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读后感1
文章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的是作者与朋友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他们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最后诗人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
作者的这种及时行乐也许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至少我是认同的。
《赤壁赋》读后感2
这篇文章主要写苏轼在赤壁之下游玩,因当时自己处境窘迫,而想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渺小。之后,又以辩证的思维说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的。
有人说,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有人说,最后苏轼想明白了,豁然开朗。我却觉得那释然与轻松是暂时的。
此篇文章中,苏子化身为客,来阐述自己内心的苦闷,后来文中苏自用变与不变的角度解释给客说:物与我皆无尽也。若说这句话是说给客听的,倒不如说是苏轼用来说服自己的,使自己释怀,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正在于此。与其说是解脱,到不如说是无奈与屈服。
不过,最后作者还是获得了暂时的快乐与轻松。
《赤壁赋》读后感3
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
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见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悦,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伤感,一种壮志难酬的心情暗暗涌现在作者心中,随后,客人洞箫之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添忧伤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没有一只颓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开始预科辩驳,不仅是说服客人,也是说服自己,使自己释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最终还是解脱了,获得了暂时快乐和自由。
当然,这样的情感,与苏轼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联系的。
苏轼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不被赏识,身世风雨飘零,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早就无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苏是这样游山水。而苏轼却忍下来了,因为他精通儒学、佛学、道学,并将这三者恰当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赤壁赋》读后感4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读后感5
这篇文章虽短却写得精彩无比。具体经过是苏轼与朋友驾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诗经》上的歌曲。这时,有一个朋友吹起洞箫,箫声却充满了哀怨。东坡问他为什么这样吹他就说想起曹操当年破荆州时的情形,何其壮观。英雄豪杰,叱咤一时,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沧海一粟,功名利禄如同过眼云烟,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禁,演绎此悲凉之箫声。苏子讲了水与月的例子来反驳他的'观点。他说,人生的长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时间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尽的。这样想长江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从而也肯定了人的价值。接着他又说,万物各有属主,惟有“江山之情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宝藏。他把眼光超脱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美,这是发现了生命的本质奥妙和真谛的表现。
这种旷达的胸怀大概可以让那些蝇营狗苟与名利、心胸狭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惭愧吧?!苏轼的朴素的世界观,与我一向尊崇的人生准则不谋而合,假如不是时空相隔,我还真想引之为挚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赋》读后感6
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
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穷,吾心欣欣然,虽千载也,亦得共享造化之无尽藏也。
数载间复吟前赋,方其稍悟东坡真义所在。又读后赋,始茫茫然,隐有栗栗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旧,然心之所见,浑不若前。前赋得一清字,后赋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虚。清拔轻逸固难为,正是翩翩少年之态。然由实转虚,自明月远箫至山谷长啸,寒意弥满,木叶萧萧,窥桓宇之秘奥,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状,无以言传,一鹤蹁跹,缟衣玄裳。君得之否?此东坡之仙笔,东坡之谐谑,亦东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时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阳在山,暮霭满天,绝壁千寻,静立无语。正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争不教人心生岁月无情,人生若梦之叹?漫天愁绪,袭面而来,一时无端。风霜渐历,年岁已长,再吟前赋,无复少时飞扬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呜呼!江边一望楚天长,征鸿飞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赋》读后感7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险滩与大风大浪,在面对这般艰难的人生时,只要我们打开心窗,勇敢面对,击退困难,便可走出荆棘丛生的山路,登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功之峰。
对于苏轼这位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轮廓罢了。直到遇见了你,我才改变了我的看法。
轻轻打开苏轼所写的《赤壁赋》,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苏轼。他与朋友们“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想着“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幅悠然自得的赏月图在人们眼中看起来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谁又曾想到,他仕途历尽艰辛,屡遭迫害,现在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生活遭到落差,心灵变得失落,但是他终不改变乐观的天性,从容地面对生活,勇敢地奋斗下去,最终厚积薄发,在才俊辈出地宋代登峰造极,创造出大量惊世之作,成为文学史上地里程碑。
记得进入高中的时候,诸事不顺,事事不如意。数学卷子发下来后,那鲜红的分数,那满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几次下来的考试,都使我的信心丧失殆尽,渐渐地消极起来。直到遇见了你,流放却乐观的你,我才一点一点改变我的观点。你二十岁登进士科,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现在只能流放到这荒芜之地。面对这荒芜人迹的地方,你勇敢乐观地去面对,你对于这么艰难地处境都不言放弃,何况是我这个小小地挫折呢?于是我在心思放在数学上面: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每天睡觉前把今天所教的内容复习一遍,并且预习明天的新内容。每一次的卷子,都会第一时间思考错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巩固。一如既往,周而复始,慢慢地我又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每做出一道数学题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我一点点努力,也在一点点进步。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内忧外患,但是无所谓,只要你在这时候打开自己的心窗,“从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淡然乐观的心态看待面前的困境,带着属于自己的勇敢和坚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难关,迎接人生的春天!
当你在面对滔滔江水,仰头吟诵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见了你,一个潇洒、乐观、积极的你,是你让我终于明白,纵然前方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只要转个弯,变个样,绊脚石也会变成我们的垫脚石。
让我们一起在失意时,一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吧!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把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吧!让我们乐观面对,不畏艰险。
《赤壁赋》读后感8
《核舟记》讲,苏轼此文中“赤壁”为赤鼻矶,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国“赤壁”为“武赤壁”。所以说这篇文章中“客”理论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客”与“苏子”未曾发现,而是误认,但我们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一点可不必在意。
另一点。客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辞颇有些古韵,不过我的关注点在“美人”。注释说“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若联系下文,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以我浅薄的认识,可以理解为自己所追求的离自己尚远,曹孟德那种枭雄都未能实现统一,更何况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后面苏轼的话令人有些费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该是“安贫乐道”,在自己的现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优雅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鸡汤。一看苏轼的回答,这才发觉客人是在感叹生命短暂。不过生命短暂又与曹孟德何关。细想大概是感叹如此枭雄也留不住常胜,保不住命。苏轼的回答却是又让我懵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天地在变化,人亦变。可天地也不变化,人却还在变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阴晴,月亮也还在。只是人在时时变化、变更罢了。苏轼却认为若从江月不变的角度看,人亦不变。他的观点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却是十分好的。听之声,看之景,取之不尽,共同享有,不亦乐乎?苏子的境界,实在是吾辈不及的啊。
《赤壁赋》读后感9
这段话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不曾一次想到这些问题而每次心灵都会撞击的厉害。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我还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来的路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
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
而今天是下辈子的第一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天。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许多的每一天。
《赤壁赋》读后感10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是的东坡不是一个春风得意,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致的人,他现在正经历着人生的艰难时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却还遭到小人诬陷,被贬黄州。其实我刚才是想说他不是那个怎样怎样得意的他,但一想他好像没有特别得意的时候,也许是我知识的不足,也许是我太过肤浅。反正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不在乎,以前不在乎,现在不在乎,将来也不会在乎。"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这是他的自勉之言。多么无奈呀!却又多么清高呀!这就是他,一位出世的仙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么,你现在在天宫吗?
这样失意的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你以为他会看到波涛汹涌而遮住了月亮的光华吗?如果你那样想,你就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大气的景象啊!只有这么大气的人才写得出来。他的确是个大气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真的,我觉得我做不到他那样。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彩云飘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独吗?也许不,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与他作伴。但我觉得他孤独,孤独如幼童的灵魂。我该怎样才能与这灵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来世仍作这么旷达的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一种淡然;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一种洒脱;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自在。
喜欢赤壁赋,喜欢作者的这种淡然的处世态度,喜欢他洒脱的处事情怀,喜欢他对回归自我,寻找心灵净土的那种执着的追求。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处,在大自然中徜徉时,让我有了物与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觉。有时候觉得活着挺累,每天学会笑脸迎人,没笑强笑,干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自我,接触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虚伪的面具,纯真的笑容,在脸上显现。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烦,大自然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找到心灵的那份净土。与大自然的幽静,清雅相比,这个世界就有点疯狂了。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金钱,权利,由此,啃老族出现了,富二代出现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刚;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脚踩李宁耐克鞋,就像踩着别人似地,简直高人一等,结婚买钻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名牌、钻戒被人捧起来了,价格越来越高,人们追求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然后就开始不择手段的挣钱,捞钱,管他贪不贪,犯法不犯法,这年头有钱就是大爷,有几个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搞个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挣得钱回馈社会。
同时追风的多了,在网络上,凤姐以一种恶作剧的.形式登场,是炒出来的名人,好多人开始关注凤姐,开始想,凤姐为什么会红?应为她能够有看点,恶搞的力量也挺强的,大家纷纷效仿,也来网络恶搞,哎,一切的背后都是名和利,而后,网络红人越来越多了,农民工旭日阳刚上了春晚,搞网络有前景了,商家纷纷投入网络市场,获取利益钱财的地方,就是人最多的地方。
追求过后就会发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也许你就需要转一下身,回顾想一下经历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没想要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及时的回归自我,活出自己,才是对的。之所以向往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的生活,是因为他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压迫,没有烦恼,心态平和,满足生活,人生由自己主导,为自己而活,当今社会不再是充满战争火焰的社会,我们国泰民安,不用像保尔一样,整个一生都要祖国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可以幸福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每天去追逐名利,追逐金钱,有吃有喝就好,做点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何必执着与那些如过眼云烟的东西呢?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执着于追逐那些带不走的东西呢?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就像小沈阳说的,两眼一睁,一闭,一辈子过去了,浮华尘世,唯有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不被世俗浑浊所污染,才能无怨无悔的走过一生。
苏轼作《前赤壁赋》三月后,又重游赤壁,写下了寓意有所迥异的《后赤壁赋》。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苏轼交代当时的时间背景,用短短的几句,对眼前景物稍作描写,就突显出时令的特征。萧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
所以在第二段,同游者愿意献出家中刚刚捕获的珍鱼,而苏轼回到家又意外获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兴致与条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除了客观的描写,“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更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同时把景物与游者行动融合为一体,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写的生动。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此时一只孤鹤画空而来,对孤鹤的描写,让人有一种空灵虚幻难以言喻的感觉,想象当时之景,彷佛身处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赞叹苏轼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效果,竟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描写与情节中有种飘逸的气氛,情感由乐转忧又转于平静的赤壁之游,最终以梦境做结,也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情怀。
后赤壁赋,不管在景物描写、气氛的营造、深刻的情感转换、飘逸的人生观,都在苏轼简洁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现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