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克己的诗句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翻译: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
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
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解读仁:在学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这种人生正途又与择善固执有关。
孔子的回答正是指点个别学生如何择善,因而没有标准答案。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不能分两段说,而是一气呵成,否则己与礼互相对立,难免沦于性恶之说或以礼为外加于人的观点。
这句话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通感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为仁由己:克己与由己并观,更显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
至于复礼,则扣紧以下四目而言,因为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犹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风顺。
背景知识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营养不良)。
颜渊的死对孔子打击非常大,孔子曾恸哭颜渊,旁边的学生都觉得孔子哭得过分伤心,因为孔子的儿子死时,孔子都未曾像这样痛哭过。
孔子反驳,有吗
我不为这样的学生恸哭,又要为谁这样恸哭呢
(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足见颜渊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因为孔子认为颜渊才是唯一了解孔子思想的人,能为孔子传道,而颜渊却先孔子一步离开人世,等于是断了孔子的“后路”,实属“不孝”。
因为曾有“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被匡城的群众所围困,颜渊后来才赶到。
孔子说:“我以为你遇害了呢
”颜渊说:“老师活着,回怎么敢死呢
”)” 。
可见孔子与颜渊的关系非同一般,犹如父子,难怪子恸哭。
“克己复礼”中的“克己”并不是克制、约束的意思。
“克”的意思在此为能、能够的意思。
孔子教学生因材施教,颜渊是孔子学生里面最没有欲望的。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在回也
”)对于一个最没有欲望的学生你跟他说你要克制欲望这不是搞错了吗
如果前面“克己”讲成克制自己的欲望,后面“由己”讲成要由自己来做。
这不是矛盾吗
难道是将一个自己分两半,一个是不好的自己要克制,一个是好的自己要由己
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孔子非常认真看待颜渊请教是仁这件事,而孔子的回答也一定是孔子一生学问的精华,就是把人生从被动变为主动。
求关于克己奉公的古诗词3篇
石 灰 吟(于谦) 千锤万凿山, 烈火焚烧闲。
粉身碎骨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竹 桥 其 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金陵怀古四首 【宋】王安石 (其一)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三年为刺史二首(之二)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