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隋炀帝批判诗句

隋炀帝批判诗句

时间:2014-01-14 03:39

隋宫这首诗从哪几个角度讽刺了隋炀帝

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城作帝家”点题。

诗人把长安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峨壮丽,高耸入云。

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

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

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

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

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亡国之君这一主皆而驱使笔墨的。

  三、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诗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

据史书记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多次到江都去玩;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行罢了。

诗人从隋炀帝贪图游乐的众多史实中,信笔拈取他耽于乘舟出游这一典型事例,予以讽刺。

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

说它“实”,是因为它是以历史故实和隋场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所以尽管夸大其事,而终不失史实和人物性格之真;说它“虚”,是因为它揉入了诗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

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

艺术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玉玺”一联是深得此道的佳句。

在修辞上,此联采用了上下蝉联、一气奔腾的流水对,使诗句呈现出圆熟流美的动态。

  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涉及有关杨广逸游的两个故实。

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

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

”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

“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

“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

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

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

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实,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

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

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

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

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

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古人称赞隋朝大运河的功绩的诗句有哪些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随后是“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其次,隋灭陈后,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

当然后来运河变成了隋炀帝下江南乘龙舟游的目的。

修建运河可以说是:弊在当时 功在千秋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

他在位期间“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东征高丽”等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

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

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

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

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

“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

劳民伤财导致灭国。

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

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

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

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历史问题 关于隋炀帝 客观帝进 主观帝不要来了

听好了,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隋炀帝的功主要是领兵灭陈统一全国,修建完成大运河、开创科举过就太多了:1、修大运河是好的但过急了,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和秦始皇修长城如出一辙,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2、三次远征高丽,打高丽是对的,不但隋炀帝打李世民打就连软弱的唐高宗也打,不打不行啊,那是的高丽就如同明朝时的后金(后来的满清)一样,其目的并不是历史教科书说的那么猥琐,“不给子孙遗祸也”。

但是打法太愚蠢了,也太忽视内部矛盾了,忘了“攘外必先安内”了。

3、隋炀帝荒淫无度,每日御女无数连幼女也不放过,这你看看24史就有精彩介绍,不是我瞎说的4、为了一己之利,蒙蔽其父废太子杨勇立自己为太子,然后杀父淫母杀杨勇一家,丧尽天良。

总之,隋炀帝使历史上典型的暴君,但是这个人也有优点,他非常聪明,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偏听偏信,喜怒无常,比如《资治通鉴》中说他统治后期天下大乱,但是谁也不敢告诉他宫外的情况,谁说了杀谁,他也不是不知道还对着镜子叹息“大好头颅,上来取之”,明知自己将亡但死不悔改,这样的人真是千年不遇,现在历史上有一些歪风,就是给历史人物瞎平反,以此标新立异,可笑可叹,好好读24史,千万不要相信野史。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此句是何义

有何思想情感

(隋宫 李商隐)

时值深秋,树叶凋零,花儿败谢,不免会让人有找那个淡淡的伤感

生长多年的老垂柳,也已经好像在昭示着生命即将结束,黄昏时候乌鸦在枝头叫着,更加让人心生感伤

隋宫 李商隐诗与《西塞山怀古》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隋炀功劳在历史上是可见的,他显赫却饱受争议,世称他是暴君,但是过不能掩功,功世,只是历史的局限性导致的。

隋炀帝继位后,科举制度由此创立,为朝廷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有志之士出仕提供了渠道。

随后修订法律、兴办学校,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境》、《区宇图志》,对于保存我国古代典籍做出了卓越贡献。

公元605年派人修建东都洛阳,只一年便修好了雄伟的宫殿。

随后,又派出大量劳力开凿大运河,沟通黄淮河水系,这条运河南北连通,成为一个重要的水运动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朝大运河。

在军事上,几征高丽,致使高丽请降,隋朝疆域拓宽。

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洛阳,开凿运河征用了大批劳动力。

东都洛阳只一年就修好,必是征用大批劳动力,日夜赶工。

开凿南北运河更是死伤无数,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再加上杨广暴戾,动辄杀掠,后期导致民怨四起,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