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记
好词摘抄:
1 . 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2 . 健步如飞:健步:脚步快而有力。步伐矫健,跑得飞快。
3 . 急不择路:急得来不及选择道路地乱跑,形容非常紧迫。
4 . 盎盂相敲:比喻一家人争吵。
5 . 变化不穷:指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6 . 不容置辩:置:安放。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
7 . 传为笑谈:笑谈:笑话;笑料。流传开去成为人们谈笑的资料。
8 . 阐幽明微: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9 . 齿牙馀惠:指帮人说好话。
10 . 涤故更新:涤除陈旧,换上新的。
11 .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12 . 顿足失色: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13 . 砥志研思:专心致志,深思钻研。
14 . 恶籍盈指:犹恶贯满盈。
15 . 恩同山岳:犹恩重如山。
16 . 返
17 . 蜚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18 . 忿火中烧:犹言怒火中烧。
19 . 伏首贴耳:畏缩恐惧的样子。
20 . 匪伊朝夕:不止一个早晨一个晚上。指是子不少。
21 . 付之梨枣:指刻版刊印书籍。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古代称书版
22 . 官虎吏狼: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23 . 鼓舌掀簧: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指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24 . 故态复作: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同“故态复萌”。
25 . 顾影弄姿: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弄姿:做出各种姿态。对着自己的身影,做出各种姿态。形容卖弄身形,自我欣赏。
26 . 昏昏欲睡: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
27 . 豁然顿悟:同“豁然大悟”。形容彻底晓悟。
28 . 恍如梦寐:指好像做梦一样。
29 . 呼天吁地: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30 . 憨状可掬:可掬:可以用手捧取。形容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招人喜爱。
31 . 傲骨
32 . 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33 . 岸然道貌:指严肃的神态。
好句摘抄:
1 . 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
2 . 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3 . 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
4 . 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异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
5 . 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
6 . 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朗少也!
7 . 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东山配
8 . 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9 . 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者也。
10 . 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与破
11 . 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哉!
12 . 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此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其中的很多故事还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广为大众接受喜欢。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取名为《聊斋志异》,看了前言才了解到 ,“聊斋”乃作者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之意,“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内容广泛,以狐、妖、仙、鬼,来概括当时封建社会的复杂关系,表现了我国17世纪的社会面貌和风气。
《聊斋志异》题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 “异”。它与明代拟话本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不同,大多数写的都是花妖狐鬼的故事。那些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在蒲松龄的笔下无不吸引人的眼球,活灵活现,变化万千。就是一些没有出现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的故事中,也总有怪异之事。如《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宝》之中孙子楚魂附体鹦鹉等。这是一部借非现实的幻景物来寄托对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聊斋志异》的内容丰富复杂,瑕瑜互见,但总的看来,它所触及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反映的社会问题相当深刻,无论是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还是描写爱情生活,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再揭露黑暗与官府的本质方面,《狼梦》同样写的很深刻。《狼梦》写白翁梦见自己走进儿子的县衙内,看见道上、厅上、堂上、堂下坐着、躺着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们的周围白骨成堆,又看到自己的儿子变成了老虎。作者在篇末写到:窃叹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明白的'告诉人们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官吏。而在《聊斋志异》整本书中,我唯独对《聂小倩》一文情有独钟。野魂聂小倩进入书生宁采臣所借宿的寺庙去诱-惑他。谁知,宁采臣刚正不阿,不受鬼魅之诱,不昧不义之财,义不容辞拒绝了聂小倩的东西和提议。宁采臣虽只是一位平凡的赶考书生,却也是世间少有的正人君子,并非贪婪好色之徒。这样的人在那个腐-败混乱的世代当中真真是极其少有,更别说是两袖清风的官员了,简直是屈指可数。现在,两袖清风、大公无私的官员比比皆是,但是,污吏也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我们新一代就应该好好监督自己,正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所说的那样,不要随意收他人的贿赂。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职位,也要做到“清廉”二字。本文中的妖怪可恶至极,利用聂小倩引诱他人,帮助自己练功,不知害了不少无辜男人。怪妖怪心狠手辣,更怪那些被害之人色、财两迷心窍。
《聂小倩》这一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人不可以有贪得无厌的欲望、野心和习惯,不可贪恋美色。做一个大公无私,清廉公正,拥有耿直之心的人。
再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何会流传于后世。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类看来是及不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一番嘲笑之后,却恍然大悟:原来嘲笑的都是自己。
以比较简单的划分方法,鬼狐精怪也就分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且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且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变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但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可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它们的追求已经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可这对它们来说是多么的奢侈。于是,它们对人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它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试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然而呢,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却为了鬼狐们所抛弃的长生不老,高超法力,而费尽千辛万苦。
有时候会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角色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悲剧。其实不然,因为两者都是会追逐对方的角色吧。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剧。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两者之中。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就是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在一个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在寻觅之中,他们看不见原来的自己。他们将别人的优点看成是不可多得的优点,却将自己的亮点一味地抹杀。有朝一日,当他们真正地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一样的鬼狐,人安心做他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当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然。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
《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1
假期里,我和妈妈去书店买了一本《聊斋志异》。它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小说,是非常值得阅读与欣赏的,它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代表作,据说他是在40岁左右写成的。我想:为什么蒲松龄会起这样一个书名呢?这个问题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那一天,我看了书中的“前言”,才知道原来“聊斋”是他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的就是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在《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这章中,讲述了一个容貌美丽的狐仙婴宁与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恋的故事,婴宁有情有义、心灵纯洁,比现实中的人更加可亲可爱。虽说她是一只托给鬼母所养的狐狸精,可她并没有邪恶,喜欢笑。她让子服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对自己的关照,后来,子服的母亲给他们两个人主持了婚礼,一年过后,婴宁生下一个胖儿子,不认生,见人就笑,很像他母亲。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有几个。想到这里,还有谁没有理由再去好好学习,去把社会不规则的事情改正过来?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美好、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为榜样,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这些故事,让我入迷,我不禁大声朗诵起来,吸取其中的精髓。
《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2
这个学期学习的一篇文章《崂山道士》,引起了我对《聊斋志异》的好奇心。今年暑假抽时间“拜访”了一下《聊斋志异》。引发了许多感想。
《聊斋志异》并不是我想象中粗浅的故事,而是充满了玄幻与美妙。书中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故事,讲述的大多与鬼神有关,与狐仙相联,动人心魄的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还蕴含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道理。它是一本很耐人寻味的书。刚开始看的第一篇,虽然精短,但也要人反复朗读,最后才能获得其中深刻的道理。
第一篇文章名为《考城隍》。讲的是一个人因病躺在床上休息,忽然来了一个公差请他去考试。他们来到一个官署,这里的一切东西他都很陌生。不一会儿,试题传下来了。他写完后,交了上去,然后,大堂上的人召他去。他去后,交了上去。不一会儿,大堂上的人召他去。他去后,一个人对他说:“河南缺个城隍,你很适合这个位子。”他听后,忙说:“我上有七十老母,无人照顾,请让我回去为老母亲送终,然后再来录用!”众人听了十分感动,一查母亲还有九年阳寿,便让他九年后再来。果然,九年后他母亲去世了,他便当上了城隍。
我读后觉得十分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呀?没有一点头绪!只好又读了一篇。
几遍下来,终于完全明白了它的全部意义。原来,那个公差是一个鬼,他去的时候其实也死了,但他因为文笔好,在阴间考中了城隍,也就是在阴间当一个官,但他却因为他母亲已年迈,而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不抓紧,要去陪他母亲,阴间的人们读被感动了,便放他回去,这样,他就:“死而复生”了。并陪着他的母亲年度晚年。
我读完明白后,由衷发出感慨!这么感人呀。原来鬼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会被感动。同时,也说明了那个人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他的孝心,使鬼神也会因他的孝心所感动。最终,也深刻印证了“好人有好报”,有孝心的人一定也会有好报的。
《聊斋志异》读完后,我感到十分有趣,它充分满足了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放飞了我的想象,激活了我大脑思考能力。聊斋随笔包括了人物的'贪婪、痴呆等,借妖魔鬼怪之事,演人世百态之情,穷世人相貌,尽古今风情,开文人胸襟,是一本不可不看的好书。
《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3
《聊斋志异》是一本记录狐狸、怪物、鬼魂等奇闻异事的书。全书共491个故事,我的这本只剩250个。聊斋里的故事都很扣人心弦,也有很多故事很精彩,看完了之后我都兴奋地睡不着觉。其中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文章写得很好,名叫《山市》。《山市》写的是: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把自己比作孙禹年公子相当于这件事是他自己看到的了。因此说他写文章细腻。山市其实就是海市蜃楼,因为以前的人科学不够发达,还不懂这个道理,以为是鬼神造出的,所以又称鬼市。
在这个方面,我要加油!有机会,我要把491个故事全部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