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 出自哪里 哪本书
论语 是一本书 孔子的学生将孔子的话摘录下来的 还有哪些论语
不就一本论语嘛
论语呀 孔圉(音yu) “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
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回答者:月葬花魂梦已远 - 秀才 二级 3-30 19:3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
过则勿惮改。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不知其可也 回答者:chengxiang18 - 初入江湖 二级 3-30 19:5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语出 寒冷的季节,众树凋而松柏青翠依旧,引申指越在艰苦中越能见人的品格。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出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出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语出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要担心的是你不了解别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语出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语出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往者不可谏,来才犹可追 语出 春秋·接舆 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出《论语·颜渊篇》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语出《论语·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好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语出《论语·卫灵公》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既来之,则安之 语出《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 已经使他们来了,那就使他们安定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语出《论语·子罕》 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寓意光阴似流水一样一去不回,要倍加珍惜。
是可忍,孰不可忍 语出《论语·八佾》 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就是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语出《论语.雍也》 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出《论语·为政》 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言必信,行必果 语出《论语·子路》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语出《论语·学而》 意思是说跟别人交朋友要遵守诺言,说到做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语出《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出《论语·为政》 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语出《论语·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或是 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
孔子的大多数名言在那本书里
孔子的大多数名言在论语里面
孔子的名言大多数收集在什么书中
抗辐射古代的圣贤人士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到了现代,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或许,有人反驳:“现在不是讲究‘读得轻松,读得快乐’吗
有谁还去埋头苦读
”埋头苦读是没必要,可是,如果不读你又岂能知道读书的快乐
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他们不了解沉浸在读书里的快乐。
那种快乐是无法形容的,是无法言表的。
记得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过:“你如果怕苦怕累,那么你可以每天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读书,其他时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你必须保证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你能全身心地投入去读书,去感受读书的快乐。
如果你能做到这样,那你比埋头苦读一整天还好。
”很多人也都不理解这一个道理,但我的父母非常理解,我在暑假或寒假里都是这样学习。
我每天只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在这两个小时里我受益非浅,也在这两个小时里我真正体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的乐趣和妙处。
当你在短短的时间里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又受益非浅,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本不读完决不读下一本书,是孔子的哪句名言
孔子应该没有这样的名言但《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类似的句子。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听到一个道理,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践,便唯恐听到新道理。
孔子发的言论主要记载在哪本书?
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论的一本书是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