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
或者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的德语怎么说
要荷尔德林或海德格尔原话
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1843)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
〞〝Voll Verdienst, doch dichterisch, wohnt der Mensch auf der Erde。
〞希望帮助到你
附原文 In lieblicher Bläue blühet Friedrich Hölderlin In lieblicher Bläue blühet mit dem metallenen Dache der Kirchthurm. Den umschwebet Geschrei der Schwalben, den umgiebt die rührendste Bläue. Die Sonne gehet hoch darüber und färbet das Blech, im Winde aber oben stille krähet die Fahne. Wenn einer unter der Gloke dann herabgeht, jene Treppen, ein stilles Leben ist es, weil, wenn abgesondert so sehr die Gestalt ist, die Bildsamkeit herauskommt dann des Menschen. Die Fenster, daraus die Gloken tönen, sind wie Thore an Schönheit. Nemlich, weil noch der Natur nach sind die Thore, haben diese die Ähnlichkeit von Bäumen des Walds. Reinheit aber ist auch Schönheit. Innen aus Verschiedenem entsthet ein ernster Geist. So sehr einfältig aber die Bilder, so sehr heilig sind die, daß man wirklich oft fürchtet, die zu beschreiben. Die Himmlischen aber, die immer gut sind, alles zumal, wie Reiche, haben diese, Tugend und Freude. Der Mensch darf das nachahmen. Darf, wenn lauter Mühe das Leben, ein Mensch aufschauen und sagen: so will ich auch seyn? Ja. So lange die Freundlichkeit noch am Herzen, die Reine, dauert, misset nicht unglüklich der Mensch sich der Gottheit. Ist unbekannt Gott? Ist er offenbar wie die Himmel? dieses glaub' ich eher. Des Menschen Maaß ist's. Voll Verdienst, doch dichterisch, wohnet der Mensch auf dieser Erde. Doch reiner ist nicht der Schatten der Nacht mit den Sternen, wenn ich so sagen könnte, als der Mensch, der heißet ein Bild der Gottheit. Giebt auf Erden ein Maaß? Es giebt keines. Nemlich es hemmen der Donnergang nie die Welten des Schöpfers. Auch eine Blume ist schön, weil sie blühet unter der Sonne. Es findet das Aug' oft im Leben Wesen, die viel schöner noch zu nennen wären als die Blumen. O! ich weiß das wohl! Denn zu bluten an Gestalt und Herz, und ganz nicht mehr zu seyn, gefällt das Gott? Die Seele aber, wie ich glaube, muß rein bleiben, sonst reicht an das Mächtige auf Fittigen der Adler mit lobendem Gesange und der Stimme so vieler Vögel. Es ist die Wesenheit, die Gestalt ist’s. Du schönes Bächlein, du scheinest rührend, indem du rollest so klar, wie das Auge der Gottheit, durch die Milchstraße. Ich kenne dich wohl, aber Thränen quillen aus dem Auge. Ein heiteres Leben seh' ich in den Gestalten mich umblühen der Schöpfung, weil ich es nicht unbillig vergleiche den einsamen Tauben auf dem Kirchhof. Das Lachen aber scheint mich zu grämen der Menschen, nemlich ich hab' ein Herz. Möcht' ich ein Komet seyn? Ich glaube. Denn sie haben Schnelligkeit der Vögel; sie blühen an Feuer, und sind wie Kinder an Reinheit. Größeres zu wünschen, kann nicht des Menschen Natur sich vermessen. Der Tugend Heiterkeit verdient auch gelobt zu werden vom ernsten Geiste, der zwischen den drei Säulen wehet des Gartens. Eine schöne Jungfrau muß das Haupt umkränzen mit Myrthenblumen, weil sie einfach ist ihrem Wesen nach und ihrem Gefühl. Myrthen aber giebt es in Griechenland. Wenn einer in der Spiegel siehet, ein Mann, und siehet darinn sein Bild,wie abgemahlt; es gleicht dem Manne. Augen hat des Menschen Bild, hingegen Licht der Mond. Der König Ödipus hat ein Auge zuviel vieleicht. Diese Leiden dieses Mannes, sie scheinen unbeschreiblich, unaussprechlich, unausdrüklich. Wenn das Schauspiel ein solches darstellt, kommt's daher. Wie ist mir's aber, gedenk' ich deiner jetzt? Wie Bäche reißt des Ende von Etwas mich dahin, welches sich wie Asien ausdehnet. Natürlich dieses Leiden, das hat Ödipus. Natürlich ist's darum. Hat auch Herkules gelitten? Wohl. Die Dioskuren in ihrer Freundschaft haben die nicht Leiden auch getragen? Nemlich wie Herkules mit Gott zu streiten, das ist Leiden. Und die Unsterblichkeit im Neide dieses Leben, diese zu theilen, ist ein Leiden auch. Doch das ist auch ein Leiden, wenn mit Sommerfleken ist bedekt ein Mensch, mit manchen Fleken ganz überdekt zu seyn! das thut die schöne Sonne : nemlich die ziehet alles auf. Die Jünglinge führt die Bahn sie mit Reizen ihrer Strahlen wie mit Rosen. Die Leiden scheinen so, die Ödipus getragen, als wie ein armer Mann klagt, daß ihm etwas fehle. Sohn Laios, armer Fremdling in Griechenland! Leben ist Tod, und Tod ist auch ein Leben.在柔媚的湛蓝中 弗里德里希· Dasha 译 在柔媚的湛蓝中 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
燕语低回,蔚蓝萦怀。
旭日冉冉升起,尽染金属尖顶, 风中,风向标在高处瑟瑟作响。
谁在钟底缘阶而下, 谁就拥有宁静的一生,因为 一旦外表被极度隔绝, 适应性便在人之中彰显。
钟声中的窗,恰如向着美的门。
同样,因为门依然遵循着自然, 便具有林中秀木的相似性。
纯真毕竟也是美。
严肃的心灵生自逝去之物的内部。
影像如此单纯、神圣,以至于 我们事实上时常畏惧于将之描绘。
上苍,始终, 拥有富足、德行与愉悦。
人或可仿效。
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同样 造物主的世界不曾阻挡雷霆的步伐。
花是美的,因为花在阳光下绽放。
我们的双眼总会在生命中发现, 更美的事物仍要以花为名。
哦,我对此颇为明暸
莫非神矢志于身心喋血, 而不再完整存在
灵魂,我相信,必当葆有纯真, 否则,就会抵达权力之巅,在鹰翼之上,膺受 赞美的歌咏与众鸟的和鸣。
这就是本性,这就是外表。
哦美丽的溪流,波光粼粼,你在波光中清澈流淌, 宛若穿过银河的神的目光。
我如此熟谙你, 泪水夺眶而出。
我看见,在我的外表 一个勃然的生命在我四周遍开万物,因为 我不曾不恰当地将之与墓地上的孤鸟相提并论。
只缘我有一颗跳动的心, 微笑依然是我在忧伤着世人。
我是否能成为一颗彗星
我相信。
因为彗星拥有鸟的迅疾轻捷;盛开在烈火中, 宛若向着纯洁的赤子。
伟大岂是人之本性所敢僭妄。
德行之喜悦理应得到嘉许, 得到花园里飘荡在三圆柱间严肃神灵的 嘉许。
窈窕淑女必当头饰 爱神木之花,因为她的本性与情感 酷似爱神。
而爱神木仅仅 生长在希腊的大地。
当一个人向镜中凝望, 在镜中看见自己如同被临摹的影像; 影像酷似真人。
人的影像生有双目, 明月秉有辉光。
而拥有一目或已逾分。
他的人之苦难,无法描绘,, 无可置辩。
一旦戏剧表现这样一个人物,苦难油然而生。
当此刻我怀念着你,苦难于我意味着什么
当溪流将我裹挟至亚细亚般 绵延的某处尽头。
无疑,俄狄浦斯饱受着这苦难。
无疑事实如此。
是否也曾苦难
毫无疑问。
这对相交莫逆的朋友 不也承受着他们的苦难
同诸神干戈相向,就是苦难。
分享这些被生命嫉妒的不朽, 也是一种苦难。
而当一个人被太阳斑所覆盖,被些许斑点 彻底覆盖,更是一种苦难
这是艳阳的作为: 太阳裁处着万物。
太阳以光芒的魅力玫瑰一般 引领着少年人的道路。
俄狄浦斯承受的苦难, 看上去恰如 一个穷人悲叹 丢失了什么。
哦,拉伊俄斯之子,希腊大地上穷困的异乡人
生即是死,死亦是一种生。
为自己争口气的名言名句
激励自己的 1、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2、销售是从被别人拒绝开始的。
3、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4、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5、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6、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7、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
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8、每天早上醒来,你荷包里的最大资产是24个小时——你生命宇宙中尚未制造的材料。
9、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
10、成功决不喜欢会见懒汉,而是唤醒懒汉。
11、未遭拒绝的成功决不会长久。
12、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13、股票有涨有落,然而打着信心标志的股票将使你永涨无落。
14、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15、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16、做的技艺来自做的过程。
17、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18、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19、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20、肉体是精神居住的花园,意志则是这个花园的园丁。
意志既能使肉体“贫瘠”下去,又能用勤劳使它“肥沃”起来。
21、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22、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23、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24、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25、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26、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7、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28、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29、如果我们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
30、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31、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32、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33、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34、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励志名言 )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
35、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36、要冒一险
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
37、“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
3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9、在世界的历史中,每一伟大而高贵的时刻都是某种热忱的胜利。
40、没有热忱,世间便无进步。
41、没有什么事情有象热忱这般具有传染性,它能感动顽石,它是真诚的精髓。
42、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43、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44、失败是什么
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
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45、如果不想做点事情,就甭想到达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46、没有哪种教育能及得上逆境。
47、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带给别人信心。
48、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49、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50、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51、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52、金钱损失了还能挽回,一旦失去信誉就很难挽回。
53、在你不害怕的时间去斗牛,这不算什么;在你害怕时不去斗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在你害怕时还去斗牛才是真正了不起。
54、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55、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56、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57、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
58、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59、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60、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61、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
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
62、诚心诚意,“诚”字的另一半就是成功。
63、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64、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65、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66、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67、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68、你可以这样理解 impossible(不可能)——I’m possible (我是可能的)。
169、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70、用行动祈祷比用言语更能够使上帝了解。
71、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
72、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
73、不要问别人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74、成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74、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75、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
76、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77、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78、投资知识是明智的,投资网络中的知识就更加明智。
79、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80、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81、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着,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82、如同磁铁吸引四周的铁粉,热情也能吸引周围的人,改变周围的情况。
83、网络事业创造了富裕,又延续了平等。
84、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
85、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86、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87、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
88、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89、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90、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91、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92、穷不一定思变,应该是思富思变。
93、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94、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95、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6、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7、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尼采是什么人物
弗里尼采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
24岁时尼采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哲学教授,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
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
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
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
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
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
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
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
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
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
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
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
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
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
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
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
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
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
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
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
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
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
理性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
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扼杀了生命。
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从而无法捉摸的世界。
他说,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
哲学家的第二个特性是“拒绝感官的证据”,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
感性证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对它们加工时才塞进了谎言。
哲学家的第三个特性是混淆始末,他们否认生长过程,进化过程。
哲学家的第四个特性是运用语言中的“理性”强制人们犯错误。
“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骗无知的人们。
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的诉诸理性,是很荒谬的。
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理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硕果。
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
理性本身没有错,理性是不能否定的。
没有理性,人类就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真理。
没有理性,人类将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
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
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
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
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
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
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
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
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
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
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
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
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
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
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藐视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弱者、群氓来实现自我。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
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
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 意义问题。
这与尼采所读叔本华的著作有一定关系。
还有一点看法,尼采认为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
所以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
哲学不是纯学术。
尼采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人生。
他认为传统哲学造成的后果是虚无主义。
尼采认为现象背后是没有本质的。
论语讲的是什么
一、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其弟子的言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
二、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他不语怪、力、乱、神,而教人则循循善诱,重在启发,举一反三.孔子通音律,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为了行“道”,企图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曾周游列国,度不暇暖,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如仲弓问政,他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冉求为季氏聚敛,他就严厉地谴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是同情穷人的.公西赤使齐,冉求为其母请粟,与之五秉.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原宪为宰,辞粟九百,他说:“毋,以与你邻里乡党乎.”孔子的有关教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有不少的精理名言,例如“有教无类”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孔子生平最重诗教,曾对弟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论语》内容: A.关于如何做人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
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
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
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B.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
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
”“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其五,君子不党。
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同时还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C.关于学习《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4、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D.关于教育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
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信《诗》已矣。
”(《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
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
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
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
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
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
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
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
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E.关于务政《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此,《论语》中对务政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说明。
1、关于务政的对象。
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
2、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
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先之劳之”,“无倦”(《子路》)。
也就是说在位不松弛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要带头、勤勉,办事不要松懈。
从政者必须温良恭俭让。
陈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学而》)也就是说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先生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
而这五种美德也间接地说明参与国政的道理。
有一次,孔子在谈论郑国贤相子产时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正是由于子产的这种庄重、恭敬、恩惠、道义和美德,才能使他处于郑国的贤相位置。
3、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卫灵公》)也就是说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他人接受,必须心意诚恳,行为端庄,这样你的主张就可以行得通了。
4、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
子夏当了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怎样理政。
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即要求人们处理政务不要图快,贪图眼前利益,图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贪图小利反而办不成大事。
而应眼光放远,依次而进。
另外,孔子还认为在处理政务时应当慎重,要深入实际,多听多见,了解实情,以免犯错误。
即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为政》) F.关于治国与安邦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
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以“人伦纲常”治国呢
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当然孔子也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让。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
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
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孔子还 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
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
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当然,孔子还认为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的条件。
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 3、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子路》)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
有一次颜渊请教老师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借鉴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在这里孔子不仅强调了法制对治国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学习。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
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
只有这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
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
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
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论语值得所有人去学 G.关于中医在《论语·子路》中记述了一段关于孔子对“恒”德的评价,可以看作圣人对医生的道德期望。
原文: 子曰:“南中已有人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
《蔷薇园》的内容是什么
初中文体知识一、识记基本文体常识1、常见的表式:记叙、描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四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二、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三、阅读方法与技巧(一)理解概念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
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一般由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和事件意义组成,所以可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③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联系记叙中心,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事件需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略写。
④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段落划分从叙述内容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着手解决,每叙述一个完整事件即为一个段落。
大意归纳从本章节内容中,挑拣最能表现主要事件的词句,精练简洁地予以组合。
突击四小说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识记、理解小说常识及方法运用1、概念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散文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识记、理解散文常识及方法运用(一)明确概念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鲜明。
例:朱自清《春》,文章写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人,选材广泛,语言精美、形式灵活,体现出散文的“散”。
而这一切却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具体表现,集中凝聚着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
(三)掌握方法1、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例:朱自清《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的描写,真切的表现出父子之情的深挚。
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例:吴伯萧《记一辆纺车》,作者以怀念纺车为线索,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反映出当时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即“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作者对延安生活的热爱和对延安精神的赞颂的思想感情。
自然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
例:《白杨礼赞》一文起始描写雄伟、壮阔的西北高原,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而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由“形”到“神”细致刻画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突出白杨树的风格、品质,并从中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2、如何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寓理于事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例:《敬畏生命》“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的人生哲理。
运用典故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
例:《〈怀乡梦〉自序》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诸如“狐死首丘”、“越鸟巢南枝”等典故,充分表现了作者爱国思乡的游子心境。
融情于事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例:《背影》作者特写父亲“车站送别,站台买橘”的动人情景,细腻刻画父亲的背影,使蕴涵在行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显露无遗。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3、如何体会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①把握对象即紧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象等。
②把握特点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义、自然的特征规律等。
③把握线索叙事线索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
抒情线索作者的思想感情;某一具体事物等。
④把握意义即深入理解蕴涵材料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等主题意义。
4、如何辨析散文语言的表达作用
①掌握散文语言的特点。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具体、详尽等。
②联系内容,深入发掘。
例:《春》---文章运用多种修辞对春天里的花、草、树、风、雨、人等景象进行细腻描摹,可见,本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
说明文体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识记、理解说明文体常识及方法运用1、对象特征事物说明内容中的形容词性修饰语句。
事理解释说明事物内部原理的文句。
2、说明方法下定义简明扼要限定说明对象的概念性内容。
举例子运用具体事例真切的说明事物特征。
列数据运用数据说明事物,使事物特征更具体确凿。
打比方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特征。
作比较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
分类别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一说明,使事物特征揭示得更分明具体。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更详尽充分的说明事物特征。
画图表用图表形式说明事物,更浅显、明了的突出事物特征。
摹状貌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3、说明语言平实型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解释词义+分析句意+语言特征例:“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是指赵州桥的桥面只是差不多与河面平行,并不完全平行。
如果删去“几乎”,则指桥面与河面平行,不符合实际,影响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生动型多使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指出所使用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句话有何表达作用
答: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征。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发展变化说明事物各个阶段的特征。
空间顺序确定立足点,以地理位置的转移说明事物在不同空间方位的特征。
逻辑顺序揭示事物内在原理、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等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特征。
议论文体知识识记及阅读方法一、识记、理解议论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问题,所表达观点、看法、评价、见解或所提出的意见、号召等,并运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事实分析或道理分析,加以证明的一种文体。
2、论点作者的观点,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心论点统领全文论述内容的观点。
分论点中心论点的延伸、深化,证明中心论点某一方面问题的观点。
3、论据证明论点的依据或材料,回答“用什么证明”的问题。
事实论据一般事实、史实、数据等。
道理论据名言警句、科学公理、民间熟语等。
4、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或方法,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
摆事实运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讲道理运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或直接分析事理。
5、论证角度正面论证运用具有积极意义的正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反面论证运用具有消极意义的反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6、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一问题或现象,旗帜鲜明的提出所要论述的观点。
分析问题(本论)紧扣中心论点,挖掘现象本质,深入问题核心,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严谨充分的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归结全文内容,深化中心论点,提出呼吁、号召。
7、论证方式立论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现象,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驳论通过驳斥错误、荒谬、消极的观点、依据或论证过程,树立自己正确、积极的观点。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一)快速阅读全文,确定文体。
(二)认知文章内容,按文体特点解答。
(三)审清文题,明白所问。
(四)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韩瑜简介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古琴,梁鸾式和正合式是同一种吗
网上参考对比了一些古琴样式的图片,这两种样式很像,个人感觉“正合式”从头到尾都两侧都是平直的;“梁鸾式”两侧是向内略有凹陷的弧线,不是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