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诗体格律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与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但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依然有首联用对仗的例子。
五律有四个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韵脚要求用平声。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春望 (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第三种格式:首句入韵平起式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晚晴 (唐)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四种格式:首句不入韵平起式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山居秋暝 (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体格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第一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酬乐天扬州(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第三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四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山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传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
四句,每句五个字。
现时,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诗体简介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
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
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
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
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
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〇表示可仄可平)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示例: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示例: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感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听鼓(李商隐)城头叠骨声 城下暮江清 欲问渔阳掺 时无祢正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七言绝句又称为七绝,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每句七个字的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
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七言绝句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示例: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示例:夜读范至能(陆游)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汗节解沾衣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示例:苏台揽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示例: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表达爱国热情的诗句
烽火照西,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 宁为百夫,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理解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联已说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平,这一句就不应该紧接在“烽火”句下了.
描写龙庆峡的诗句有哪些
龙庆峡(一 耸岭叠峰入宇扬波泻水困峡中。
苍松荡叶层,领袖题词点点红。
圣象留妙影,仙驼踏顶塑奇形。
船夫岸上邀游客,月亮湾边聚笑容。
(二)舟行幽谷景苍茫,疑是蟾宫梦境凉。
峻岭雄峰如楚峡,清莹碧玉赛漓江。
龙腾水上拥红日,云卷苍穹抹霞光。
旧友新朋同祝愿,善缘岁岁庆安康。
(三)炎序京畿紫塞游,古城九曲水悠悠。
瑶簪玉笋青横黛,碧玉清瑶绿弄柔。
蹑级襟开烟际寺,穿波景赏镜中舟。
依稀极浦三壶近,不必寻仙到十洲。
(四)层峦叠嶂锁金瓯,飞瀑流泉耀眼眸。
三岔河边杨柳绿,金刚寺上彩云柔。
攀山开朗看红日,溜索逍遥赏绿洲。
冬日北游龙庆峡,与君醉赏赋诗留。
(五)悬崖峭壁傲天冲,刺破青天试剑锋。
九曲流波通梵界,一绳系岭见神宗。
懦夫颤颤惟惊诧,勇士骁骁更从容。
双手拨开云万朵,凝眸展翼走长龙。
(六)峭壁嶙峋翠色殊,群峰遍嵌绿明珠。
电梯百米通龙峡,游艇三轮览玉湖。
九曲碧波魂梦绕,一湾奇景韵风涂。
谁人巧下丹青笔,绘就妫川大美图
(七)坝锁青龙出碧湖,霞光映照水天舒。
闲云出岫放异彩,峭壁生花飘赤珠。
水面涟漪舟写出,心头意味口吟呼。
莫云北国山水硬,幽燕情深抚绿波。
(八)京北清游觅旧踪,绵延峰壑隐飞龙。
轻移缓步青山近,倒泻晴波碧影重。
破浪恍临三峡水,听音若响六朝钟。
而今远避尘嚣外,不尽闲情谁与共
(九)燕脉九曲千古秀,昔日肖后虎步留。
海坨轻掷河口上,再顾雄峡云中走。
悬崖万仞铁索近,碧潭千尺好兴舟。
美景呈诗吟不住,传说入画梦中游。
清年代,神仙院香火旺盛,文人墨客曾留下百余篇诗词。
最著名的是神仙院门道两侧白壁上,由延庆县吕祖庙道士白乐三所题的那两首藏头诗。
第一首:舡 觅 泉 天来 道 茫 青问 人 茫 山渡 何 总 云头 处 是 接注:舡(chuan 同船)第一首诗这样读:一大青山云接天,白水茫茫总是泉。
不见道人何处觅,舟工来问渡头舡若按古籍文字版式的常规读法,难免不解其意。
众游人几经猜读,终似是而非,不知所云。
院中道人指点迷津,说这是一首藏头诗。
从右往左竖着读,先把每一句的首字拆为两个字读下去,再连上句首被拆之字。
20个字读成28个字,读作:“一大青山云接天,白水茫茫总是泉。
不见道人何处觅,舟工来问渡头舡。
”遥想当年,巍巍青山高耸入云,清瀑溪流随处可见。
一位风尘仆仆,手执拂尘的道人,意欲寻觅在此隐居的道友。
怎奈于河边几经辗转徘徊,望眼欲穿,终因无摆渡之船而作罢的画面跃然白壁之上。
再看第二首:棋 象 看 仙 神 共 洞少 移 牛 斗 见 却 园神 吟 高 下 明 深 桃仙 李 来 夜 稀 便 得来 白 天 上 星 鼓 到聚 诗 远 不 闻 钟 时会 间 一 世 使 心 机第二首诗这样读:夜来天上星稀明,月下高吟李白诗。
寺远不闻钟鼓便,更深却见斗牛移。
多少神仙来聚会,人间一世使心机。
几时到得桃园洞,同共神仙看象棋。
该首藏头诗句的排列方式与前首诗不同,让人难找首句。
院中道人对它的解读颇为奇妙:49个字可读成8句共56个字。
要把中间的“夜”字作为全诗的句首读起,按逆时针顺序转着读,把每句的末字拆为左右结构的两个字,右部字(会为人部)为下句之首。
如,第一句末字是“明”,右部的“月”字为下句的首字。
连起来读作:“夜来天上星稀明,月下高吟李白诗。
寺远不闻钟鼓便,更深却见斗牛移。
多少神仙来聚会,人间一世使心机。
几时到得桃园洞,同共神仙看象棋。
风雪独行者先生留玉从相亲道亦峒水异梦崆控行旅难掌笼入海如樊人人相亲道亦从,山同水异梦崆峒;手空行旅难掌控,竹龙入海如樊笼。
刘源春先生留玉别情愁一别许多鸠哀声感泣笃青梅情几裘送远岂须这样读:七绝——别情秋心一别许多愁,九鸟哀声感泣鸠。
竹马青梅情几笃,求衣送远岂须裘
第四个字是诗的成语
横槊赋诗 槊:长矛;赋:吟。
横着长矛而赋诗。
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红叶题诗 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
比喻姻缘的巧合。
画中有诗 指画里富有诗意。
第一个字是喜,第二个字是欢,第三个字是你,第四个字是文,第五个字是丽的五字诗句
海外仙山蓬莱岛玲珑剔透真奇妙我欲乘舟追寻去永赴仙境乐逍遥远离人间烦恼事爱恨情愁一但抛你可与我携手去真心实意来相邀
古诗里哪些字只要一个字就能表达很深的意思
有关的知识解释如下,请你参考: 一、对联纸的裁法: 取整张的红纸,纵向四折裁开,每条可竖行写7个字,两条即为一副对联。
另取一条,裁去三分之一,用剩余的三分之二写4字横批。
二、7字对联纸的折法: 裁好的一条对联纸,两头各空三厘米,上端空一字对折,再对折离顶三厘米,再对折就行了。
中心点两角交叉对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