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就像一团迷雾,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了,所以负重前行,一路累积。越是光鲜亮丽的人,活得更加千疮百孔,我何尝不喜欢像姜太昱那样的人呢,绅士、有风度、有情感,但是,人总不会是完美地,像石拓,陈崧眼中的理想男人,不也有不为人知、无法遮掩的缺点吗?谁还没有想要遮掩的过去呢?只是人生在世,实在是不易。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握不住的东西。都市之中,我们的追求都十分的可笑。高慧兰说“他们想踩你一次,第二次就会觉得更加容易一些”
但是谁不用服软呢?
嫉恨、爱情、斗争、金钱、地位,我们究竟那么努力地求生存,是在求什么?
那些看起来,像赵总那样看起来颇有地位的`人,不也是一样柴米油盐地辛苦生活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人与人之间,不也是没有把对方当人看待吗?肆意践踏,为所欲为。
高慧兰设计韩之源,设计李在英,明明知道欠了何明宇的青春,却可以一直威逼利诱地爬向青瓦台代言人的位置,不惜利用新闻之便,去把竞争者拉下台。
老张说“记者选择发什么不发什么其实就已经是立场了”都是人,谁的立场没有私心,那么记者所捍卫的可怜的真相,究竟又是什么呢?
大雄之类的人比比皆是,人生在世真的很没有意思,都是蝇营狗苟,互相算计,今天没过完已经得开始想明天,明明知道最后走的时候什么都不会留下,却还是一直向前奔跑。
高慧兰说,我从一个卑微的家庭走出来一直努力地生活才到现在这个地步。我又何尝不是呢?虽然我并不成功,但是生活,本来就没有优劣。
我选择做一个尽量纯粹,可以不被孤立有人支持的生活,我知道只能靠我自己所以一直在寻求进步,仅此而已。如果有一天可以出现一个人跟我说,你跟着我就好了那又是什么光景呢?
我不知道,太遥远了,今天比较实在,毕竟,两心相系,太过虚无缥缈了。
青少年恐怖电影《生吃》观后感一:
2017才过了五个月,就已经有多部悬疑惊悚恐怖类型的电影成为热门,之前的《看不见的客人》和《逃出绝命镇》都很有后劲,出了资源之后在中国口碑很好,虽然前者我觉得反转比较生硬,后者我根本就不喜欢,但在这样一个稀缺悬疑惊悚佳作的时代,这样的片子显得弥足珍贵。
我从得知《生吃》的相关消息之后,就把这部片子列入了年度期待之一,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充满了噱头意味的宣传语,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一位女性,女导演拍这种类型片不拍则已,一拍尺度都会大到令你难以想象,比如《罗曼史》和《地狱解剖》的导演卡特琳·布雷亚,对于性和男女关系在电影中的探讨比男导演要深刻和炽烈得多,所以一位女导演来拍这种恐怖青春片,想必也会令人瞠目结舌吧。
于是当资源出来之后,虽然还没有中文字幕,但我破天荒地对照着英文字幕,边查意思边看,还好这片子的重点不在台词之上,也可以更慢更细致地品味其中的一些细节和深意,也算是一次难得的观影体验了。
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感觉既超出预期,又低于预期。超出预期的是电影明显不是一部单纯卖弄血浆的B级片,而是有着很多重的关系想要展现,这在后面会详细来说;低于预期则是确实没有想象中的血腥和尺度大,对于我们这些迷恋血浆片的影迷而言,这片子确实有些中规中矩了,但是对于普通观众肯定还是会突破心理承受范围的。
因为在前天我刚刚参加完蔡康永的新片《吃吃的爱》的首映,那部片子给我留下了极差的印象,而恰好这两部片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吃”字,这就很容易产生联想,看完之后才猛然惊觉,这才是真正的“吃吃的爱”啊!
首先《吃吃的爱》里面虽然名为“吃吃”,但其实关于吃的内容很少,反倒是《生吃》里面从始至终都带给你一种极度想要啃食的感觉,这是女主最强烈的欲望,也是电影最大的矛盾焦点所在。其次两部电影当中都有亲生姐妹撕逼产生误会并和解的桥段,相比之下,明显《生吃》中的这种撕逼更惊世骇俗一点,也更能直击人心的多,这是一种畸形的爱,而且这种爱还会放大到整个家庭,由“吃”讲爱,这才是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而《生吃》与《吃吃的爱》中女主都具有双面性,《生吃》女主外表温顺,但是当欲望被激发之后,就会变得痛苦不已,甚至缩在被子里面感受到来自无形中的鞭打,而《吃吃的爱》里面则是用了双线叙事,好像平行时空一般,最后哪条线都没讲好,一条变成了洒鸡汤,一条变成了鸡肋,反观《生吃》在结构和剧情紧凑性上要好很多。
当然这两部片子没有可比性,类型风格都不同,但既然都是处女作,都是有着姐妹情的故事,还有和“吃”相关的情节,所以上面小小对比一下也未尝不可,那么下面说回到《生吃》本身。
从剧情简介里就告诉了大家这是一个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我们跟着女主的视线,从刚入学校的素食主义者,再到被迫吃了兔子肾脏,后来更是在姐姐的诱导下慢慢迷恋上吃肉,继而产生了一系列青春期必然要经历的欲望冲击。电影无疑会令那些冲着噱头来的观众大失所望,因为内心戏实在太多,再做一个不知是否恰当的类比,就像《色·戒》一样,其实是一部包着情色外衣的文艺片,这一部也相同,只不过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层外衣呢?
李安那样一个谦逊内敛的人,却在《色·戒》当中放纵情色,是因为当中的每一场情欲戏都是为电影所服务的,就像一场又一场的交锋,其实下面暗潮汹涌。《生吃》也一样,作为一名女导演,茱莉娅本可以用拍《暮光之城》那样的方式来讲述这样一个令人有几分匪夷所思的故事,但是她却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直接刺激观众的感官与眼球,是因为在她看来,这就应该是青春带给人们的感觉,令人充满好奇,却又满是疼痛,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所谓的“肉欲”不过是一种懵懂心态的极致展现,所以这当中你会看到不仅仅有“肉”这件事,还有姐妹之间的互相影响,还有来到大学新环境的种种挑战,还有面对成人世界未知的憧憬和恐惧,这种种情绪复杂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十分具有“猎奇感”的故事。
其实无论再怎么猎奇,电影的主题还是离不开“爱”,只不过这样的爱是令人绝望的,令人感到不适的,甚至难以理解的。电影当中姐姐爱妹妹,所以她想让妹妹成为自己,她不断地想办法激发妹妹的欲望,这也使得很多人误会姐姐自私以及有着强大的控制欲;而妹妹也爱姐姐,所以在后来她忍住没有把门锁上,室友被咬死之后她也没有忍心杀掉姐姐,更在最后探望所里选择与姐姐和解;而电影当中最令人震撼的当属结尾,父亲解开衣服看到那令人触目惊心的胸口,观众此时才恍然大悟,这才是最为壮烈的爱,只不过这样的爱已经变质了,已经超过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了。导演就是通过这样的角度,来诠释她心中青春成长和爱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部电影接下来的火爆是肯定的,但我想大多数的观众都会失望而回,评分也会急转直下。它肯定不完美,毕竟是处女作,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想一个女导演可以不落俗套,用这样的方式来给我们讲述一个其实很温暖的故事,也是有着十足的勇气,所以我挺这部片子,也希望等到火起来之后大家争论的焦点不是在于尺度和血腥程度上,而是看到这冷酷背后爱的实质,我想这也是导演真正想要传达的情感吧。
青少年恐怖电影《生吃》观后感二:
这部电影感觉真是太惊艳了!女主转变时的音乐不要配得这么惊艳!色彩光影不要用得这么惊艳!结局以及最后一个镜头不要拍得这么惊艳!真是庆幸深夜戴着耳机去看这部电影,全程吞着口水看完,想赶紧吃块三成熟的牛排压压惊。视觉冲击不是一般的强,观看此片可能引起身体不适,我猜部分观众的胃会翻江倒海。强烈的隐喻(*手动河蟹*)我也不确定有没有看懂。
不看预告简介剧透直接啃原片更有惊喜感。写点观影感受也丝毫不敢剧透一个字。看完这部另类的恐怖片,真的,懂的人自然懂。
备受期待的年度科幻恐怖巨制《异形:契约》北美口碑正式解禁,6个好评2个差评,烂番茄新鲜度75%。 下面是《异形:契约》
恐怖电影《异形:契约》观后感【篇一】
对于异形,我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节。(我第一次接触异形电影是1998年,所看的是第四部《异形4:浴火重生》,那是我还是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
从预告片来看,《契约》一片紧跟《普罗米修斯》的情节,同时与异形第一部做出了某种程度的衔接。片中出现了前作中我们熟悉的人造人大卫,并且相关介绍也说明背景中的星球是第一部中肖博士和大卫乘坐“工程师”的飞船抵达的星球。同时,预告片中出现了正传里四瓣虫卵和经典的抱脸虫,说明经过了这么多年,异形终于从前作中的原始异形进化成了正传里的经典形象,而最近继续曝光的一些剧照也说明,《契约》中的异形正在处于进化的过渡时期。看到这里,我对电影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毫不夸张地说,异形系列电影是我的科幻恐怖电影启蒙作,很长时间里,我以异形为标杆来选择评价科幻、恐怖类电影、文学以及游戏,甚至一度沉浸在cult片的血浆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很长时间里我和周围人讨论电影尤其是恐怖类电影的时候显得格格不入,在90年代,似乎更流行的是港台鬼怪、僵尸以及日本的鬼魂灵异类恐怖片,周围知道异形的朋友我见得不多。现在在A站的异形系列电影下还可以看到很多自称是“看了普罗米修斯以后来瞧瞧正传是个什么样子”的弹幕留言,好像在《普罗米修斯》上映之前,异形一直是潜伏在科幻恐怖电影这一小众群体的背后,孕育着不安的怪蛋而不被大众所知。
我第一次看的异形电影是第四部。看异形4的动机来自于《科幻世界》,多亏了这份杂志,我在童年时代看了不少优秀的科幻电影,节省了许多淘碟的时间精力。虽然杂志上详细刊登了电影的剧情介绍,但是实际观影还是着实被吓到,这就像看菜谱和吃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一样。整部片子看下来,我一直是心跳急速全身发抖,虽然是夏天,但是一身冷汗,电影看完,我连从小凳子上站起来的劲也没有了。在看完异形4的第三天,我向我的两个表弟推荐了这部片子,于是我们三兄弟一起经历了盛夏的严寒,只不过,这份严寒再加三倍,因为我们紧接着把123部统统补完。紧接着,整个暑假,我们都在离家不远的几家光碟店里租来了封面印着“异形”的几乎所有电影,当然,其实里面有很多是垃圾片。
异形系列的主题是恐怖,恐惧的内涵,在当代哲学家、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中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恐惧来自于人类对于死亡的本能的惧怕;其次,恐惧可以是对于某种对象的恐惧,比如,孩童害怕虫子;最后,恐惧也可以是对于“虚无”的恐惧,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做出了精彩的阐述,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社会的人处在一种对于虚无的焦虑烦躁之中,这种虚无和焦虑来自于古典形而上学崩溃以后人类自身意义的缺失,更进一步说,是现代文明的强大力量使人类获得了某种程度上凌驾于自然界的地位,人可以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而自由地存在,但是这种自由将人类抛掷于世界中,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类再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其实,海德格尔对于现代人的这种描述,可以在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中找到阐释,当人费尽心思探求所谓的真相直到最后,却发现世界的.真实面貌是由一群扭曲丑陋的古神所支配,在古神漫无目的的蠕动中,这个宇宙根本没有任何秩序可言,而失序则彻底瓦解了人的一切行为准则和道德基础,与古神的凝视中,人类彻底陷入疯狂。
混沌、无序与疯狂——洛夫克拉夫特的世界,难道不是海德格尔描述的现代人的生存环境么?
在我看来,异形电影四部再加上普罗米修斯,其实也展现了恐惧的不同面貌。124三部的开篇都以黑暗寂静的宇宙为始,镜头慢慢略过空寂黑暗的深空,才缓缓定格在孤零零的飞船上,其实都象征了人以及人的造物在这个世界的渺小和无根,因为渺小而微不足道,因为无根而四处漂流。有意思的是,这三部的开场都无一例外地用飞船的内部环境和宇宙空间进行了相辅相成的对比,宇宙是广袤的,而容下人的站立之所却仅仅是那一方狭小的空间,漆黑压抑的船舱正是人类在这个宇宙中仅有的栖身之所,离开了这个狭窄的小屋,人类便会被宇宙的黑暗所吞噬。这种将整个世界的广袤和人类渺小的直观对比,延续到了普罗米修斯之中,在普片开始,导演通过一段长镜头展现了原始地球的巍峨高山、广袤平原和涛涛江河,最后却定格在一处瀑布旁的一个渺小身影上,这个人类的始祖虽然比人类魁梧高大,但是在整个世界相比还是渺小如蝼蚁一般。普片的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在体量上的对比,这种对比实际上是为人类的诞生提供了一个背景,传统的宗教和形而上学中,本体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回答的是人从何来,世界如何的这种问题,因为人的意义和世界的本源是交织在一起的。圣经中上帝第六天造人,其实蕴含着人在上帝造物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上帝前五天的工作其实是为第六天人的诞生做了准备,所以,人在上帝的宇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普罗米修斯中,人的诞生对于真个世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是偶然的一件事情,人只不过是众神对于一个离经叛道者的惩罚仪式的副产品——灰飞烟灭的工程师躯体上的一点儿DNA断片!在古典时代神圣无比的人类的诞生,在普罗米修斯中收到了无情的解构,人的诞生和存在毫无神圣性可言,更不是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而只是一次意外的小事故。人从产生,到延续,再到逝去,既不是神意,也不是天意,如同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人是沙滩上的面具,海水一过,一切终将化为虚无。”这就是异形的世界。
恐怖电影《异形:契约》观后感【篇二】
由好莱坞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科幻电影《异形:契约》(Alien: Covenant),今日发布了一张先导海报。该海报以黑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完全沿袭了《异形》系列电影的色调。画面中间是一个外星的神秘蛋体,这在《普罗米修斯》中曾出现过。在海报上方则出现了“隐藏”一次,这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无穷的诡异感,让人联想。
《异形:契约》其实是《普罗米修斯》的续集。曾在《乔布斯》里扮演两口子的迈克尔-法斯宾德和凯瑟琳-沃特斯顿,在本片中扮演了飞船里最好的搭档,第一部的努米-拉佩斯、丹尼-麦克布耐德、盖-皮尔斯、德米安-比齐尔等在内的一大票明星也纷纷加盟。
《异形:契约》在故事内容上延续了《普罗米修斯》留下的梗。在前一部电影中,一群科学家和探险者组成队伍,前往一个遥远的神秘世界,这次航行无论对他们的身体还是精神都是场不小的考验。在他们到达目的地时,才发现人类关于生命终极疑问的答案。《异形:契约》将顺着上一部的故事往下讲,科学家们将了解“造物者”和人类的终极关系。在这部《契约》中,斯科特或许不会把电影拍得神秘而晦涩,娱乐性将大大增强。
影片在上周曝光了一条长达4分45秒的超长电影片段。该片段正是发生在全家福剧照的场景中:以詹姆斯-弗兰科扮演的“船长”为首的全体成员,在进入到休眠状态之前,一起吃了“最后的晚餐”,气氛相当和谐。从续集的片名可以看出,“契约”字面意思是指上帝与人类达成的契约,实际上是指人类与“造物者”达成的某种秘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