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意象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
《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
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相关练习: 试分析以下几首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1)《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 (1) 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
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含义深邃的意境:老松耸立,大山云遮,我寻访隐者,知道他在山中,却无法找到。
这些意象暗示我们隐者的超凡脱俗,行踪难觅,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怅;甚而引发人们思考,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我们都可望而不可及。
(2)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
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形容“芳华”的唯美语句有哪些
谁言寸草心,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古诗意境有哪些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雄浑壮丽清幽明净幽僻冷寂壮阔苍茫明丽清新高远深邃苍凉悲壮萧疏凄寂淡雅幽远闲适恬淡安谧美好清冷幽静意境分析要点一、绘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绘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
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析境: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二、析境: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三、悟情: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悟情:分析、想感情。
想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方法点拨)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方法点拨)意境,它包括景、面。
三方面缺一不可。
三方面缺一不可。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2、概括形象特点;概括形象特点;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答题步骤】答题步骤】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诗歌营造的意
什么是美在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论中的一个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
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
这方面的论述很多。
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源于原始的近乎图画的符号,如“日”、“月”、“水”、“火”、“山”、“川”、“马”、“牛”。
相对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与诗的意象表达手法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甚至有人据此提出“字思维”。
不过,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逐渐化。
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式中,象形的比重越来越小。
现代汉字已经成为一套趋于纯粹的语义符号。
于是,诗的意象表达,主要是借助一个个代表物象的词汇,而不是依赖组成词汇的单字本身的形象性。
尽管如此,汉字残存的象形特征,对于诗的意象表达,还是不无助益的。
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人庞德(1885-1972)就曾感叹道:“用象形构成的中文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的是诗的,相反,一大行的英语字却不易成为诗。
”\ [编辑本段]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人却往往混为一谈。
《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
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唐诗之“意象”名词解释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
《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
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金屋藏骄典故出自何处
【典 故】“金娇”典故的核心人物个,一个是‘藏娇’的汉武帝刘彻,另一个是‘被藏娇的娇’。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娇就是指陈氏,汉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大汉孝武陈皇后,血统上也是汉武帝的嫡亲姑表姐。
陈氏的小名叫‘阿娇’,世人称之为陈阿娇或者陈娇。
她父亲是堂邑侯陈午,堂邑侯府是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母亲是汉景帝刘启的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有后宫美人王娡生子刘彘(后改名刘彻),排行第十。
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宠妃栗姬生子最多且生育了皇长子——刘荣。
景帝把无出的薄皇后废黜后,最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馆陶长公主打算将女儿陈阿娇许配太子刘荣,以期日后成为皇后。
她使人问栗姬的意思,谁知栗姬恼怒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荐美女分宠,竟然断然拒绝。
馆陶长公主震怒,遂起废太子之心。
此时,后宫美人王娡发现有机可乘,于是屈意迎合、百般讨好馆陶长公主,为自己的儿子刘彻(当时只是胶东王)谋划夺取太子宝座。
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
”胶东王刘彻说:“要啊。
”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
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
”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
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此典故载于 汉·班固《汉武故事》。
馆陶长公主见阿娇和刘彻年纪相当,从小相处和睦、感情也融洽,就同意陈阿娇和刘彻这对姑表姐弟正式订立婚约。
两人成年后更是举行大婚,结发成夫妻。
‘金屋藏娇’是一个传诵千年的婚姻传奇,是一个男子 对自己之原配正妻 许下的承诺。
‘金屋藏娇’婚姻的缔结是当时汉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因为陈阿娇和刘彻的定婚,馆陶长公主转而全面支持刘彻,朝廷局势大变。
长公主向弟弟景帝进言:栗姬崇信邪术,日夜诅咒其他妃嫔;每与其他妃子遇见,往往唾别人的背后,肚量十分狭隘;恐怕一旦为后,吕后人彘的惨剧就会重演
景帝闻后打算试探栗姬,于是有一天问栗姬:“我百年后,后宫诸姬,皆已生子,你应善待她们,千万别忘记了。
”一面说,一面暗中看栗姬的反应。
谁知栗姬脸色忽紫忽青,半天不发一言,并且转过脸不看景帝。
景帝暗中叹气,易储之心遂定。
他刚出宫门,就听见里面有栗姬的哭骂声,其中隐约竟有‘老狗’二字。
景帝怒而去。
后长公主与与景帝及窦太后闲聊,每每夸刘彻之聪毅仁孝。
景帝动意,于是找借口废太子荣为临江王。
栗姬失宠,贬入冷宫,以忧死。
汉景帝去世后,刘彻即皇帝位,立原配嫡妻陈氏为皇后。
在汉武帝执政初期,由于政见上和祖母窦太皇太后有分歧,刘彻几乎失位。
武帝当时没有力量和窦氏较量,窦太皇太后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汉武帝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罢免,甚至有大臣被逼死狱中。
当时刘彻的母亲王太后就经常警告他:你新即皇位,大臣未服。
先为改制,太皇太后已怒。
现又忤怒长公主,必重得罪,宜深慎之
汉武帝转而采取韬光养晦政策,从建元二年至建元六年间,他四处游浪射猎,不问大政方针。
有赖于皇后陈阿娇作为唯一的外孙女极受窦太皇太后宠爱,再加上陈家以及馆陶长公主的全力支持,才使汉武帝有惊无险保住帝位。
直到此时,‘金屋藏娇’就象当年人们预想的那样,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羡慕不已的婚姻传奇——年轻的皇帝夫妻琴瑟和谐、患难与共。
祖母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亲政,终于得以大权独揽,彻底走出了危机。
可叹的是,‘苦尽’后却未有‘甘来’,能‘同患难’的夫妻却不能‘共富贵’。
陈皇后出身显贵,自幼荣宠至极,难免娇骄率真;且有恩于武帝,不肯逢迎屈就;与汉武帝渐渐产生裂痕。
兼岁月流逝,却无生育;武帝喜新厌旧,爱弛。
汉武帝喜好女色,多内宠,后宫无数:元朔中,上起明光宫,发燕赵美人二千人充之,率皆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年满三十者出嫁之。
掖庭总籍,凡诸宫美女万有八千。
建章、未央、长安三宫,皆辇道相属。
幸使宦者、妇人分属,或以为仆射,大者领四五百,小者领一二百人。
常被幸御者,辄住其籍,增其俸,秩比六百石。
宫人既多,亟被幸者数年一再遇。
挟妇人媚术者甚众。
选三百人常从幸郡、囿,载之后车,车上同辇者十六人,充数恒使满,皆自然美丽,不假粉白黛绿。
侍尚衣轩者亦如之。
尝自言:‘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
’后宫中,汉武帝同母姐平阳公主进献的女奴卫子夫最先为汉武帝生育三女一子。
此时,汉朝宫廷里发生一件真相莫测的‘巫蛊’案,矛头直指被汉武帝冷落已久的陈皇后。
巫蛊,是古代信仰民俗;巫鬼之术或巫诅(咒)之术是用以加害仇敌的巫术。
巫蛊起源于远古,包括诅咒、射偶人(偶人厌胜)和毒蛊等。
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由于古人迷信,对巫蛊的威力深信不疑。
‘巫蛊’自古是宫廷大忌;又因为操作简便,说不清道不明,被怀疑者根本无法自辩,一直是栽赃陷害对手的绝好伎俩。
综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无数后妃、重臣、皇子和公主冤死在这两个字上。
刘彻二十七岁时候,以‘巫蛊’的罪名颁下废后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
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自此,汉武帝把陈皇后幽禁于 别宫长门宫内,未死此身不令出。
到这一刻,金屋崩塌,恩情皆负。
于此,‘金屋藏娇’与同时代的‘凤求凰’以及后来的‘青梅竹马’一起,都成为了关于‘承诺’和‘背信’、‘爱情’和‘婚姻’的笑话。
陈皇后数年后病逝,最后以翁主之礼与其母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一起葬于窦太后陵墓侧,即陪葬于汉文帝的霸陵。
天可怜见,她最后是和疼爱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公埋葬在一起,而不是埋在‘妃园’。
此时,‘金屋藏娇’的故事彻底落幕。
留给人们的是长长的叹息,留给历史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悠远的回响。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诗句随着‘金屋藏娇’的故事流传至今,寄托后世无数俊杰对这位美丽高贵皇后的充分理解和无限同情。
陈皇后的被废,明面的罪名是‘巫蛊’。
但陈后之‘巫蛊’一说,后世多认为推敲起来破绽百出,总体上匪夷所思。
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汉武帝废后的真正原因是‘防患外戚’。
综观汉武帝的一生,一直和外戚权势缠斗,制衡、打压、剪除和利用等等手段更是轮番使用:得帝位是因为外戚(馆陶长公主和堂邑侯陈府),几乎失帝位也是因为外戚(祖母窦太皇太后和窦家);执政前期对抗外戚干政(主要是其母王太后和舅舅田蚡),中后期是打压平衡外戚军权(卫子夫卫青家族集团,李夫人李广利家族),晚期更是为了防止外戚对下一任皇帝的干扰而直接冤杀了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
从后宫朝堂争斗中胜出的汉武帝深刻了解外戚势力的难缠和厉害。
所以,当刘彻掌握实权后,陈家的财势立刻从陈皇后的优点变成了她不可宽待的错误。
为了皇权能独霸天下,为了避免陈家成为继窦家之后又一个权倾朝野的势力,汉武帝剥夺陈皇后的后位以打击陈氏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皇后之位”的得与失,本质上永远是政治斡旋的结果。
陈阿娇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在女儿失位后,为女儿花千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这就是所谓“千金买赋”。
《长门赋》是西汉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之一,情深意切,十分感人。
但汉武帝仅仅对《长门赋》表示了称赞。
陈皇后被废后两年,因为生皇长子刘据,且异父弟弟卫青有军功,卫子夫被立为皇后。
附言:“君思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这两句诗形象概括出“君恩无常”这一古代宫女悲剧人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后宫女子之间为争宠夺爱而发生的拼斗,不仅表现在生育皇子方面,还表现在妃嫔的姿色上。
皇帝基本都是喜新厌旧的,后宫美女如云的前提下对任何人的专宠都是暂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新的美女取代昔日曾经宠极一时的佳人。
一旦失宠,就只能无可奈何地咀嚼“红颜未老恩先断”的苦果,接受老死深宫的结局。
中国数千年,后宫故事血泪斑斑。
朝三暮四,喜新厌旧,今日备加宠爱,贮以金屋,明日则翻脸无情,刀剑加身的事情层出不穷。
相比之下,汉武帝对原配妻子陈皇后还是手下留情、非常优容的;除剥夺皇后名分外,废后在衣食用度上皇后级别待遇不变,并且余生居住于 别宫长门宫 而不是宫廷诏狱,最后得以寿终正寝。
汉武帝其他的女人则不同,除了有幸早死的,下场都很惨。
比如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别号钩弋夫人)是被无罪被汉武帝蓄意杀害的。
其他所有生育过子女的后宫女人,在汉武帝驾崩前也都被他用各种罪名处死了。
其中,遭遇最悲惨的是第二任皇后卫子夫了。
卫子夫出身于世代奴隶的家庭。
卫子夫姐妹兄弟并不同父,和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一起全都是私生子;其家族境遇之不幸和窘迫可见一班,可以说是任人欺凌、卑贱之极。
卫子夫以女奴之身进位为汉朝皇后,成为后人口中的‘未央宫神话’,简直就是奇迹。
可悲的是,神话破灭起来比‘金屋藏娇’的童话更痛苦更彻底。
卫子夫是在身前被汉武帝下诏废除皇后之位,最终畏罪上吊自杀的,死后更是尸骨无存。
她生前眼睁睁地看自己所有的子女孙辈全惨死在自己前面而无力救援,心中之苦楚可以想见。
注:《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
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
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全文是: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
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
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
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
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
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
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
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
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
翡翠协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
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
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
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
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
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
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
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
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
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
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
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肠。
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
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
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
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
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
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殃。
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
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
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
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
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
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
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
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大汉天子》剧中的琴曲实际上是古琴名曲《长门怨》,初出清代民间,作者不祥(见《梅庵琴谱》一九三一年版),是后人根据汉武帝后陈阿娇谪居长门宫之事谱成。
后人以司马相如名篇《长门赋》之意为曲意,作琴曲《长门怨》:自从分别后,每日双泪流.泪水流不尽,流出许多愁;愁在春日里,好景不常有;愁在秋日里,落花逐水流;当年金屋在,已成空悠悠;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愁; 朝闻机杼声,暮见西山后;惟怨方寸地,哪得竞自由; 青丝已成灰,泪作汪洋流;愿得千杯饮,一枕黄梁游; 可怜桃花面,日日见消瘦;玉肤不禁衣,冰肌寒风透; 粉腮贴黄旧,蛾眉苦常皱;芳心哭欲碎,肝肠断如朽. 犹记月下盟,不见红舞袖;未闻楚歌声,何忍长泪流; 心常含君王,龙体安康否;夜宴莫常开,豪饮当热酒; 婀娜有时尽,甘泉锁新秀;素颜亦尽欢,君王带笑看; 三千怯风流,明朝怨白首;回眸百媚休,独上长门楼; 轮回应有时,恨叫无情咒;妾身汉武帝,君为女儿羞; 彼时再藏娇,长门不复留;六宫粉黛弃,三生望情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