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字是真字的诗句
忆江南 作者:冯延巳 玉人贪睡坠钗云, 粉消香薄风天真 ----------------------------------------------- 浣溪沙 作者:贺铸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拚君真。
物情惟有醉中真。
----------------------------------------- 采桑子 作者:晏几道 浅笑微颦, 恨隔垂帘看未真。
----------------------------------- 采桑子 作者:晏几道 歌罢还颦, 恨隔炉香看未真。
---------------------------------------------- 采桑子 作者:晏几道 齐斗堆金, 难买丹诚一寸真。
------------------------------------------------ 鹧鸪天 作者:姜夔 娇儿学作人间字, 郁垒神荼写未真。
-------------------------------------------------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天净沙》乔吉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己亥杂诗》龚自珍 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
——《感遇》九 陈子昂 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
——《观荆玉篇》陈子昂 今朝紫气新,物色果逢真。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陈子昂 惠风吹宝瑟,微月忆清真。
——《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议泰之二使 》陈子昂 何事须夫子,邀予谷口真。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王维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王维 迹峻不容俗,才多反累真。
——《过太乙观贾生房》王维 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为张(亻贵)赠阎使臣》王昌龄 寒夜天光白,海净月色真。
——《送韦十二兵曹》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琴》王昌龄
【魔道祖师】宋岚说“待他醒来,说对不起,错不在你”这是他生前没能
我来介绍一些吧,恩恩,我明白楼主的意思,像这种午后茶香慵懒静谧清爽(好多的形容词啊- -)的歌我也很喜欢呢~楼主听一下吧:1.Valder Fields——Tamas Wells 这首一定要听,我不说了,撞着墙的推荐~2.never grow old——cranberries 听着这首歌让我有种想躺在草地上被太阳晒死的冲动。
3.heaven please———Devics 一首很悲伤充满哥特气质的歌曲,钢琴很凄美映射着夏季侧面的悲伤。
4.Love In December——Club 8 这首可是压轴的哦
绝对符合你的口味,还带一点迷幻的味道,一定要从头听到尾。
5.Let the sun shine in——frente 这首歌应该听过吧,很可爱的腔调。
6.My Prayer——Devotion 一首很适合晚上听得歌,歌词大意是一个男孩在为心爱的女孩祈祷。
7.The Saltwater Room ——Owl City 可是我的空间的背景音乐哦~据说是一个人失眠的时候写的。
8.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藤田惠美 歌手谁然是日本的,但歌曲是英文的,很浓郁的田园味道9.Love Has It All—— 王菀之 歌手谁然是香港的,但歌曲是英文的,很浓郁的田园味道- -【友情提示】我推荐的歌最好到“搜狗音乐”去找,百度太少,有些找不到,那里的歌较全。
恩恩,就是这样,望采纳,有问题CO我。
最后加上一句:原创成果,转载无碍,抄袭可耻
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作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题解 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作于上元二年(761)秋八月。
安史之乱中,杜甫历经坎坷,被俘复逃离,为官又弃官,“三年饥走荒山道”,辗转来到成都。
上元二年春天,知命之年的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草堂,总算有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并靠故交严武的接济,过上了稍稍安定的生活。
不料到了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弄得屋漏床湿。
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就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这首诗正是这样。
面对苦难的处境,杜甫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免受其苦。
并且表达出宁苦己以利人的高尚情怀。
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境界,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宋代诗人郑思肖《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就写道:“雨卷风掀地欲沉,浣花溪路似难寻。
数间茅屋苦饶舌,说杀少陵忧国心。
” 句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的秋空,辽远高阔,谁料想忽然刮起一阵狂风,怒吼着,霎时间把我茅屋上的三层茅草都给掀掉了。
茅草飞越了江水,散落在江对岸,有的高挂在林梢,有的沉落在塘坳。
起句交代时间,然后用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句句押韵,给开篇就带来一股气势。
“风怒号”三字,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
“卷”有连底刮跑的意思,不仅富有动感,而且满含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茅屋,刚刚定居,秋风却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使他不得安居,这怎能不令诗人万分焦急
“挂罥”,悬挂,缠绕。
“坳”,低洼之处。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我年老无力,竟忍心当面作起了盗贼,公然抱起茅草,躲入竹林里。
我唇焦口燥,不能再继续呼喊了,回家来扶着拐杖,空自叹息。
这里又从天地写到人。
前三句写群童大摇大摆地当面“行抢”,后二句写自己的无可奈何。
前后一对照,群童顽皮无赖、诗人体衰无力的神态跃然纸上。
“忍能”句表现的是诗人焦躁愤慨的心情,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
用诗人《又呈吴郎》诗中的话说,即“不为困穷宁有此”
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
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过了一会儿,狂风停息,黑云如墨,秋空阴沉迷蒙,一下子就昏暗了。
盖了多年的布被冷硬如铁,娇儿的睡相不好,被里被他双脚乱蹬,都蹬破裂了。
正当诗人无奈和叹息时,天色又变了,这是风雨的前兆。
“俄顷”两句,以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心境。
“布衾”两句,写生活的窘困,被子用了多年,又破裂了,已不足以御寒,隐含着诗人难以为家的隐痛和不安。
“俄倾”,不久,顷刻之间。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漏雨,床头被淋湿了,屋子里没有干的地方;而雨仍密密麻麻,不肯停歇。
自从变乱以来,我就很少睡眠;在这样漫长的夜晚,湿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
这一段虽是些琐事的絮叨,却能让人清晰地想见诗人独坐床上、仰天长叹的凄苦情景。
“自经”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丧乱”,指安史之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个个欢乐开怀;无论风雨如何吹打,房屋都安稳如山
这几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颜”的理想。
诗句情感愉快,境界阔大,声音宏亮,铿锵有力,从诗人自己痛苦生活的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安得”句,是欲得而不能的一种想象。
“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
“寒士”,本指贫穷的读书人,这里泛指所有贫寒的人们。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唉,什么时候,我眼前能突然见到这样的房屋
到那时,即便惟独我的房子破漏,让我受冻甚至冻死,我也心甘情愿
诗人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
他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穷苦者的温暖。
对比白居易《新制布裘》诗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那只是推身利以利人,尚不及杜甫的“宁苦身以利人”。
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诗人欲以“吾庐独破”为代价,幻化出“广厦千万间”,这与其说是诗人“不爱一身而爱天下”,倒不如说是诗人激愤郁结之情的体现。
评解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两韵一转,多次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这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 全篇可分为四段。
从开头至“塘坳”为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
从“南村”至“叹息”为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
从“俄顷”至“何由彻”为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
从“安得”至最后为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自己如此落魄的情况下 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 而是天下如此之多的很自己情况相通的人 希望他们有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 遮蔽之所
求带晚字和凉字的诗句(>ω<*) 或者说古风一点编出来的也行叭 七字以内
带晚字: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红》晚凉天净月华开——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寂寞空庭春欲晚——刘方平《春怨》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晚来天欲雪——白居易《问刘十九》兴尽晚回舟——李清照《如梦令》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看取晚来风势——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带凉字: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碧天凉冷雁来疏——李郢《江亭晚望》北风其凉——《诗经·邶风·北风》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一番雨,一番凉——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凉生枕簟泪痕滋——李清照《南歌子》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凉冷三秋夜——白居易《秋雨夜眠》“凉”字开头的诗句可以参考 接龙大全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谁写的?
“,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意思是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
也就是说,徽州之美是人的想象力抵达不到的地方。
想去而去不成这诗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的。
最后他还是没去成 原因也就成了一个悬念 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
游黄山白岳不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无梦到徽州。
诗序说明了汤显祖当时的生涯状态:乏绝者,潦倒也,困穷也。
那么在穷困潦倒时他的朋友为啥要建议他去徽州呢
那可绝不是现在的休闲体验游哦,肚子没着落,休啥闲哦。
无非希望到徽州寻求复出的机会,而这机会应该还是寄托在身上。
万历十九年(1591),就已退休回徽州歙县故里。
只要看如今还矗立在内的八脚牌坊,就知道许国当年在朝廷的身价地位。
虽然退了休,但许国既曾是皇帝的老师又是重臣,只要他愿意推荐,汤显祖的人生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汤显祖的友人吴序当是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重修师生之谊,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
诗句“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
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其黄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
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
这也许还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明清时期名满天下,,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
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又有啥关系呢
汤显祖那时被建议到徽州去,不是去求人,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许国也,仙道者齐云山也,而最现实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风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因此,这首诗如被理解为作者对徽州风光的赞美,就大错特错。
它应该表达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如果把“”改为“一生痛绝处”,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
这可不是我改的,见于署名文章,其原文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句。
”这“痛”似乎是因为没有做梦到过徽州而来的,殊不知汤显祖后半生之痛来自徽州啊。
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话,他应该会模仿南朝民歌的结尾两句:“,吹梦到西洲。
”不是徽州不美,是显祖先生生不逢时也。
不过,原来徽州治下婺源终于划在汤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也许算是对误解的补偿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