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宝刀歌》
对酒 (清)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①, 貂裘换酒也堪豪② 。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③。
注释译文 【注释】 ①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诗当写于此时。
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堪豪」足以称豪。
堪,能够,可以。
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
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腔”二句:要多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的时,一定可以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勤,常常,多。
碧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
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勤珍重」多加珍惜和保重﹔「碧涛」碧血的波涛。
【译文】 毫不吝惜千金为了买一把宝刀, 用珍贵的貂皮大衣去换酒喝也能引以为豪。
满腔热血应该珍惜重视, 让它洒出去后还能化作碧血波涛。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诗词赏析 题目“对酒”便可使人联想起曹操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一个是抒发拯救祖国的革命豪情,一个却是表达对离乱的伤感,建功立业的渴望。
首联可从其豪气联想到秋瑾的其他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但秋瑾也还有作为一个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感情:“夏昼初长,纨扇轻携纳晚凉,……浴罢兰泉,斜插茶花映翠钿”。
颔联大有李白诗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颈联可想到她的另一些诗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尾联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是相通的。
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到整个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之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
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
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宣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满江红》)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
按要求填写句子。
A、《别云间》中表明自己对国破家亡满怀伤感的诗句 &...
您好! 这句诗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这首诗的: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2.全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赏析: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
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
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
学者称为龙川先生。
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
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请你以我的“寒假大餐”为题,写一篇作文。
快快快.........拜托了
我的寒假【大餐】眼看电视,手捧热茶,围炉而坐,那种惬意对于无数平时忙碌的“莘莘学子”来说,只有在寒假才能享受到。
因此,我热切地盼望着寒假的到来,让我从容地去享用那自由幸福的“寒假大餐”。
第一道,“自然惬意羹”。
寒假中,我会蜗居在温暖的被窝里, 进行我的“甜睡交响曲”,懒散地睡到自然醒,无学习之劳苦,无闹铃之乱耳,随心所欲的享用美梦的香甜菜,是何等的酣畅淋漓!晨起之后,父母不在,我便“大闹天宫”了。
我随手翻小说,任意听音乐,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还可随手抓一把过年的糖果瓜子,悠然自得地享用,真正体会一个人游离于太空的滋味,这是何等的自然惬意呀!天天快活似神仙,没有压力的假期是何等的阳光明媚呀……每一勺羹进口,心里都美滋滋的,怎么样,酷吧! 第二道,“营养大快餐”。
这道菜是最必不可少的,玩足了,酷够了也该充实充实,补弃一下能量,于是,有时我朗读秦汉散文,有时我吟诵唐诗宋词,有时我品味明清小说。
我将同杜甫一起呼吁:“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我会和李清照一起表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吟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句,我的心里也会跟着升起一种彷徨无奈的情绪;因吟咏“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的诗句,心情又一下子阳光充溢。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思念之情,我于之分享思念姐姐的伤感。
我赞叹那个完璧归赵、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我鄙视为了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草而不肯瞑目的刻薄成性、极度吝啬的守财奴严监生。
我为鸣凤之死流泪,我替宝玉出家可惜;我赞美堂吉诃德的勇气,……如此安排的阅读大餐,够丰富吧! 第三道,“水果拼盘”。
这道菜寄乐于学,也必不可少。
看新闻、读快报是这道菜中的主角。
、伊拉克战火、新春电视节目、春节晚会明星脸谱…..这让我在感叹世界局势动荡的同时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为我的祖国生平繁荣而自豪骄傲。
怎么样,这道新闻拼盘也够丰富多彩吧! 每四道,“回味汤”。
寒假的时间很短,我要利用最后的时间把寒假中所发生的最精彩的一瞬间记录下来,同时还要把新年的祝福送给我爱的每一个人,把新年的快乐传递给我爱的每一个人……怎么样,这道“回味汤”够回味吧!“三菜一汤”便是我推出的寒假生活“大餐”,其滋味如何,等我品尝再叙
苏轼是否具有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
可以这样说的~~~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不过“儒、道、释”的说法似乎更多些~~ 苏轼与古代士人儒道互补的人格精神 苏轼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
然而,才能既为他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炒难。
终其一生,他在仁途上两起两落,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但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几次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甚至使使他差点丢了性命。
苏轼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大喜大悲,绝非一般士人所能想象。
在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
在其诗文中,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反映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从思想根源上说,受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学术思想大势的影响,苏轼的“蜀学”也将儒家入世哲学与佛老出世精神相融合,呈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的特点。
构成苏轼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传统儒家思想。
在仁途顺利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
苏轼在其中年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 。
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虽因过于夸大变法的流弊而持守旧观点,但在守旧派废除新法时,他却不惜丢掉高官厚禄,与司马光当面顶撞,力言保存免役法之必要。
在苏轼的豪放风格的词作中,这种入世精神表露无遗。
1074年,入仕不久的苏轼在自杭州通判调密州知州的赴任途中,第一次以豪放词风写下了自己的宏大抱负: 当时共客长客,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其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词中抒发了自己欲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并表达出一种对自主选择进退的自豪感。
一个才华横溢、英气勃发的苏轼跃然纸上。
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一方面从儒家的高度责任感出发,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和歉疚:“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另一方面他又以古代豪杰自比,表达出强烈的报效国家民族于疆场的愿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苏轼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谪居海南期间,他写下了这样的词句:“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苏轼一生有两次大的失意,先后谪居黄州、惠州、儋州共达十余年。
在这些时日里,他更多地把佛老思想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
谪居黄州时,苏轼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
念念自成劫,尘尘各有际。
下观生物息,相吹等蚊蚋”(《迁居》)这表明道家的逍遥游世的人生态度这时已对他发生了重要影响。
此时,一种退隐之念油然而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有时,他也不免有一丝失意状态下的伤感,吟唱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却被无情恼”等名句。
在其失意之时,佛道出世界频频出于笔端。
倾心佛老,并不表明苏轼已隐于消沉而不能自拔。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这表明,他信佛老,意在完善人格修养。
在惠州时,他写下了“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观棋》)的名句,表现了一种超然于纷争之处的淡泊心境。
道家的清静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那里已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定风波》) 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
有了这种人生境界,即使长期身居天涯海角,他也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一切: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 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自适的心态。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面前,个人的进退成败已变得微不足道。
胸中的荣辱得失之念已成为眼云烟。
苏轼以儒道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反映了封建专制时代知识分子在极为有限的自由时空中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
随着宋代以后封建君主个人独裁的加剧,文人士大夫们的人格被进一步压缩,其个人的理想往往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所粉碎。
他们不得不通过恬淡生活的追求以自娱,退隐山林,保持品节,超然于物外。
然而,对于不少有志之士来说,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表现出急切的建功立业之心,为维护封建统治失序而殚思竭虑。
这是一种“儒道互补”的人格模式。
“儒道互补”人格模式与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张是一致的。
苏轼与陶渊明都是这一人格模式的典型代表。
苏轼晚年几乎把陶渊明诗全部和了一遍。
这不仅使苏诗在艺术上攀升到了更新的高度,而且使苏轼与陶渊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两个“儒道互补”人格模式的典范。
以苏轻绝妙的诗词、文赋为载体,以共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榜样,“儒道互补”对封建时代后期的知识分子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他们所普遍奉行的人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