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迷恋上了看电影,所以我就搜索了一些高评分的电影来看,在网上翻找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这一部影片《流感》。 这部影片讲的是从东南亚的流民,通过偷渡而到达韩国,但是在集船箱里,由于有人带了猪流感病毒,……
这几天迷恋上了看电影,所以我就搜索了一些高评分的电影来看,在网上翻找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这一部影片《流感》。
这部影片讲的是从东南亚的流民,通过偷渡而到达韩国,但是在集船箱里,由于有人带了猪流感病毒,导致整个人群感染病毒,只有一个男孩虽然感染了病毒还是活着。
这些流民到达了韩国之后,有两个专门接待的人打开了集船箱,发现里面全都是血,只有一个男孩,他们把男孩带了出来,在途中男孩逃跑了,其中一个人感染了流感,开始发烧,咳嗽,后面吐血,这个流感通过呼吸传播,最后一个城市的人大部分都感染了这个可怕的病毒。
政府将这个城市封锁,想要控制流感但是没有药物,所以很多死去的人都被放进一个大坑中,用火烧死,这个场面极其壮观,令人震撼。
那个逃出的男孩被发现,人体里面有抗体,所以医务人员将其控制起来,但是不在冲突中死亡。
但是男孩的抗体注射在一个小妹妹的'身体里,获得了抗体。
这部影片,有人性的关怀,有好人,有坏人,有无私奉献的,有自私自利的,每个人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想继续将这部影片看完。
人性中有弱点,但我们也要将人性的善良发扬。
看完了《叫我第一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忘了哪位作家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看电影,很多重要的感受是无法诉诸言表的,总得找个安静的地方自己静一静,细细回味品尝方能得其精髓。故而也没有和同学讨论观后之感,提笔写下的只是自己的粗陋之见,轻叹一声,或不可避免的会有些许狭隘了。
当布莱恩在课堂上不可控制地发出声音而被老师叫上讲台一顿批评甚而被要求向全班同学道歉时,当他一步一步走向座位小心翼翼看向四周那些仿佛钉在他身上的怪异的眼光时,我是真的很心疼,一个孩子,没有人能理解他,所有人都说是他淘气调皮不听管教,发出怪声只是因为他想引起别人注意,甚至于他的父亲都不想再理他,他到底要承受多少压力?课堂之上,安静之时,竭力忍着,一次一次把笔塞进嘴巴里试图把那不可控制的怪异之声吞咽下去,被点名了被批评了还要一脸镇定如初自然而然的样子,似乎他是真的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谁真正听过他的话有谁真正想过去理解他?嗯,可能我的反应有些过激了,毕竟,在布莱恩的父亲放弃他时,在他被别人嫌弃鄙夷时,他的母亲是从未放弃过他,带他去看医生,自己翻阅医学书籍,带着他去教堂接触跟他一样的人群,不得不说这位母亲很伟大,在所有人都嘲笑他怀疑他指责他的时候,还是孩子的他,还有一个妈妈可以依靠,可以信赖,他并不是一个人,面对那些眼光那些嘲讽时他不是在孤军奋战一个人战斗,他还有妈妈。
布莱恩妈妈的所作所为,她传授给布莱恩的关于生活生存的思想理念,是布莱恩一生的财富。在教堂接触同类人之后,他说"根本没人尝试着要被人接受,那些人妥协,但我绝不会放弃。"在一次次的面试失败而产生的一点点气馁放弃的念头时,他说"但是妈妈说过,不要轻言放弃。"不要轻言放弃,这个道理其实我们都懂,而我们之所以知道,更多的可能是老师告诉我们的或是我们从书上看到的,可是布莱恩不是,他是"妈妈"告诉他的,布莱恩何其幸运,有一个一直相信他支持他鼓励他的妈妈。他还有一个一直挺他的亲爱的杰夫弟弟,有一个理解他喜欢他的女朋友,遇到了慈祥仁爱的麦尔校长,山景小学里那些友好的同事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他是真的很幸运啊!
突然想起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又莫名想到另一句话,寥寥数语带过的曾经,有着你想象不到的沉重。这两句话是真的一点也不违和,只是一个镜头便恍然长大了的布莱恩,他的
幸而,海瑟妈妈出现了,不得不说在她挽着布莱恩的手走进教堂时,是真的被感动到了。在她,在他们眼里,"他很正常,做的都是正常的事。"这个世界,有很多人把他当怪胎,也有很多人,喜欢着他,和他正常的玩笑,交谈,共事。何其暖心,何其幸运。
在这个电影中,有乐观,有自强,有永不言弃;有亲情,爱情,友情,还有来自陌生人的理解关爱体谅。可我觉得感受最深的,是一次次触到心窝的心疼。心疼他的不断努力不轻言放弃,心疼他的坚强,甚至心疼他的乐观。不由的想,这个世界那么多有着这样那样缺陷的人,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布莱恩那样自强乐观?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明事理的母亲?是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生命中如麦尔校长山景小学里那些友爱的人一样的贵人?是不是?会不会?
我没办法给出确切答案。余秋雨说,正因为很多问题很难有结论甚至会没有结论,才要写下来。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可控制因素,能做的只是塑造自己,只有自己才可能做到完全控制。所以,我能做的,只是像布莱恩那样,乐观着,坚持着,自信着,永不言弃,塑造自己。还有,我一直相信,世界会是友爱的,会是有爱的。
今天早晨刷到一条介绍电影《触不可及》的微博,解说很精彩,似乎解释了我这些年困扰我内心很深刻的一些疑问,为什么我自己这些年有这么大的改变?哪些本质的东西发生了变化。
首先从这部电影开始说起,有一个富人菲利普因滑雪事故瘫痪了,由于有一些护理工作必须男性,而菲利普性格怪癖,几乎没有那个男护理能服务这位富翁超过2周,直到德希斯的出现。富人意外的录用了这个本来只想拿一个求职证明想去骗救济金的黑人青年实时证明这个举动拯救了自己。
录用的原因很简单,其他每个应聘者大多非常专业,但却把菲利普当作病人,报以同情,而德希斯把菲利普当普通人调侃,有说有笑,并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沟通的过程也经常抢白,富人菲利普很喜欢德希斯不把自己当病人,而是当哥么,同时在德希斯面前还有心理优势,毕竟是同情他给了他一个避免领救济,而是拿工资的机会,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感觉。
在后面的接触中,德希斯表现出的玩世不恭,领导几次发怒,都迅速用微笑化解,让各种富人,各种带着面具的.上层人士按照自己的规则来走,让菲利普感到了乐趣和此前不曾有的快感。
再一次重病发作后,还和德希斯分享了那方面的事情从此二人关系更加紧密。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菲利普解雇了德希斯,后来应聘的人和之前陆续被fire的人,都是一个毛病,每次菲利普怒斥后,就退缩了,缩手缩脚,菲利普很不高兴,不得不请回了德希斯。
德希斯又一次带着菲利普各种疯玩,最后在一个海边餐馆把他和蒙昧依旧的笔友安排约会,钢琴声响起的时候,画面太美了,富人菲利普异常感动。
整个故事分析那条微博说得比我还好,可以详见文章最后的《阅读原文》link.
最后我说说自己的感悟。我从小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学习成绩不好,长相丑,身体差,可以说一无是处。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觉得自己完全是无用之人,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敏感多疑,别人一个微小的举动在我这里就是放大的各种负面含义。
到了大学后,印象很深,除了生活用品,买的第一件东西是鞋油和鞋刷,每天出门皮鞋刷得很亮,二分头梳得很亮,出门再碰点廉价摩丝。但是女孩子一句"你以后不要来找我了",就让我痛苦万分,羞愧难当每次我鼓足勇气各种骚操作积累的信心都会被很微小的事情摧毁。
直到有一天,我觉得一切都结束了,我是不会有女孩子喜欢的,我给自己判了死刑,我想我的人生注定一个人过下去,但是我得做点什么,否则来到这个世界太遗憾了,那个时候母亲也离世了,我觉得从小我什么都是让着别人,从来没让父母骄傲过一次,我能不能考个研,牛逼一下呢?
然后我就迅速顿感了头发剪成了毛寸,这个发型延续到今天,这样就再也不用梳头了,皮鞋也扔了,改成了运动鞋,每天起床的效率提高了,我成为了校园里一个没有声音的灵魂,我对待外界的刺激非常迟钝,常常衣冠不整,也不在意女孩子的看法,在考研的准备中,愈加迟钝。几乎不怎么在意别人的声音,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离开大学校园后,走上了工作岗位,生活愈加艰难,我经常自己给自己讲笑话,渐渐发现自己有点搞笑才能,那个时候看了很多电影,其中一部是《秋天的童话》,我不愿意做一个书卷气的男生,我得玩世不恭一点,这个性格也延续到了今天,至今我老婆都不觉得我像一个读了博士的人,经常开玩笑,经常自我嘲讽,搞怪。
从工作岗位到了硕士课堂,再从硕士课堂到工作岗位,又从工作岗位来到博士课堂,人生各种转战,但唯一不变的是开始有的这些钝感。
当有了一定钝感,并不害怕在陌生人的场合,就开始尝试在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以后,我发现好运气接踵而至,除了陆续读了硕士和博士以外,陆续有很多神奇的际遇,认识了很多大佬,他们给了我很多人生的机会,就好像这个富人菲利普一样,这些大佬觉得我这个人挺有意思,也愿意努力,就给我一些工作做做,我在读博士期间挣了不少钱,人生很充实,微博粉丝也渐渐多了起来,我有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粉丝,我只是写写自己的感悟,并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批判我辱骂我的,我现在几乎都不拉黑,也不删除,够钝了。
最后这部片子解释了我这些年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努力+乐观+不惧嘲讽。别人家一个嘲讽就憋在房间里面生闷气;也别什么事情尝试都不敢老想着自我否定躺舒适区;万一搞砸了给别人乐呵乐呵,自己也能乐呵出来就更牛逼了。黑人德希斯总是用最简单,最直接地方式乐观地去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其实是最好的,不要被太多面子上的,道义上的枷锁束缚了心中坚持那些让自己最快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