什么样的心态在爱着这个国家?外国人所拍的古老黑白照片里,北京的豪华宫殿总是可怜兮兮地被街头的穷人抢占的风头,这是为什么?这个国家有它如此不可思议的伟大之处,而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和想看的,却仅是这几千亩好地却连一颗庄稼也没有种的,由破坏性消费所建成的地方?

这就是圆明园,万园之园,它的被外国人所毁无疑是一出可怜的悲剧。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第3篇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所有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是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悲剧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今天的我们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现在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可以创造未来。在未来,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