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送别朋友的诗是什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译文 :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眼前。
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
原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好朋友离别时 常用王勃的什么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的著名的送别诗句是什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释义】之内思念着自己的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一样近。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送别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交往的名句
【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人简介】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好处:根本特点在于它虽是送别之词,但却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
它下笔即颇雄劲,两句话就把送别地长安和杜少府即将奔赴的目的地联系起来,既切合题意又显示出开阔的视野,把人的眼界引向高处、远处。
次联点题,但关键在于把自己与杜少府的共同点突出来。
今天你将远行,我留长安,但长安既不是我的故乡,也难以永久居留,有一天我也会同你一样远游,因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出仕从政而不得不四处奔走的人。
这一联对出行者既是安慰,又可以使他感到下面的祝词更为亲切。
三、四两联是诗的中心意思所在:四海之内相互思念着自己的知己朋友,哪怕远隔天涯,也会心心相印,如同近在咫尺。
因此我们今天分别,一定不要学那些没出息的儿女,哭哭啼啼弄湿了巾袖。
这样的祝词,无疑是有助于壮行色、鼓勇气的。
所以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
王勃送别好友且带有豪迈情怀的诗句有哪些
千古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别薛华〗送送多,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重别薛华〗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秋江送别二首〗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羁游饯别〗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
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人四首〗久客逢馀闰,他乡别故人。
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
桂轺虽不驻,兰筵幸未开。
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秋日别王长史〗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送卢主簿】王勃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饯韦兵曹】王勃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
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朋友远行用王勃的诗句送别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感
王勃 《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里道,凄断百。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王勃有哪些送别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眼前。
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关于送别的诗词与王勃的资料
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
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
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
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
清宣统三年(1911)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卢纶的《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