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两句诗是什么,句中运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
石壕吏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揭露了战乱,兵役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人们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中最能表现诗歌主旨的两句诗是
吏呼亦何怒,妇啼亦何苦 我学的时候是这个不过版本很多的
《石壕吏》归纳诗歌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作者描写的有吏夜捉人 连老妇也被抓 揭露了官吏的残暴,朝廷的昏庸无能 烘托出战争的惨烈 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中老妇的性格特点
诗歌的主旨句是哪句
杜甫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的叙事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叙事诗,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吏”“三别”就是这样一组叙事诗。
在这组叙事诗中,杜甫将自己的真实经历熔铸成篇,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中,唐王朝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历史画卷,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
《石壕吏》是其中流传最广、最受后人推崇的一篇。
对《石壕吏》,宋黄鹤注曰:“观‘急应河阳役’之句,当是乾元二年九节度之师溃,子仪断河桥,以余众保东京时作。
”由此可知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九节度使大败于邺城之后。
宋王回评此诗云:“驱民之丁壮,尽置死地,而犹急其老弱,虽秦为闾左之戍不甚也。
呜呼
其时急矣哉
”此诗生动地描绘了邺城兵溃之后,为了抗击安史叛军,唐朝百姓被迫从征,以至家破人亡的悲惨画面,展现了杜甫深切的忧国忧民情怀。
整首诗情节完整,对话生动,反映现实深刻。
诗中主要人物老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对老妇的性格特征却一直未见深刻阐释。
直到明末清初,王嗣奭著《杜臆》,评点《石壕吏》之后,才使得人们对老妇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王嗣奭评云: 此老妇盖女中丈夫,至今无人识得。
“吏夜捉人”,老翁走,此妇出门,便见胆略,而胸中已有成算。
老翁之逃,妇教之也。
吏呼则真,而妇啼一半妆假,前致辞未必尽真也。
三男亡其两男,存者偷生而不敢归;家下止一乳孙,母恋子故未去。
然无完裙,不堪偕汝去,宁使老妪随至河阳执炊,不敢辞也。
吏虽怒,而到此亦心软矣。
非不知有老翁在,而姑带老妇以覆上官,必且代妇致辞而纵之使归,所云“备晨炊”,设词也,吏不知也。
此语夜久始绝,至晨行而独与翁别,则妇夜去矣。
翁亦自知可免,故敢出而别客也。
夜捉夜去,何其急也
此妇当仓卒之际,而智如镞矢,勇如贲、育,辩似仪、秦,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而公详述之,已默会到此矣。
王嗣奭强调指出,石壕老妇是杜甫着意刻画的一位“智如镞矢,勇如贲、育,辩似仪、秦,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的“女中丈夫”。
如此评价,前所未有。
首先,此老妇极具胆略。
在石壕吏夜半抓夫的紧急关头,身为一家之主的老翁闻声跳墙而逃;老妇却毫不畏惧地去开门抵挡抓兵之吏,正是所谓勇如贲、育(孟贲、夏育)。
其次,老妇极富智慧。
王嗣奭认为,老翁的越墙出逃并非临危自存之举,而是老妇权衡、安排的结果。
老妇之所以安排老翁逾墙逃走,正是出于家庭大局的考虑。
因为保住了老翁,也就保住了目前家中仅存的男丁,“乳下孙”也就有了依靠,眼下这个已经破碎不堪的家庭,也就可以暂时得以保全。
因此,老妇安排老翁逃走,实乃“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的两全之举,老妇的智慧由此可见。
而且所有这些考虑、安排,在老妇闻听有吏捉人之后,开门迎吏之前,就已经斟酌妥帖,并实施完毕。
其时间是如此之仓促,而老妇之反应却又如此之迅速,远非一般人所能及,正是所谓“智如镞矢”也。
此外,老妇的智慧还体现在她和石壕吏的应对上。
开门之后,面对大呼不止、凶如恶煞的抓兵之吏,老妇将自家的苦难进行了哭诉:“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的倾诉意在向石壕吏表明:自己家中已经实在无人可征。
老妇的哭诉甚为凄惨,令人不堪,以致“吏虽怒,而到此亦心软矣”。
王嗣奭认为,老妇的哭诉有一半是在装假,哭诉的内容亦未必完全真实。
初读此评,令人有些不解,甚至对老妇的人格产生了怀疑。
然而当我们将已经逾墙而走的老翁和老妇哭诉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考虑时,便可明白,老妇所言的确并非完全属实。
因此,老妇的哭诉,既是在为已经失去的亲人而悲戚,亦是在运用手段,以博得石壕吏的同情。
她想通过自己的诉说使石壕吏相信,自己家中已经悲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样便可以使石壕吏不再纠缠,从而保住老翁,保住乳下之孙,保住这个已经破碎的家。
王嗣奭之所以称老妇具有仪、秦(张仪、苏秦)之辩才正缘于此。
为了保住自己破碎的家庭,也为了动荡飘摇的唐王朝,老妇在痛陈自家悲惨境况之后,又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向石壕吏表示,愿意以自己年迈衰弱之躯,急应河阳之役。
其大义凛然、勇于赴死的性格赫然可见。
在王嗣奭看来,石壕老妇就是这样一个“智如镞矢,勇如贲、育,辩似仪、秦,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的“女中丈夫”。
经过王嗣奭的评说,老妇形象变得愈加丰满、生动。
老妇已不再只是一个深受战争迫害的下层百姓,更是一个充满智慧、胆识过人且富于牺牲精神的女中豪杰。
王嗣奭的评说对于我们深入认识老妇的性格,更好地理解《石壕吏》的主题,无疑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参考资料: 〔1〕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台湾大通书局,影印文澜阁《四库全书》本。
〔2〕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从内容上讲是:有吏夜捉人 从主旨上讲是: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主旨
总纲句:有吏夜捉人揭露了唐王朝官吏的横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形成 对比
石壕吏点名主旨的两句诗是什么啊 运用了什么手法,深刻地反映了什么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这是叙事诗。
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
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简练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
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
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
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
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了,而且最近有两个阵亡。
尽管如此,官府还要再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
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也没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
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幼孙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入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
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
事件结束了,而浓重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记录了她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签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
详写孝妇的苦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
全诗主要叙述部分全由一“听”字得来。
这样组织材料既可突出老妇的惨痛叙述,又可撇开一些其他描写,使全诗十分简练紧凑。
也正因为是“听”到的,才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当时的气氛。
前面说作者是客观叙述所见所闻,不加论断,但叙述中有些语句仍然直接或间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句,都带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
再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
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绪也沛然可感。
最后,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反映“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一点我们从全诗记叙中所传达出的动乱年代的时代气息,十室九空的惨状,战事的危急,人民衣不遮体的窘迫,战场伤亡的惨重,老妇应征服役的奇闻等方面,不难感知。
作者对唐王朝的腐败不是没有批判,但矛头主要针对造成人民灾难的罪魁祸首安史乱匪。
二、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愤慨,又并不反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因为“安史之乱”不平息,国家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安宁。
从这一角度上说,诗中所述老妇应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斥责、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而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
这一点在“三吏三别”的其他诗篇里有更明显的表露。
如《新婚别》中,新妇虽然有“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哀怨,但最终慨然道出“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劝勉之词;《垂老别》中那位从军老者也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悲壮自白。
这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