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信念坚定的诗句(词句)越多越好
表现自信的诗句1、莫道桑榆晚霞尚满天。
——刘禹锡 2、但用东山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 3、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 6、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曹·雪芹 7、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 1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1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12、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 1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14、直将云梦吞如芥,不信君山铲不平。
——曾国藩 1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16、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 1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 1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贾岛《剑客》 1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 2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龚自珍 2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 2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2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 24、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赤壁怀古》 25、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 26、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吕坤 27、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28、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顾炎武 29、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流三千里。
—— 3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1、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 3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3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3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3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出自哪首诗
不第后赋菊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 黄
—884),曹州冤今山东省菏泽市牡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
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
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
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所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1], 我花开后百花杀[2]。
冲天香阵[3]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4]。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
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2]杀:凋谢。
[3]香阵:阵阵香气。
[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
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
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
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
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
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
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
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
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
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
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
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
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
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
何等俊伟
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
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
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
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
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形容信心的诗句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 只等呵,直等到秋高气爽,人们迎来了重阳佳节,菊花(我的种族)啊,要盛开怒放,看百花凋谢,消散了芬芳。
菊(我种族)的香气向云天直冲,弥漫在整个长安城中。
秋菊(我的种族)在这里栽遍;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一队队黄金铠甲的战士,都是京城胜利的英雄)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
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
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
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
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
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
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
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
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
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
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
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
何等俊伟
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
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
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
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
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