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有“韵”又有“竹”的诗句,最好是有好的寓意的
《元日》年代:唐 作者: 李世民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西江月·金鼎香销沈麝》年代:宋 作者: 侯置金鼎香销浓麝,碧梧影转阑干。
可庭明月绮窗闲。
帘幕低垂不卷。
一自高唐人去,秋风几许摧残。
拂檐修竹韵珊珊。
梦断山长水远。
《寻言上人》年代:唐 作者: 孟郊万里莓苔地,不见驱驰踪。
唯开文字窗,时写日月容。
竹韵漫萧屑,草花徒蒙茸。
披霜入众木,独自识青松。
关于竹子的诗句分别表达了什么寓意
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竹子\ 环绕小村的青青翠竹已和我的童年一样只留在记忆之中了,连片的竹林把古老的水乡小村妆成绿的世界,袅袅婷婷的竹子齐齐伸向天际,似我童年那高不可攀的梦想,似剪的竹叶把春夏秋冬一一剪去,只留下片片破碎的回忆。
多情的暖风,把竹的清香送入鼻息,沁人心脾。
无比的清纯,溶入深深的记忆,时时回味。
\ 竹影摇曳的日子已成过去,只有那编有美丽图案的竹席依然在夏日里伴着怕热的我,失去生命力的竹子整个被用作了晾衣服的工具,长年的日晒雨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绿色,变成了泛黄的回忆。
\ 也没见竹子的开花,但它却真正地在我的面前消失了,也许是现在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这样的竹林了,他们更多地拥有了昂贵的玩具\ 。
已都是独生子女了,父母们也不放心让他们进入竹林,因为竹林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危险,在幽深的竹林里我也曾经遭遇过蛇。
\ 竹子的清高或许是它消失的真正原因,有一日,小村的边上建起了一座小化工厂,从此竹子就走向了灭绝。
没有竹的日子,人们一样快乐,那是经济腾飞的结果。
然而,竹林在我的心中却占据了很大的一块,在竹林中,有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有过我的欢笑、我的快乐。
\ 鲜嫩的竹笋是我最喜欢的食物,笋衣包成的粽子又是那样的异常清香。
日暮西斜时,成群的鸟雀是我追击的目标,虽说手中有的只是一把由几根橡皮筋制成的弹弓,射出的小石子未必能击中鸟雀,但兴奋的心情却是无法形容的。
爬竹子、荡秋千、掏鸟窝......竹的清雅高洁,因此与文人墨客产生了不解之缘,以至于到了不可居无竹的地步。
在院子里种上一丛竹子,它在带给你绿色的同时,也给生活增添了一份雅致,于是就有了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偏疑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唯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
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
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
自是子猷偏爱汝,虚心高节雪霜中。
的感慨,与刘兼把新竹的静幽和坚贞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隐在山间的的小舍,那几丛青翠的竹子就是全部的装饰\ ,隐士就像仙者神客,在院间品茗赏竹,这大概就是我们从小就被灌入的世外仙境之美景吧。
\ 文人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正是文人学者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给予竹的刚正之誉;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竹的自信;,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的坚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宜烟宜雨又宜风。
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
洗来疏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
绕径莎微夏阴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
数枝穿翠好相容。
是竹的可人。
能得到如此的美誉,人们自然而然地也就喜欢竹了。
\ 竹的伟大还在于它能制成各色的物品,小巧精致的竹篮能盛放物品;坚实的竹凳、竹椅能让人坐着舒心;精制的竹席又是盛夏必不可少的。
竹制的钓杆虽不是金贵之物,但却是实用的。
小时就是用它一次次为餐桌上增添了新鲜的鱼汤,在那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这样的日子也就算是幸福了。
竹还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秀长的竹节制成一支支竹笛、箫等乐器,随即,天空中就会响起一曲曲动人的思乡曲,竹把我们的情感融化在这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之中。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是对竹的一往情深;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先娟娟秀,风吹片片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
是笔下竹的娟秀......有了文坛先圣们的赞美,竹子也就更加被文人墨客看好了。
\ 然而就竹的秉性,它容不得半点的乌烟瘴气,一旦身陷其间,宁愿以死亡来面对,于是,家乡的竹林因此变成了一片荒土。
\ 虽已无童年时的竹林,但心中的竹林依旧,带着一丝惆怅,找出横卧于抽屉中的竹笛,那悠悠的思乡曲又一次回荡在耳畔。
青翠的竹子,我心中永远的爱。
竹子象征意义
苏东坡的爱竹,也许是前无古人,竹子和他终身相伴,不管到哪里,他的眼帘里不能没有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他的名言。
年轻时,东坡咏竹有豪迈之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中年看竹,心情趋平淡:“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
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到老年:“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由豪迈到平静恬淡,这是他人生的轨迹,而诗中之竹,正是他不同时期的心态写照。
这个是他自己对他人生的一个概括,一种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