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七言诗句折扇书法作品

七言诗句折扇书法作品

时间:2019-10-25 00:51

写书法作品一般有那些格式

书法作式详解  ⒈斗方  中国书画种式样。

方形。

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

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

在创作时,要注意 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 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

呈长方形,尺寸不等。

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

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

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 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

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

通常两幅成对悬挂。

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对联”。

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

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

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 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

落款切忌暄宾夺主。

落款可写在末 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

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 系,。

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 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

两行的格式。

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

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

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 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

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

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

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 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

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

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

落款可分单款、双款。

单款一 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

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

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落双款, 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⒍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

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

上下联的尺寸可与条幅等同,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

对联的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只能是对 仗的句子(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般字不重复出现),包括对偶句(俗称对子)、律诗中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

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也有少 到三字一联,多到数十字、上百字一联的。

律诗则分为五言、七言两种。

五言、七言的对联,在安排章法时,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

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 双行或多行(注意书写顺序,上联从右向左,下联则从左向右。

落双款,分别于上下联的未尾,款字略高于正文底端)。

上下联字的位置一般要基本平行。

处理好一 联内上下字的大小、收放的变化,及上下两联间的呼应,令上下两联成为一个整体。

  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

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

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黄庭坚登快阁诗句” 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

如“丙子闲堂书于北京”若是赠送作品,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如 “文英女士惠存”若是别人请你写的一幅作品,上联则写请你作书人的名或号,称谓外加上“嘱书”等字样。

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

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

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⒎扇面  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

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

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

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

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

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

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

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

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扇面书法的格式

书联中堂条幅布局的技巧及注意事项什么叫章法,章是布局和谋篇。

一篇文字,给你一张纸,请你把它写出来,要想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你就必须要好好构思一番。

有的人只知道写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谋篇,这是很不够的。

书法中的章法,应该是一个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如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线条和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虑到。

艺术给人以美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也要给人以美的感受。

如此众多的内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难以做到。

事实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样,不同的战役有不同的打法。

不同款式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们大不可以偏盖全。

我们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这个全局性的大概念。

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作品款式出发,并举以实例来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一、 关于逗对联地的章法技巧据传,在古代《诗经》中就有无数语句相对、平仄和韵的对联。

在唐宋以前的律诗中,第二句与第三句都是两两相对的。

然而,对联用于书法则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对联才得以盛行。

对联强调对称美,开始的时候很工整,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清代以后才发展到诸体都能入对联。

对联的内容一般有逗山水情怀、寄写心志、讽喻社稷及生活读书地等。

对联的字数不等,常见的有逗四言对、五言对、七言对地等,后来还出现了逗数十字、上百字地的长联。

在款识方面,对联开始只落单款,到后来也落上下款。

在用途上,对联也从雅士清玩发展到亭台楼阁、高堂庙宇。

现列举若干对联款式如下: 1、上下款一行式。

对联的上款,在一般情况下,总是要题上受书人的称谓、姓名和字号的。

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没有找到位置。

因为他在上联已经题上了逗甲子五月端阳前一日地,而且所题的位置比较低,如果再题受书人的姓名的话,自觉不妥。

于是,作者把受书人的姓名题在了下联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下方,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

这是一种将计就计的办法,虽有差错,而又显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极。

二、 关于逗中堂地的章法技巧中堂是指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

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

现存最早的书法中堂为南宋吴琚所书的《七言绝句》。

中堂的出现远晚于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则是时时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所以,中堂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

但是,中堂形式比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颖性。

1、界格式。

用于书写工整一路的作品,书写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线条要细而劲挺。

但在落款处不要打界格,务使行气贯通。

2、疏朗式。

书法作品重虚实相见,全是虚不见实,谓之空洞无物。

全是实不见虚,谓之局促郁塞。

有虚有实,谓之潇洒空灵。

书法创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适自然,要巧作安排。

3、随款式。

所谓随款式,是指正文不够写,把多余的正文当作落款来写,一统到底。

这种款式在书写时表现为十分的随意,一看没纸了,便把正文当作落款写,与正文搅和在一起。

4、界格信札式。

信札是尺牍,把多个尺牍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见大,令人神往。

5、文识各半式。

款文和正文各占一半,虽说是款文,其实与正文一样,只是写得小了一点,有一种大疏对大密的趣味。

6、团扇对联式。

中间作四个团扇,两边配上一幅对联,内圆外方,很有一点创意。

三、 关于逗条幅地的章法技巧条幅以中堂为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条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识与中堂也基本一样,只是它的气势比中堂更为奔放、更为修长。

条幅象中堂一样,也是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所以,条幅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款式之一。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条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隶书条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顶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

2、沈尹默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竖界格三组册页,合作一幅条幅作品,别有一番滋味。

3、陆维钊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无界格,仅二行半就写完了。

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开一点距离,整个款文时断时续,巧妙无比。

4、清梅清行书条幅,正文无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

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盖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为压角印。

四、关于逗横幅地的章法技巧书法作品通常有横式和竖式两种,而横幅在今天犹为流行,特别横长的作品叫手卷。

横幅,又叫横披, 横长于高,悬挂时去取横势。

横幅的章法气势与直幅的章法气势不同,很大,横幅的章法气势有类似看宽银幕电影一般,给人的感觉是逗波澜壮阔地:而直幅的章法气势,则有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地的感觉。

由于横幅纵行气短,有时一行仅一个字,换行频律高,前后距离长,所以, 横幅最难的是贯气。

此外, 横幅很善于写大字榜书。

大字榜书与小字的章法处理不同,它字字独立,但更强调内在的联系和前后的呼应。

在款式上处理,横幅比较灵活多变,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有前后都署款的,还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

五、关于逗扇面地的章法技巧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明代罗欣《物源》有逗舜始造扇地说,沈从文《扇子史话》在阐释扇子作用时说:逗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

地从现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战国时期扇子是用细竹篾编织而成的。

后来,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从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苇、羽毛、绢布、锦司丝、纸等),进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长方形、椭圆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线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从实用走入艺术的历史进程。

不知是谁首创在扇面上题字,现已无从查考,传说应该早在宋徽宗以前。

宋徽宗以后,出现了扇面书法,如宋徽宗团扇。

2、折扇书法折扇书法创作难于其他书法创作,究其原因:一是体积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纸面不吸水,四是开头不规则。

其中,纸面不吸水的问题好解决,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下图的章法为二行居中式,为清代书法家翟云生所书,他以隶书名世。

此幅作品给人以天空地阔、任意翱翔的感觉。

六、关于逗条屏地的章法技巧条屏,亦称屏条、通屏、海幔、海幕、一堂。

它是将四幅、六幅条幅连成一幅,称之为四条屏、六条屏等。

相传,条屏起于唐代以前。

值得一提的是,条屏可拆可分,即可以合起来一起悬挂,体现出一个大主题。

拆开来时又可以单独悬挂。

由于条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所以,条屏作品在落款时,可以在最后一条落一个款子,也可以每屏都落款。

7、关于逗斗方地的章法技巧中堂的一半称之为斗方,作品尺寸为正方形。

正方形在视角上给人的感觉是太规正、太庄严,是一种借助于绘画形式的章法。

斗方起于何时,恐怕难于查考。

但是,由于当今建筑物的空间比较低,斗方已经成了人们审美的新趣尚,也激发了广大书法家们的创作热情。

然而,斗方不一定是方的,有时常常有点扁方形。

下图是赵之谦的作品,其特色是内圆外方式。

书法创作布局注意事项 书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及印章三部分构成,将其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的安排,即为布局。

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四周留空 行间透气 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

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

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

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未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

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2)首尾呼应 字守中线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未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

首字领篇,末字收收势,极为重要。

同时,每个字的中心位置都应在每一格的中心线上,这样才能做到逗横成排、竖成行地,作品才能更加整齐。

(3)大小相宜 轻重适度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轻重及形状,不可强求完全相同,但应做到整幅作品中没有逗特别突出、极其显眼地(即特大、特小、特轻、特重)的字,尤其是楷书,做到大小相宜,轻重适度,整体协调。

(4)字体一致 格调统一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应是一种相同的字体。

也就是逗颜体地作品中都是颜体字,决不可以将逗柳、欧、赵地等字体中的字进行拼凑。

书写中,其用笔、结构的方法完全一致,达到格调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又须做到形态各异,轻重有别,大小相间。

尤其一幅作品内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应注竟变化,以避免雷同。

(5)字大款小 字印相映一幅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应小于正文中的字,楷书作品可用楷书或行书字来落款,特别是用行书落款,还可求得变化的效果。

印章多用名章及启首章。

姓名章与款字大小相适,一般略小于款字,钤盖于落款的下面,若用两方,则两方印章之间空一方印章的位置。

启首章形式多样,可大可小,一般钤盖于正文首字的右边。

自撰对联自己书写,用来送人,落款怎么写

中堂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

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

落款切忌暄宾夺主。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

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

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① 写成两行或三行的。

两行的格式。

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

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

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

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

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

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② 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

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

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

落款可分单款、双款。

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

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

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对联对联,又称楹联。

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

上下联的尺寸可与条幅等同,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

对联的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只能是对仗的句子(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般字不重复出现),包括对偶句(俗称对子)、律诗中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

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也有少到三字一联,多到数十字、上百字一联的。

律诗则分为五言、七言两种。

五言、七言的对联,在安排章法时,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

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注意书写顺序,上联从右向左,下联则从左向右。

落双款,分别于上下联的未尾,款字略高于正文底端)。

上下联字的位置一般要基本平行。

处理好一联内上下字的大小、收放的变化,及上下两联间的呼应,令上下两联成为一个整体。

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

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

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黄庭坚登快阁诗句。

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

如丙子闲堂书于北京。

若是赠送作品,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如文英女士惠存。

若是别人请你写的一幅作品,上联则写请你作书人的名或号,称谓外加上嘱书等字样。

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

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

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斗方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的一半。

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扇面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

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

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

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

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

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

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

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

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请问书法作品中上下二字书写时失误颠倒后如何处理

书法作作基本知识  书法作品  1.条幅:以长宣开及对开(半截或),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

呈正方形。

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

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

呈长方形,尺寸不等。

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

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

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

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

通常两幅成对悬挂。

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对联”。

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

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

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

落款切忌暄宾夺主。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中堂 不能单独悬挂,必定配有对联,多悬於正厅中央,所以称为中堂,在裱褙上它在下垂两边要加轴头。

  ⒌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

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

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

两行的格式。

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

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

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

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

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

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

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

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

落款可分单款、双款。

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

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

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补充:条幅 又称条山,长条,直幅等,可以单独悬挂,在裱褙时下垂两边是平齐,不加轴头。

比中堂小,窄,一般是使用四尺整张直叠对开。

  ⒍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

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

上下联的尺寸可与条幅等同,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

对联的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只能是对仗的句子(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般字不重复出现),包括对偶句(俗称对子)、律诗中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

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也有少到三字一联,多到数十字、上百字一联的。

律诗则分为五言、七言两种。

五言、七言的对联,在安排章法时,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

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注意书写顺序,上联从右向左,下联则从左向右。

落双款,分别于上下联的未尾,款字略高于正文底端)。

上下联字的位置一般要基本平行。

处理好一联内上下字的大小、收放的变化,及上下两联间的呼应,令上下两联成为一个整体。

  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

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

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黄庭坚登快阁诗句”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

如“丙子闲堂书于北京”若是赠送作品,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如“文英女士惠存”若是别人请你写的一幅作品,上联则写请你作书人的名或号,称谓外加上“嘱书”等字样。

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

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

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⒎扇面  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

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

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

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

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

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

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

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

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书法传统创作  样式的落款与钤印  落款源于“款识”。

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

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

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

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

作者姓名称为下款。

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

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

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

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

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

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

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

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

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头)要大于两侧。

一股上空又大于下空。

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

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

斗方、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

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称穷款)。

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

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

最后盖章。

  钤印,指盖印章。

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

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

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

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

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

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书”等。

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所书字体大小相关。

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

  书法作品章法与格式  一、书法作品的格式  格式,也叫品式或幅式,即书法篇幅的规格形式。

书法作品的格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卷、轴、册、片四大类,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条幅  条幅指长方形的幅式作品,其长与宽悬殊比例比较大,亦称直幅或者立轴,通常将宣纸竖向对裁或将宣纸裁成长条形,装裱之后就成了“立轴”。

  (二)屏条  屏条一般将宣纸竖向对裁,自上而下,从右而左,逐行书写。

除独幅外,还可以多幅屏条成偶数排列起来合并为一件作品,但字体需要统一,一气呵成。

也有的多幅屏条内容是独立的,但字体、风格需要统一。

还有的多幅屏条书画结合,交相辉映。

常见的有:四幅、六幅、八幅,多的有可能多达十幅、十二幅。

  (三)对联  对联即因为书写中国独有的楹联文体而形成的特殊格式。

普遍运用于春联的书写和传统建筑的庭柱之上,以及中堂画的两边。

右为上联,左为下联。

文字音律上平仄相对,书写时左右应有呼应之感。

如果字数较多的长联,可以分行书写,上联自右向左排行、下联自左向右排行,这种长联称做龙门对。

  (四)横披  横披指横幅作品,横长竖短。

这种格式可以写少数字,自右而左写一行,也可以横式直写形成多行书长篇字。

横披大的可用于建筑物上、大厅会议室中悬挂,小的可用于斋室居所布置。

  (五)中堂  因悬挂于厅堂正中央而得名,中堂的宽度与长度比例一般为一比二。

常见的有长四尺、五尺、六尺等整张宣纸写成。

内容可以写长诗或短文,或只写几个大字,甚至只写一个大字。

  (六)斗方  可以将斗方视作中堂的特殊形式,它的长与宽相等,既可以将其装裱成中堂那样独立悬挂,也可以将其做成方形镜面,镶嵌在镜框之中。

  (七)匾额  大都悬挂在亭台楼阁、厅堂馆室的上面,一般匾额字体多为楷书、隶书和行书,也有古朴的篆书。

字少而大,结体严谨,疏密匀称,气势磅礴,庄重严肃。

独立悬挂或者配以对联。

  (八)手卷  是书法作品中左右展开较长的一种格式,因为其形成长度远远大于宽度,而且长度太长无法悬挂,只能用手边展开、边欣赏、边卷合,所以得名,也叫“长卷”。

其内容大多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一首(组)诗词。

手卷篇幅较短的有三、四米,长的可达十米以上,宽度一般为三十至五十厘米之间。

卷首外有“题签”,卷内开头有“引首”,后有“题跋”。

  (九)册页  是装订成册的尺寸较小的书法作品,八开、十二开、十六开不等,作品篇幅也不等,一般是折叠起来的,每页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象长卷那样写多篇诗文,若长江万里,一泻无余。

册页可以书画合册,大多的册页用于不同的作者创作,因为便于携带,常常是书法家题字创作的理想格式。

  (十)扇面  扇面指随扇形书写的作品。

扇面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接近椭圆或者就是团形的团扇,书写时要能充实饱满,也可以圆中取方,设方构图。

一种是折扇式,这种格式书写时,以折痕分行,呈圆心辐射状,上宽下窄,外大内小。

章法并非一律,可用长短行间隔的方式安排布局,适合扇形弧线式规律,一定得注意,不可过密,密则满;不可过松,松则散。

这种格式显得活泼优美,尤其是小幅作品点缀性强。

  二、书法作品的章法  章法又称布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对一幅作品如何进行整体安排,对每一个局部如何进行整体处理的方法。

它涉及到处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照顾关系。

在书法创作中,一笔之误,一字之差,都会影响全篇的效果。

所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不仅对一个字的结构来说是如此,就是对整幅作品来说也是一样的。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为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

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可见章法的重要性。

  一幅书法作品犹如一幅画,有色之处是画,无色之处也是画;同理,有字处有结构,无字处也有结构。

有字之处,谓之“黑”,无字之处,谓之“白”,处理好通篇黑白关系,是章法之要旨。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邓石如传》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道出了对一幅书法作品的黑与白,虚与实的艺术处理方法。

如果不懂得处理“黑白”关系,不懂得“集众字而成篇”,即使单个字处理得很好,但通篇观之,也会杂乱无章,缺乏韵味。

  作为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通常由正文、落款、钤印构成,三者合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对具体的要求分述如下:  (一)正文  正文,是一幅书法作品的主体部分,也是章法处理的关键部分,即创作者对所选择的文字内容的书写,是作品的主体部分,按照一般的习惯,欣赏书法要读,这就要求书法创作过程的书写符合识读序列,于是行、列随之建立。

行列布白方法大致有三种形式:  有行有列法:通篇竖成行、横成列,是最严整的序列样式,其特点是整齐、大方、匀称和清晰,给人一种整齐美。

它几乎像阅兵式行进的方阵,前后左右都必须保持在纵横的直线上,步伐整齐,精神抖擞,书写时,每个字的中心要对正,不能偏高偏低,偏左偏右。

写楷书、隶书、篆书要求工整的实用性文字,适合这种形式。

这种严整的章法创造出高度秩序感,带着十足的工匠气息,因而摆布、安排、制作之嫌是难以克服的。

初学分布的人,需要从规矩入手,应首先掌握这种布局形式。

但在习作中要努力排除“匠气”,一刻也不放松自然法则的投入,以及情感、思绪的宣泄。

自然和严整在有行有列法则的布局中,不是矛盾地存在着,而是相依的整体,即严整要在自然的和谐中建立,自然的和谐要从严整的秩序中表现出来。

如果矛盾地、孤立地认识二者的关系,将导致“状如算子”,便不是书。

  有行无列法:简单地说,就是竖成行、横无列的布局形式。

这种分布注意的是行气的贯通而有活力。

书写时应遵循文字结构和运笔的规律,根据笔性自然地向中心左右偏离,使行的垂直中心左右偏离,在运动中求得重心的统一,构成这样的行气才是散列的行气应守的原则。

一篇数行,每行的波动不但要考虑本行的偃仰向背,而且要照顾与它行的关系,尤其注意与相邻行的错落,力求做到左右顾盼、避让有致。

有行无列法整齐而有变化,使人轻松愉快,适合各种书体,行、草书尤为多用。

这种分布是古今书法创作的主要形式。

  无行无列法:就是指作品的分间布白纵不成行,横不成列,上下左右,错落有致,浑然天成。

这种形式主要出现于古代一些书法遗迹中,因为先秦以前的文字,其形态直接取材于自然,颇具天趣,尚没有注意到纵横的排列。

后来在草书的创作中,也有采用这种形式的。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无行无列是视觉的错觉,如果按照识读序列,或竖成行,或横成列,纵横关系呈现一片迷乱,神秘得令人难以捉摸,有如乱石铺街,字形大小参差错落,变化多姿,浑然一体。

这种形式不是事先可以用尺寸观念来度量,而是修养有素的人在即兴状态下来进行的。

书写时通常精神兴奋,甚至得意忘形,无拘无束,可以尽情挥洒,唯求自然的契合,所以,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只宜观赏,实用价值不大,初学者更是难以把握。

象郑板桥的许多作品都是这种分布,另外,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也是这种分布。

  (二)落款  落款是中国书画的一个特点,又称款识和题款。

最初为了实用的需要而产生,意在说明正文的出处、馈赠的对象,作者的姓名、籍贯,创作的地点、时间,以及抒发创作感受等等。

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书法作品艺术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整幅章法中起着补充、协调、映衬的作用。

落款虽然不是作品的主要部分,但款识安排合宜于否,直接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

古人谓之:“妙款一字抵千金。

”款字往往又能反映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所以在书法创作中,不仅讲究作品的正文布局,落款方面也要下工夫。

  落款可分为单款、双款、穷款三种。

  “单款”是指署上书写者的姓名,或再加上正文的出处,书写的时间、地点以至原因等。

  “双款”包括上下款,通常上款写赠送对象的名字和称呼,常常带上谦词,谦词根据作者与赠送对象的关系而有所区别:上级以及平级可以用如“雅正、法正、教正、正之、正腕、雅属、惠存”之类,下级则可以用“勉、雅属、存念”等等;下款则落上自己的姓名、书写时间和地点等等。

  如只落姓名,则叫“穷款”,如果作品所剩空间有限,甚至不落款,盖印即可,也叫“穷款”。

  一幅作品究竟是用单款、双款还是穷款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没有固定格式。

如创作对联时。

可落穷款,可落单款也可落双款;如是长联,应落双款,上下款应落于形成龙门式的上下联末行。

如果是条幅、中堂、斗方、扇面的上下款,一般都应落于正文之后,款字少应接在正文之下,款字多则另行落之,少则一行,多则数行。

这根据不同的幅式来选择落款的位置,可使整幅作品增色不少。

此外,落款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l.落款的字体必须与正文协调。

款字与正文字体书法可以完全一致,可以有所区别,也可以完全不同,需要根据正文字体来定。

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草不用楷。

传统的作法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动不挈静”、“今不越古”。

若以大小篆为正文,就用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落款;若以隶、魏、楷为正文,就用楷、行、草书落款;实际上,通常以行书落款较多,这样既易识别,又避免了呆板。

  2.落款的字体大小必须与正文协调。

一般情况下,款字应小于正文的字体。

具体落款的时候,款字还应该根据留白大小而定。

如果留白大而款字太小,则无法稳住作品重心;如果留白小而款字太大甚至大过正文,则轻重失调,喧宾夺主。

也有这种情况,即在正文写完以后仍然留有较大的空间,作者可以顺着正文的笔意就势而下,所落的款字与正文浑然一体,字体同等大小也是允许的。

  3.上款不能与正文齐头,一般应低于正文一字为宜,下款,与正文另起一行的单款(除  匾额),包括款后的印章,均不能与正文齐平,应留有一定的空白,否则,会给人以呆板及闷塞之感。

  4.如果作品末行的正文较少而后面的留白较多,则应增加款字填补余白;如作品本身正文较少而后面出现大块空白,款字可少则数字、数十字,多则上百字,但款文尺幅不得超过正文尺幅。

  5.落款与正文如果同行,二者之间应留有间隙,不得挤得太紧。

其间隙一般为一个款字左右。

  6.如果作品写的是现代诗词或现代文稿,则落款中的时间可用公元纪年法,这样会给人以协调统一的感觉,也更有利于体现时代气息。

如果作品写的是古诗词或古代文稿,则落款的时间可用干支纪年法。

纪月方式为:一年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称孟,第二个月称仲,第三个月称季,如孟春、仲春、季春等。

但是千万不能将于支纪年与公元纪年混用。

7.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款中出现的地点不要用俗称,而要用雅称,才能与书法这一高雅艺术相匹配,雅称可以是人们都熟悉的古地名、可以是闻名遐迩的别称,例如:合肥曾经叫庐州,南京曾经叫金陵,广州的别称叫花城,这些都是可以落款的。

特别是那些非常具体的街道名称、不太雅的村庄名称,是不能出现在落款中的。

  (三)钤印  钤印是书法创作的最后一道环节。

印章在书法作品中除了作为作者凭信之外,还是内容上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它不但具有装饰和衬托的作用,白纸、黑字与红印章,相得益彰,而且对作品的章法分布起着调整节奏、稳定重心、破除呆板、加强均衡等作用。

钤印恰到好处,有如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印有朱文和白文之分,朱文又称阳文,即字是红色的,沾色少,分量轻;白文称阴文,即字是白的,沾色多,分量重。

根据钤印位置,印章大致分为名章和闲章两大类。

  l.名章。

  主要是用照应线条气势流贯以及章法的总体布局。

它又分为姓名印和款尾印两种。

  姓名印是姓氏印与名称印的总称,常见的形式为正方形,也有圆形的,通常铃在款文之下。

书法作品既可采用姓名合印,也可采用姓名分印,应视其作品需要而定。

姓氏印和名称印同时采用时,应先姓氏后名称,也以一朱一白为宜,前者略小于后者。

在铃盖时两印不得靠得太近,一般应隔一印的空位。

印与款字也应有一定的距离,上下成垂直线。

  款尾印主要是用来使书法章法形式更为完善,一般为创作者的字、号或崇尚的语句、成语,一般为正方形,视其情况铃在款末或姓名印后,使作品红黑相间,阴阳互变,起到收气敛势、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中,名章不能缺少,缺少了就会给人美中不足之憾。

  2.闲章。

  闲章的内容较为广泛,虽叫“闲章”,其实不闲,古人所谓“闲章不闲”,它对调整书法作品的布局,完美书法作品的章法起着重要作用。

闲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起首印,又称随形印。

它适用于从右至左竖行书写的书法作品,一般铃在首行一、二字间右侧的虚疏处或第一字右上方,以起引首开头、补白说明作用。

形式有长方形、椭圆形、葫芦形、自然形等,一般不用正方形。

印文常用朱文,以一至四字居多,其内容多为明志、自勉等隽语、格言、成语、诗词摘句或斋馆名、籍贯地名、年号、斋句等。

不得与落款内容重复。

起首印一般不得大于名章,以免头重脚轻。

  拦腰印,它主要是用来调整款式与字势、点画与结体的整体效果,使一些不尽人意的点画。

结体得到补救,使章法具有节奏感。

拉腰印多用于条幅,铃在第一行右边中间或中间上下处,内容多为作者的籍贯、属性的肖形等,应比起首印和姓名印小。

一般为小圆、小长、小方形,多用于行、草书作品中。

  肖形印,是十二生肖或作者尤为喜爱的与书作内容有关的各种动植物形象之印。

此印使用较为灵活,视作品情况,既可作为起首印用,也可作为拦腰印用。

作为起首印时,一般与方形的名章配合使用。

  用闲章,其内容都应与正文自然切题,用好了饶有情趣。

它既可拓展题意,抒发见解,又能深化作品意境,给人以无穷的还想,从而极大地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钤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l.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用印一般以一、二方为宜,最多不得超过三方,谓之“印不过三”。

铃多了满纸发红,反而会给人喧宾夺主之嫌。

  2.书法作品的用印大小要与款字匹配,一般而言,印章不能大过款字。

用一方印时,白文居多,因为红色多,镇得住。

如朱、白文印章同用时,在一般情况下,朱文印在上,白文印在下,因为白文红多分量重,红文红少分量轻。

上面的朱文印应略小于下面的白文印,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平稳,反之则显得头重脚轻。

  3.钤印时位置要正,要高低适宜。

太高,会使作品上部重而下部轻,且有悬空欲坠之感;若太低,则又缺少空灵感,显得压抑。

同时,位置要正。

竖式书写的作品,印章要盖在款文下面或左侧,印章下端要稍高于正文,不能低于或齐平于正文底部;在横写的作品中,印章盖在款文右侧,但不要和正文右侧平齐或超过正文右侧。

此外,印章要盖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否则有草率之嫌。

  4.在钤名章时,落款为名,印一般为字;落款为字,印不般为姓名。

款有姓,则印用名印;款无姓,或用道号、别号者,则应视其情况采用姓名印或姓名分印,这样才会使欣赏者明了书者为谁。

  5.印文宜现范,一般以大、小篆为主,间用古隶。

不能用工作生活中用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