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有关启发式教学名言

有关启发式教学名言

时间:2019-02-27 08:40

《学记》中启发式教育的名言有那些

1.玉不琢,不成器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4.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5.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

6.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列举出教育学家说过的关于启发式教育的名言

1..孩子提出的问题,那么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校中越聪明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

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2.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3.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4.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赞科夫5.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

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张载6.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斯宾塞7.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斯宾塞8.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陶行知9.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10.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魏书生

孔子的那句名言阐明了他的启发式教学主张

首先 ,孔子通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直接强调了教师必须适时启发 ,即“必待”学生先学到出现“愤悱”后 ,教师才能去实施启发 ;其次 ,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

同时还可看出 ,孔子提出适时适度的启发主张 ,强调的是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思考与学习 ,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其智慧、能力的发展。

这两句都是阐明了他的启发式教学主张

孔子是万世师表他主张启发式教学什么孔子名言

《论语》一书是孔门教学的实录,其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启发教学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有怎样的论述

孔子的启发式思想:  《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四书集对这句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达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孔子这段话明白揭启发式教学原理的四层意思:一是学生自己要主动思;二是教学要讲启发式;三是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时启发之;四发的结果能举一反三.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孔子是非常提倡学生学习必须学思结合的.《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茫然),思而不学则殆(疑义不定).”孔子要求学思考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

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

朱翠荣 省凌源市小城子中心校\ 陶行知:教学一件事,做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他说:“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认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 二、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他在这方面的名言是:“不分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话大意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却讲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东,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在教他了。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启发。

如果让学生认识一样东西,告知其一面,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面,这就表明学生未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不要勉强施教,假如将各个方面不厌其烦地一一告之,反而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

这种教育思想的建立与提出,更具有实际中的操作性,对在何种时间何种学习状态下施教,做出具体的指导,在微观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三、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1.宏观调控、微观实施\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出了何时教,怎样教,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这种教学思想的提出,更具有实践性。

二者之间前者是教学理论,后者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上,只有理论指导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教学做合一”教学论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意义,二者之间互相依靠,互相作用。

\ 人的外部活动都需要通过做才能完成,说与做是人与外界保持相互沟通的两种方式。

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影响很大。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

”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

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先生借鉴此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在 21世纪的作用是巨大的。

关于启发式教学,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教学方法。

\ 1.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原有水平和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发展方向和数量化方面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方向性和顺序性;②连续性和阶段性;③不平衡性;④发展具有差异性,其具体表现为: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无意注意持续时间长,感性认识与直观性认识强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抽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形成,无意记忆逐渐转化为有意记忆且时间长,想象力丰富,情感方面表现强烈,意志力差,智力水平发展不一致。

只有充分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才能在充分时间与环境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 2.想象力与思维特点\ 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生活之前,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在教学中充分把握有意想象中的创造想象力加以启发、引导,就可以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

从中小学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在形象思维状态中,并且不大能意志自己的思维过程,所以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逐渐摸索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按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加以点拨、引导,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整体提高。

\ 3.加强备课质量\ 在备课中不仅仅是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以及明确教学步骤,还应把教材分解,针对教材的具体情况,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在平时生活中那些具体的事物能够与本次课的某些教学环节联系到一起,使儿童从中明确一些道理,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用一个球体的滚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团身”的目的,再用一个非球体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能滚动,进而说出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圆的东西以达到教学目的。

\ 五、结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点。

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想问题和办事情的过程中,不应该从主观的想象出发,而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

换言之,就是要从物质及其具体形态和属性的全部总和出发。

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索他的内在规律,并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去办事。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做,从实际中实事求是的去做,再从做中去学到知识,教导我们在教学生时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去实践,从实践中去学,脱离了这一观点,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学习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该让学生多去做,让他们在做中获得广博的知识。

能够运用广博的知识去造福人类、造福社会,彻底扭转应试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现象。

将启发式教学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相联系,将更有助于我们去创造教学、去开发教学,使我们能够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去具体的、出色的完成自己的职责,为祖国的富强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