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一
放暑假前,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获得第八十三届奥斯卡众多奖项的《国王的演讲》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今天我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将这部影片看完了。看完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国王的演讲》这部影片讲述了艾伯特——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二儿子。艾伯特患有严重的口吃,所以他每次演讲,大家都只能听到他的结巴声。他的妻子为了他,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位语言治疗医生为艾伯特治疗口吃。在医生的治疗和帮助下,加上他每天也坚持不懈地来诊所治疗和训练。终于在他成为国王时,他在BBC广播电台上发表了一段现场直播演讲,他不仅成功地改掉了口吃,还赢得了民众的赞扬。并且鼓舞了二战中的英国军民,最后成为一名卓越的领袖。
看完这部影片,让我对艾伯特十分地敬佩,他虽然患有口吃,但他以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意志战胜了口吃,取得了胜利。这让我浮想联翩,不禁地想到了我自己。我却和艾伯特有着大相径庭的差别。由于我的字写得太烂了,老师批评我,父母指教我,所以我下决心要把字写好,而我却总是坚持一两天,一两天过后,字写着写着就东倒西歪,又跟以前一样了。这不正是说明我做事虎头蛇尾,坚持不了几天,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还有当我遇上一道不会做的难题时,我总想:“算了吧!明天去班上问问同学,今天就放着吧。”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不迎难而上,没有坚强的意志。唉!看来我要向艾伯特学习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啊!
这部影片不仅让我知道了一些课外知识,还让我从中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励志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二
相信自己,克服心中的恐惧,你便能战胜自己,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我从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得到的
英王乔治五世有两个儿子,哥哥是帅气能干、善于交际的温莎公爵,弟弟是生性腼腆,从小就患有严重口吃症的约克公爵。
乔治五世去世后,把王位传给了长子温莎公爵。这个温莎公爵就是那个为了美人而放弃王位的爱德华八世,他的弟弟约克公爵就此成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
在妻子莫琳和罗格医生的.帮助下,国王以顽强的毅力努力纠正自己口吃的毛病。一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王再一次站在话筒前,这一次,他没有畏惧,向全世界发表了空前成功的演讲。
片中国王的妻子是温柔体贴、聪明能干的,她为了帮助丈夫纠正口吃的毛病,找到著名的语言治疗师罗格医生帮忙,罗格是一个
相信自己,别说自己不行。有时,自信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化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让你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海伦·凯勒克服身体的残疾,成就了一个作家的梦想;贝多芬双耳失聪,却用自己的心灵去捕捉音乐的灵感,谱写出震撼世人的交响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信心,人什么也不能做,甚至连一步也动不了。”影片中的主人公约克公爵正是靠自己的自信和罗格医生的帮助,才成就了伟大的国王的演讲。
记得六年级时老师让我上台演讲,我连
电影中有句著名的台词:my game, my turf, my rules.——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约克公爵并不是上帝的宠儿,但他相信自己能行。最终也证明了自己能行,如果我们向他学习,我们就会发现,我也能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尺。”让我们以微笑面对困难,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励志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三
看《国王演讲》这部电影,实在是让我受益匪浅。这是我看了众多部电影以来自认为最精彩的电影。
这部精彩的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位患有口吃的王子放弃了希望,经过一场失败的演讲过后,王子拒绝了治疗。王子的妻子特意给他找了一个偏门的口吃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医生。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把王子给治疗好了,王子有了自信,从此成了口齿凌厉的国王,而莱昂纳尔·罗格医生也与国王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看完影片后,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整理着自己的思绪,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国王的演讲》当中,不能自拔。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就如影片中的国王一样,总是放弃了对明天的希望,糊涂地浪费了今天。不敢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扬起对新生活的激情。只有拥有了信心,才能走出生活的低谷。莱昂纳尔·罗格医生就是国王心中的那一束光芒,永久点燃那熊熊热火。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新闻,是一个小孩本来学习成绩很好,可由于在
拥有自信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国王的演讲》带给我的道理。
在贝多芬26岁那年,他经受着耳聋的打击,绝望无比的他,心中痛苦万分,想到今后就要告别有声的世界了,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贝多芬晚年失聪的故事吧!
贝多芬失聪耳聋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的事实,但是,你知道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的吗?贝多芬的失聪为他的工作带来了哪些困扰吗?现在全方面为你解析贝多芬的充满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来看看这位音乐大师的人生际遇是如何吧!关于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这个问题,很多网友在网上猜测纷纷。有的说他是少年时耳聋的,也有的说他是先天性耳聋,更有人说他是完全没有失聪,其实,贝多芬是在39岁时候就已经听力衰退了,在那一年他患了一场大病,他的关节位已经受到病魔的侵扰,这些因素最终摧毁了他的身体,也夺走了他的听力。
所以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你明白了吗?虽然在39岁开始就已经渐渐听力衰退,但是在这之后的一二十年里,他的听力仍然存在,只不过是跟正常人有差别了,作为一个音乐家来说耳朵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器官,失聪后的贝多芬在创作上比常人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贝多芬以其独有的毅力克服了这些困难,也战胜了自己。现在网上关于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的话题仍然是争斗不休,希望答案能为你解开疑惑,虽然贝多芬失聪的年份已经确定了,但是关于这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中有太多的谜团没有解开,希望大家都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对待先烈,认真看待他为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
贝多芬是一个世界级别的音乐家,但是我们都知道他有过一段不堪的岁月,他的命运中有一个很大的伤痕,那就是贝多芬失聪了。听力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是多么重要了,听力对于音乐家就好比是双腿对于田径运动员,就好比是画笔对于画家,失聪之后的音乐家肯定是备受打击的。那么,贝多芬失聪后有没有受到打击呢?他在失聪之后有没有继续和音乐在一起呢?
在贝多芬失聪后,他也曾经有过一段崩溃的岁月,在那段时间,贝多芬不敢和自己的朋友熟人见面,他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失聪的悲剧。但是贝多芬的低落期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最终还是从音乐当中获得了力量。贝多芬失聪后并没有放弃音乐,他并不愿意听任命运的安排,他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命运。他开始反抗自己的命运。他利用骨传导的方式来聆听音乐,就是利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贝多芬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作。贝多芬在弹钢琴的时候,总是会在自己的嘴里面放上一块木头,木头和钢琴连接在一起,然后木头可以让贝多芬感知到音乐声。利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让贝多芬在失去双耳之后还是创作了很多的知名的乐曲。贝多芬失聪后并没有放弃音乐,相反他用他的坚持给我们后代人创作了很多的知名的乐曲,他的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热爱。
拓展:更多贝多芬的故事介绍
1、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2、贝多芬怒斥歌德的故事
1812 年,德国当时文艺界的两个巨人贝多芬和歌德,在风景如画的波希米的浴场帕烈兹相遇。贝多芬是歌德作品的崇拜者,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因此,贝多芬见到了欧德,心情很是激动。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灵感与力量。但是,这一次见面使贝多芬大失所望。他们愉快地见面,却怒气冲冲地分手了。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当贝多芬正和歌德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侍臣来到了他们身边。贝多芬对这些皇室贵人,历来非常厌恶,因此当皇太子装出很热情的样子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跟着亲热地向他点头招呼时,他却把头一昂,似乎什么也没看见一样。但是歌德却不同了,他受宠若惊似的,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自己的衣领,把帽子脱下拿在手中,然后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看见歌德这种卑躬屈膝的样子,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伟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群皇室贵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之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象中《葛兹》、《浮士德》的作者,你是一个可笑的庸人。”歌德听后,连耳根都红了。
从此,他俩再没见过面。
3、贝多芬练琴的小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多角度的救赎
——解读《拯救大兵瑞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上尉率领的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詹姆斯•瑞恩是家中四兄弟的最小的一个,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面对随时降临的各种危险,他们逐渐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一路的艰辛换来的是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救赎 。
一.救赎人物
① 米勒上尉:战前是宾夕法尼亚洲的一名普通教师,在执行命令的路上,看似悖论的命令一直缠绕着他,他从没有停止过思考,他认为这次行动不是为了拯救一个瑞恩,而是为了拯救所有人,他将拯救一个人的命令变成了拯救所有人的行动,他因为自己下令进攻雷达站而牺牲了一名的战友而深深的后悔,他的手不受控制的在颤抖,他清楚的记得手下阵亡士兵的数目,它是生命的拯救者,同时也是证明的思考者。他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相信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和平,牺牲生命是值得的,他的职业暗示着,他是瑞恩生活的导师,他不仅拯救了瑞恩的生命,还启示他继续活下去的意义。
② 积臣:小分队成员,他是一名出色的阻击手同时也是犹太复仇者,在与德国阻击手的对射中,他显示出冷静、无谓的性格,他念着犹太经文去射击,以上帝的名义进行杀戮。
③ 卡帕左:意大利籍纽约人,小分队成员,他最后取下自己的护身符给法国小女孩带上,被德军阻击手击中后,在雨中他掏出家书,还担心自己的血染脏了书信,这是一个心地多么善良的好士兵!
④ 伟依云:小分队军医,他在奥马哈海滩的枪林弹雨中勇敢的救护伤员,他回忆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依恋。他在受伤找弹孔时,表现出对人体组织的了解,他面对死亡的无奈表现与卡帕左死前的挣扎,形成对比。
⑤ 梅里西:小分队成员,犹太籍,他在德国战俘面前宣称自己是犹太人,他在海滩上得到的德国刺刀也暗示着他的命运最终将完结在德国人的手中。
⑥ 拉宾:纽约人,小分队成员,谈话风趣,对执行这次任务十分反感,他很容易感情用事,因为军医的死而宣称自己要离队,最后被米勒上尉留下。
⑦ 米高:小分队成员,中士,最了解米勒上尉的人,他是米勒上尉最好的副手,他收集了意大利、北非、诺曼底的土壤,表示他已经身经百战,他倒在桥边最后的防线,他总是跟在米勒的身后,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兵。
⑧ 厄本:德语翻译,在雷达站的战斗中,他通过瞄准镜去观察战斗,在守桥的战斗中他只是一个运送弹药的人,他也因此一直是战斗的观察者,一个战争的局外人,但是最后面对德国战俘,他最终成为一名参战者,这也表明他对战争的新认识和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生命的反思,原因之一就是导演对于人物的选择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米勒上尉一个典型的正义的化身,教师出身,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身负重任,是拯救瑞恩行动的领导者,然而影片并没有急着把米勒定位为一个简单的拯救者,更深一层将其刻画为一个生命的思考者和拯救人们精神世界的人,思考者的定位来自于米勒有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每当小分队成员为八换一的任务而争吵的时候,都是米勒掌控着整个局面并且在最后都能使所有人再次团结起来;而拯救人们精神世界的人从开场的25分钟的血战中则更明显的体现出来,这一血腥的战斗场面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重在叙事,讲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后一半重在对米勒上尉的性格进行刻画,可以看到对于米勒这一形象在这两部分是一个逐渐放大的过程,每当战争出现最危急的时刻的时候,每当在最血腥,最让人感觉没有希望的时候,下一个镜头一定是米勒上尉,他在枪林弹雨中指挥作战,不管成功与否,他在不断救赎生命,他在两次失聪中不断的完成自我反思与心灵回归,最终奥马哈登陆战的胜利再告诉人们,一个经历了巨大悲痛的生命和精神的救赎者的归来。这样的一个正义、光明、无处不体现的深刻的人文关怀的人成为了承载影片内涵最好的平台,后面的一系列故事也就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完美的展开。
二战的欧洲战场,参战国是英、法、美三国对抗德国和意大利,因此,在其他人物的选择上导演也有着特殊的考虑。
积臣和梅里西都是犹太人,二战时德国人对于犹太人的杀戮,使得两人都对德国人有着深深的恨意,积臣更是以上帝的名义在杀戮德国人,而他们最终的命运也像二战时他们的民族一样,经受了无尽的痛苦;卡帕左和拉宾则是典型的美国形象的代言人,他们身上的正义感、幽默都体现出美国人的精神,两人这样的性格也有着一定的政治意味;伟依云、米高、厄本则是人类三种精神的象征,伟依云象征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米高象征着兄弟般的友谊和得力助手,而厄本是胆小、懦弱的化身,但是经过逝去生命的洗礼,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更多的事勇敢、回归和灵魂的忏悔与赎罪,同时从他的职业来考虑也是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反思。
这样多角度的人物设置和安排构成了电影叙事最重要的机架,为所有故事的展开和对多角度救赎的主题的挖掘定下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基调。
二.救赎叙事
好的人物设置需要在好的叙事中才能完全释放其本身的能量,这部影片的叙事延续了导演斯皮尔伯格一贯的叙事风格,即运用大色块对影片进行浓重的铺陈渲染,小细节深度挖掘。而对于这部《拯救大兵瑞恩》来说,这样的叙事风格更是使得原本宏大感人的题材更显入木三分,通过影片可以看到影片对于大色块的把握有三部分:一,奥马哈登陆战;二寻找瑞恩;三,守桥战役。
第一块的25分钟对于营造整部影片的基本情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登陆战虽然随后对于后面的叙事情节、人物关系、意志冲突都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对于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场米勒颤抖的双手、米高吃巧克力、积臣画十字架、士兵们呕吐等镜头营造出了一种开战前的紧张和轻松,但随之而来确实强烈的暴风雨一般的进攻,开场的长镜头叙事再也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战场上激烈的交火,被炸断手臂而孤注一掷的徘徊、被炸出肠子不断哀号妈妈的痛苦挣扎、被炸断身体还被拉着前进的亲密战友、炸出D1缺口后的疯狂进攻,直到最后用惨烈的代价换来的胜利,米勒上尉的两次失聪脸上浸透的血水和苍白面色的鲜明对比,这一切足可以使每一个从未接触战争的人触目胆寒,同时又让经历过战争的二战老兵回到了当年血雨腥风的年代,一切的一切是那样深刻的被记录在了每一个观影者的心中;影片浓重渲染的第二则是以人物叙事为主,小分队的成员在路上一直在不停的争论着八个生命换取一个生命的意义,在寻找这一个生命的过程中,小分队遇到了假瑞恩、德军进攻、成员牺牲等一系列问题,米勒上尉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在一步步向深触及,血腥和杀戮不再是影片的主角,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于救赎的深入探寻始终萦绕在整个小分队的头顶,一次次的争论换来的更加团结的解救,牺牲也不再是失去生命的简单内涵,每一条生命的逝去换来的小分队每个人内心的救赎,影片所要传达的内涵也就在这样的一个一个得死亡中被放大的传递着,这时候的思考着渐渐的从影片中的小分队成员变为每一个观影的思考者,这种转变无声无息,这也正是导演叙事的精妙之处,简单的故事情节将一个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和盘托出;影片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小分队再找到瑞恩后的守桥战役,这时候瑞恩的背后站着的就是所有跟随影片经历了1消小时46分29秒战争洗礼的观影者们了,影片的最后带给观众是思考,我想每个人当听到瑞恩说出自己名字的时候都在为米勒和他的小分队致敬,眼睛里留下的也不仅仅是对韦德和卡帕左的思念,更重要的一点是是他!就是他!
影片真正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多角度的救赎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用简单的形式阐释深刻的道理,激发出更多角度的范思者,同更多的镜子来反射同一个光源,光会随着更多的反射而进入我们从未走进的内心领域。演员的表演、逼真的美工、真实的拍摄、卓越的剪辑都成为反射影片内涵的多面镜子,而影片本身所包裹着的外壳被观影者的思想融化,观影者将成为反射这些光芒的更多节点。
三.救赎导演
在《辛德勒的名单》让斯皮尔伯格名利双收之后,他就像突然停滞了创作的激情一般,几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带来太多亮色的作品,直到这部战争巨制的横空出世,从这个浅层意义上讲,这是对他艺术事业的一次救赎。
从这部电影来说,几大色块的应用就像一颗颗重磅炸弹,在炸碎人们内心世界的同时他会用他的思维去整合观众的思维,在心灵的废墟上发出新芽,就每一个细节而言,整合把握的思维也成为最为重要的骨架,就像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最为震撼人心的登陆战场面,虽然他在拍摄的时候让摄像师不要管题材,不要管内容,只需要拿着摄像机,跟着战士向前冲,但他这么说的底气是什么?就是他这一部分的整体框架已经了然于心,最终影片中展现出的每一个句子再也不是单纯的展现战争的恐怖,每一个句子都被赋予了拯救生命、拯救人类内心世界的含义。
对于导演更深层次的救赎是其思维的传承和拓展。从一个怯生生的拿着自己拍摄的短片站在环球电影公司门口等待一位伯乐的小男孩,到一位在好莱坞的金钱帝国呼风唤雨的导演和制片人,有人会说是因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人说是因为他艺术与商业兼备的全面才华,但是我认为真正值得称道的事这位大胡子导演的多角度审视和整合思维能力。
他的思维体系是对事物多角度观察后把握最本质的特点,选取最让人心动和震撼的场面开始,通过不同的视角将这一场面展现出来,从最小的镜头组接到整体的影片布局都是如此,中间加上不同角度、不同机位、不同长短镜头安排等剪辑要素,一部电影就这样诞生。而针对不同电影的不同主题,这个大胡子也会灵活的变动自己的整合计划,从《紫色》到《太阳帝国》,从《辛德勒的名单》到《拯救大兵瑞恩》,从《人工智能》到《慕尼黑》,最后,从艺术天才到商业巨擘,思维的救赎才是本片给导演自身最大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