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作者怀古伤今感情的诗词
不用什么诗,其实只有污染才能伤今。
其他的什么样都一样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求帮忙,有谁知道有关怀古伤今的古诗
急急急
《石头城》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写“月亮”这个意象用来怀古伤今的古代诗句有哪些
《登岳阳楼》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求几首怀古古诗,并附有简单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 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
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
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
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
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
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
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
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
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
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
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
“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
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
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
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
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
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
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
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
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
”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
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
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
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多用典故——“掉书袋”。
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
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
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
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
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
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
即一个似练 ,一个如簇 ,形胜已赫然而出。
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
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
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
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彩舟云淡, 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
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
门外楼头, 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
此处用典。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唐贤小杜于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七绝•步王安石《题乌江亭》 破釜沉舟气壮哉,虞骓死别意依徊。
包羞忍耻常人愿,项羽本非争霸才。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辞海》1989年版)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
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
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
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
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山坡羊•潼关怀古》从潼关形胜写起,题为怀古,实为伤今。
其揭露、批判的锋亡,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作者先从潼关形胜写起。
第一句写山,潼关东有崤山,北有中条,西接华岳三峰,形势险要,诗人只用峰峦如聚作形象的描绘。
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
那许多峰峦,仿佛为了同一目的,从不同的方向奔来,拱卫潼关。
第二句写河。
潼关所俯视的洪流,就是黄河。
黄河从龙门直泻而来,汹涌澎湃,奔赴关下,诗人所见的就是这种情景;但他也未用纪实的表达形式,而只用波涛如怒作形象的描绘。
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
它为什么发怒呢
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
这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情色彩。
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东方屏障的西都。
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胜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里。
注云:晋国外河有内山。
表,外也;里,内也。
这里以山河表里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
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了。
关中,曾经有四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王朝那里建都,历时达千年之久。
那些都城,可以统称西都。
在本曲中,张养浩仅举秦汉,以代表在那里建都的所有王朝。
当他望西都之时,由于想到了那许多王朝的兴亡带给老百姓的苦难,心情很沉重,所以接着说意踌蹰。
这里在前面加一意字,形象地表现了心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下面写意踌蹰的原因和内容。
伤心秦汉经行处一句,上承望西都,下启宫阙万间都做成了土。
所谓处,指的正是西都。
诗人在潼关路上遥望西都,想到了秦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是宫阙万间;汉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是宫阙万间;隋人唐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是宫阙万间。
可现在呢
宫阙万间都做成了土啊
此所以望之伤心也。
当然,作者并不是说汉人经行时所见的宫阙万间,也就是秦人经行所见的宫阙万间。
凡读过秦汉史的人,都知道秦都咸阳的宫阙万间,已随着秦朝的灭亡化为焦土;汉都长安的宫阙万间,是汉朝兴起后修建的。
此后,王朝有兴有亡,宫阙又有成有毁。
在张养浩的时代,西都的宫阙万间,早已都做了土;而元朝的京城大都,又修起了宫阙万间。
宫阙万间修了又毁,毁了又修,剥夺了大量民脂民膏,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苦。
住在宫阙万间里的穷奢极欲、作威作福的达官贵人,更给百姓造成了无穷无尽的苦。
诗人从望西都所激起的情感波涛中理出了这样的思路,并循着这样的思路,倾吐出惊心动魄的诗句: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无数个王朝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而百姓之苦依然如故,甚至有增无已。
那么,怎样才能挖掉百姓的苦根呢
诗人当然还找不到答案,却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首小令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山坡羊•骊山怀古》[中吕]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了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注释】: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
《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后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
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之叹。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赏析】: 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
结论 古代咏史诗文化内涵浅谈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古代诗歌辉煌的成就。
在诗歌的海洋中,诗歌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结合,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咏史诗。
应该说,有了诗歌的出现,咏史诗也就相伴而生了,《诗经》中的许多篇目已初具咏史诗的规模与气象,如我们熟知的《王风•黍离》,是诗人路过宗周故都,看见黍(谷子)稷(高粱)都很茂盛,引起无限感慨、忧思之诗。
《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反复咏叹,盖“追怨之深也”。
据考证,最早以“咏史”为诗命题的当属东汉班固。
他的《咏史》诗以西汉时少女缇萦上书救父为题材。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通过对比,热情歌颂了不畏皇权、勇于救父的少女形象。
到了唐代,既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咏史诗的丰收季节。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中、晚唐时期,因其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咏史诗的创作在选材、立意和写作技巧上都呈现出新的风貌,产生了众多的咏史杰作。
唐以后,诗人们继承发扬了这一诗歌传统,历代都有名家佳诗出现,成为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咏史诗在行文上大都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立意上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昔盛今衰、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通过勾践灭吴后“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与“只今惟有鹧鸪飞”的鲜明对比,将昔日繁盛与今日凄凉的强烈反差呈现在读者面前。
身处盛世的诗人能写出抒发黍离之悲的文字,足见诗人对国运的深深关切。
二是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道,以资政道。
李商隐《北齐二首》(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诗人用“超前夸张”的手法,把“玉体横陈夜”与“周师入晋阳”两件事扯到一时,着眼于荒淫失政与失国的必然联系,自然引人深思。
三是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情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诗人,不得遇如燕昭王一样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登幽州台时不禁产生“怀古之幽情”。
失意怅惘之情,抑郁不平之气,喷涌而出,读后自有广泛的共鸣。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指出,咏史诗的写作在思想内容上要“出己意”,即言他人所未言,翻新求异。
因此,这一类文字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睿智的见解,给读者以更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楚霸王项羽兵败之事,杜牧言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在此诗中,杜牧否定其兵败自杀,与一般人赞赏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毅然自刎是截然相反的。
而王安石却又在杜牧翻案文章的基础上,又加以翻案,“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不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杜诗力主“包羞忍辱”,而王诗则力主“审时度势”。
从写法上看,咏史诗也有一些鲜明的艺术特征与风格。
其一,叙议结合。
这类诗歌,一般都是先对历史事件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提炼,再加以议论点评,阐发历史观和抒发情怀。
杜牧的《赤壁》是其典型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前两句煞有介事地说自己在水底沙中发现了一支折断的铁戟,后两句在此基础上生发议论,故作偏激之语,把周郎胜利的原因归到东风之上。
此中真味,无非是借史事倾吐怀才不遇的不平,抒胸中块垒。
罗隐的《西施》主要是通过精辟的议论,一反历来将国家衰亡归罪于“女祸”论调,具有鲜明的进步历史观。
“越国亡来又是谁
” 可谓是一语中的,振聋发聩。
其二,情景交融。
以景显情,寓情于景,使咏史之作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此诗没有直接涉及人事的文字,而是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寂寞的潮水,多情的明月,伴着曾经繁华豪奢的一座“空城”。
句句景语即情语,虽无议论,但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箫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情。
杜甫《蜀相》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芳草自绿、黄鹂空啼的凄清冷落之景,后四句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德操,表达壮志难酬的自伤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三,对比婉讽。
我们知道,对比的恰当运用,会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咏史诗中,对比是多方面的。
宋代李觏在《读长恨辞》中,把唐玄宗对杨贵妃与将士之死的不同态度对比,“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讽刺其荒淫误国,不恤民命。
刘禹锡笔下的“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是楼台“万户千门”与“成野草”的昔盛今衰的对比,从而引发了对失国因由的思考,“只缘一曲后庭花”。
李商隐《贾生》中将“重贤”、“求贤”与“问鬼神”的人事对比,抒发自己遭衰世、沉下僚的深沉感慨。
杜牧在《题桃花夫人庙》)一诗中,将桃花夫人(息夫人)忍辱苟活与绿珠刚烈就死的人物命运遭际两相对照,“至竟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不着一字褒贬,“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