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七言诗句的头节上字指

七言诗句的头节上字指

时间:2015-03-01 07:26

什么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很多类别。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历史起源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七言绝句怎么断句

七言绝句也好,律诗也好,断句基本都是,**\\\/**\\\/***。

也就是每句两个字,两个字,最后三个字。

这样断。

至于理由吗,那就是为了对仗和韵律吧。

古诗中的段落怎么分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诗体格律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与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但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依然有首联用对仗的例子。

五律有四个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韵脚要求用平声。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春望 (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第三种格式:首句入韵平起式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晚晴 (唐)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四种格式:首句不入韵平起式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山居秋暝 (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体格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第一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酬乐天扬州(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第三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四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山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传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

四句,每句五个字。

现时,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诗体简介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

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

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

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

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

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〇表示可仄可平)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示例: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示例: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感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听鼓(李商隐)城头叠骨声      城下暮江清       欲问渔阳掺       时无祢正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七言绝句又称为七绝,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每句七个字的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

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七言绝句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示例: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示例:夜读范至能(陆游)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汗节解沾衣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示例:苏台揽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示例: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高考复习备考中的对联

全部奉上:(一)对联史话早在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就留下一首《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诗的意思是:爆竹声中一岁过去,扑面而来的是春风送暖,大地更新,人们兴高采烈,全家围在一起,喜饮屠苏美酒,欢庆佳节。

这时,朝霞满天,照亮了千家万户,好象披红挂彩;人们意气风发,争先恐后地撕去旧符,换上新的桃符,表示除旧迎新。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对联,由来已久。

溯其渊源,最早出现的当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

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

当时的桃符,即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之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可以说是春联的最早雏型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关于最早的春联产生于何时以及何人之手?大约有八、九种说法之多。

传统说法,也是目前楹联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最早的春联是五代的后蜀孟昶(chǎng)所作。

主要的依据是《宋史蜀世家》中的一段记载: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两句“桃符诗”,便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时门户悬“桃符”的习俗仍然沿袭。

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

宋,元时期,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

而且,据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

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的一大贡献。

此后,尤其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

(二)对联的对仗一是词类必须相当。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

不管是按古人的要求还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对上了,而且对得非常好。

二是结构必须相应,即两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

拿“墙上”联来说,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

上联的主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是个偏正结构。

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并列结构,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并列结构。

这两联的结构就是相应的。

现按层次分析法作图如下。

由于两联结构相同,只合作一图: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方位并列主谓主谓方位│└————┘││└——┘偏正││主谓└┬┘└———┴—————┘│并列└———————————┘主谓词类必须相同,结构必须相应,这两条一般都是应该遵守的。

三是节奏必须相同,就是说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请看福州涌泉寺弥勒佛殿的一副: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这副对联,从大的停顿来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从小的停顿来说,节奏是二——四——二——二——三——四——二——三——三——一——四,两联都如此。

(三)对联的平仄——交替与对立要能运用平仄,首先要能分辨平仄。

平仄首先用于写诗,古人把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声。

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

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

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来使用者,概莫能外。

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

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

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我们试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ΔΔООΔΔО病树前头万木春。

ООΔΔООΔ从标示的平仄看,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联内就是交替的,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都相反,就是对立的。

(其中Δ代表仄,О代表平。

)每句诗内的平与仄是交替进行的,象这样的诗句,由于是利用汉语中的平仄声调写出来的,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顺口,有节奏感。

我们试读这副对联:又如再读下面这副七言对联:年年歌大有山青水秀春光好ОООΔΔООΔΔООΔ岁岁颂新春日丽风和景色新ΔΔΔООΔΔООΔΔО这里再举安庆大观亭的联语看一看: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ОΔΔООΔΔОΔΔОΔΔ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ΔООΔΔООΔООΔОО从这一对联的平仄符号来看,书有平仄符号的地方,是节奏点,这些节奏点是平仄交替的,上联与下联的节奏点,其平仄则是对立的。

但除了这些节奏点之外,上下联其他相同的地方,其平仄则不一定全是对立的。

这现象是说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之外的平仄,不一定要求对立,可以允许放宽.这种放宽,读起来并不影响全副对联的节奏感,所以便允许这种现象出现,特别是长联更是这样。

由此可见,对联的写作,一定要注意—联之内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节奏点之间平仄对立。

(四)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

二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词性相同。

三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结构相同,就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

四是上下联朗读节奏必须相同。

五是上下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六是一定要注意—联之内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节奏点之间的平仄对立。

要写好对联除了解对联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民间楹联和诗联。

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

”等等。

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就是一种对对联的练习

苏轼是对对联的一把好手,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只要读书,时时有之。

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仲尼即孔子;子路,孔子的学生)苏轼随即答道:“两行伏子笑颜回”(夫子即孔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楹联产生于诗歌,其特点是整齐、对仗、讲究平仄。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留意一些有趣的对联佳话,有意识地增加文化积累,对做好对联题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要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1)联想法联想能力是人类思维活动最重要的能力。

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

“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对联制作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联想一般有三种,在对联制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词义)之间的联想。

如全国卷吉林、四川等地用卷中的“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一联即主要由此法拟制而成: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联想到“满”;由“大地”可联想到“乾坤”,这些词语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如全国卷江西、河南等地用卷的“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一联中的“扫”——“树”,“旧习”——“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或相反性。

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如全国卷甘肃、宁夏等地用卷的“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桃李”,就属事物的相关联想。

一般来说,对联制作最为常用的联想是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相对联想则在制作“反对”时较为常用(如全国卷江西、河南等地用卷中的“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和广西、海南等地用卷中的“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两联,就要用上相对联想)。

多数情况下,一副对联的拟制须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

当然,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上去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联性,也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粘连性。

(2)化用法所谓“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

古今不少名联即用此法制作而成。

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

其实前面的“联想法”和“化用法”都应以“拆合法”为基础。

拆合法是一种对对联的最好用的方法。

即把一句按基本节奏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再把分别对出的词语组合成一句。

2004年全国高考第24题对联题,出的上句是: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③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三句或做①②或做③。

如何答好此类题目呢

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

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

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

最后,答题时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考场上要写出合乎要求的对联,审题是重要的一关,特别要告诫学生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写作要求方面的信息。

例如:全国卷要求写春联,那么就意味着所拟下联内容须体现春节的喜庆色彩;浙江卷的题目要求是“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那么,给它的上联“学问藏今古”所对的下联就应体现出

用1.2.4尾字押韵,其余两句对仗,找一首古诗

你说的条件是近体诗中首句入韵的“绝,包括七绝、五绝。

凡是按照这律写的绝句符合。

如: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再如: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