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合集96句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合集96句

时间:2018-04-02 16:04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1

这部历史革命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的场景以及红二、四军团突破重围,转战云贵,进入四川甘孜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红军三大方面军胜利会师的长征史诗进行了完整再现。

通过观看电影,让我们重温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对长征过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川贵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央的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度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红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电影结束后,我再次被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征程所深深震撼了,我深切感受到,党的事业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长征整个历程,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体现着中国红军战士“大无畏”、不怕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坚持与信念,也将永远激励着我。面对着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一片片苍茫无涯的草地,红军战士们义无反顾,从不退缩,才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乐章。

现在生活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党的历史,时刻用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鞭策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学思践悟、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并把长征中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发挥到工作中去,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会始终保持着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并用长征精神时刻鞭策自己。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2

在《红旗漫卷西风》中我看到了那些只能在历史书中书写的画面。在大渡河冰冷的泸定桥上穿越熊熊火焰,抵达对岸;在冰天雪地的草原里,忍饥挨饿,睡雪窝,为了战友,为了革命勇于牺牲自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病入膏肓的小孩将最后一把口粮喂进了背他的人民战士的口中,感受到咀嚼才咽下最后一口气,安心离开这个世界。长征路漫漫,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众所周知,红四方面军历经挫折、辗转北上;红二、六军团突破重围,转战云贵、进入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以及红军三大方面军会师的长征史诗,展现了红军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畏艰险的生动形象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非凡的智慧和革命英雄气概。

历史越久远,我们看的越清晰。党的事业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历经艰难万险,用自己的青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生长在幸福的和平年代,更应该在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以长征精神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尤其在现在“创文”时期,时刻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为公交的美好明天,为快速公交10年纪念来临之际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3

每当看到、听到红色故事,对比起我们现在生活的的困难与挫折,我们这都不算什么,那个年代过的是真正的苦日子啊!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觉得自己应该不断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与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我会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学思践悟、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并把长征中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发挥到工作中去,面对工作上的困难,不能退缩,要想办法克服,虚心求教,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

贺龙之女贺晓明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长征的路上沿路的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吃的但是还是把能吃的都拿出来给了红军。”红军在当时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血战湘江、转战遵义、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夺得长征的最后胜利靠的是大无畏的精神、战争必胜的信念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影片中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给我们描绘一副壮烈豪迈的画面: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历经挫折、辗转北上;红二、六军团突破重围转战云贵、进入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以及红军三大方面军会师。

影片生动地展现了红军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畏艰险的生动形象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非凡的智慧。

党支部组织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团员和党员观看了电影《红旗漫卷西风》,我们大家心中感慨万千,一场电影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扬先进性的光辉篇章。80年岁月流逝但红军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4

观看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录片《红旗漫卷西风》,该片以许多珍贵的史实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峥蝾岁月里红军为民族和人民解放不畏艰险的鲜活现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深刻揭示了没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生动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中共党史、军史优秀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今天,历史的硝烟虽然远去,但是在那段红色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仍然是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百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在长征途中,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红军战士用打不败、战不垮、苦不倒、累不死、誓夺胜利的革命精神,和以自己血肉之躯所铸造的长征历史,不仅使我们心灵震撼,而且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青春是用来崇高伟大的;青春是用来拼搏奋斗的;青春是用来感恩回报的!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一生只有一次的美好青春,如江河奔流,勇往直前。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向青春致敬,并以青春的名义承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青春感恩,以青春回报,以青春使国之富强!

今天,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中国人民一代接着一代持续奋斗的结果。曾经的红色年代虽然伴随着历史的巨轮离我们越来越久远,但是其中传递出的人性关怀与现实意义依然能为如今的我们提供精神支撑,让我们得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5

观看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主题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影片用当事人口述、实景还原等方式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篇章。

历史证明,长征的胜利,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胜利。红军的胜利,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胜利。正是由于坚持了党指挥枪的原则,红军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把战略退却变为向抗日前线的伟大进军;才能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维护红军的坚强团结。正是由于坚持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各路红军分路突围、各自为战时,才能达成高度的战略默契;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南方游击根据地的征战,陕甘红军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斗争,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游击作战,以及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才能形成一个相互策应配合的整体。创造这样的战争奇观,靠的就是红军始终坚持听党指挥不动摇!

走在新世纪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当前,首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顺利召开,但是设备维修厂保驾的艰巨任务不会改变。支部联合行政成立设备专项抢修小组,针对重点列车维修设备的应急保障工作,认真总结现场保障措施的得失。部门的专业职能组党员加强了展会重点区域检查,帮助、指导维修班组检修、故障分析、质量控制。抢险队党员同志在展会期间积极实施应急联动,确保了展会期间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序。

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6

通过影片中介绍,我重温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对长征过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川贵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央的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度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红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尽管这次长征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是影片再现的历史画面仿佛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如果没有这次伟大的长征,就没有现在的我们,就没有现在的新中国,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一直持续到今天。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这是新时代的伟大长征,我们每一位国人特别是广大党员要继续弘扬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发扬全国人民的奋斗和创造精神,在新的长征中让伟大长征精神的红旗漫卷整个中华大地,为实现伟大而光荣的梦想凝心聚力。我深切感受到,党的事业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长征时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长征整个历程,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体现着中国红军战士“大无畏”、不怕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坚持与信念,也将永远激励着我。面对着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一片片苍茫无涯的草地,红军战士们义无反顾,从不退缩,才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乐章。

最后总结作为一名90后热血青年,我应当不断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时刻牢记党的历史,时刻用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鞭策自己。在工作岗位中,我会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学思践悟、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并把长征中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发挥到工作中去,面对工作上的困难,不能退缩,要想办法克服,虚心向各位老车长请教,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会始终保持着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并用长征精神时刻鞭策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承诺。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7

《红旗漫卷西风》纪录片讲述了80年前,红军在共产党领导下,三大方面军在四川经历爬雪山、过草地、渡大河的艰苦历程。沿中央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的长征行军路线,实地实景采访拍摄,并辅以多位党史、军史专家及红军后代,讲述长征故事,这些故事非常震撼与真实,极大的触及到我内心深处。

长征是红军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这场战略大转移,其中红一、二方面军相继经过四川;红四方面军则从川陕根据地出发,以古蔺、叙永、冕宁、泸定、巴中等发生过举世闻名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县为重点,充分运用对老红军等的人物访谈,对革命遗址、遗迹的精心展示,对革命文物以及其背后的一个个革命故事的生动刻画和细节呈现,充满激情、线条清晰地生动地再现了80多年前,万里长征的红军在巴蜀大地上所留下的宏伟足迹,所书写的灿烂篇章。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长征中,红军在四川停留的时间最长,经过的地域最广阔,遇到的环境最艰险,进行的斗争最坚决,指战员付出的牺牲也最大:两河口会议、巴西会议、毛尔盖会议、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过雪山草地、与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斗争等重大事件,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四川,红军长征在四川这块土地上镌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也书写出了光耀千秋的革命业绩。

看完该纪录片后,我深切感受到,党的事业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历经艰难万险,用自己的青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他们是依靠坚定的信念、强烈的意识、最终获得了长征的胜利。我身处上海地铁这个大家庭中,在工作中更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不畏艰难、不怕困难、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的长征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工作的实践中做一名合格党员。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1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以发生在陕西地域的近代革命重要史实作为总体叙事背景和构架,艺术性地虚构了梁万龙、秦声达、李耀川三个从辛亥革命一路走来的结拜兄弟之间因为彼此信仰变迁而演绎出的兄弟之间以及家庭子女之间种种恩怨情仇的故事,真实地表现了革命先驱历经人生沧桑磨难、坚守红色信仰不动摇的心路历程,感人至深又引人沉思。

该剧整体剧情架构好,主题、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以李志远、秦怀文、秦怀武、梁冬梅等为核心的年轻组合群像塑造成功,他们在特殊的年代里,信仰各异、常常互相为敌;但是终归因为亲情、友情、爱情又彼此挂念、相帮相助、彼此谅解。这些相关情节的编织与演绎,跳出了以往某些类似题材剧艺术表现较为功利化、刻板化的窠臼,更注重站在现代人性人情的角度深刻表现政治纷争带给人性与情感的迷乱和伤害;尤其是对于父代之间、子代之间、以及父子之间的各种富有张力的戏剧化冲突矛盾演绎到位,塑造出了特定历史情境下真实可感的历史人物形象;同时该剧还非常注重在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时,对浓郁的陕西历史地域文化特色的镜像化渲染与表现。

剧中梁万龙、秦达声、李耀林三人作为父一代的形象架构和剧情演绎也精彩到位,尤其是梁万龙的形象塑造成功新颖、富有现代意识。另外,该剧叙事流畅、镜像语言处理精良细致。在演员表演方面,也真正达到了老艺术家与中青年表演实力派及新秀联袂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既有张嘉译、郭晓峰、张粟、吕一、姬他、封柏等颜值实力兼具的中青年演员献艺,又有杜志国、方青卓、张光北、谭凯等知名老艺术家压阵,带给观众们很好的观赏体验。

《红旗漫卷西风》电影观后感2

红色,大地被红色浸染。

那不是低沉的'暗红,也不是高亢的亮红,而是蓬勃似火,坚韧似朝阳的中国红,像一朵鲜花开放在中国的大地上,由点及面的蔓延开来。沸腾着,新生的火红色的力量,伫立着的旗帜,在高声的歌唱。

“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整齐而矫健的步伐,人未至而声先到,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开路。

激情的将士在广场上挥动着臂膀:“把属于我们的夺回来!红军万岁!”不多时,红色的队伍便开始延长,浩浩荡荡的行走在大道上。

他们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手中虽所剩无几,心中却充满了信仰。为什么而战?为了祖国,为了太平盛世,为了妻儿家室的安康。他们战斗,不怕牺牲,不怕风和血,傲然面对疾风和大江。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团结就是力量!”一腔热血,一担干粮,和那坚定着迈起来的步伐,冲破了枪林弹雨,跨过了赤水黄河,走过了草地,越过了雪山。插下无数把红色的旗帜,将希望带给无数受苦受难的同胞。

“是的,我们能赢!”

红色,红色的,那是胜利之光。

万里云山入浩歌,自带王师凯歌唱!

红旗漫卷西风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中华民族华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一个弊端,那么就是当权者对于身边的人猜忌的问题。前有狡兔死走狗烹的韩信,后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志远被解救回来时,就处于20世纪30年代,受“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影响,全国各个红色根据地不同程度的肃反时期。

肃反这个词原意是肃清反革命。革命初期,在党刚刚走上政治斗争的轨道时,很多内容都还不完善,很多措施都很粗糙,而形式上的粗糙直接反映出思想上的“左倾”和盲动肃反就是其中一个很大的政策失误。

志远因为在中统组织里被困半年之久,因而被污蔑迫害革命,关押起来。对于信仰这一个词,在第三十集刻画的尤为到位。

满心归来,沉冤莫白:红旗飘扬下,激动拉着战友跑回营地却被李部长的不分青红皂白严加拷问。风雨施虐花落去,踩踏如泥留清香。李部长一句:“混入苏区的任务是什么。”‘混入’一词,一语标榜着不信任,无论志远如何解释自己对党的忠诚,李部长都认为志远是混入党的中统特务。

坚定信仰,苦心等待:剧中最好的镜头语言就是志远对信仰态度坚定上的表现。全景幽暗的房间里,志远苦苦的思考着。画面闪回志远与父亲就革命政党理念发生的争吵。李耀川说:“共产党有什么好,让你这么死心塌地,不知悔改。”一句话对前面的含冤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影射。一封名单便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叛变,本身就是极大的错误。很多领导人以“梢山主义”“逃跑主义”被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肃反运动下,多少有志之士,含冤身亡。面对如此危难时期,志远一句话,哪怕今天就是死在这了,对党的忠诚,革命的信仰都不会改变。足以反映他对信仰的坚定写照。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在志远这里,没有怨,没有恨。有的是对信仰的坚定。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人原本不只是躯体,还有肉体附属以外的灵魂,而志远是集结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灵魂,同样他代表的又是大时代背景下,千千万万为了革命而奋斗的人。

历史是民族意识的起源,英雄是开拓历史的动力。正是因为那些矢志不渝,坚定自己信念走下去的英雄们,都对国家有绝对的忠诚和不可撼动的信念,才有了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国。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篇二】

关于西路军的话题,永远都是沉重的,此《西风烈》不是奕宏等大腕们的警匪片《西风烈》,而是讲诉3位西路军战士的曲折经历的影片。

故事的3位主人翁分别是88师战士二娃子,掉队警卫员的肖立清,妇女团的黄巧英。三人开始互不相识,故事从二娃子路过妇女团的狙击阵地开始,先后遇到掉队的警卫员肖立清带领的几个西路军战士,再遇见突围打散的女战士黄巧英,最后三人在安西遭遇马家军骑兵,各自突围向着新疆走去。三人的命运各不相同,二娃子走到了星星峡,肖立清找到了部队,黄巧英虽然没有找到部队,却在新疆安了家,但是这三个人都有真实的原型。

西路军战士的顽强在这三位主人翁身上得到了体现,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缺吃少喝,所处的境地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没有粮食就生吃马肉,没有水喝,就喝尿,甚至到了连尿都要相互让着喝的地步。但是他们面对的敌人是凶残,不仅屠杀伤病员,甚至还用最残忍的“炮决”来杀害被俘的`88师师长雄厚发。。。。。。。“即使剩下1个人也要打游击,杀1个够本,杀2个赚1个”,影片用几个掉队西路军战士的话对马家军凶残做了回应,以至于马家军的军官在整训队伍时都感叹:“尕娃们,不是我夸人家红军,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还玩命的跟我们打仗,你们条件这么好,还打不赢,对得起马主席吗?”

连对手都能这样感叹,才是真的“虽败犹荣”。

《西风烈》属于小成本影片,和八一厂的大片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在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的今天,居然也取得了6000万的票房,的确不容易,说明主旋律的影片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篇三】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今多少豪杰为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奔赴前线,血染征袍。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一对姐妹花,如琬似花的年纪奔赴战场,共患难,同甘苦。她们在战地中建立了很好的革命友谊。一场被国民党围困的战争中,为了帮战友们寻找食物。她们被射死,临死前紧紧地抓着手中的果子,让战友带回阵地。那一幕在我眼中比整场战争更震撼

女孩开心的摘着果子,交叉蒙太奇的另一边是一个士兵举着枪瞄准着她。那一幕女孩倒下,士兵不满足,为了引另一个女孩,他又开了一枪。每一场革命的胜利,是由无数革命先驱鲜血染成的。我们在为女孩从容就义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反映出来的是大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的年轻人放弃自己的青春年华,为革命抛头颅撒热血,攻克万难的精神。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战争的胜利,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但战争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写照。

风华正茂中的我们,游荡在街角,花园。坐在咖啡厅里想着旅行,想着爱情。我们无法感受那个年代的她们经历了什么,无法感受女孩们相依偎时的感动。也许在故事里女孩们出场不到一分钟,但这种精神是那个年代成千上万为了革命攻坚克难青年人的写照。我们今天坐在咖啡馆看着手机,看着报纸的生活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那个年代土壤是满目疮痍的,感情是支离破碎的,国家是分崩离析的。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千上万的年青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丹心碧血,舍身为国。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人可以过上好日子,他们做到了,那我们现在的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资格抱怨我们的人生呢?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