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与大海相关的诗句

与大海相关的诗句

时间:2015-02-10 03:52

与大海有关的诗句

描写大海句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2. 浮天沧海远,去舟轻. 唐 钱起 3. 君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 岑参 5.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唐 岑参 6.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俄)莱蒙托夫《帆》 7. 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 (美)狄金森《蓝海》 8.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与大海有关的诗句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仲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月销万古愁。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月怀古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一作“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今读xié)。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一作“花”)摇情满江树。

  大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庄子·秋水》尾闾(lǘ):传说为海水排泄的地方。

万川入海,从来没有停止过,海水也从来没有满溢过;海水排泄,也从来没有干涸过。

后人每用这句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周而复始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三国·魏·曹操《观沧海》碣石:指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的大碣山。

何:那么。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即耸。

峙(zhì):挺立。

这是作者穷追袁绍残部路经碣石时所作。

描绘了海波荡漾、山岛耸立,木繁草茂的壮观图景,烘托他当时昂扬的气概。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晋·乐府民歌《西洲曲》空绿:指倒映在水中的碧空。

卷起帘幕天穹自然显得高远,海水摇漾着空中的碧绿之色。

境界壮阔动荡,“摇空绿”三字,奇警。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勾勒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春天潮水涌入长江,江海连平,明月潮水相伴而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残夜将尽,朝阳已从海面升起;江南春早,年底江上已露春天气息。

作者为客日久,日复一日,年一复一年,岁月蹉跎,回乡无日,送书无人,触景伤情,所以有上述的描绘。

  ●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

  唐·杜甫《不离西阁》旭日浮于沧海,众星挂在银河。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唐·李贺《梦天》齐州:中州,亦即中国。

九点烟:我国古代曾分置九州,登高远望如九点烟。

一泓(hóng):一汪:绘出一幅壮观的九州高空鸟瞰图,可见作者气势不凡的胸怀和浓烈的浪漫色彩。

  ●八月涛声孔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指浙江省塘江大潮的声响,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最为壮观。

触:碰、击。

两句把势大声洪的江潮描绘得如在目前,使人惊心动魄。

全词是一幅精采的海边观涛画。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唐·赵嘏《钱塘》中秋:钱塘江海潮,以中秋之夜最为壮观,历来誉为天下胜境。

写静景的壮阔和动景的声势,都极为出色。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宋·苏轼《望海楼晚景》一线:形容浪头象一排白线涌来。

指顾:指点顾盼,喻时间极短。

写江潮水初上的雄浑景色。

李白《横江词》有“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之句,附录于此,以供参照。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几许:多少。

浑:简直。

极写江潮的高大。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宋·潘阆《酒泉子》潮水汹涌冲来的时候,真疑心,大海里的水都光了,到处都象迎接潮水的锣鼓声。

两句描写钱塘江潮水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怀空。

  宋·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瑶台:传说中的神仙住所。

潮水象一道白色的长虹从辽阔的沙滩上奔涌而来,又象天仙在瑶台上失手打翻了玉杯把琼浆倾泻而下。

以丰富的想象,极状钱塘江潮奔腾之急,声势之大,变化之速。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

  明·刘基《郁离子》坎井:指浅井。

比喻宽宏大量者不与小人一般见识。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清·陈恭尹《厓门谒忠祠》这是作者写新会厓门怀古的诗。

厓门三忠祠,祀宋末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名臣。

触景生情,怀古痛今,忧时伤国,溢于言表。

  ●地到尽时天不断,人能来时鸟难过。

  清·沈受宏《渡海》写尽大海之辽阔。

  ●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

  清·宋琬《西江月·钱塘门外作》此钱塘观潮之作,以白马奔腾,银山万叠形容潮浪汹涌壮观。

  ●乾坤浮一气,今古浸双丸。

  清·张照《观海》乾坤:天地。

浮:融。

双丸:指太阳、月亮。

两句写大海的景观,颇有哲理。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

  清·陈去病《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渚(zhǔ):水中陆地、小岛。

磨:摩擦。

炙:烤。

作者于1908年由上海乘船渡海赴汕头,到广东从事革命活动。

沿途看到海中壮观的景色:波涛翻滚、小岛朦胧、云天如碧、海面泛红。

诗句的境界开阔、意气豪迈。

有关大海的唯美诗句

1、普希金 《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感谢欣赏本篇优美的诗句文章,

描写大海的诗句

外 国 诗 三 首致 大 海普 希 金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海》。

二、解题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

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2、具体研习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

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3、欣赏品味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枣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

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枣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枣第二次流放的地方。

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品味和评判,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的生平又不甚了解,在欣赏品味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但决不要包办代替。

学生的欣赏品味只要不违逆诗歌的主题,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

)4、课堂训练(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举例:(1段-4段朗诵时的停顿与重音)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以上训练教师应作诵读指导。

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

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

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

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5、课堂小结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6、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诵读普希金的《致恰阿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篱 笆 那 边狄 金 森自读要求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解说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步骤1、总体把握,理清思路讨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层面上来阐述哲理的。

明确:两个。

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2、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①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

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②“我”想不想爬过篱笆

为什么

明确:想。

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③“我”能不能爬过

为什么

明确:能。

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④那么,“我”愿不愿爬过

为什么

明确:不愿。

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⑤讨论: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⑥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

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

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⑦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

“上帝”如果抛开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求世间美好的事物。

⑧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

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3、小结: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

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

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我 愿 意 是 激 流裴 多 菲自读要求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解说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

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因此讨论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自读步骤1、有感情地朗诵2、学生自行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①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②这些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的表现。

③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3、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①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我愿意”“只要”。

②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③讨论:这首诗多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明确: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

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

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

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

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

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

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

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

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

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

“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的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

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飘泊。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④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

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⑤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

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4、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

(略)5、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意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后半部分都是爱人的比喻。

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6、扩展阅读将莎士比亚《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见附录)、舒婷《致橡树》(略)和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这三首诗进行比较,理解体会三首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明确:《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30首,是表露诗人对于自己的恋人的仰慕之情;舒婷的《致橡树》塑造的是与爱人并肩站在一起的形象,表达的是对爱情的另一种理解:独立、平等、忠贞不渝。

而《我愿意是激流》写在诗人和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

诗人坦露自己真诚热烈的胸怀,表白自己无私奉献的心愿,不管这种奉献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作出什么样的牺牲,诗人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

在对爱情的奉献上,这首诗达到了巅峰,具有极其强烈的感人力量。

[附录]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英国]莎士比亚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红珊瑚远远胜过她嘴唇的红色;如果发是丝,铁丝就生在她头上;如果雪是白,她胸膛就一味暗褐。

我见过玫瑰如缎,红黑透白,但她的双颊,赛不过这种玫瑰;有时候,我的情人吐出气息来,也不如几种熏香更教人沉醉。

我挺爱听她说话,但我清楚音乐会奏出更加悦耳的和音;我注视我的情人在地上举步,枣同时我承认没见到女神在行进;可是,天作证,我认为我情人比那些被瞎比一通的美人儿更加超绝。

(屠岸 译)

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东临碣石 以观苍海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赞美大海的诗句有哪些

赞美的诗句没有找到但是有关大海或和大海相诗到几首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钱起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岑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大海的诗句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酒泉子 作者: 潘阆 长忆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湖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

陈子澜《恩波桥诗》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2.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唐 钱起 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 岑参 5.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唐 岑参 6.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