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画说价值观诗句

画说价值观诗句

时间:2017-01-05 10:57

和核心价值观有关的诗词 好句

要富强得讲文明必和谐;要自由得平等,讲公正须法治;真定敬业,讲诚友善。

诗画一样的意境

1 诗情画意[shī qíng huà yì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出自清·毛祥麟《墨余录》:“诗情画意;尚可言传;惟此一片深情;当于言外领味。

” 2 画意诗情[huà yì shī qíng]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出自宋·周密《清平乐·横玉亭秋倚》词:“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

好像经历了很多年 用诗词古文怎么表达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题目】感怀 (明 杨基)【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题目】赤壁 (唐 杜牧)【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题目】蚁 (唐 元稹)【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题目】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题目】小松 (唐 杜荀鹤)【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题目】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题目】放言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题目】论诗绝句之二 (清 赵翼)【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哲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题目】咏史 (唐 高适)【诗词原文】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哲理】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种讽刺.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饿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 【题目】诗一首(杨虎城)【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题目】古瓦砚 (宋 欧阳修)【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题目】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题目】《西施》(罗隐)【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 【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诗词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写一首自己喜欢的描绘自然景象的古诗词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

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

《鹿柴》也是这样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

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有一首描写深秋景色的小诗,名为《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诗画乐于一体的佳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水诗直到盛唐时代才蔚为大观。

孟浩然与王维首开山水诗派,光被后代诗坛。

孟浩然比王维稍长,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

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7、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水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3、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5、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

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

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

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山水诗是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的诗歌。

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勾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

《诗经》、《楚辞》中都有描写山水的成份,尤其是《楚辞》中的某些篇章,不仅较细致的写出了山水形貌,且具有意境。

但是这些也是如田园诗在《诗经》、《楚辞》的地位一样——并非为表现山水之美而作,只是做为背景和比兴的媒介。

山水风景诗是我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呤诵这些诗篇,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国山河赞歌。

它们又是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使人们欣赏大自然之美,陶冶健康情操。

山水诗实在是从南宋谢灵运开始的,南齐谢眺继之,也称“大小谢”。

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很高。

建安时期曹操所写的《观沧海》,开始以山水作为歌咏的主要对象,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如其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东临碍石,以观沧海。

水何潺潺,山岛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雨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咏志。

的词《浪淘沙·北戴河》所写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所指就是这么一首。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大胜,于归师四季经碣石,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这首豪迈的诗章,诗篇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

全诗以沧海为中心,动静结合,展现了它那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伟气势和浩瀚景象,寄托了诗人浩大宏伟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壮志宏图。

以后写大海的诗,就很少能出其石者。

在魏晋以后,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统治下隐逸山林、寄情山水,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物外的情趣。

中国的第一批山水诗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大小谢”。

谢灵运的名作《登池上楼》,写景该划细致,形貌逼真,借物起兴,感怀喻志,它景为写情,以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写伤看之情和隐逸之思,但在艺术上尚有繁复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

谢眺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于作者即将远离故乡京邑(今南京)的前夕。

它通过故乡美好景色的描写,表现依恋难舍之情。

诗人笔下的景是“情中景”,而且注意构成完整的画面,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观察事物细致入微,运用语言精密,描绘景物真切生动,成为传世名句。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展现了鸟语花香、春色闹人的美丽图景。

这些作品体现了我国早期山水诗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山水发展熟的时期。

统一、强大、繁荣的石唐帝国,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为诗人提供了长期漫游祖国山河的条件。

盛唐社会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气概豪迈、充满理想的时代精神,也使诗人的胸襟、气象、境界较前人大为开阔,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诗的特点是寄情于山水,于山川林野中寻生活的情趣,描绘自然美和隐居生活的恬淡心情。

当然,他们又不是真隐士,又有时流露出的愿望,吟咏出慷慨雄浑之音。

如孟浩然的七言诗《夜旧鹿门山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秀才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此诗为孟浩然四十岁时赴长安术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

这首诗就是一时期的作品。

这首诗从时间来看,由渡头日落到鹿门月照,由昏暗到光明;从行来看,由喧闹的渡头到寂寥的轻松,脱离烦嚣的尘世,来到清幽的山林,人向江村,我归鹿门。

暗示两条不同的道路,两种不同的归宿。

后四句描写鹿门山清幽寂静的境界,似乎“别有天地非人间”,而诗人清高超脱,怕然自得的隐士形象也十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

王维既善于作诗又精于书画,其作品大都以写意为主,力求神似,被誉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代表作是《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旧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事虽写的是山居秋暮的幽静景色,但诗人却将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寄语于诗中。

诗人用富声、光、色、态的语言,点染着大自然的一山一水,给人以平淡、自然、含蓄、空灵的艺术美感。

如山水画赏心悦目,清秀新丽,使人怡然自适。

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江汉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墨极浓,却雄奇清丽。

以汉江雄壮阔的景色为背景,将洁瀚的水势,苍茫的山色,构成一幅浑然一体、意象飘逸的水墨图。

中唐居易的山水诗与他的新乐府诗不同,而接近山水诗派,但更为明快、恬适。

如《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月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又如《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篇作品都描绘得色彩浓艳,景色瑰丽,富有情味。

它在艺术上用经过提炼加工的通俗平易的口语,以贴近自然的比喻,在美好的画面中饱含着对山河的珍爱。

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诗,在孟王诗派的支流,他们的作品大多寓情于景。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幅江雪垂钓图,又是比兴寄托的自我人格的写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句诗如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有层次,又有中心。

广阔辽远,安谧冷寂,天地间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所笼罩,飞鸟绝迹,渺无人迹,构成独特的意境。

诗人以渔翁自喻,身处逆境,不向恶势力屈服,流露出孤芳自赏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

山水诗派的诗,大都长于情韵。

李白擅长各种诗体的题材,他不以山水诗著称,但他的山水诗孝超越前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山水诗与孟王诗派长于情韵不同,而充分体现盛唐的时代精神,以浪漫主义情调、豪迈的气势、飘逸奔放的风格,瑰丽的语言,描绘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

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充满追求个性解放的热情。

《蜀道难》一诗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随着反复吟叹的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展开奇丽惊险的山川画卷,雄建笔力蕴含着征服自然艰险的信念。

他的山水风景诗,意境恢宏,构思神奇。

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构成雄伟观,那惊诧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描写大山雄奇的对峙,长江激流奔腾,它充满巨大的生命力,冲决一切阻遏前进的障碍。

青山、白帆、红日衬映,江山多娇,引人神往。

《早发白帝城》写三峡行舟如行动飞鸟、猿声、山影、大江一泻千里,寄寓了作者豪迈和欢快的心情。

他又常常把大自然拟人化,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又如:《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处复更还。

李白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山水诗,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祖国河山的赞歌,表现了人民征服自然的自豪感。

后人如苏轼等吟咏山水虽也受李白的影响,但始终达不到他那样的气势和神韵。

杜甫也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圣手。

他青年时代的《望岳》共三首,以咏东岳泰山的这一首最具艺术魅力,为千古传诵: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写远望之景。

“岱宗”是泰山的尊称,作者设问: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然后回答:从齐到鲁都可以望见它的颜色。

“走了”即“未尽”。

次联写近望之势。

“造化”指大自然,“钟”是集的意思,这一联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

山的北面背日易昏,山的南面迎阳早晚,一个“割”字写出泰山莽苍苍地矗立的高大形象。

三联是细望之景。

仔细一看,山中层云叠起,使人的心胸为之激荡,鸟儿飞归山林,越飞越小,使人望穿双眼也望不到底。

末联写极望之情。

登泰山顶峰极目远望,其他的一些山都显得那样小。

景象极为壮观,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展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胸襟和抱负。

他还有许多登临、凭吊、纪行诗,都不乏点染山河的名句。

平常风景一经他妙手点染,便风采生动。

如风景小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绘声绘色,动静结合,明丽喜人,对仗工整、功力深厚。

晚唐诗人的山水风景诗不似孟王的恬淡,不似李白的豪迈,也不似杜甫的沉郁。

杜牧、李商隐,湿庭筠都有写景名篇,以杜牧的绝句最为清秀,流传最广,如其《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诗,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丽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在赞美中,又浮起对历史的感慨,《山行》则写出迷人的秋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幅动人的山林秋景图,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主题在第四句:夕阳晚照、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火红、还艳丽。

写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唐朝的山水诗题是历代以来艺术成就最高的。

这其中不仅仅是于唐朝的国力兴盛,诗人们能够览遍祖国广大河山写下优美壮丽的山水诗,还因为这一时期的人才辈出,但是,山水诗的发展是没有年代所限的。

从总体看,宋代山水诗的数量质量不及唐代,宋词以山水为主要题材的更少。

但是也产生了一批描写山水风光的名诗。

北宋王安石、苏轼,南宋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山水风景诗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各具特色。

王安石的诗喜欢用前人的诗句,但经他点化,常能构造出新鲜的意境。

他晚年在隐居生活中写了不少的山水小诗。

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写晚年罢官,临近金陵瓜洲渡口的所见所感。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思乡之情、王安石的诗,学杜甫的克扣锤炼,而并不沉郁苍凉;学王维的诗情画意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他还善于在小诗中发挥深刻的思想,探索人生的哲理,如《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高层中。

苏轼的诗词风格,有李白的飘逸豪放,又集杜甫的沉郁苍劲,柳宗元的清新峻峭和白居易的自然明丽之下,“出新意于当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

他的山水诗以明丽的形象,浓郁的抒情、清新而独特的意境和警策的寄意寓理见长,尤以小诗最精彩。

如他咏西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时,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下湖比西子,淡 浓扶总相宜。

这首诗并没有笔墨直接具体地描绘西湖的湖光山色,只抓住“敛滟”“空濛”两个特征加以“晴方好”、“雨亦奇”的赞叹,然后把西湖与西施媲美,欣赏和肯定西湖:下施所共同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那种本色美,诗人在诗中努力创造的是意境美。

他的《六日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雨景:黑云翻墨未遮断,白云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云天。

小诗对雨景作了跌宕生姿的描述,诗人用“翻墨”比喻突如其来的乌云,乌云袭不而未遮青山,四周仍可见青山俏影:把雨点比喻珍珠纷纷跳入船舱,绘声绘色,是急雨:一阵急风卷地而起,吹散乌云,雨过天晴,望湖楼外的西湖更加浩瀚汪洋,开阔如天。

诗人在酒醉之后,以矫健的轻捷的笔触,描绘了西湖风雨突变的大自然美景。

曾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描绘了君山与洞庭的优美景色:满川风雨独凭栏,缩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云山堆里看青山。

诗人由君山想到湘妃,把君水的锋峦双作湘妃头上的十二发鬟,富有情韵:三四句想象湖中望君山的奇妙景观。

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诗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

黄庭坚化用刘、雍两人诗意,融化如同己出。

三峡是天下奇景,历代颇多吟咏。

陆游六十八岁时吟咏三峡风光有七绝组诗九首。

下面是最具欣赏力的《三峡歌》: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鸣啼明月中。

上两句心青山入云,飞舟彩翠从开而降,满空飞舞,景象宏丽。

李白写三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传诵千古。

陆游化用棂白诗句,天衣无逢。

他把这一特色景物放在明月之下,一夜明月,两岸猿啼,哪里有朝云暮雨的神女,只有一片凄清罢了。

情景交融,感慨寓于景中,意味深长。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斋诚体”,写山水风光,观察细致,描绘深动,立意新,有现实感。

如七律《过杨子江》: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淆函百二关。

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寒北闲。

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

全诗前二联咏下江天险的壮阔景象,后二联写当时江北沦陷,国运危急的形势,感慨深远,寄讽喻于笔墨之间,委婉传神,寄寓忧国的深情。

于谦的《上太行》是一首写景记行的小诗: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蹿又上太行山。

这首七绝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西风落日的深秋,诗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

触景兴怀,孤鸟知还,顾盼自身,感修中采,下不直写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是粗笔勾划,力求意态自然。

清代再现了诗词创作新的繁荣,产生了各种题材和风格的大量作品。

其中倡“神韵”说的王士祯的山水短章,以唐山水诗为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其《直州绝句》二首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 。

白沙亭下湖千尺,直送离心到林陵。

江岸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这类风景绝句,直承王、孟派清远、闲淡的境界。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绝句《北固山看大江》则可上比唐人雄奇风韵: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商秋坐落晖。

眼前长江趋大海,青天却是向西飞。

在民族频临危亡的关头,近代诗人描写山水的记行诗,恢复了悲壮苍凉之声,寄寓了重整山河的壮志。

如谭嗣同七绝《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来,山入潼关不解平。

开篇气势不凡:潼关雄居高山,马蹄声随风飘散,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上还嫌来缚,进入潼关后所有的山峦都突兀高峻。

诗人寓情于景,表现了奔泻千里的雄心和高山一样奇拔的斗志。

陈去病七律《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松泛海》,写于1908年,诗人借东坡词起韵,写万里海空壮观的景象。

末联借满腔忠愤的伍子胥化为江涛的典故,抒发了“素车白马”的为国难而斗争的精神:舱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诸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灸风翻水泛红。

惟有蛋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笔下的山水,则另是一种境界。

他的作品赋予了山水和记游诗词以崭新的风格,如《十六字令·山》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臣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似在其间。

这是1934年至1935年间诗人描写行军途中所 的群山形势险峻。

他不同于古人的寄情山水,不是唱祖国壮丽山河的赞歌,也不是描绘山水优美的画卷,而是描绘山容,抒发豪情,展现革命队伍万马奔腾、倒海翻江若擎天之柱的战斗,写得气势磅礴,意象非凡。

山水田园是自古以来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山水田园的诗篇。

唐、宋则将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