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诗句
不是整的: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整的: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于月亮的古诗(完整,急用,速度)
3 .枯木竹石图 风吹落叶舞晴空, 我奏狂歌唤英雄。
歌罢举杯问苍天, 苍天亦笑我精诚。
杯中自有天上月, 腹内更牵万种情。
一生大醉能几回, 何不豪饮到天明
24 .超然台 万盏美酒浸衷肠, 乘醉聊发少年狂。
风流多被风吹散, 我独一人欺霸王。
踏碎九霄凌罗殿, 何须弯弓射天狼
今日把酒邀明月, 一片诗情在汪洋。
关于月亮的五言绝句的古诗
1,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唐朝。
诗名:《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解释:小时侯,年少无知,误将月亮当作又圆又亮的白玉作的盘子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宋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解释: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诗名:静夜思解释:映照在井栏上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ps. 床是井栏的意思,不是卧室的床4,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孟浩然 唐诗名: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解释: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
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
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
“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
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
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5,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诗名:枫桥夜泊解释: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
“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时间。
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吝啬”到了极点。
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
“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
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
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
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
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
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
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
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6,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姜江水流:李白诗名: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解释: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所作,表现了对故乡山水与友人的依恋之情。
首二句写月,以“峨眉山”修饰“月”,则月成为峨眉山独占之月,可见爱月缘于乡情,而将高悬于秋夜天穹之月同时引入平羌江水之流,则江、天、山、月互映,诗境顿生。
平羌江,即今青衣江。
后二句承江水写舟行,由清溪向三峡,明月相随,而思君不见,怀人之情顿生,未点月而月恒在,写怀人而月为媒。
通篇写月,实亦写人,峨眉山月,亦即峨眉山人。
此外,四句中嵌入五地名,却流畅自如,略无斧凿牵强之迹。
关于月亮和草的诗句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