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歌咏莲花的诗句

歌咏莲花的诗句

时间:2019-05-04 17:07

古人歌咏荷花的诗有哪些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描写的是江南采莲的情景。

采纳哦

三个与莲有关的诗句莲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蜒立上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咏芙蓉 南朝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赏析本首诗最好具体到一个字或句子

南朝文学家沈约著有《咏芙蓉》: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在古代,芙蓉原是莲花的别名,所以,沈约的这首《咏芙蓉》,当是歌咏莲花。

可以说,历代赞美芙蓉的诗数不胜数,但此诗吟来也确实教人领略到其中的某些特色。

色彩鲜明是这首诗最醒目的特点。

那紫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房,绿色的池水,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而和谐的画面,这就为莲花的开放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环境色。

画面中那红色的花房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在莲花尚未盛开之际,诗人借助池边那本与莲花并无多大直接关系的花房为点缀,形成一个色彩亮点,可见诗人用心之良苦。

这时,也许有人会说:这一色块的安排倒也未必精彩。

试想,当莲花开的时候,就会出现朱房与红花争妍的局面。

全诗的主角当是莲花,全诗的主句应是“待我泛红光”,既然在周围环境中早已有朱红的色彩,那么莲花“泛红光”也就显得不那样突出,不那样光彩夺目了。

这是诗人刻意求工,但不意在此处有些顾此失彼。

其实,愚之认为此识有误,诗人刻意求工是真,但并非顾此失彼。

吟全诗可知,诗人始终没有对红莲盛开的情景作直接的具体的描写,只是“待我泛红光”。

这一伏笔的设置,有“朱房”之美这参照物,才使人有无限的遐想和期盼。

是“中池所以绿”,才“待我泛红光”,说明“中池”不满足现有的“朱房”之美,期盼莲花再“泛红光”,那么,这将“泛”起的“红光”,将是更加美丽动人的“美”,进而刻意求工出莲花之美是“美”上加美的美。

诗的第二个特点是,诗人注意显示画面的动感:“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其中不论是“摇”字还是“拂”字,显然那是经推敲而后用的。

这不仅是通过拟人的手法将“微风”、“轻露”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也使整个画面的动感得到了增强。

另外,诗中所展现的是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风是“微风”,露是“轻露”,再加上“摇”和“拂”之轻曼,这与清晨莲池的宁静气氛以及莲花那柔美的姿态是相协凋的。

诗的后两句最富有诗意,也最能体现此诗的特色。

诗人不是简单地描绘水绿花红的景象,而是借莲花自述,道出莲花的秀色与性格:“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莲池中的水本来就是绿的,而莲花则认为是出于“待我泛红光”的缘故,池水才“所以绿”。

此时莲花还未曾开放,但它那种洋洋自信的神情和清高的性格却已跃然纸上。

诗人采用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情趣,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诗句的内在容量和深化诗句的思想含意,从而达到“以少驭多”和“以浅寓深”的目的。

而且,耐人寻味的是,诗人始终没有对红莲盛开的情景作直接的具体的描写。

然而,不写却胜于写,这样可以使读者具有更为广阔的、驰骋想象力的余地。

至于说不写,诗人倒也写了,读者通过“待我泛红光”的诗句,不是已经能够预见到盛开的红莲那流光溢彩的风姿了吗

此诗构思巧妙,言简意浓,这就说明诗人对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驾驭已达到了轻车熟路的程度。

歌咏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