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现实的电影监狱风云 第一季,为了生活,生活艰难,不同的人生,同样的目标。当人性与人性碰撞时,,一旦行为和心理上的满足感达到了,就开始了心理上的转变,即变态。
在大家才开始这个实验的时候,都是很谨慎,很和善的,在惩罚囚犯俯卧撑的时候,心理学家就已经开始引诱他们进入了一种困境之中,惩罚他人的快感让他们上瘾,让他们相信自己有力量,努力让身为狱卒的自己越来越称职,忘记了我们其实是一起的,忘记了我们其实是同伴啊!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
就像17号说的:把动物关进笼子,就能看出谁是狮子。只是,狮子的优势和力量是天生的,这里的则是心理学家给的。
在最开始提到有一间摄像头拍不到的房间时,就是在告诉我们,心理学家不仅给了他们权力,还给了他们一个空间,一个不被监视的空间,给他们制造条件,放纵他们。
性欲、物欲、权力与自我意识和理智之间,理智失败了。在一开始随机定下的扮演角色,只是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称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却不断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思想来完善自己的这个角色。他们已经开始习惯这个角色,行为、语言和思想已经和真正的狱卒和囚犯没有什么区别了。从思想上已经相信———自己的角色,做人的标准、处事的态度完全改变了。
在最开始角色分配完成时,大家就已经陷入了这个问题,本来不是囚犯,在下意识的暗示下,行为和动作越来越像囚犯,狱卒也是。
自我的下意识暗示是很可怕的。
其实,一开始“囚犯”们不满的时候,就可以反抗了,但是,钱财的诱惑,狱卒对力量的.迷恋,导致他们没有及时结束这一场可怕的实验。最开始心理学家说有人受伤或是犯规就会实验停止只是为了先适当的压缩一下人的欲望。在后来的不闻不问后,狱卒们的欲望膨胀到了正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就算是有人看清了这一切,想要一退出来结束这一切,心理学家也没不会有任何行动,任由其发展,因为在他眼里,实验一开始,就不会在停止了,结果是最重要的。
在出监狱的那一瞬间,人性全部都找了回来,一切回归正常,最后狱卒头头在走出监狱准备坐上车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颇有黑色幽默的镜头,狱卒的头完全没有了监狱里的傲慢和霸气,其他人都是生气解放的把衣服丢在地上,而他是习惯性的把衣服弄弄整齐了,如果没有发生这一切,他确实和试验之前没什么两样,更不可能想象出这样一个温和爱干净的人会杀人。
导演要告诉我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任何人都可以变成恶魔,所有的恶魔都是由人内心长期对生活不满而压抑出来的黑暗的爆发。
善待自己,热爱生活。
这一集讲述了一个街角的乞丐Migg捡到了男主角Gerry的钱包,通过给他还钱包,进而住进了他们的家。男主角Gerry因为听从了乞丐Migg的怂恿,与妻子Gerry吵架,一步步地变得懒惰,辞掉了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每天什么也不做,只在家写作,最后变成了一个乞丐,而那个曾经的乞丐乞丐Migg,则利用着Gerry的资源,一步步地找到了工作。在Tom达到了人生最低谷的时候,Gerry出现了,告诉他那个乞丐只是他想象出来对付现实的“精神分裂人格”,必须将他赶出大脑,正视现实。在Gerry的帮助下,Tom把“乞丐”杀死,重拾自己的生活。而这时,同事来找他,告诉他Gerry其实已经死了,他是因为爱妻的世,而倍受打击,渐渐堕落,Gerry才是他幻想出来的“人格”。
对于这部29分钟的短剧中,到底谁才是“人格分裂”出来的,我不打算细究,倒是想针对里面的每一个象征意义做一些分析。
首先是乞丐。
很明显,乞丐是恶魔的化身。在男主角Tom邀请他进来的时候,作业本上的涂鸦就是一个恶魔。
这个恶魔并不会吸你的血,或者让你变得疯狂,他代表了一个人内心的堕落。这种堕落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在一个正常人身上出现。短片中的主角,之所以堕落,是基于两个情况,一个是现实的工作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另一个就是他妻子的世对他带来的打击。
当男主角Tom说,他的本职工作——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地给学生打分写评语,对于他来说枯燥无味,毫无意义的时候,那个恶魔便来摁门铃了。 因为英国人典型的爱面子,语文老师一步步地让步,最后让乞丐Migg住进了自己的家。与其说是乞丐,不如说是恶魔,这个恶魔看清你心中的欲望与惰性,它看准了你的心软,看准了你爱面子不愿意明说,就鞋子也不脱,身子也不洗地踏进你干净的房屋,坐在你整洁的沙发上。那个门槛,其实就是你最后的底线:一旦它踏了进来,你就很难再把它请出;一旦你允许了这个乞丐的肮脏不堪,你就会继续让他捣乱下。
Migg一边喝酒一边跟他谈工作:你的工作一定工资很高吧?语文老师说是的,还不错,但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他想做一个作家,而他最欣赏的作家,则是很碰巧的乞丐出身。而语文老师接受这位乞丐开始的第一步,就是因为他认识这个作家。一旦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一旦他与你的梦想有了联系的时候,他就开始变得高尚,可以接受。因为他欣赏的作家也曾经是乞丐,所以他认为这种堕落或许是达到梦想的一种捷径。
这个Migg让Tom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让他放弃做一些必须做的事情,例如弥补错误——他上班迟到了,Migg劝他不要那么辛苦再赶过,而是干脆请病假。然后陪他玩游戏,喝酒,什么轻松的事情都做,无止尽地玩游戏,无止尽地放松。删掉所有的留言,所有工作邀请,所有人的关心,所有与亲人、朋友的联系。然后让他辞职,不再做那份“幼稚、不能展现他的能力”的小学语文老师工作,留在家躺在床上天天写
如果我们将Migg看成那个心中堕落的恶魔,你就会发现,当一个人选择堕落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的放弃很多东西,而在放弃的同时,自己也迷失在生活中,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最终变得和乞丐一样,一无所有。
而于此同时,那个乞丐Migg,通过“寄居”在他的家,救济站找到了工作,慢慢的一天天日子变得好起来。tom看到自己与他的对比,心里非常不平衡,讽刺他刚到他家时还是一个身上的脏物都要洗掉三层的臭乞丐。Migg狠狠地瞪着他:“你不能批判我,你没有权利批判我。”无非是讽刺,这样的生活状态,不管你在身份上是否是乞丐,其实都与乞丐无异。
最糟的时候,他的房间堆满了酒瓶和垃圾,拒绝了朋友的任何邀请,而且由于欠了电费,所以在寒冷的冬天里彻底断了电。此时,他的生活和乞丐米格完全做了个交换,衣着光鲜的曾经的乞丐Migg,如今已经找到了收入可观的新工作。他把20镑给tom,就好像当初tom可怜他是个乞丐给了他40镑一样。这时候他的妻子走了进来,告诉他:“这里根本没有什么Migg,他只是你幻想出来对抗现实的存在。”而唯一能对抗这个恶魔的办法就是,彻底把他杀死,赶出你的大脑。
其次是妻子。
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努力的人,能够认清自己的天赋,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演员,但是愿意演绎默默无闻的小剧本。所以,妻子这个角色,其实是正能量和努力的化身。
而这也是一开始Tom所不齿的,一直到他彻底堕落之前,他都不是非常看得起妻子的那一份工作,他认为那个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与他那份小学老师的工作一样,毫无营养,不是梦想。
在惊悚的结局中,Tom把“恶魔”杀死了,靠着自己对妻子的信念,重拾了自己的面貌面对生活。也就说明,能够让人回到正轨的,只有是一点点从小事努力起来的正能量。
不管“乞丐”或是“妻子”,哪一个是他想象出来的,我宁愿相信的是,一旦一直支撑着你的人不在了,你的灵魂就很容易被恶魔趁虚而入。我记得一个比喻,就是哈利波特里的摄魂怪,摄魂怪会挑那些心灵脆弱、正在经历着磨难的人,吸食其灵魂,将其变为一个麻木的、无法自理的生活废人。这个时候唯一能战胜摄魂怪的办法,就是召唤心里的那头守护神——牡鹿。
最后是那位作家。
作家代表了Tom的梦想。他想成为作家,而由默默无闻然后大名鼎鼎的作家让他觉得梦想充满了戏剧性。而Migg与作家的互相认识,让他觉得什么也不做的堕落或许是通往梦想的捷径。
我想后来那位语文老师一定很想问自己,为什么他欣赏的作家能够从乞丐一步步地成为作家,而自己堕落为乞丐以后却永远也无法成为作家呢?
这部叫做《重案组》(Major Crimes)的美剧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重案组”的七位成员,中老年人就有四位:曾获两次奥斯卡提名的Mary McDonnell饰演的组长Captain Raydor虽然脸上没什么皱纹,已经六十岁了,她是《与狼共舞》的女主角“握拳挺立”,那时她都不年轻;三位高阶警官中Lt. Provenza虽然没有宣告过他的确切年纪,然而满头白发,曾经和年轻警察们的爷爷一起工作,大概能猜出他是什么年代的古董;Lt. Flynn大概介于中年和老年之间,也是个白头翁,虽然常穿颜色鲜艳的衬衣,显然也算不上青年干探;Lt. Tao是位华裔,光头,一望而知正在步入知天命或花甲之年。剩下的三位成员稍微年轻些,一个彪悍的墨西哥裔警官,一个身材挺拔的黑人女警官,和一个跟组摄影师,看上也都三十多了吧,且都不是俊男美女。所以当初看到这部美剧时,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随时准备弃剧,结果却一路看了下来,现在每周等着更新。
看了两季之后,我决定查一查此剧的背景,发现它不过是另一部美剧《罪案终结》(The Closer)的衍生剧,重案组的成员们基本没变,只是组长换了。《罪案终结》就有名多了,收视率不错,红过好一阵子。《罪案终结》的组长也是一位女性,扮演者Kyra Sedgwick也不年轻,一头金发,模特身材,爱吃甜食,偶尔撒娇,貌似Dumb Blond(无脑金发女),然而破案如神。两剧同样的主创,同样的风格,出字幕的方式都一模一样,完全可以当做一部剧看下来,就归在一起说吧。
和同类的罪案剧比起来,《重案组》没什么特别突出的优势,没有《CSI》炫目的快节奏和高科技,也不像《犯罪心理》每集抓的都是连环杀手,甚至也算不上重口味,有时所谓的重案就是寻找一个失踪的儿童,加上主角们的平均年龄接近退休,这部剧确实缺乏让人一见倾情的外在魅力,我看网上的点击率也真的不高。很多外貌平庸然而内在成熟的好作品,就这么被错过了。
说它内在成熟,几位主演就很有代表性,年龄在那摆着,都是历练多年的老演员了,演起戏来配合娴熟,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举手投足都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这是举轻若重的本事,靠一个表情一点冷幽默就把精彩发挥出来,是很多靠俊男美女挤眉弄眼挺胸收腹来吸引观众的戏学不来的。几个老演员把主角们塑造地相当可爱,都是警界老手,知道怎么偷懒,关键时刻也能置生死于度外,看他们办案,让人放心。
吸引我看下的,除了出色的演员们,还有这两部剧中展示的.美国司法办案的另一个新鲜的侧面。尽管“重案组”并不是美国警察局的标配,是本剧中洛杉矶警察局专设的部门,是虚构的,且《罪案终结》的女主角是个金发美女,好像有点戏剧夸张,然而这两部剧的风格,是更靠近写实的。当然不是《火线》或者《盾牌》那种几乎白描的写实风格,也没有把矛头对准警界黑幕什么的,这两部剧尽量真实甚至不厌其烦地描述了很多办案的程序和细节,比如向犯罪嫌疑人宣读米兰达权力“你有权保持沉默……”,每集都会出现那么一两次,因为没有宣告米兰达权力的审讯在法庭上是无效的,可能因为一次疏忽就断送了破案机会。这部剧第一次让我知道这句烂大街的话是真有用的、这么用的。
此外,它还展示了洛杉矶警察局办案的一大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省钱。省钱的最佳途径,就是避免庭审,让犯罪嫌疑人自己放弃雇佣律师,主动认罪。我们在其他作品中看到请律师、打官司、漫长的法庭对峙时,没想到这背后都是大把大把的花费,也没看到警局领导为此焦头烂额。而《罪案终结》中的警察局长动不动就喝令警官们不能在周末加班,甚至派几个人监控嫌疑人也要精打细算,这都是按小时算工资的。我听到局长因为组长派了一个警察在嫌疑人门外站了一晚就说出“怎么能这么花我的钱”时,还是有些震惊的,一个警察加一个通宵的班,这点钱都让局长心疼得不行。原来警察局的运作还真离不开会计。
可以看出这两部剧的制作团队也是一帮老手,镜头处理自然干净,节奏控制不疾不徐,很见功力,就拍摄手法说,我觉得至少比《犯罪心理》要高出一截。警力调度、警察抓人、追车、枪战、甚至警察们在警用频道里的话语,都是按照真实情况来的,不夸张不雕饰,因此也格外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