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枝江酒的诗歌有哪些
枝江酒自古以来就与文学家有缘,唐代“诗圣”杜甫在枝江写了《人日二首》,留下诗句“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写了《自枝江山行至平陆驿站五首二十四韵》,有诗句:“崎岖念行役,昔宿已为永,岂如江上舟,棹歌方酪酊。
”特别留有自注:“初泛舟荆江,棋酒甚欢,故有此句。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入蜀时,在他的《晚泊松滋渡口》写道:“生涯落魄惟耽酒,客路苍茫自咏诗。
”抒发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孤愤。
明代后期出现游记、尺牍、小品独具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派”,其领袖公安“三袁”之一的袁中道,多次游历沮漳流域,与枝江酒有不解之缘。
他在《游居杮录》记载,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春,袁中道在安福寺好友徐从善家品尝徐家酒(曲酒),“从善酿最佳,且善庖事,为二日留。
”明代文学家,夷陵(今宜昌市)人,公安派成员雷思霈也曾到玛瑙河畔徐从善家作客,品尝了徐从善酿造精良的徐家酒,在他的《宿徐从善山居》诗中写道:“我爱南州老,山幽月在庭。
云林相鹤法,春草种鱼经。
借姓依高士,名家得宁馨。
珍方能解酒,醉后不愁醒。
”徐从善是隐士,与“公安派”的文人多有往来,袁中道、雷思霈为之写有诗作。
清中叶出现古代文学理论、诗歌评论中的一种艺术创作主张,即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反对复古模拟风气,强调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代表人物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性灵派诗人张问陶也与枝江酒留下酒缘。
他的《枝江舟中与亥白饮酒作》:“举酒邀三老,攻诗累百年。
”亥白即张问安,是张问陶的好友,他二人以天地山川作背景,邀请当地名流,以百里洲古迹庾台为题,饮酒论诗,评述庾信的诗作。
此外,“处世三大奇书”《围炉夜话》的作者枝江人王永彬,隐居枝城镇桥西,喜欢与友人一起酒醉高论,吟咏诗文,纵谈古今,感叹人生。
他的《春日杂诗》:“但逢花放即招宾,小集亭园酒共倾。
白水知交明月夜,高谈动辄到三更。
”描写“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雅士良友们远离庙堂,春天相聚赏花饮酒,高谈阔论到深夜,尽兴而归的快乐情趣。
唐宋以来传统的酿酒有官酿、坊酿、家酿三种体系,枝江是酿酒原料产地,民间酿酒作坊和家酿网点很多,有的作坊同样酿造不外售的“家酿”。
因此,没有必要办官酿,黄金水道上码头商埠销售的是坊酿。
杜甫、欧阳修、陆游、张问陶品尝的大都是作坊酿酒,“公安派”袁中道、雷思霈品尝的徐氏家酿。
枝江市有哪些民俗
枝江还文化遗产捏。
。
我骄傲
。
。
。
所属地区: 湖北 · 宜昌 ·枝江市 文化遗产名称:枝江民间吹打乐 遗产编号:Ⅱ-48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枝江民间吹打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湖北省枝江市 遗产级别: 国家枝江民间吹打乐是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唢呐等结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体裁。
吹打乐顾名思义就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
在民间流行的吹打乐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乐器以外,还常用拉弦和弹弦乐器,因此民间艺人把吹打乐细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种:粗吹锣鼓--又称粗十番。
指用唢呐、管子等吹管乐器和大锣大鼓合奏的形式;细吹锣鼓--又称细十番或丝竹锣鼓。
指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形式。
枝江民间吹打乐系由打击(鼓—大鼓、堂鼓、板鼓、书鼓、战鼓,梆子—木鱼、木梆、竹梆,锣—大锣、小锣、苏锣、马锣、京锣、云锣、虎音锣,钹—大钹、小钹、川钹、小京镲等)、丝弦(二胡、京胡、四弦等)、唢呐(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大号)等乐器结合在一起进行演奏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民间吹打乐是广泛活跃于枝江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
枝江民间吹打乐的活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衍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
其主要通过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如: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踹高跷等)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枝江民间吹打乐按其乐器演奏运用分为粗乐和细乐两种(又称武场和 枝江民间吹打乐文场);按其技术流派分为上河(又称荆河)和下河两种;按地域又分为南河和北河两派。
粗乐,泛指用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故又称武场;细乐,即指在打击乐器的演奏中夹杂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又称之为文场。
上河,系由荆沔(今湖北荆州、仙桃一带)的汉剧打击乐传入并衍变成型,故又称荆河;下河,系由徽州(今安徽一带)戏班传入。
南河,即枝江境内长江以南区域的吹打乐为南河派;北河,即枝江境内长江以北区域的民间吹打乐为北河派。
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十样“家业”(乐器)的完整组合,并汲纳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术种类和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枝江民间吹打乐具有历史渊源的可溯性、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普及适用面的广泛性、技术种类和风格独特的地方性、艺术流派的多样性、演奏曲目的丰富性、司仪演奏的循序性、演艺活动的依存性、传承发展的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同时,因其所属特征,而具有广为枝江民间接受使用的实用价值、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功能价值以及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什么意思
宁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于凛冽北风之中。
1、出自宋代诗人肖《寒菊》2、原诗寒菊宋代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4、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5、诗人简介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描写洞庭湖的诗
梦醒了懂我的人却走了的诗句你不是我的菜 作者 北国红豆 我不想打扰你的生活 因为 你根本就不属于我 我的热情 换来的 却是你的冷漠 我心如死灰 仍被你无情的折磨 我不想走进你的生活 因为 在自己的空间 也很快乐 我已不相信 你的一...烈酒饮,空杯落,离人心,呼唤谁,停了。
千里外,独成夜,赏明月,无人共,断了。
忆往昔,留点滴,离人音,破伤愁,醒了...何时,你已闯入我的梦中, 行人的惊扰,让我方才知晓你的到来, 细听, 是入梦的雨, 是雨的声音。
只惜, 我已于梦中醒来。
那不妨站立雨下, 淋上一回, 倾听一回。
然已不是梦中的雨, 而雨的清凉竟...牵牛花开 托着星辰 爬上了窗台 可是 夜已含泪 让我怎么忍心去摘 我的风景里 有你最美的样子 如今已不可碰触 默默无语中 知更鸟的啁啾 惊醒了等待 现实太真 我们太傻 许多事 总要痛后才能明白...梦,一样的迷离 等你清醒了以后 你才会发现 活在梦里 多好 可是你不知道 梦醒了以后 你将不得不重回生活 这样 你就会忘记了梦 也忘记了那迷离般的梦 从此天涯..........梦醒了只是迷茫,你走了,天气变凉了,而我的心却碎了
题记 曾经的美好在心里斑驳不堪,刻画的美好画面一次次的将沉睡的梦幻推入黑暗的深渊,泪眼婆娑缱绻在梦的边缘回味着看不到边际的黑暗,零碎的记...东风吹,东风吹,轻轻的,柔柔的,软软的。
吹绿了小草,吹开了繁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踏着春的舞步,迎着蝴蝶的翅膀,嗅着花儿的芬芳,闻着泥土的气息。
在草里打几个滚,在山野来几声呐喊,敞...雨停了 思绪散了 散了纵横着的牵绊 风起了 梦就醒了 醒了一整天的幻想 迷雾很静 添上了一层色彩 又显得那么委婉 素雅的淡香 萦绕孤寂的心房 随着风中你的发香 来到熟悉的咖啡店 假装看不见 尽管还是寂静...1 我穿着白色的纱裙,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天灰蒙蒙的,我的周围一个人也没有。
我开始拼命的奔跑,裙摆在后面像蝴蝶似的飞扬着,我害怕,害怕这荒无人烟的草原,害怕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 跑着跑着,我...深秋的雨, 带着些许冷意, 轻轻松松的飘荡着。
没了春雨的温馨, 更没了夏雨的干脆, 绵绵不休, 肆无忌惮的下着。
下没了心情, 落满了思念。
我伫立在窗前, 望着丝般的雨幕, 伴着秋风划出条条白线...夜 慢慢深陷 天空没了月的相伴 显得格外深沉 雾也耐不住寂寞 以排山倒海之势抱住了整个枝江 编组站还在忙碌着 探照灯不见了往日的明亮 平添的是几许昏黄 一列列火车在驼峰上缓缓流放 不一会 被肢解的七...5点多,被噩梦惊醒,自私地打电话把他也吵醒了。
发表日期:2012-10-045点多,被噩梦惊醒,自私地打电话把他也吵醒了。
不要怕,我在呢。
乖乖睡吧,我等你睡了再挂电话。
过了半个小时,我们都没出声,还以为他也睡着了,电话里的声音传来我要挂了哦,做个好梦我在电话的旁边...梦醒了 让心静下来 忘记那一脸苦涩的心情 依稀中 你几时得呓语 重又荡响在耳边 和着那一帘斑驳的月光 独自斟酌 一个人的寂寞 曾记得 那一个黄昏 你松开我的手 无言的转过头 无情的脚步在我挽留的视线里...有人说:孤独是一滴载满乡愁的泪,映在残月的影子里,投下的是一地彻夜长思的无眠 毕竟不成眠,又何必一夜长如睡
不成眠,便成回忆。
其实回忆也没什么不好,童年、烦恼、月色、烛光,在回忆里交织成一...[原创] 春风吹走往日的忧愁 春风吹落的春雨夹杂着春泥的气息, 是我开门后呼吸到的第一口春天的空气
低头细看,我发现了地面的点点春绿。
又一个春的季节来临。
使我的春心有了一点点躁动
一年之计...暖暖的风 吹开花的眼睛 簌簌的雨 打破树的梦境 春日 唤醒了一冬的睡意 但 春花依旧在 故人不再来...你叫我等,我等; 我等;你却突然放弃. 我多么地爱你,你不是看不见的... 可你却拿来践踏,把我当笑话看 你无情地对待,封闭了我的心 我不恨你,我恨我自己, 我恨我自己为何当初会选了你,当时我是否瞎了 现在我...【写给自己的文字】亲爱的自己,该醒醒了。
你已经做了太多无谓的挣扎,太多荒唐的事情,太多盲目的决定,而错过了太多本来的幸福,太多安静的生活,太多理性的选择。
现在开始,请认真把你做过的都忘记,...朋友说:有一个令你伤心的人是一种幸福。
遇见你之后,我用白天所有的时间编织自己的梦。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静静地数着白天与你说的每一个字,夜风来袭,好冷。
我的梦醒了。
我醒了在本应该属于睡眠的时候...冬夜漫漫,街院深深,寂无聊声,风铃帘栊,轻柔漫抚飘摇的心绪,疏影渐幽。
卷帘遥望,一弯圆月暇睿,涌上楼顶,月上鸿基隐去边际朦胧了簌簌落尽的婉约情愫,一抹太阳被圆的黑影遮住,惊现天暗,瞬美无极...从那条跑道旁落定的木叶 树枝枯傲的延伸 似乎有绵延不绝的遥想 在不经意间 一场冬雪把弯曲添直 几只小鸟不畏寒意 叫醒了一院的沉寂 估且也是宁静吧 因为大地正在沉睡...痴 痴迷碧水青山之悠远 俯嗅琼浆玉露之清醇 品之淋漓 醉之酩酊 轻唤那断流的叮咚 倾泻了满溢的月光 坚守这一切地老天荒 唯美的月光曲 安眠了燕语呢喃 惊醒了彻夜思念 我已不知忘却多少风景 多少时光 一...沏浓浓的茶 读长长的夜 举起杯 满满地溢出 你重叠的身影 许多心事便源源而流 濡湿了心境 累了的日光灯 眼睁睁地睡去 你的歌声便扇翅而来 穿过厚厚的夜色 飞进我木格子的窗户 依稀间 听到自己的名字 被反...意境 一阵疾劲的风 掠过着片不大的小小树林 惹起几声清脆的鸟鸣 惊醒了树下疲惫的行路人...清秋渐远,凉凉的风吹不散这哀怨的悲痛,沾满潮湿的酸楚,固执地徘徊在心头久久不肯离去;而孤独的忧伤像漫天雪花密密麻麻地往心深处落下,积起冰寒的伤感渐近麻木,就想让失去灵魂的知觉在无人的角落里...穿过夜幕,悄悄地,你走进我朦胧的梦里。
听你温柔的细语,如流水潺潺;看你明亮的的双眸,柔情似水;想你许下的诺言,想你的一往情深 披着月辉,伴着星光,你走进我温柔的梦里。
躲在河边柳林里的月亮若...清晨,我漫步于田垄。
细听田垄断水平静的鼾声 抚平那些娇羞的花朵、 那一地的草尖儿。
我不满足了 这美妙的清晨。
那片草地,尽情的奔跑...在我的记忆里不知为何小时候很怕洗澡,好像每天都是要父母逼着才会去洗澡,而我则每次都是很不情愿的去洗。
在冬天时则更加了,每次都怕冷,有时在洗澡前还要闹一场,把洗澡水弄得满屋都是,洗完后又因为...倒一杯清茗 淡淡的幽香 不经意间已过了一次轮回 漫向那远不及的天堂 梦中 天使在我身旁 只是我却伤害了她 她无言 离开了 对于青春 我却无心葬了时光 梦醒了 茶凉了 事虽错了 可生活却还要继续彷徨 不要...今夜,是谁吹醒了我的忧伤 发表日期:2011-03-28窗外的月,依然残缺,花依旧凋谢,不再灿烂。
影,依旧瘦长柔弱,满眼是清冷孤单的色彩,深深悠转,吹乱了伤。
今夜,抱着梦里唯一奢侈的浪漫,静静地坐在季节的边缘,看露珠牵着一串永不退色的柔情点点...已过夜里十二点了,爬上床前,又听了两首老歌《盛夏的果实》和《那些花儿》。
有那么一刹那,思绪凌乱,条理遁形,高中岁月的印象又一次扑面而来。
莫不如说,是我一直在寻找它们,随着日渐消逝的青春竭力...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什么是古诗词?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编辑本段]古诗体,又称古风。
俗话说:唐诗、宋词、元曲,可见唐诗多么重要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
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
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
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
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
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
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
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
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古诗词包括以下内容: 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古诗体式简谈兼对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的商榷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
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
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
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
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 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
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
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
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
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
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
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
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
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
“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
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
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
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
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
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
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
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
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
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
《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
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
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
”(《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风》(58首)组诗。
“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
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
”(《清诗话》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
《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
少陵已无此风味矣。
”(《清诗话续编》1142页,1983)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新乐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
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
“古风”、“五言古体”、“新乐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
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
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
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
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
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
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
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
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
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
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
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
一尚风容,一尚筋骨。
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
”(《清诗话续编》2436页)这里所说的“古”指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七言古体,它继承了汉魏古诗的古朴质实的特点;“近”则是指“初唐体”发展而成的七言歌行体,它继承了齐梁尚巧求丽的特点。
可以说,这是在汉魏六朝七言乐府诗的大树上结出的两个不同风味的果子。
以上大概是我国古体诗的基本概况,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律诗),成为我国古诗的基本形式。
《润物》一书中有许多经典诗词。
古诗就是这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