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1
姑姑送给我一本书。这本书很特别,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马上打开,看了起来。我读了第一篇《孝感天地》。
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国古代有一个圣贤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取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从此,舜的后妈和父亲就不喜欢他了,并且伤害他。他父亲还扬言要杀了他。但是,当舜的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舜马上回到父母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跑来为他犁地,小鸟飞来为他播种。舜在河里捕鱼,遇上了狂风暴雨,可是他却一点也没事。舜孝顺父母的事,感动了首领尧。尧就把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还把己的王位让给了舜。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动了。我要向他学习,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和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姑姑说: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儿时必读的书。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己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伤心,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所以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么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
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肚子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么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妈妈,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现在,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妈妈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3
今年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故事》,对我的内心深处有了很大的启发。故事中刘恒的亲尝汤药,子路的百里负米,还有董永的卖身葬父,每一个孝心故事都能催人泪下,当我们今后长大成人后,爸爸妈妈也逐渐变老了,我们就要赡养他们,因为每个父母都曾经为了抚养子女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父母是最关心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善待自已的父母,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也有变老的时候,那时,我们就需要孩子们的照顾,乌鸦尚且反哺,何况是我们人类。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4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5
我看了二十四孝这个故事,里面许多孝子都很有孝心,如舜……等人都很孝顺父母,都很有孝心,而现在都是父母疼我们,而不是我们孝父母,以前舜的弟弟象串通父母要杀了顺,可舜仍对父母很孝顺,什么事都以父母为天,因为是父母养活了他,他干什么都依着父母,而不依自己。
还有人为了让父母吃米刮多大的风下多大的雨都不怕,拿着钱去买米。直到排上队买上米才肯回家。想想以前那些人多么有孝心,多么孝父母啊!我们现在却不孝父母,而是父母疼我们。看来我们也要学他们一样孝父母,让父母不吃苦,让父母过上好生活!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世代相传,把孝传到千秋万代,让每个人都有孝心,来孝顺父母。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6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我们从中得到学习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没一个故事都让我们追捧和学习,我们要懂得从中筛选,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传递者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习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或许不要求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只是希望我们将来过的比他们好,他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时刻为我们担忧,唯恐自己做的不周,这就是父母—我们最可爱的人。因此在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应懂得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为我们放心,而在我们有能力给予的时候,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们在一起是他们很快乐的时光。因此,工作在外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们行善。对待每一个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让我们的周围充满温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事事都得提防,让很多人感觉很累,当你给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是假慈善,或认为你不怀好意,有什么不轨的目的。干嘛要想那么多呢?现在真是应该重新温习我们古代文化的时候了。
学习如何孝奉父母,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的,还有待我们去继续发扬。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7
你看过二十四孝吗?它是一些以“弘扬孝道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孝心故事。其中讲述了二十四个生动的小故事,不仅有古代人孝敬长辈的故事,还有当代人如何尊敬长辈的典范,都是值得我们去用心体验的。
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其中有一篇讲述了古人舜的故事,令我感触特别深。舜的父亲是个失明的人,继母又蛮不讲理,他还有个异母兄弟叫象,从小被娇纵惯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娘儿俩成天合计着怎么伤害舜。有一个冬天,刮了几天的北风。风把家里粮仓顶上的稻草都掀翻了,舜就让象在下面帮他递送稻草,自己在屋顶修仓顶。不料这时粮仓着火了。他赶紧跳下屋顶。可是,火势很凶,已快烧到住房了,他顾不得自己,就冲进了火海,先救出了父亲,接着又救出了继母,这时他身上的衣服已经全烧烂了读到这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舜的行为让我深受感动,继母平时一直伤害他,但在最危险的时刻他还是忘我的去救她,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境界啊!此时,舜不只是教会了我们孝,更是一种宽容大度的心态。
想想舜当时的生活环境,不管继母怎样对待他,舜仍然时时想着孝顺父母,再对比一下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我突然感到很残酷,父母平时辛苦的工作,尽可能地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让我们吃好的,穿好的,可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孝”的观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非常淡薄了。我想:我们应该向
这些故事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学习,尤其要向丁巧菊大义劝夫、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学生求学救母、北国好男儿割肝救父当代人物好好学习,有句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读完这些孝心故事,我觉得我也要更加的尊敬父母长辈,虽然不必像古人一样做那些激烈的行为,但是我也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感恩他们,报答他们。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8
大家都说“百善孝为先”,这么多善举当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样尽孝心的吗?这个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让我给大家讲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吧: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为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很不慈爱,还常常在王祥父亲面前搬弄是非,父亲渐渐对儿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王祥不计前嫌,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到鲤鱼,正在他祷告的时候,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他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仅有一颗纯洁的孝心,我觉得他还有宽宏大度的品质,他的继母居心不良对他心存厌恶,还借着父亲百般刁难他,而王祥不管继母怎样,总是孝敬她,尊敬她,为了继母的爱好历经千辛万苦。虽然故事的结尾没有写到继母,但我想继母一定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除了这个故事,二十四孝里还有忠孝双全的沈云英、打虎救父的杨香、弃官奉亲的潘岳、卖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给我们带来感动。
读完二十四孝,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我突然觉得满足。因为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一直在长辈的爱中成长。有什么事都可以由家长代劳,我们有什么需要他们总是尽量满足,身体不舒服或受到打击,前来关系的也是他们,指导学习,纠正错误的还是他们。长辈给予我们太多的爱,我们应该孝顺他们,不用像古人那么极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脚、或是使成绩提高往往就是孝顺长辈的最好方法。
让我们怀着一颗孝心孝敬长辈吧!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9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
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
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10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爱我们的长辈,用亲情,用温暖感动他们就能真正做到孝顺,并且做好孝。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11
你读过《二十四孝》这本书吗?这里讲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这二十四个小故事写的生动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用心去体验。
《孝感动天》这个故事读后令我感触很深,这个故事讲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舜是一个品行兼优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妈妈,他的爸爸又是个双目失明的人,继母对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儿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补粮仓,后母想趁这个机会烧死他,舜在仓顶上看见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随身带的两顶斗笠当做翅膀,然后像鸟一样往下跳,结果他轻轻地落在了地上,一点也没受伤。他后母和弟弟并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后,他们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里面。舜有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虽然他知道这些事是后母和弟弟做的,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过从此以后,后母再也不敢暗地里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动了尧,最终促使尧把他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成为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报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他不仅教会了我们要孝,更让我们学会了在生活中要宽容,要大度。“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读这些故事让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顺父母,并用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作《二十四孝的故事》,特别感人,我来讲一讲吧!
比如黄香,他夏天时害怕父亲睡觉时热,就用凉水倒在父亲的凉席上,再用扇子扇干,床就变得很凉快。他冬天时害怕父亲睡觉时冷,所以他在父亲耕地回来前钻进父亲的被窝把床暖热,床就会变的很暖和。总,之我要向二十四孝中的每一个大孝子学习!
这边书就算是我推荐给你们的',一定要看哦!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13
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于国人伦理和美德的精髓。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希望你回来。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故事。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习性又怎么会混入鹿群呢。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做一个孝顺的人,因为你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常怀感恩之心,不让二老再为我们把心操碎。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14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15
我们自打开始受教育,就知道“孝”是一种好品德,我们要做到孝。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二十四孝故事》,不仅为我们讲述了“孝”之天子的孝行,更让我们进一步去了解“孝”的含义,并深刻的做到孝。
“孝”有很多种,可以用自身去做孝,做事表达孝,容忍表示孝。假如你做到了“孝”,天必有眼,奇迹出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孝一孝有何难?就算父母对我们不佳,也应孝。这种宽之孝道,定会感动父母,感化他人,孝感动天,不是吗?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16
中华美德小故事众多,其中二十四孝中的《打虎救父》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宣扬的对象。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到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有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已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虎口。
主人公杨香在父亲遇到危难之时,爆发了身上的潜力,置老虎于死地。人的潜能不可低估,爱的力量不可低估。想想,生活中父母亲处处保护着我们,爱护着我们。为了我们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宁愿牺牲自已的一切。当父母们遇到困难或老了、生病了、走不动了、行动不方便的时候,难道我们做子女的不应该 ‘孝’ 字当头,挺身而出吗?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篇17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百姓,再从老人到我们身边的同龄人,很多人都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二十四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孝子们的孝心及行动。他们为了尽孝可以付出一切,时间,骨肉,生命……
《卧冰求鲤》中的王祥,年少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继母朱氏对他非常不好,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还对他百般的挑剔刁难,年幼的王祥受尽了委屈。
一天后母病了想吃鱼,就叫王祥去抓鱼,可是当时正值天寒地冻,冰河封面,哪里抓得到鱼呢?于是王祥顶着严寒来到河边,脱掉衣服趴在冰面上,希望用体温化开冰面,可以抓到鲤鱼。这时,冰面忽然自己裂开,尽然有两条鲤鱼跃上岸来,冻得浑身发抖的王祥终于如愿以偿。
是什么力量支撑王祥这么做的呢?我觉得唯有一个“孝”字。最终也正是王祥的一颗孝心感动了后母。
历史上感恩的故事很多。黄香九岁温席,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替父从军,陈毅元帅为生病的母亲洗尿裤,还有失去父亲的八岁女孩唐银花,唐银花安慰自己失明的妈妈说:“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他们那一颗颗滚烫的孝心,凝成了一道道爱的长城。
我们的父母曾经为我们付出了许多,等我们长大,本应该享福的他们却还在为他的孩子们操心。同学们,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以变成桑田,但我们感恩的心却不能没有,也不能改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好好的去感恩父母!
《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1
看了《小布头奇遇记》后,最令我难忘的是大铁勺讲的关于丫丫的故事。大铁勺原是一位姓郭的铁匠打造出来的,因为郭铁匠喜欢这把大铁勺,所以就把大铁勺送给了他的哥哥。
他哥哥开始对大铁勺不好,一天到晚就会生气,老是摔大铁勺并且打自己的女儿丫丫,说什么坏蛋王老肥把他家的血汗吸干了。原来,王老肥是专抢穷人粮食的,他把乡亲们的粮食都抢光了。丫丫一家过着清贫的生活,丫丫的哥哥生病了,吃不到正经粮食,就死了。丫丫一家每天就吃用野菜梗儿和叶子煮的臭稀饭过日子。
最后,他们甚至吃泥巴度日。后来,丫丫和他娘也死了。他们死之前,郭老大向王老肥讨一勺稀饭也讨不到,郭老大很伤心,从此就离开了家。大铁勺就被王老肥的手下偷到家里,过着一些不开心的日子。
大铁勺又见到了他的旧主人郭老大,以后,郭老大可以不喝臭稀饭了,可以喝米汤了,家里也有了正经粮食。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自己多惭愧: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年代,粮食不缺,但我吃东西时还挑三拣四的,并且偶尔还会浪费粮食。我们真要珍惜粮食啊!
《小布头奇遇记》里有许多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懂得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农民的创造,农民多不容易呀!丫丫的故事,我怎么也忘不了,她让我深深地记着:珍惜粮食!
《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2
《小布头奇遇记》讲的是小布头被当作节日礼物分给了苹苹,可是他和苹苹发生别扭之后逃出了苹苹家,开始了自己的历险征程。
他在农村和小芦花、大铁勺、黄珠儿交了朋友,大铁勺给他讲了郭老大的孩子丫丫和丫丫娘被饿死的经过,小布头听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他终于认识到了粮食的珍贵,知道浪费粮食的可耻。在农村,他虽然和新朋友过得很快乐,但他很想念苹苹,很后悔离开苹苹。但最后,他奇迹般地又找到了跟随爸爸到农村来支援建设的苹苹。
读了《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我知道了粮食的重要性,我们要爱惜粮食。我还知道了真心对待别人才能赢得友情,当朋友有了困难,要勇敢地去帮助他。
《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3
你看过《小布头奇遇记》吗?这可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说起小布头,大家差不多都知道。
小布头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只有手心大小,可他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布娃娃,他是小老师最用心最认真缝出来的。他先去了苹苹家,但小布头觉得苹苹是个女孩子,就离开了她,开始了他一连串的奇遇。他先后去了火车站,变成了“大白鼠”,然后又认识了大铁勺,认识了小芦花,认识了大娃、二娃。小布头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想起了以前苹苹对他是那么好,他却离开了她。最后,二娃说有一个姐姐向他要玩具,他决定把小布头送给那个姐姐。到了那一天,小布头简直不敢相信,姐姐就是苹苹。他又高兴,又感动。
小布头让我知道了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坚强才会成功。
《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4
这天我和妈妈一齐读了《小布头奇遇记》,里面的资料主要讲了小布头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曲折后,重新又回到了苹苹的身边的故事。
故事首先是说新年到了,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礼物,但是还差一件玩具,小老师只好又做了一个小布头的玩具。老师离开后,玩具们就开始讨论谁最勇敢,结果大家都说小布头是个胆小鬼。再分玩具的时候,小布头分给了豆豆,但是豆豆不喜欢他,苹苹把她的洋娃娃给了豆豆。苹苹个性喜欢小布头,还让小布头当司机来开火车,之后小布头糟蹋了粮食,被苹苹批评了,小布头就想去找豆豆,结果稀里糊涂的坐上了真正的火车,来到的农村,认识了小芦花,还救了小芦花的命。小布头变得很勇敢了,还明白了要节约粮食,此刻,它是多么想念苹苹呀!在二娃的家里,小布头从老鼠洞里救出了小黑熊和小布猴,还遇到了小老虎,他们都说小布头是多么的勇敢,二娃把小布头送给了苹苹,此刻苹苹也
很高兴又能见到小布头。
透过这个故事,我学到了要节约粮食,农民伯伯很辛苦,我们必须不要浪费粮食。还要学小布头的勇敢,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学会机智,做到勇敢。
《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5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书,书名叫《小布头奇遇记》。
小布头是幼儿园老师用各种零碎布头做成的一个小布娃娃,模样儿非常可爱。小布头的胆子特别小,却总是想做个勇敢的孩子。他从酱油瓶子上跳下来,打翻了他的主人萍萍的饭碗。萍萍批评他不爱惜粮食,他就生气了,从萍萍家跑出来,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小布头真是个勇敢又可爱的孩子。他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正,他从刚开始胆子很小变成了一个勇敢的孩子,从不爱惜粮食到懂得了农民伯伯种植粮食的辛苦。我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善良、勇敢、又充满智慧的孩子。
《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6
《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里说的是新年到了,幼儿园老师给一百名学生做了布娃娃,做第一百个的时候发现布不够了,就把一些零碎的布缝在一起做了个小娃娃,因此起名叫小布头。
小布头被一个叫苹苹的小女孩拿走了,苹苹对小布头特别好,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一天,小布头打翻了饭碗,浪费粮食,苹苹批评了她,小布头离家出走,这一路上小布头经历了很多坎坷,最后她想通了,又回到苹苹身边,和周围的朋友又过上了快乐的生活。读了这本书,我想:小布头在旅行中学会了坚强,也变得勇敢起来,而且它一直记得它的朋友,想念着它们,我们也要做像小布头那样遇到困难不退缩的人。但是,小布头不节约粮食,这个坏习惯可得改呀!
可喜的是小布头最后还是认识到自己不节约粮食是错误的,有句古诗说得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的意思就是要节约粮食,因为这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我懂得了:批评不见得是什么坏事,有些时候,我们只要接受了批评,才能改正我们的错误,把事情做得更好。
《小布头奇遇记》告诉我: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你必须要有自信和勇气去战胜困难,这样你的人生才会变得更美好。
《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7
今天我看了孙幼军爷爷的《小布头奇遇记》(哦,我是边听边看的)。
书中写了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一个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小布头胆小,害怕爆竹声,因而受到小朋友们的嘲笑。从此,小布头决心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但小布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他一次、再次地从酱油瓶上跳下来,结果打翻了苹苹的饭碗。苹苹生气了,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小布头不接受批评,生气地从苹苹家逃了出来。后来,小布头遇到了许多奇怪的事情。经历种种奇遇后,小布头终于又回到了苹苹的身边。
他从一个胆小鬼成为一个勇敢的`孩子。我也要像小布头一样学会勇敢,成为一个胆大心细的孩子。我还要学习小布头知错能改的性格,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8
我从小就喜欢读童话故事,今年寒假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书,书的名字叫《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里有39个故事,每个故事我都非常喜欢,因为虽然讲的都是发生在生活中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但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小布头是一个小布娃娃,是一位"小老师"把他作出来的。小布头非常可爱、勇敢、善良。他的感情也很丰富:害怕;喜悦;任性。他很像我身边的同学,看到书中的小布头,就像看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些事情一样,让我从心里不断的反醒,很受教育。小布头很浪费,吃饭的时候把饭粒掉的满地都是,还对批评他的苹苹很不服气。这使我想到自己有时也有浪费粮食的习惯,对自己不想吃的饭菜就扔掉,还不以为然。今后我一定要珍惜农民种的每粒粮食,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小布头很任性,当苹苹批评他时,他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苹苹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所以他赌气地离开了苹苹。这也使我想到自己的任性,听不得批评。
当妈妈说我的缺点时,我会很生气的哭,不会想到这是妈妈在帮助我克服缺点,而是光想自己的委屈,自己的自尊心没有得到保护。但小布头可是知错就改的典范,所以我也要向他学习,发现错误就及时改正。小布头是幸福的,因为他有很多好朋友————小黑熊和布猴子。而且经常帮助他度过难关。我也是幸福的,我有爱我的妈妈,关心我的老师,友爱的好朋友。今后我会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因为这会让我时时感到我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小布头乐于帮助别人,勇敢地和坏行为作斗争。这让我想到身边有许多同学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怕伤到自己的利益,这是不对的。
我们要向小布头学习,做一个勇敢的孩子。看完这本书,我好像长了一样。因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与品德,他让知道了应该关心同学,热爱自然;应该勇敢坚强,诚实守信。今后我要向小布头一样做一个品德优秀的学生。
《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孙幼军爷爷的《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块被做成小布娃娃的小布头不珍惜粮食和主人生气后离家出走,后来经过千辛万苦与磨练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娃娃,终究又回到主人身边的故事。这本书,太好看了!把小布头写的活灵活现的。即生动又易懂。使我懂得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以前,有多少人因为吃不上饭被活活的饿死。所以我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还有,我们不能像老鼠那样不劳而获,专门偷东西。要做勤劳的人,用自己的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也不要仗势欺人,要和身边的人和平相处。我要像小布头一样改掉身上的坏毛病,做一个好学生!
《小布头奇遇记》读后感10
我读了《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觉得很有教育意义,这本书讲述了可爱的小布头的一系列遭遇,说明两点意思。一点是怎么样是真正的勇敢,一点是为什么要爱惜粮食。小布头原先认为勇敢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就可以,他为了练胆子闯了祸,浪费了粮食。他的好朋友苹苹批评他不应该,他不接受,开始赌苹苹的气,并逃走了。于是他开始了自百自己的“历险”,和“奇遇”。他坐错了火车跟支援农业的电动机一起来到了农村,在农村里,他见到很多又奇怪又新鲜的事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听他们说真灾的故事。这时,他才真正懂得粮食对人们多么重要,绝对不能浪费。同时,他也明白了惟有勤勤恳恳的工作才是勇敢,只有敢于想损害人民利益的坏人搏斗才算勇敢。
读完这本书告诉我们第一不要去尝试冒险的活动,第二不要浪费粮食,要爱惜粮食。做一个让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那样自己也会很幸福。
读后感的作文300字 篇1
在这个双休日里,我读了一本名叫《绿山墙的安妮》的书,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满头红发、一双大眼睛,脸上长满雀斑,烂漫天真、充满幻想的小女孩——安妮·雪莉。她因为一次孤儿院的差错来到了绿山墙,本来马瑞娜想把安妮送回去。但还是被安妮的天真所打动,留下了安妮。安妮天真热情、极富有想象力,也因此给自己惹来了一堆麻烦。她在不断犯错的期间,还结实了许多好友:真诚善良的戴安娜,爱捉弄人但本性不坏的吉尔伯特,知音阿伦太太,富贵的老巴里小姐等。安妮在朋友、家人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渐渐的长大了。长大了,安妮凭着自己的聪明、勤奋考上了女王大学,当她正打算动身去雷德蒙时,马修突然心脏病复发,去世了。为了照顾马瑞娜,安妮放弃了去雷德蒙深造的好机会,而是陪在马瑞娜身边照顾她,当了教师。 读了这本书,我深受感动,明白了:安妮在生活中对待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充满了梦幻般的爱,对朋友、亲人、老师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种对生活乐观的态度,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要求,这些美好心灵我们都应该好好向她学习!
读后感的作文300字 篇2
今天我读完了《盲童的五彩梦》,非常有感触。主人公袁靓是一个盲童,她分别在满月和三岁时被摘掉眼球,这对她来说是笔“扎”出来的,在她的《袁话童话集》,二十万字则需要在硬纸上刻出二百多万个圆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多么大的打击啊!但是她靠者顽强的毅力的世界。她不仅会弹钢琴、琵琶,还出版过童话书。袁靓的童话作品都是自己用盲易啊!
跟袁靓比起来,我是多么渺小啊。袁靓为了听过学好英语,小录音机整天不离手,一有时间就听英语磁带,而且她听过的磁带因为听得次数太多,都报废了。而我呢,只能在妈妈再三叮嘱下才懒懒地听了几边,就觉得很了不起,其实差远了。而且袁靓“扎”字时,一不小心笔端的尖针扎进手指,殷红的血便会涌出。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比她方便多了。但是我写了五六百字的作文,就很骄傲,不想往下写了,觉得够了,现在感到很惭愧。
盲童的眼睛是手,袁靓正是靠着她特殊的眼睛和毅力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我也要磨炼自己的毅力,像袁靓一样做个有用的人。
读后感的作文300字 篇3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深深吸引了我,我被蒂皮的勇敢所感动。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位叫蒂皮的法国小姑娘,从小与父母在丛林中长大,与野象互亲,同鸵鸟共舞,变色龙、牛蛙、豹子、狮子、狒狒……一个个小动物给她带来了奇趣、快乐、惊险、幻想,最终让她们成为好朋友。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蒂皮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她什么动物都不帕,并还会跟动物们说话,别人一般驯服不了的动物,蒂皮不过一天就会让他乖乖的,你说什么它就做什么。有一次她和狒狒玩,这时应为狒狒妒忌蒂皮的头发长得漂亮抓她的头发,抓下来一堆,但蒂皮坚强,她不哭。讲到这我真佩复她的勇敢,及时我被抓下一两根头发都会哭,更别说是一堆了。这都是生活中坚强的表现。
蒂皮的勇敢不但让我佩服,而且她还很有爱心。一次她捡到了一个小狒狒,把它带回家养,经过一年的照顾,小狒狒长大了。爸爸、妈妈说:"狒狒应该回到大自然去,小狒狒临走时紧紧地抱住蒂皮的脖子不愿意松开,蒂皮的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狒狒拉下来,放到树上,这时蒂皮哭了…
到这里我想:蒂皮好勇敢好有爱心因为她心里充满了爱。
读后感的作文300字 篇4
《远处的星星》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完了《远处的星星》这本书。它大概讲的是红军过草地的艰辛,还原了传说中“红军过草地”的故事。
“那小小的青稞苗像指间的太阳,将他们心的角角落落都造了个透亮。一种力量从指尖流淌到全身,那青稞苗在众人间传递。他们都那么在指尖捏着,专注地看,没人说话,草地上很安静”这是书背后面的一段话,由此可见,当时的粮食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红军在过草地时因没有足够的粮食和衣服而冻死饿死了好多人。而我们现在是衣食无忧,所以我们以后要节约粮食,不挑食,不剩饭,甚至现在还有像我们一样大的小朋友没有食物吃。
等他们到达了一个叫班佑的地方时,他们就算过完草地了。那有许多食物,当地人是藏民,当他们得知红军穿过草后非常惊讶,给他们了许多食物,但红军非给们银子,藏民们不收,他们不收红军也不愿意,那些食物他们就不吃,藏民们只好收下了银子。红军们为了不打扰藏民们,他们睡在街头,不去藏民家过夜。从这点我知道了要向红军那样和别人做平等交易,不贪图小便宜。 以后我会多读这种历史书,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
读后感的作文300字 篇5
狼这种动物在很多人眼中都是凶残、狠毒、残暴、冷酷的,我自己也是这样认为,使我对它的看法发生改变的是一本沈石溪先生的动物小说,名字叫做《狼王梦》,读完之后,感触颇多。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头名为紫岚的母狼,为了完成自己丈夫黑桑的遗愿,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可是事与愿违,紫岚一次次失败,四只小公狼相继死去,为了让狼孙们完成她的遗愿,与金雕同归于尽。
我很佩服书中的紫岚,不仅因为她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她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为了保护狼孙不惜生命的那种视死如归的决心,深深震撼了我。这种伟大的母爱将我感染了,不再让人觉得狼是阴险的、冷血的。
读完这本书,我也想起了我们每个人的母亲,哪个母亲不想让孩子们更有出息?紫岚将毕生的心血都花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只是她太过于急切,因为“望子成龙”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这也出于母亲对儿女们的爱,母亲对我们的爱无处不在。
刚读完这本书时,我不理解是什么力量能使紫岚如此的坚持,后来我才恍然大悟: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爱和梦想,正因如此,才驱使着紫岚对孩子们进行培养,也因为爱和梦想,狼王梦才能延续下去,我们才拥有去追梦的勇气。
读后感的作文300字 篇6
鲁迅小说《孔乙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的形象极为独特。具体体会略谈一下。
一、人物穿着的独特性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这是一句极为高度凝练的语言。具体分析一下:“站着喝酒”是短衣帮的喝酒行为,而孔乙己却穿着长衫,这是矛盾的。看来孔乙己的穿着与身份矛盾。“穿长衫”应该坐到屋里坐下慢慢坐喝,而孔乙己却站在外面喝酒。着矛盾的穿着说明,孔乙己的身份极为特殊。体现他地位独特性。也是他悲剧人生的基础。
二、孔乙己语言的独特性
孔乙己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不管与谁说话都用文言,为什么?是显得他有学问。是的读书人。比普通老百姓强得多。这就是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体现。也就是“万般接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造成的。是要面子,即使都要饭了,还是要面子。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对孔乙己这一形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