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李白有关善良的诗句

李白有关善良的诗句

时间:2020-02-04 08:43

如何写的样子

从去世到今天的30多年间,书籍、报刊上出现了大量以“亲历”笔法记叙他日常生活、言谈举止的文字。

不过,这些记叙一般都以1949年以后的作为对象,对于1949年之前的的同类记叙,是比较少见的。

少见,却不是没有。

聂绀弩1945年9月在重庆写的一篇文章《先生与鱼肝油丸》,就属于这一类文字。

这篇文章不长,约两千字,是抗战刚结束到重庆谈判时,聂绀弩回忆他1938年春天在延安所见到的的两个生活片段。

第一个生活片段是会场上讲话的。

聂绀弩笔下的形象是:“身材不高,背不直,脸不长,脸上还有点虚胖,颜色也并不怎么健康,光着头,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灰布棉军装,上面显然有些各种各样的污痕,风纪扣也不扣”; 在一千多人的会场上,的讲话“声音不高,可是大家都听得见;一点激昂,慷慨的气没有,一点也不像在台上讲演,一点也不像在讲着抗战的大道理;倒像和你促膝地谈着一些无关紧要的家常琐事。

话里面没有难懂的名词或深奥的理论,似乎无论什么深奥的东西,他都能用极浅近乃至极陈旧的话表达出来。

”每讲到有趣之处,话还没有说出,的笑容就露出来了,他一笑,听众也都笑;讲话还特别地慢,几乎每句话,中间都要夹杂着“啃啃”的干咳声,他讲一句话的时间,别人都可以讲几句;另外,的讲话中,也有说错的地方,比如,他将唐代人李白的诗句“大块假我以文章”,安到了晋代人王羲之头上。

第二个生活片段,是与人闲谈时的情形。

聂绀弩在文章中说,演讲结束散会后,大家都往住处走。

聂正走着,丁玲在后面叫住他。

丁玲和走在一起,她将和聂绀弩作了介绍。

彼此认识后,聂和毛边走边闲谈,谈话的内容,聂绀弩说都忘记了;但他却回忆了闲聊时的态度、方式等。

聂说,谈话的时候“不威胁人,不使人拘谨,不使人自己觉得藐小;他自己不矜持,也不谦虚,没有很多酬话,却又并不冷淡。

初次见面,谈起来就像老朋友一样。

似乎真把你当作一个朋友,似乎真在听你讲,而自己又很坦率地发表意见……毛先生的态度,就算并不全部真诚,也未尝不蔼然可亲”;“他谈话的时候跟演讲的时候一样,也爱夹杂些笑话,也爱笑,讲得很慢,也夹杂着几声咳嗽,不过都比在讲台上的时候要少得多。

那咳嗽虽然少吧,也仍然使我不舒服。

”最后,聂绀弩还说,自己是一个不怎么留心别人生活和健康的人,除自己极亲近的人以外,别人的某种不健康也不曾使自己感到不舒适,但是,“对于毛先生,却不但当时,就是以后偶然听见提到他的名字,也不觉彷佛看见了那有些虚胖的笑脸,同时还听见了那轻微的干咳声,而不舒适起来”。

可以看出,聂绀弩的这篇文章是在无所顾忌的心境下,将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诉诸笔端的。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聂绀弩在多家报刊当过编辑,也写了不少新闻报道体裁的文章。

《先生与鱼肝油丸》一文,写得真实(指的是作者真实地记下了他的所见所想)、全面、质朴、生动形象、具有立体感,应该属于一篇优秀的人物特写。

这个材料能想出多少个立意

(作文) 很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奔月,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与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意思?

1、解释:从今后,如果允许大家在晚逛,那么我将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柴门。

  2、《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注释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当山和水不断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正疑惑无路可行,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吹箫击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后,如果允许大家在晚上闲逛,那么我将拄着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友的柴门。

  4、赏析  这首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5、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月相的变化和人有什么关系

中国人的月亮情结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与历史月亮,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

”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明四季,春属木,夏属火,夏秋之交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

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阳,秋天要祭拜月亮。

祭拜太阳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

人们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学作品中则大量描写、咏叹月亮。

以李白为例,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与月亮有关。

可以这样说,唐宋以来没有哪一个知名诗人或词人没有写过月亮赞歌。

古人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呢

大致原因有四:一是因为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人们十分关注它;二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上弦、下弦、月亏、月满、月蚀、月晕等)引来人们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辛苦辗转,所以特别向往“圆”的事物,于是以月寄情,抒发感想。

所以,咏月的诗词就多起来了。

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与人情因为月亮的永恒、美丽、亲近,所以古代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的身上,因而生发出许多感人的诗句,其中表现乡情、亲情、友情、爱情、闲情,无不尽致,最耐玩味。

下举数例。

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这首诗童蒙皆知,观众朋友无人不晓,此诗通俗

但是,这首诗的“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所以,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就要联系李白的个性来理解。

李白从小性格浪漫不羁:“十五好剑术”、“击剑为任侠”,青年出川,“仗剑去国”,而且“一生好入名山游”,似乎是一个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真正游子。

但是,李白又是一个极其谦卑、真诚的人,在这“静夜”之际,在远离故土,久别父母的日子里,在漫游天下却一事无成的际遇中,在他孤单地躺在床上的时刻,他由一轮明月想到了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根,他“低”下了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昂的“头”

啊,赤子李白,故乡永远在他的心中

亲情: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

是年六月,安禄山叛乱,兵破临潼,玄宗逃蜀。

七月,肃宗继位。

正携家避难的杜甫,将家小留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肃宗行在(甘肃灵武)“保驾”,途中不幸被叛军虏至长安。

这首诗就是作为俘虏的杜甫在长安望月思亲而作,它表现的是社会动乱中离人的情感,而且,杜甫能以他的卓绝的诗才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其实,在平常的岁月里,在千家万户中,在千千万万不一定能以诗歌来表现月下思亲的普通人心里,见月思人,见月伤情都是一样的。

爱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这首诗一开头即描写出“海上生明月”的奇特景象:明月从大海升腾而起,普天下有情人将共享这美丽的时刻。

“天涯共此时”中的“共”字,正写出了有情人心中所共有的爱。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说怀着深情厚意的人抱怨长夜难熬、“竟夕”不眠,被“相思”所折磨,只能“起”而披衣徘徊。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夜深了,月光更加明亮;露水寒凉,沾湿衣巾。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者深情地说:很想用双手捧一掬月光赠给我的心上人,但月光不能用手盛满,只有回屋就寝寻梦,也许在梦中能与你相会……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与中秋在咏月诗词中,莫过于咏中秋节。

因为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时逢秋季,气候较为干燥,天空总显得秋高气爽,能见度大大提高。

而且,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一天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就觉得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满和最明亮的。

而这种世上最“圆”的事物,又切合了中国文化中追求人生、事业圆满的心理,于是在几千年八月十五祭月、庆丰收的意义上,又加入了追求“团圆”的内容,中秋节成了“团圆节”。

因此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中秋节感怀的诗词。

对中秋节月亮的描写最为精采的还数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如前所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较为关注太阳不同,中华民族在对宇宙的认识中比较重视月亮。

我们的祖先曾无数遍地通过观察月亮的运行,来探究人和宇宙的关系。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

月亮是永恒的,人生能永恒吗

月亮是圆满的,人生能圆满吗

于是就有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于是就有了“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于是就创造了一个自我安慰的团圆节——中秋

但是,上天讲不讲这一套呢

天上是否也有团圆节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应该去看一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多少人猜想着:天堂一定是美的,月宫一定是美的,远方的世界一定是美的。

但是,去过的人就知道,无论哪里都会有丑恶和不公平,无论何人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

可不是吗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这就叫“高处不胜寒”

所以,理智的做法是:不逃避,不放弃,勇于面对现实。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间会有不幸,会有孤独,但只要你热爱这世界,热爱人生,那么你就会有生活的信心、生活的乐趣、生活的希望

即使是自娱自乐式的“起舞”,即使只有影儿相伴,也比追求那虚无缥缈的“琼楼玉宇”强。

一切的一切,“何似在人间”啊

难怪当年仁宗皇帝读了苏轼这首词,感动不已,兴奋不已,慨叹“苏轼终是爱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秋之夜,月如飞镜,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下雕花的门户,照在因思念亲人而不能成眠的离人床前。

此时此刻,月亮的圆满反衬了离人的孤单,“多情却被无情恼”,自然会心生抱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啊月亮,我同你往日无仇,近日无怨,你为什么总在我别离之际却肆意地炫耀你的“圆”呢

这是词人的“蛮语”,是不近情理的话。

人之有愁有怨,与外在景物何干

倘若人人都这样来思考问题,那还能活下去吗

所以,这只是一个假设,一个铺垫,一个极端,是打了一个“结”。

该如何解开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至理名言,将前面的“结”一语宕开,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是常人所难以深刻理解的。

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往往追求一种“圆”文化,幻想着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

其实,人生何曾“圆”过

天灾人祸、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业无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哪一项都可能遇到。

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对。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不圆”是绝对的,“圆”则是相对的。

就像月亮有阴伏、晴出、团圆、缺损一样,自古难以十全。

即如十五团圆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这一次也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啊

不懂得“此事古难全”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只看到“全”而不承认有“缺”,对生活的挫折没有思想准备,一旦面临,便被击倒;二是自欺欺人地回避“缺”而刻意求“全”,盲目追寻,活得很累,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三是理论上认识到了人生“难全”,但行动上却本能

中秋节的传说与来历有人知道吗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

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

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

”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有人则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

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

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

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

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

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

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

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个月中间的一天。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

“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

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