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州的古诗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
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
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 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
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四门学,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
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 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 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 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华是故宫”呢
提出发人思索严峻的课题。
赵文昌,山东长清人。
出任福建闽海道廉访使,诗人虽是北方人,但《福州》一诗,对福州地区的气候农作了解得十分透彻。
城绕青山市绕河,市声南北际山河。
云来云去三晡雨,霜后霜前两熟禾。
东郭农人极丰年,西皋老子亦婆婆。
肩舆到处皆名利,时与高人醉踏歌。
“三晡雨”指的是福州地区,夏天午后多下雷阵雨,俗叫“哺梨雨”,而且要连下三晡才停止。
“两熟禾” 说的是福州多种双季稻,即早稻、晚稻二季。
明代王恭,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他《冶城歌》追忆福州建城历史: 七闽山水多奇胜, 秦汉封疆古来盛。
无诸建国何英雄, 赤土分茅于此中。
无诸为越王勾践的后裔,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筑小土城,自立为闽越王。
秦统一后,降为君长。
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打败项羽有功,复立他为闽越王,在福州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无诸堪称建国英雄。
描写福州闽江的诗句,有哪些啊急需
《游鼓山喝水岩》 作者特立 朝代:宋 【诗词】: 昔闻鼓山未到鼓。
胜游不易得,一失恐难值。
今朝忽勇猛,便作入山计。
虽无济胜具,尚可策疲致。
松下止呵导,山前屏车骑。
仰窥白云峰,俯蹑青螺髻。
半天开佛刹,杰阁照金翠。
路穷两崖间,巨石擘元气。
何年泻白虹,一喝回狂势。
冲波落山后,余务泄厚地。
山灵畏定力,仙鬼吝幽閟。
至今千仞底,不见波流驶。
寻师水倒回,卓锡泉涌沸。
异事惊倒人,此理本无二。
亭边数苍石,刻画几大字。
顾怜身后名,惨戚当时意。
茫茫千万古,存灭可胜记。
灰劫同一尽,要自济儿戏。
不知生前酒,对石聊一醉。
醉到无何乡,却就僧床睡。
《鼓山》 作朱德 鼓山高耸闽江头,面貌威严障福州。
纵有台风声猖獗,从来不敢到闽侯
--------------------------------------------------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本诗题为《渡浮桥至南台》,作者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时代,故痛恨金兵侵略、奸臣误国,一生满怀报国赤诚之心,却因得罪秦桧而仕途坎坷。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才获任福建宁德县主簿小官。
次年秋,调充福州决曹(掌管刑狱),为官两年。
三十年正月,离福州北返临安。
此时,陆游诗名日盛。
其诗雄浑奔放,饱含爱国热情,常又感慨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
他曾受到孝宗召见,但未得到重用。
淳熙五年(1178年),他再次被派到福州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至南台”诗写于他首次调福州任职时,为慕南台山(今仓山)天宁寺胜迹而渡浮桥前往,因触景生情而作此诗。
浮桥,是福州闽江万寿桥的前身,横跨台江。
郡守王祖道于元佑八年(1093年)相其南北,“造舟为梁”,这就是诗中所称可行“九轨”之道。
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乃于桥南建天宁寺。
”到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于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名“万寿桥”。
本诗写作者一踏上浮桥,即为眼前景象所震撼:闽江中千艘木船用铁链、藤条相连接,一字摆开,横亘中流,浮桥稳如磐石,许多车辆和行人徐行漫步于“怒涛”之上,场面极为壮观。
面对怒号的江风,排空的激浪,作者心中的爱国豪情再次激起,报国无门的愤懑再次填满胸臆:联想国难当头,民心不平,耳际如闻战鼓号角,眼前如见黄沙旌旗,尘土飞扬,千军万马激战正酣……天宁寺的钟鼓,打断了他的思绪;南台岛的墟烟,使他重又回到现实中:晨钟暮鼓徒然催告早晚的时序变化;墟落烟云,遮断了人民苦难的图景。
眼前安静宁谧的生活,自然岁月的迁移,更使作者难掩心中的隐痛。
想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困守南方小城,抱负无由得伸,登山临水,倍增感慨。
为忧国忧民而生的白发已布满双鬓,但他满腔激情依然不衰。
他想像,无奈之下,只能独坐榕阴,借酒浇胸中块垒,吹奏横笛,以排遣苦闷,由此诗也可见陆游时时处处难以放下的执著的爱国情怀。
形容“福州”的诗句有哪些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 历城(济南)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有怀赵丞相经始。
翆浪野。
挽天河,谁影,卧龙山下。
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待细把江山图画。
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
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
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荫也。
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
更复道横空清夜。
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
堂上燕,又长夏。
三山:指福州南门内的于山、乌山和北门内的屏山,转为福州的别称。
西湖:公元282年,晋置晋安郡,郡守严高筑子城于越王冶城之南,并凿东、西二湖。
后东湖雍塞,西湖尚存。
十里水晶台榭:五代闽王所建行宫,在西湖岸边,已毁。
求名人描写福州三坊七巷的诗句
清道光年间,文人刘心香以“三坊七巷”入诗:“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
”民国初,著名诗人陈衍的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使得“三坊七巷”脍炙人口。
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当时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求名人描写福州三坊七巷的诗句(3首)
刘心香先生有诗云:‘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
紫菱丹荔黄皮果,一路香风引酒楼。
’”“三坊七巷”连称最早见于刘心香的诗句。
形容福州的诗句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