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康有为的诗句
“龙云远飞驾,天马自行空。
”踌躇满志,眼界开阔,追求言论自由,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牺牲精神。
1、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
《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
这当然是荒廖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2、、康有为的事业成就涉及多方面,皆有惊人建树,仅著述就有700多万字,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辑成《南海先生诗集》。
代表诗篇即《出都留别诸公》5首,其中对国家危亡命运十分关切,意气豪迈。
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先河。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和《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然而多年来,很少能见到康有为著作的全貌。
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不仅出版了全集,而且还出版了奏议、家书、政论、未刊遗稿等,身后备极哀荣,而学贯中西、放眼世界的康南海则受到很冷遇。
3、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之一》沧海惊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
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
岂有汉庭思贾谊,拚教江夏杀祢衡。
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4、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得不到采用,觉得很郁闷,同时对中国前途比较担心 。
5、唐衢:唐衢,唐中叶诗人,屡应进士试,不第。
所作诗意多伤感。
见人诗文有所悲叹者,读后必哭。
尝游...时人称唐衢善哭。
事见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6、岂有汉庭思贾谊,拚教江夏杀祢衡:那有一方面号称思慕人才,一方面又把人才赶跑的。
当时清朝号召“公车上书”征集天下人才,康有为高高兴兴跑来了,人家却没录用他。
祢衡:汉末名士,却被曹操不容,故意打发他到江夏,叫黄祖杀了他。
7、陆沉预为中原叹:陆沉,沦陷的意思。
他预计中原陆沉已经不远了 。
8、鲁二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
鲁有两生不肯行。
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也是属于应诏但是不能阿谀权贵以至返回的人,作者以之自比。
9、独立飞来缥缈峰: 作者自比。
10、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香草在怀,作者比喻自己怀才,却跑来跑去无人能用。
11、千山风雨啸青锋:意思是朝廷既然不用我,我只好跑到山里仰天长啸了。
12、“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万灵,众神。
13.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康有为在他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装扮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借孔子的名义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革的理论。
其原因是:(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植根深厚,影响深刻。
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阻力太大(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程度不高,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仓促登上历史舞台的,因此,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之,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反映,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
康有为评价苏轼
没找到康有为评价苏轼的句子,其他也可参考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誉苏东坡为:“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康有为《长城》诗
登万里长城 康有为(清)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
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
百万空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作者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
清末维新运动领袖,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转为保皇派。
早期诗歌能反映现实,风格雄浑,富有爱国激情。
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进京应试落第,夏历八月单骑游居庸关万里长城,写下了这两首诗(《康有为年谱》)。
诗中着意描绘了莽莽群山、巍巍长城的壮阔景象。
前诗结句,称颂秦始皇筑长城乃惊人壮举,这在文人古诗中,实属少见。
面对巍峨长城,自然使人忆及抵御外侮,而当时中国却正被列强四面蚕食。
后诗尾句“百万控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正表现了作者当时这方面的复杂而悲凉心境。
求对康有为的评价200字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有关他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等方不住面争论的问题很多,下面选取五个争论较大的问题作一回顾。
\\r 第一个问题,康有为是哪个阶级的政治代表?有的论者认为康有为领导的改良主义运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中刚由官僚、地主、富商中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
而有的论者则认为康有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还有的论者认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反映了“正在上升的、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们要求革除旧制,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r 第二个问题,康有为早期思想的特质是什么?有的论者认为今文经学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主要理论。
而有的论者则认为康有为运用的是今文经学的躯壳,而进化论才是使其改革思想大放异彩的灵魂。
还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早期思想体系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将西学融入中学,将今文经学对抗古文经学,将明末遗民思想充实儒学,将陆王心学排斥程朱理学,将佛学扩充儒学。
\\r 第三个问题,康有为变法纲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康有为的变法纲领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康有为提出的变法纲领是开制度局。
第三种观点认为康有为的变法纲领是变官制。
第四种观点则把康有为变法的纲领概括为“变科举,兴学校,更旧法,变官制,削君权,伸民权,开国会,定宪法”。
\\r 第四个问题,康有为从主张开国会、立宪法转变为开制度局,是不是一种“倒退”或“背叛”?一种观点认为康有为的这种行为,表明了他政治上的严重倒退。
有的论者指出,“改良派一争取到接近皇帝的机会,马上就把自己的政治纲领抛到一边去了”。
究其原因,“屈服于顽固派的压力,害怕‘愚民’起来造成大乱,这是康有为政治上发生倒退的根本原因”,此外与康有为的“个人的遭遇也有密切关系”。
康有为诗句“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封疆”中的“长河”指的是
度百科康有为的贡献 比较
怎么评价还有比较康有为与梁启超呢
康、梁关系的演变是耐人寻味的。
应该说,康、梁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都曾为使中国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然而,在历史的转折与大变革面前,一个固步自封,僵化保守,拒绝接受新事物和新变化;一个善于吸收,因时而变,努力挣脱传统事物与文化的束缚,师生的分歧乃至最后分裂是理所当然的。
康有为是梁启超治学和从政的导师,二人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着名人物,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与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一唱一和康有为出生在世代学习理学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聪明,但对科举考试兴趣不大,多次参考,均名落孙山,对此他却并不十分在意。
1879年,22岁的康有为在游历过为英国殖民者霸占了近40年的香港之后,对于西方文明有了些感官上的认识,觉得英国人“治国有法度”,不像古代所谓的“夷狄” 那样没有文化。
于是,他开始钻研西方的科学知识,逐渐成长为当时学术、思想界的先行者之一。
根据清朝的有关规定,一般老百姓是不能直接给皇帝上书的。
康有为不管这些,1888年,身为老百姓的康有为,首次向皇帝上书,分析当时国内和国际的形势,提出了改革法律、沟通民情、提防小人的改革方案。
光绪皇帝虽然并没有看到这封上书,但康有为却赢得了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注意起他来。
1890年春,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已33岁的康有为。
此时的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可以说是少年有为;而康有为虽然年龄较大,但因科举考试不顺,此时不过是一名监生而已,在“学历”上比梁启超低一格。
按照当时的科举习惯,梁启超中举在先,应是康有为的“前辈”,所以梁启超心中自然有些沾沾自喜。
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梁启超后来追忆这段往事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佛教用来形容佛祖说法时的词语),当头棒喝之后,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拜监生康有为为师。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自然扩大了康有为的影响。
于是,不少优秀 青年接踵而来,康有为便在长兴里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
从康有为那里,梁启超学到了一些做学问的基本方法,为他以后的学术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
”从此,在康有为的引导下,梁启超逐渐成长为康有为的左膀右臂。
梁启超师从康有为,不仅是他从政生涯的开始,而且也是他进入学问殿堂的起点。
他曾说过:“启超之学,实无一字不出于南海。
”不过,此时师弟二人在思想上还是有一些分歧的,只不过这些分歧不是太大而已,但却也种下了日后恩怨的种子。
若出两人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支持下,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但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反对,9月21日,维新运动宣告失败,前后仅仅历时103天
因1898年为旧历戊戌年,故这次改革又称为“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先后逃亡到日本。
康有为手捧自称是光绪皇帝缝在衣服里的所谓“诏书”,继续宣传他的保皇保教主张。
起初,梁启超像从前一样,惟师命之是从,可渐渐地,随着对西方资产阶级着作的大量阅读,他的政见发生了显着变化,与从前“若出两人”。
最主要的变化是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特别赞同被称为“最后一个无所不知的人”的英国思想家约翰·穆勒的名言:“人群之进化,莫要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并以《自由书》为题,写下一组文章,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认为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是医治中国痼疾的良方,认为中国若能采纳其思想,必将出现大同盛世。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也从保皇转向革命,这段时间,他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的来往开始密切,有时甚至在三更半夜还拥被长谈,结果便有了合作组党的计划,“拟推(孙)中山为会长,而梁(启超)副之”。
梁启 超甚至召集其他同学,联名致函康有为,劝其退休,“息影林泉,自娱晚景”。
康有为得知梁启超倾向革命的思想之后,非常生气,立即严令其离开日本到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并斥责其倡导革命的错误。
由于多年来,梁启超已养成了对康有为的敬意和畏惧,他只得在表面上答应悔改,但实质上并未放弃对革命的信仰。
康有为的人物评价
康有为的人物评价: 康有为是参与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他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较低。
这是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成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与洋务派主张的“以夷制夷”并无二致。
一曰: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深刻地指出:“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举宪法的旗帜对封建专制进行质疑和挑战的学者和改革家。
虽然他的改革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作为近代中国宪法思想启蒙的第一人。
正如卡西勒在评价欧洲的思想启蒙时认识到,从历史上看,尽管启蒙哲学热衷于进步,并力图粉碎旧法律的框架,建立新的人生观,然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却是屡屡返回那些哲学的老问题上去。
这种一方面和近古和现存的秩序作斗争,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回到古代思潮和问题上去的两重性同样可以用来理解康有为在宪法问题上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进一步来看,康有为试图结合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剧性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方法,移植和借鉴国外的法学经验,并兼顾该国国情的思路,却被后来的学者所继承。
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
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广厦长素究为谁
南海先生康有为。
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
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立学规。
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
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
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