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赵公长孙第一赵郡王李孝恭第二。
莱公杜第三。
郑公魏征第四。
梁公房玄龄第五。
申公高士廉第六。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
卫公李靖第八。
宋公萧禹第九。
褒公段志玄第十。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
谯公柴绍第十四。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
郧公张亮第十六。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
形容人面对错误的成语
痛心疾首、嗟悔莫及、悔之晚矣、幡然醒悟,醍醐灌顶,死不认错,执迷不悟,痛心疾首,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千差万错差三错四 大错特错三差五错误入歧途阴差阳错 微过细故 百弊丛生 铸成大错东差西误千虑一失 一念之差大谬不然一误再误纤介之失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秕言谬说 谬妄无稽饰非遂过 忙中有失一差二错 言多必失一失足成千古恨因小失大 怙过不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抱薪救焚】: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同“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抱罪怀瑕】:瑕:美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错误。
指因犯过错误而感到内疚。
【鼻垩挥斤】: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
比喻指正错误。
【秕言谬说】:指错误的言论。
【补漏订讹】:补:补充,填满;讹:错误。
补充缺漏,订正错误。
【补偏救弊】:偏:偏差;弊:赞美。
补救偏差漏洞,纠正缺点错误。
【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咎既往】:咎:责怪。
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能自拔】:拔:摆脱。
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不以一眚掩大德】: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
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不追既往】:追:追究。
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差:相差;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谬:同“缪”。
开始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朝过夕改】:早上犯的过失,晚上就改正了。
形容改正错误很快。
【朝闻夕改】: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
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惩前毖后】:惩:警戒;毖:谨慎。
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入人罪】: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舛讹百出】:舛:错乱。
讹:错误。
错乱的地方很多。
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制不精。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懵懂: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
人一辈子都很精明,但有时一下子糊涂。
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
【错上加错】:本来已经错了,又犯了新的错误。
【大错特错】:强调错误到极点。
【大梦初醒】: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
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
【大梦方醒】: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
比喻从长期的错误、蒙蔽或迷茫中开始醒悟过来。
同“大梦初醒”。
【戴罪立功】:带着罪过或错误去创立功勋,以功赎罪。
【但求无过】:但:仅,只要;过:错误。
只追求没有过错。
形容做事保守平庸怕出差错。
【弹射利病】:弹射:直率地指摘;病:弊病。
直率的批评有利于改正缺点和错误。
【蹈其覆辙】:蹈:踩;覆:颠倒;辙:车迹,指道路。
重走别人翻车的路。
比喻不接受教训,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涤瑕蹈隙】: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抵瑕蹈隙】:隙:裂缝,间隙。
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抵瑕陷厄】:抵:触;瑕:瑕疵,缺点;陷:攻破;厄:迫害。
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东差西误】:指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池、错误。
形容办事不得力。
【杜渐防微】: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
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断港绝潢】:潢:低洼的积水坑。
无法通行的水路。
比喻错误的,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办法。
【断潢绝港】:潢:低洼的水坑;港:与江河相通的小河。
比喻错误的无法达到的目的地的道路。
【对症发药】:针对病根下药。
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
【对症之药】:针对病根下的药。
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
【堕坑落堑】:堑:壕沟。
掉进泥坑里,跌入壕沟中。
比喻陷入错误境地。
【讹以传讹】: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
【讹以滋讹】:把本来错误的东西加以传播,越传越错。
【反咬一口】: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却反过来诬赖对方。
比喻干了干事的人反过来诬谄受害者或干坏事的首要分子嫁祸于胁从者。
【犯天下之不韪】:犯:触犯;不韪:不是,错误。
公然做天下都认为最大错误的事情。
【犯颜极谏】: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
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犯颜苦谏】: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苦谏:苦苦规劝(常用下对上)。
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犯颜直谏】: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直谏:以直言规劝。
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方寸之木,高于岑楼】:岑楼:尖顶的高楼。
把一寸高的木块放在高楼顶上,它就会比高楼还高。
比喻不把二者放在一个标准上进行比较,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防微虑远】:虑:考虑,思虑。
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并考虑长远的计策。
【防芽遏萌】:错误或恶事在未显露时,即加以阻止、防范。
【非昔是今】:昔:过去。
今:现在。
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
用“dai”开头的成语或名言
呆:呆里撒奸 呆若木鸡 呆头呆脑 戴:戴发含齿(谓人的形状。
亦以指人) 戴鸡佩豚(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 戴霜履冰(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戴天履地(顶天立地。
犹言生于天地之间)戴头识脸(谓有面子,有身分) 戴月披星(顶着月亮和星星。
谓起早落黑,辛勤地奔波或在野外劳动)戴罪立功(谓判了罪而给予立功赎罪的机会。
也泛指犯罪后立功赎罪)戴马桶坐大堂 - 赃(脏)官 戴着帽子亲嘴 - 差得远 戴着斗笠打伞 - 多此一举 戴着雨帽进庙门 - 冒充大头鬼 戴着斗笠亲嘴 - 差着一帽子 戴着乌纱弹棉花 - 有弓(功)之臣 戴着面具进棺材 - 死不要脸 戴着面具亲嘴 - 没一点情味 戴着面具上街 - 没脸见人 戴着曰罩亲嘴 - 隔了一层 戴着帽子鞠躬 - 岂不此理(礼)
功字结尾的成语
马到成计日程功、戴罪、徒劳无功、好大喜功、智功、超世之功、钝学累功、匡功、取威定功、自高其功、赏不当功、垂成之功、赫赫之功、燕然勒功、丘山之功、称德度功、一篑之功、处实效功、急于事功、讽德诵功、文德武功、指日成功、式遏之功、万世之功、劳而无功、使法量功、乐事劝功、尺寸之功、不德而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及排名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李长孙皇后之兄,自李世民,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
参与李世民历次,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
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
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
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李世民主要幕僚。
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主谋。
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
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
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
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
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
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
贞观十六年病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
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主谋。
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
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
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
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
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
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
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
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
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
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
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8.特进、卫国公李靖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
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
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
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
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9.特进、宋国公萧瑀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
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
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
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
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
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
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
贞观十六年病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
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
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
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
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
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
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
唐高宗时病故。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
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
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
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
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
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
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
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
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
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贞观十二年病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
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
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
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
此后功劳不显。
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
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
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
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
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
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
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
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
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
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
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
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
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
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
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病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
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
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
刘武周灭亡后获救。
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
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
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
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
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
唐高宗年间病故。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徐世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
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
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
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
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元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
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
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
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
灭高丽后次年病逝。
24.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
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
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
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唐太宗时期的名臣封号
1、司徒、公长孙无忌 李世民长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李渊太原后投靠李世民。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
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
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
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李世民主要幕僚。
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主谋。
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
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
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
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
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
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
贞观十六年病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
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主谋。
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
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
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
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
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
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
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
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
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
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
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8.特进、卫国公李靖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
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
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
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
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9.特进、宋国公萧瑀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
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
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
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
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
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
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
贞观十六年病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
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
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
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
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
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
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
唐高宗时病故。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
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
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
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
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
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
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
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
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
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贞观十二年病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
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
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
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
此后功劳不显。
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
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
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
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
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
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
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
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
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
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
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
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
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
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
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病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
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
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
刘武周灭亡后获救。
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
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
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
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
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
唐高宗年间病故。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徐世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
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
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
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
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元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
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
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
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
灭高丽后次年病逝。
24.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
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
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
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带有立字的词语
立成语 :安身立命、顶天立地、亭亭玉立、程门立雪、开基立业、势不两立、孤立无援、巍然屹立、鹤立鸡群、树碑立传、立竿见影、戴罪立功、标新立异、巧立名目、茕茕孑立、三足鼎立、自立门户、汉贼不两立、当机立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著书立说、建功立业、坐立不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金鸡独立、立言不朽、立地成佛、独立王国
林则徐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时遭到了哪些困难
遭受诬陷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
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
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
”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
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
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
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
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
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
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
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
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道光帝翻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
道光二十年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
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的审问和发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
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
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
为了开脱罪责,他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
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
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
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10] 林则徐雕像 (8张)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
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
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陕上任。
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
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
[11] 希望采纳
谢谢