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鸡蛋有关的诗句、古文、典故记载,吃鸡蛋的风俗等等,谢谢大家
“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相传很早以前,女娲娘娘为了下界小孩不疰夏,斗法胜了撒播这种病疫瘟神,瘟神保证凡 女娲娘娘的子孙不伤害。
女娲娘娘传话百姓:第年立夏之日,小伢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疰夏之疫。
立夏吃鸡蛋,也叫吃立夏蛋。
家家户户要煮上一锅鸡蛋,手巧的母亲以彩线织成放置鸡蛋的丝袋,把染色的鸡蛋放入其中,挂在孩子胸前,据说可以消除瘟疫。
有的地区也采用鸭蛋,鹅蛋等。
正因如此,立夏这天会见孩子们胸前挂着鸡蛋,到处约伴碰蛋的热闹情形。
因“蛋”、“袋”、与“代”谐音,此举也寄托着父母的传延子孙的希望——儿孙健康长寿、“代代相传”。
在我国历史上,人们在很多节日里都要吃鸡蛋。
据我所知,立夏要吃鸡蛋、清明要吃鸡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端午节要吃鸡蛋。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鸡蛋代表着圆满、喜庆、避邪、繁育后代,更重要的则是健康。
在端午节来临之前,找了一些关于各地吃鸡蛋的奇风异俗和大家分享分享。
在我过北方,端午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还要煮鸭蛋或鹅蛋。
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粽子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易生疮;而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有一种说法,认为只有在端午节的正午,鸡蛋才能大头朝下立在桌面上。
当天第一个把鸡蛋立起来的人,将获得一年的好运气。
台湾每年端午节也都有立鸡蛋大赛,众多群众参加以求得意念的好运。
在英国,每逢到节日盛宴,人们爱把鸡蛋打破,滴入清水中,以其形状来占卜日后的生活是否美满。
然后拌入白糖蒸熟,意味着生活美满和谐; 在南斯拉夫,青年把鸡蛋看成是神圣、纯洁的爱情。
每逢复活节到来的第一个星期一,青年们聚会跳舞,谈情说爱。
如果男子不吃女子送的鸡蛋,则说明不爱对方,或爱情破裂。
在土耳其,鸡蛋是生育的象征。
如果姑娘立志不谈恋爱,不结婚的话,她是一辈子不吃鸡蛋的。
吃鸡蛋的姑娘则表示她们要婚配,要做妈妈。
在我国潮州,鸡蛋更有着许多象征意义。
人们经常把鸡蛋作为传统礼物赠送亲友,通常以四枚至八枚,若十二枚则是隆礼了;亲朋病了好久痊愈,则必须馈蛋十一枚,表示只此一次,受者也必须全收,取一个好彩头;凡小孩到上学的年纪,要进学校了,称作“开书”,除其他仪节外,必有鸡蛋二枚,煮熟,将壳染红,赠与这孩子,表示对孩子的祝愿;女儿怀胎几个月,妈妈便使人写送鸡蛋给她吃,临月妈妈又送一回鸡蛋,称作“催生”,意为“催促其平安生下来”的意思。
湖南人爱吃什么
弹词 俗称“道情”或“月琴戏”。
清嘉庆年间自长沙传人。
艺人演唱时,一般以茶社为基地;有时也为婚寿喜庆之家演出助兴。
内容以劝善方面的居多,杂以旧的礼教,谓之“怀抱月琴,口吐圣贤”。
1926年,益阳王典山等发起成立“湘子会”,参加的艺人遍及全区。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均于益阳县城聚会,用以纪念韩湘子诞辰。
弹词演唱时,分说白、表白、说唱、表演4种,语言通俗易懂,唱词合辙押韵。
著名曲目有《双风奇缘》、《月唐演义》等。
新中国成立后,益阳弹词艺人一方面演唱传统曲目,一方面创作《林海雪原》、《江姐》、《雷锋》等新的唱本,并在演唱形式上进行革新。
1957年,李青云在两人对唱的基础上加进小锣,创造“三响”联唱弹词新形式。
1979年,又有艺人于演唱时再加进三弦、二胡、扬琴等器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盲人曲艺亦有发展,益阳市盲人曲艺组是全国盲人先进集体,言艺人谭水利曾代表该组赴北京参加全国盲人聋哑人先进代表会议。
地花鼓 又称“对子花鼓”。
清同治年间开始在益阳流行。
多于春节或重大喜庆节日演出。
分一旦一丑单花鼓,二旦一丑双花鼓和多且一丑或多旦多丑群花鼓几种。
当地人称丑为“小花脸”或“三花脸”,头戴无边草帽,系白裙,执青折扇,演出时多走矮子步。
旦着彩衣裙,戴凤冠,演出时一手舞巾,一手舞扇,多走摇步、膛步、云步和闪步。
向有“旦角风摆柳,丑角巴地梭”的说法。
最具特色的舞蹈组合动作为“车窝子”,分为单双窝子、滚筒窝子、阴阳窝子等数种。
按音乐分,又有弦子花鼓和唢呐花鼓两种。
伴奏乐器以锣鼓、唢呐和大筒为主,唱词多为七字句。
主要曲目有《望部》、《对花》、《十锈》、《送子》、《挨角》、《比古》、《月照山》等。
地花鼓表演时,四周围以龙舞者叫围龙花鼓。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挖掘整理,益阳的地花鼓有较大创新。
1963年,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印地花鼓专辑,供各县、市选用。
1980年,益阳市举办地花鼓专业人员培训班,通过广泛征集和整理,编成《益阳地花鼓》专辑,收有《十杯酒》、《拖地板》、《红灯歌》等26个曲目。
安化县创作的《老伴瞧山》、《偏偏爱你作田哥》等,深受群众欢迎,曾获湖南省文化厅嘉奖。
围鼓 即“围鼓子戏”,又称“坐堂戏”。
表演者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既是演员又是乐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
演唱时不化妆,也无表演动作,全凭唱腔、道白表现戏曲故事;采用民间小调或地方戏曲的音乐。
多受聘于民间红白喜事,亦有逢节日临时定点演唱者。
新中国成立后,围鼓演唱活动继续流行,且注人新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姚度山、李健军等创作的《按小华》、《献图》等,便是具有全新内容的围鼓戏。
1976年,孙文辉、杨运镇等在围鼓基础上创作花鼓坐唱《硪歌嘹亮》,演唱者加进表情动作,唱演兼有,场面热闹。
不久成为全区一个新的地方曲种。
区境农民种田,向以水稻为主。
农家着重秧田。
旧时农民即使贫困到出卖田地,也不愿卖掉秧田。
秧田多固定在背风向阳处,绝少变换。
有“会作田的作一丘,不会作田的作一洲”和“秧好半年禾”之谚。
秧田肥料、犁耙工夫质量均优于大田。
秧田播种时,忌说话和高声叫喊,意谓怕让鸟兽得知后来此啄食谷芽子,实则是提播种者要集中精神把谷种撒匀。
播完后多习惯在秧田里置上一至两个稻草人,借以吓走鸟兽。
桃江一带还习惯于在每厢秧上插一枫枝,预兆丰收。
区境流行“细人望过年,大人望插田”的俗语。
插秧完毕且,习惯封闭田塍。
抽穗前,乡村各处往往鸣锣示众,严禁敞放禽畜,俗称“禁团”。
若有违者必受处罚。
收割水稻时多由4人一伙使用一张扮桶,两割两扮。
只3人的称“跛脚桶”。
旱土耕作习称作土。
屋旁熟土,习种蔬菜,产品大多自食,俗称园土。
往昔农民有“蔬菜半边粮”之说。
安化 、桃江县山区习种玉米,习开新荒。
开新荒俗称挖生土。
区境农户养猪历代相传。
有“富要读书,穷要养猪”和“养好一栏猪,油盐衣服都有余”之说。
农民素称养猪为“聚宝盆”。
旧时杀猪往往多敬神,杀年猪时敬神和更为普遍。
有的用猪血染纸钱或用黄表纸画符,贴在猪圈门上,以示招“血财”(养猪得利)。
“牛为农家之宝“。
农户养牛主要为耕作。
山区多养黄牛,湖区水田泥脚深,多养水牛。
春、夏、秋3季,养牛户常有专人每日分早(露水干后)、(傍)晚两次牵牛外出吃青草,俗称“看牛”。
有的每天割一捆青草晚上给牛“放夜草”。
区境城乡多有养猫习惯,但不食猫肉。
农家养狗多为看家,或狩猎。
区境农家养鸡历来普遍,一家少则三五只,多则二三十只。
农户如不养鸡常被指责为“主妇懒惰,不会盘家”。
昔时农户养鸡生蛋后多用以换取油盐钱。
以鸡送礼或作度上菜肴,向为民间常俗。
贵客临门,杀鸡款待最为客气。
母鸡和鸡蛋更是赠送产妇的常规礼物。
公鸡常作贺新屋,或祝寿、祭祀礼品,农家则用以报晓。
团年饭 每逢除夕晚上,全家要团聚一起共进晚餐,俗称“团年饭”。
饭菜非常丰盛,有大鱼大肉做成各种美食菜肴,一家人相互敬酒,妇女和小孩也要喝一点酒,表示全家欢乐。
米饭大多用木甑蒸制,寓意口粮丰足,酒和饭菜都要有余有剩,表示来年吉利,丰衣足食。
年饭 大年初一第一餐,俗称“年饭”。
不管几代同堂,都要围桌吃饭,那怕是婴儿也要抱到妈妈怀里,用筷子点几点汤吃。
菜肴特别丰盛,大都不用鸡(因鸡同饥音),却用各种肉制的佳肴,摆满一桌,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菜肴更加高贵。
无论贫富,但有的菜不能少,鱼同(余)音,寓意有余,即使买不到鲜鱼,也要用大点的干鱼代替。
猪肘子和猪脚(最好是前脚)也是不可少的一道菜,俗称“抓钱爪”。
另一个是青菜,全家都要吃几口,寓意在新的一年清清洁洁,既可抓到钱,还有余有剩。
连米饭也吃前年粮,大多将除夕剩饭用甑蒸热,俗称“年根饭”,年根饭又称“饭根”、“饭娘”,是一种留剩饭过年的祈福活动,亦是形成已久的饮食风俗。
接年饭 亦称“接年客”、“接春酒”。
民间在春节期间,各家各备酒席,宴请亲属和相好的邻居朋友,旧时佃农还要请东家喝酒。
现代接春酒之风,仍传旧习。
吃元宵 元宵是汤圆的别称。
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故称“吃元宵”。
昔时民间在正月十五用糯米磨浆吸干成面,做成球形有馅食品煮吃,城镇居民多在市场购买。
吃元宵习俗流传至今。
荠菜蛋 农历每年三月初三日,民间大都用地菜子煮鸡蛋,加放红糖,每人吃一个或三个(成单)鸡蛋,即是赏青,又可滋补身体。
地菜子是荠菜的俗称,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索以及蛋白质、钙、磷、铁多种元素,性凉。
功能凉血、止血,主治吐血、尿血、崩漏、痢疾、肾炎等疾病。
此俗经久不衰,尤以当代城镇居民,每逢三月三前后,到市场购买荠菜,煮蛋服食。
谷雨茶 谷雨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
桃江、安化县一带村民在这天采摘鲜茶叶炒制,加上芝麻、炒绿豆、花生仁制作成擂茶,俗称“谷雨茶”。
相传喝了谷雨茶能解凉消毒,寓意在夏天不易生痱子、疱子。
立夏蛋 民间每逢立夏,各户有吃煮鸡蛋和米它子的习俗,米它子俗称“干它子”,用米浆煮干炒熟,捏成球形它子,形若汤圆,用猪油或腊肉炸油放汤,将干它子再煮开,每人吃一至两碗。
相传立夏吃了团鸡蛋和干它子能强身健骨,行动有劲。
俗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立夏吃它,石头都踩破”之说。
粽子 古称“角黍”。
是汉族端午节传统食品,流行全国,相传由人民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
早在魏晋之时,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端午上”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称:“屈原,楚人也,遭谗一不见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罗之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区回忽白日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每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反复见原感之。
今世人五月五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水遗风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引周处《风士记》有“谓之角黍,人并以新竹叶为筒粽”的记载。
尔后,代代相袭,每到端午节,民间竟相作粽,商店亦有出售,从端午时投水中祭祀屈原,渐发展成祭祀神佛祖先。
节日馈送和食用,唐宋盛行,官民皆备,市场争售,花样日多。
唐明皇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
自唐至清,还多做为进献、赏赐之物。
新中国成立后,大多作为人民的节日食品。
以糯米为主料,辅以裹豆沙、枣泥、什锦等粽馅。
农村大都是采用新鲜粽叶包制,城市居民除部分中老年妇女买粽叶、糯米自制外,大多在节日里到市场购买。
月饼 是中秋节传统节日食品。
月饼是一种圆形有馅的饼饵,取团圆之义,为中秋节应时食品,表示全家团圆欢乐,也是中秋节看亲戚友人的礼品之一,至今相传古俗。
民间还有在中秋节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用糯米饭舂烂如泥,再做成一个个圆饼,吃时用油煎熟放糖,与月饼同义,也成为中秋节看亲属的礼品。
年糕 亦称年粑粑。
民间历来在农历腊月下旬有做年粑粑的习俗。
城市用糯米浆做成长条形的年糕,在市场销售。
农村的年粑粑有各种花样,有斗笠形的,也有木模印成各种花纹的印子粑粑,还有做糍粑的,均是节日食品和过年做人情的时令礼品。
丘陵山区多为印子粑粑,湖乡大都做糍粑。
湖区做糍粑要请人帮忙,有做几斗米或几担米糍粑的,将糍粑切成小方块,用冬水浸在缸里陆续食用,可存放两三个月。
做糍粑越多也标志着庆丰收和预兆来年吉祥之意。
无论山乡和湖乡在做年糕那天,不管来了任何人,主家都要请来人吃粑粑,让来客欢心,讨个吉利。
如有人上门还钱,预兆人财兴旺,更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