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事迹
黄旭华,男,汉族,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县,祖籍广东揭阳市,客家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
黄旭华同志为某研究所副所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为了实现毛主席“某某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为了使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成为具有海上打击力量的大国,黄旭华同志长期赫赫无名,尽抛心血智慧于中国的某型号研制事业。作为卓越的技术专家和杰出的技术组织管理者,在某型号产品横空出世、从无到有的光辉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9年,黄旭华同志任中国某型号工程副总设计师,1983任总设计师,负责我国第一代两型产品的技术抓总工作。其间,他主持制订了长征1号和长征6号首艇与动力协调总体方案,提出并决策采用水滴型艇体,为某型号艇总体研究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同其它同志一道,共同领导、组织协调审定了某艇方案论证、研究设计、施工建造、航行试验等各个阶段的重大技术问题。作为总技术负责人,成功执行了某产品水下发射试验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在某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身体力行,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创世界首例。《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湖北日报》等多家报刊先后争相报道过黄旭华同志的先进事迹,盛赞黄旭华为“中国某艇之父”、“中国的脊梁”。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黄旭华同志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93年两次获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1996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荣立一等功;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黄旭华院士在国家海洋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海洋人物”。同时,在中宣部等11部门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已被提名为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
黄旭华同志为我国型号产品研制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仍为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2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主席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世纪60年代中,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实现报国梦的艰难故事
艰难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偏远小镇,父母俩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育有子女九人,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稍大一些,他进入镇上的一所小学念书。镇上的那所小学只有初级部,没有高级部,所以四年级读完后,父亲送他到远离家乡的地方继续求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小学停办。过了一年,沿海一些学校搬到山沟里面去,10岁出头的黄旭华也跟着进山。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到学校得走4天山路,当时脚上走出了血泡。教室是由草棚临时搭起来的,日本的飞机一来,他们就跟老师跑到较隐蔽的地方继续上课。有时警报一天都没消除,他们就在城外饿一天,什么东西也吃不到。
1941年夏初,在侥幸躲过一次饿毙之后,黄旭华三度开始了漫长的惊险之旅。经兴宁、越韶关、奔坪石、掠湘南,经过整整两个月的晓行夜宿、舟车劳顿,终于在8月初抵达桂林,并顺利通过桂林中学的入学
1944年6月,日寇的铁蹄逼近桂林,黄旭华在匆匆结束高中学习后,四度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旅。出广西、越贵州,走走停停、历经艰险,虽终在8月底抵达重庆,但既错过了各大学的招考,又丢掉了唐山交通大学的录取,别无选择,只好在国民政府所办的特设大学先修班栖身学习。一年后,黄旭华终于收获自己的梦想,既获得了中央大学的保送资格,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国立交通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科学救国之路,进入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专业学习。
1949年7月,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负责过苏联舰艇转让制造和仿制的技术工作。1957年他调到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局。1958年,党中央批准聂荣臻元帅关于研制核潜艇的请示报告后,即被调参与并领导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在京期间先后在海军造船技术研究室、国防科工委七院核潜艇研究室、潜艇核动力研究所、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等单位任职。1961年起历任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等职。1979年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1983年改任总设计师。
“斤斤计较”,身先士卒
参加过一代艇研制的老同志们都忘不了,总设计师黄旭华曾经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的技术问题。
黄旭华至今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那是他岳母在银行工作时使用过的。
在手摇计算机出现之前,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里,这把算盘曾经伴随黄旭华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一代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于这把算盘。”黄旭华笑言。
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精确求得艇的重量和设备的重量,确保重心稳定和艇的稳性呢?黄旭华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且天天如此。
“正是这样的‘斤斤计较’,才使得我们的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基本吻合。一艘排水量达数千吨的艇能做到如此,实在不容易。”中船重工719所党委书记张彦感慨。
极限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之所在。1988年初,一代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越需要精神集中。”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在黄旭华看来,中国研制核潜艇不仅是要解决有无的问题,更是出于战略的需要,核潜艇只有深深地、静静地隐蔽于海洋中,才能对敌人产生真正的震慑,而极限深潜试验则是检验艇的战斗力的关键之所在。“我要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试验,咱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去把实验数据完整地拿回来!”黄旭华一字一顿、语气坚定地对整个研究团队说。队员中弥漫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
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黄旭华都亲自检查,确保万无一失。100米、200米、250米、26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170多名参试人员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接近极限深度时,艇开始一米一米地下潜,全艇渐渐归于寂静,只有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咔哒、咔哒”声。这时,黄旭华依然镇定自若,在听取测试人员各项实测数据的报告后,他果断地决定:继续下潜!
终于,极限深潜试验成功了,一个划时代的时刻来到了,一个核潜艇的新纪录产生了。在全艇参试人员的欢呼声中,黄旭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即兴挥毫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黄旭华,这位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成为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
“人间蒸发”30多年
由于核潜艇研究列入国家机密,黄旭华参加工作时,被要求一定要保守国家的机密,不泄露工作单位和工作性质,不泄露工作任务安排。“因为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都坚决表态,恪守我们的诺言。”为了兑现诺言,1957年,黄旭华带领20多名技术人员,远离亲人和朋友,进入与世隔绝的荒岛,开始核潜艇研制工作。
“我们开始工作的时候,遇到最大的困难不仅仅是科学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的落后,更大的困难是我们对于核潜艇的知识非常匮乏。”谈到当时的情形,黄旭华回忆说:“核潜艇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没有一个具有核潜艇知识的专家,我们手中没有相关核潜艇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也没有什么专家来指导迷津,完全靠自己,从零摸索。”
没有数据,无处参考,依靠人工打算盘,黄旭华完成了上亿次的计算,从堆满几库房的演算草图里寻找答案。1970年12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交付使用。黄旭华带领大家用13年时间走完了美苏用了二三十年走完的核潜艇研制之路。随后黄旭华继续带队进行核潜艇的深潜试验。在接受核潜艇研制任务的30年里,他一次都没有回过家。
黄旭华的这段经历,让同学们非常感动。一位学生问:“您离家那么长时间,有没有在孤单的夜里抹过眼泪?”黄旭华听了这个问题,先忍不住笑起来,“我离开家搞‘核潜艇’三十年没回过家,为了保密,我家里人不知道我在干什么,连工作单位都不知道在哪……父亲病重去世,我也没能回去看一眼……”说到这里,白发苍苍的黄旭华哽咽地不能自已。
为了研究核潜艇,黄旭华“失踪”了三十多年,他排行第三,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研究核潜艇,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1986年母亲从报纸上读到了关于他的事迹,母亲把身边的子女都召集起来,然后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就认可了吧!我们要理解、体谅……”讲到此处,黄旭华已泣不成声。
不惧艰难实现报国梦
回忆当年的研究历程,黄旭华说:“当时生产、科研生活的条件,都比较艰苦,原子d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实现报国梦的艰难故事 n爆炸在沙漠,导弹发射在戈壁,都是人烟稀少,不毛之地。”黄旭华用当地流传的“俏皮话”来形容当时条件的艰苦:“这个地方一年要刮两次七级大风,每一次都要刮半年,也就是说这个风是从年初一到年三十是一直不停,寒风刺骨很难忍受。”
当时每天的主食是玉米面,高粱米成了定量供应的“营养品”,肉、蛋基本买不到,蔬菜品种也很少,冬天只有土豆和白菜,夏天就是辣椒和茄子。“一到冬天,早餐土豆烧白菜,中餐白菜烧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起烧。一到夏天改了,早餐辣椒炒茄子,中餐茄子炒辣椒,晚餐茄子辣椒一起炒。”黄旭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一些新技术的产生,需要有一个新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这些一时都很难适应,都要艰苦创业。黄旭华说,“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一干就是多年,对名利也看得很淡然。在我们心里,埋藏着报国之梦。”
出席母校聿怀中学建校130周年庆典时黄旭华对年轻的学子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接班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每一位学生在他们中学时代就应该牢牢记住的。人才的培养如果是为祖国、为社会而培养,那么德才兼备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因为我们造就事业不会一帆风顺,而是会荆棘丛生,特别是搞科学研究没有奉献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对年轻一代学子,各方面的学习条件都很好,我最想说的便是——不要失去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我此次回母校对年轻学子的寄语。”文/高秀英
历程评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黄旭华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黄旭华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