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清闲的诗句
一山一处眠, 石涧觅清闲。
沙鸥麋鹿作伴侣, 绝迹尘宇远忧李白之“闲”——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独坐敬亭山》)群鸟的高飞远去和最后一片白云的悠然飘走展现了一个极其空旷寂寥的世界,虽是写眼前实景,但“鸟尽云闲”却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这时的李白对社会弊端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融于现实,他只好向大自然寻求慰藉,寻觅知音。
王维之“闲”——“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
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
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娴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闲”字写出了春夜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
王建之“闲”——“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雨过山村》)农民家里没什么人,院子里的栀子花闲开着,素来爱戴花的妇女也不来管它,原来她们都忙着浴蚕去了。
一个“闲”字描绘出山村农忙时的风光。
李绅之“闲”——“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四海之内没有空闲之地,荒地变良田,联系诗的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
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句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考: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
赵师秀之“闲”——“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只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这个动态中,诗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因为孤独一人,下不了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敲打棋子,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
“闲”字说明无聊,而正是在这个“闲”字背后,隐含了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翁卷之“闲”——“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野望》)诗人登山是为了看水,而在水里却看见了青山的影子。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经验,却将南方秋色中青山绿水的美景尽收笔底。
“闲”字让人想见诗人闲云野鹤般的疏放风神,与景色的清空悠远正相契合;“野水”“青山”给画面增添了萧散的野趣,与诗人的闲情逸兴相吻合无间。
“水底见青山”把水之清、山之翠都包含了进去,加上一个“忽”字,便令这层意思特别醒豁突出,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杨万里之“闲”——“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睡起》)“无情思”逼真地描绘出“睡起”时散漫的情景。
“闲看儿童捉柳花”,自然风趣,笔伐轻巧,把儿童活泼的天性刻画出来了,作者闲居无聊的心情也荡漾纸上。
陆游之“闲”——“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但愿今后能不时地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当时,国家处在多事之秋,诗人一心渴望杀敌立功,可宋孝宗却把他当作一个吟风弄月的闲适诗人,他心里感到失望。
闲居无事,徒然以写草书、玩分茶聊以自遣。
这“闲”流露出对恶浊的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心情。
为什么叫多事之秋呢?有什么典故?
“多秋”与我国古代多天兴兵有关。
我国古代的执政者,是春秋的各诸侯国君主,多讲究在秋天发动军事行动,在不违农时,不伤民力的前提下获取军事利益。
军事行动自然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常常在秋天进行军事行动的特点,成为“多事之秋”一词最好的注解。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
秋天草木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进入死寂一般的冬眠状态,与一个人年老体弱、风烛残年相似,触景生情,人们因而伤感。
相关典故:唐朝诗人刘禹锡写道“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宋朝诗人辛弃疾有诗“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清末民族女英雄秋瑾的绝命诗也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说的都是这种现象。
有关秋天的成语和诗句诗句有哪些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这首安春雨初霁》写于晚年时期,寄情,感慨世态炎凉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在“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中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作,“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本诗的名句。
作品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
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
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
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
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
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
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
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
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
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
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创作背景 陆游的这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居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
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
世情既然如此浇薄,何必出来做官
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 全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