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
《盘中餐》读后感1
在网上找了电子版进行仔细阅读,原来,它的封面、封底、书脊是连在一起的,并构成一幅秋收图:勤劳的人们忙着收割,梯田从山坡上绵延而下,云雾缭绕,稻穗沉沉,灿若黄金。
当我看到这个封面时,我终于明白了护封的心血,只有加上一个护封,才能保留这幅秋收图画面的完整。作者用白、黑、绿、棕等不同颜色描绘出的米粒,为我们拼出了一碗“盘中餐”,那碗“盘中餐”里,她又用不同颜色的米粒,勾勒出山水相间、云走水流的田园风光,如此悠然自得。
作者在环衬里描绘出了农家种植水稻的工具,如铁耙、木犁、锄头、筛子、镰刀、打鼓木桶等,并向读者解释了它们的用处。随后作者把《悯农》作为开篇词,表达了对稻米的敬重、对农人的敬重,带领我们去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 故事顺应二十四节气,从雨水这天讲起,山樱花开得烂漫时,人们开始为一年的耕种做准备。接下来,在不同的节气里,她依次向我们呈现出当地哈尼族人秧田、浸种、育苗、插秧、割稻、打谷、晾晒、碾米、庆丰收的场景。每个开页都是一大一小两幅精心描绘的画面,它们与文字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农人们敬畏自然、辛勤劳作的`画面。
每一幅图里都有深意,连云朵的形状都在不断变化。下雨时,水稻叶子上挂满了无数摇摇欲坠的雨滴……这本书,让在城市里离田野离自然很远的孩子们,体会到了四季流转中的播种、耕耘、收获、品尝的喜悦,可以说,《盘中餐》是给我们的一份礼物。
《盘中餐》读后感2
一打开《盘中餐》,映入人们眼帘的首先是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这首朗朗上口中国人人人能颂会背的唐诗,正是这首倡导勤劳节俭的中国儿童的启蒙诗,成了图画书《盘中餐》文本的主题。作者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元阳梯田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以及唐诗《悯农》粘合在一起,这就注定了图画书《盘中餐》非同一般的“出身”。
《盘中餐》彰显着元阳梯田之美,哈尼族民族之美,哈尼族民俗民风之美,大自然植物动物之美。以至于阅读《盘中餐》成了一种美的享受。中国的原创绘本真是越来越好,值得推广。孩子们在城市里生活,已经远离了农耕,不认识农耕工具,不认识农作物。通过阅读《盘中餐》可以进行“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主题
联系课堂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农耕体验式活动,参观农耕博物馆,结合绘本上一堂农具课;挽起裤腿,下到田间地插秧体验活动;秋收时节收割稻穗,辨识谷物活动;诵读二十四节气,体味农耕智慧的一堂文化课等。
《盘中餐》读后感3
《盘中餐》让我想到了生命的意义,看着书名,仿佛这是一本科学读物,但其实透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生命伟大的成长过程。
对于“粒粒皆辛苦”产生了更深的理解,每一个小小的米粒都凝聚了稻粒自身的生命传奇和农民的辛勤与智慧。教会孩子心生敬畏。现在的孩子远离土地,他们似乎觉得去田间劳作距离自己十分遥远并且也没有兴趣去尝试,如果你曾亲眼看到过、感受过稻谷的饱满,又怎会心中充满崇敬呢。
书中提到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祖先的智慧结晶,可以作为拓展课程引领孩子做更多的了解。
《盘中餐》读后感4
《盘中餐》以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记录农民种植水稻的过程,读过绘本不仅帮我们科普了知识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民淳朴辛劳的生活。一股浓浓的大自然的味道从绘本中飘来,城市中的我们远离土地,心中却是渴望农耕的乐趣。这个绘本唤醒我们带着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品味生活的情趣。
借助图画和文字,伴着一粒种子的生长,体会到了生命的艰辛。我想读过绘本的人一定更加珍惜饭桌上那不起眼的米饭,更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盘中餐》读后感5
《盘中餐》是一本可以为学生科普农耕知识的图画书,作者将亲眼所见的田园风光变成画作展现于读者眼前,将亲身经历的农耕之事化为笔墨记录于书中,读者们就这样一路跟着作者,感受了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也感受了一粒米到成为盘中餐的过程中,农民们需要经历的的劳作、艰辛、等待与喜悦,这本图画书也许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更深刻地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此外,作者创作《盘中餐》背后的故事也很值得我们和孩子进行分享,为了绘本内容的生动、准确,作者长住于山中农户家中,长期且近距离的观察和记录水稻栽种的过程,将二十四节气贯穿其中,为我们展现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盘中餐》读后感6
中国的孩子似乎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了,这是根植在我们生命中的传统文化。这首诗体现了农民的辛劳不易,同时让孩子们从小就要懂得珍惜粮食的道理。
而这本《盘中餐》以一粒米的生命旅程为内容,更好的为读者们展现了粮食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精美的图画配上详细的文字,让孩子从科普的角度更好的了解体验粮食的来源和农民种植的艰辛不易。绘本里的农具很多我们都不认识,再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孩子们阅读这本书就是"通过绘本去认识我们所热爱的世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和农民伯伯付出的辛勤劳动,了解农业生产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 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调查,培养他们观察社会事物,获取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农民的辛苦,懂得要珍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和农民付出的艰辛,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使学生意识到勤俭节约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增强节约粮食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任务卡、活动记录表、课本学习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品德下册的一节课——谁知盘中餐,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谁知盘中餐)齐读课题。出示百宝箱的图片,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宝箱,一起来看看里面有什么宝贝吧!教师出示各种粮食的图片,学生集体认、说名称。
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对,粮食。(板书:粮食)为什么把粮食当成宝贝呢?请你说,(学生回答)这位同学很会思考,我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粮食。粮食可以做成哪些食品呢?
(学生回答)
师:现在的食品真是多种多样。粮食还有很多用途呢!比如调味所用的醋就是用粮食酿造而成的,那你们知道粮食还能加工成什么产品?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了解得可真不少,(出示食品图片)粮食可以做成各种可口的饭菜,(出示产品图片)粮食还有很多用途,粮食真是宝贝!(出示书上两幅插图)课本上介绍了各种食物的营养作用,逐个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作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食物带来的营养,而食物的来源主要是各种农产品。出示农产品图片,师:看,这么多的农产品,这节课我们就从中选择一种来研究。
二、学习新知,交流讨论
师: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南方北方都有广泛种植,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水稻的生产过程吧!请大家拿出课本35、36页,先自己学习水稻的生长过程。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师:有一位细心的同学,在课下通过采访总结出一张农民种植水稻的工作流程表,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出示水稻生长调查表,让学生从农民工作的时间(起早贪黑)、工作类型(任务繁重)以及室外温度(条件艰苦)进行交流,体会农民的辛苦。
三、体验感知,升华感情
1、师:农民伯伯到底有多辛苦,我们来体验一下吧!体验插秧的'劳动环节,谈体会。
师:干农活又脏又累,农民伯伯长期劳动,天长日久,他们的手就磨成了这个样子. (出示农民伯伯的手的图片)
讲述内容:这是一双农民伯伯的手。他们的手粗糙的像树皮,他们的手上长满了老茧,他们的手上到处是干农活留下的口子。为了我们的“盘中餐”他们付出多少劳动啊!
(出示农民伯伯日常劳作的图片,教师配乐讲述,加深学生的感受)讲述内容:当我们在屋里吹着空调凉快时,他们正在烈日炎炎下劳作,忍受着风吹雨打;当我们吃着美味佳肴时,谁想过这背后有多少他们的汗水啊!这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板书: 粒粒皆辛苦)
2、把自己的手和农民伯伯的手(课件出示农民的手)做对比,说感受。(板书:珍惜)
四、反对浪费,采取行动
1、师: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出示身边浪费现象的图片。)
2、相信这些现象你并不陌生,在你自己身边,有没有看到过这的现象?
说说你自己身边看到的浪费现象。
3师:我们来算一笔账:
如果我们每人每天浪费一块馒头,
我们全班(? )个同学每天浪费(? )块馒头;
我们全校(?? )个同学每天浪费(?? )块馒头;
全国约13.7亿人民每天浪费(?? )块馒头;
全国人民一年呢?
相信这个数字已经大的我们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粮食的现象随处可见,有关方面调查,粮食在消费中的损失高达6.3%。据报载,北京一家垃圾回收单位,3个月就挑出垃圾馒头35吨,照此估算,我国每年将有383亿公斤成品粮白白浪费在食堂、饭店和亿万家庭中,真可谓“奢侈之费,胜于天灾”呀!
(通过算一算,和相关权威专家调查的数字,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浪费是很严重的现象)
(通过算一算,和相关权威专家调查的数字,使同学们谈谈感受。)
4、师:面对这些人,这些现象,我们是时候采取行动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制定可行性的活动方案去制止这些浪费现象吧。
(分小组制定可行性的活动方案去制止浪费现象。)
5、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的方案都很实用,真是一个个节粮小标兵!
五、提炼总结,带动节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农产品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了盘中餐的来之不易,让我们共同携手,珍惜粮食,爱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食。在这里,让我们发出倡议: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
六、板书设计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珍惜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